中科院增選的外籍院士都是誰?和中國有哪些情緣?

2020-12-05 國際在線

今天(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於2019年1月1日正式啟動,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最終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4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10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0人,地學部11人,信息技術科學部7人,技術科學部15人。

根據統計,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5.7歲,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新當選院士中有6名女性。

據了解,今年共有5位從事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工作的候選人通過特別推薦機制當選,有4名候選人通過新興和交叉學科推薦評審機制當選。此外,經過全體院士投票選舉,2019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名

新當選外籍院士共來自12個國家,其中美國8人,法國2人,澳大利亞、奧地利、巴基斯坦、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荷蘭、加拿大、瑞典、義大利、英國各1人;哈薩克斯坦、義大利兩國首次有科學家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在20名中科院外籍院士中,有5位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候選人當選。

截至目前,中國科學院共有院士833人,外籍院士108人

中科院增選的外籍院士有哪些「中國情緣」呢?小編給您講述其中10位院士與中國之緣,一起來了解一下!

戴宏傑:長沙一中畢業的他,現任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

戴宏傑:長沙市一中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本科畢業後前往美國繼續求學,先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1997年任史丹福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2002年任終身教授。

他是國際著名納米技術專家,長期從事碳納米材料的生長合成、物理性質研究、納米電子器件研發,以及納米生物醫學以及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在上述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並獲得了廣泛的影響,是國際碳納米材料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

2011年他入選2000-2010年全球頂尖一百化學家名人堂榜單,總排名第七,在華人中排名第一。2007年至今,戴宏傑受聘為湖南大學客座教授。

「無國籍」資料庫專家樊文飛:科學無界,學者有情

樊文飛:1981年入讀北京大學,獲學士和碩士學位;隨後赴美國深造,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博士學位。他原本在貝爾實驗室工作,受攻讀博士學位時導師的邀請,在愛丁堡大學共同創建歐洲最強、世界排名前5位的資料庫研究團隊。

在「無國籍」資料庫專家樊文飛看來:科學無界,學者有情。

為了照顧母親和報效祖國,近10年,樊文飛每年在國內工作6-9個月。在這期間,他將資料庫理論研究引入中國,並在國際上重塑了數據質量研究,帶領國內團隊開展大數據理論與關鍵技術的研究,使中國在這些重要領域居於國際前沿。

伯納德·L·費林加:「我有一個夢,就是幫助你們這些年輕人都成為科學新星。」

伯納德·L·費林加:荷蘭國籍,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伯納德L費林加與中國科學界保持著緊密的聯繫,長期與中國學者合作,持續開展學科前沿研究。

他與田禾院士共同領銜組建了「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他以「國際知名大師客座教授」的身份受聘華東理工大學,組建研究團隊,招收並指導學生;他在上海開展實質性科學研究,目前已經以該中心為通訊單位發表多篇重要成果,為我國在分子機器及智能材料領域產生世界範圍影響作出了重要貢獻。

「化學是世紀科學。」他用帶有尼德蘭地區口音的英語告訴華理學子,「我有一個夢,就是幫助你們這些年輕人都成為科學新星。」

華人科學家逯高清:我在英國當校長

逯高清:在華裔教授逯高清的身上有諸多標籤,他是著名材料化學和納米技術專家、澳大利亞歷史上最年輕的兩院院士、三度入選澳大利亞工程師學會百位最有影響的傑出工程師、鳳凰周刊《影響世界未來50華人榜》。

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身份:英國薩裡大學校長。他是改革開放後第一位出任英國排名前十大學校長的華人!

從山東農村走出,到跨出國門成為改革開放後首批自費公派留學生,再到英國頂級大學的校長,這30多年來,逯高清經歷了無數次抉擇和身份轉變,如同他的座右銘「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一般,無論身在何處,他總是一步一個腳印,用一顆平常心去做好每一件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

孫立成:推動我國人工光合作用研究走向世界前沿

孫立成:物理化學家。瑞典皇家工學院分子器件講席教授,大連理工大學特聘兼職教授。2017年當選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

從2000年起,孫立成教授開始了與中國實質性科技合作。他在大連理工大學建立了人工光合作用聯合研究中心。

他建立了該領域中歐高層次人才聯合培養渠道,為我國培養、輸送了一批優秀科研人才。

在他的積極策劃下,中國與歐、美、日、韓等多國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科研合作,推動了中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化進程。他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建言獻策,向國家科技部、基金委建議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布局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他與國內同行共同努力,推動我國人工光合作用研究走向世界前沿。獲2018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瑪西婭·麥克納特:沒當過局長的主編,不是好院長

瑪西婭·麥克納特:曾經的地球物理學家、美國史丹福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前美國地質調查局局長、美國《科學》雜誌的主編,現擔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她可不是一位平凡的女性。

2014年1月15日,時任《科學》雜誌主編的瑪西婭·麥克納特訪問清華大學。

她創下多個「首次」:

①美國《科學》雜誌成立於1880年,已有百餘年歷史。麥克納特是《科學》雜誌歷史上首位女主編。

②2016年,麥克納特擔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自1863年成立以來的第一位女院長。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夫:「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副主席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夫:「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副主席。

他曾表示,希望聯盟未來成為科研機構交流創新知識的最好平臺:「國際科學組織可以把全球的科學家集合起來解決共同問題,『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正好提供了一個供科學家討論、溝通、達成共識的動態平臺。我相信,聯盟成立,能夠打通『一帶一路』沿線的科學院,最終使聯盟成為世界級的機構。我在此代表俄羅斯科學院表示,願意積極參與聯盟建設。我也保證,俄羅斯科學院與中國科學院將開展長期的合作。希望『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能成為跨國科學機構合作的典範,最終收穫巨大成功。」

約瑟夫·希發基思:「牽手」西北工業大學

約瑟夫·希發基思:約瑟夫希發基思教授是廣泛應用於工業界的「模型檢測」技術的發明者。

2007年獲得2007年度ACM圖靈獎。這是法國科學家第一次獲得這個享有「計算機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著名獎項。

2016年6月27日,約瑟夫·希發基思被聘為西北工業大學名譽教授。

保羅·斯潘諾斯:致力於推動與中國學者的研究合作

保羅·斯潘諾斯:美國萊斯大學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斯潘諾斯教授致力於推動與我國學者的研究合作。2008年以來,他先後與同濟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近20所國內高校建立了廣泛的學術聯繫,開展了實質性合作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他以同濟大學為主要基地,推動建立了中-美-歐工程可靠性與隨機力學國際合作網,作為外方主任協助成立了工程可靠性與隨機力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他與我國學者共同組織了一系列重要國際學術會議,有效促進了國內外學者的交流,提升了我國學者研究成果的國際影響力。

他與我國學者在地震工程、隨機動力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我國超高層建築抗震、大跨結構抗風、高速鐵路安全等領域得到應用,有力促進了技術進步。

安東·塞林格:一句「絕密」的「你好」,跨越了半個地球

安東·塞林格:「你好!」2017年9月29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從中國發出一聲問候,通過量子保密「京滬幹線」,又經過「墨子號」衛星,跨越半個地球來到奧地利。

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量子具有不可分割、測不準、不可克隆等特性,量子保密通信在原理上絕對安全、不可破解。

通話的另一方,正是國際量子物理學泰鬥、奧地利科學院院長安東·塞林格。

他評價,中國在量子保密通信領域的成就「定會讓愛因斯坦感到驚訝」。

具體名單如下

↓↓↓

監製:高連忠

主編:楊歡

編輯:趙宇靜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 人民日報 中國科學院官網 中國新聞網 東方網 科技日報 湖南日報 澎湃新聞 中國網 清華大學官網 華東理工大學官網 西北工業大學官網 大連理工大學官網等

相關焦點

  • 中科院2019年新增選院士64名 外籍院士20名
    央廣網北京11月23日消息(記者朱敏 雷佳)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昨天(22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了2019年新增選、當選院士的名單。其中,2019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中科院2017年院士增選三個新特點
    11月28日,新當選中科院院士在中科院學術會堂參觀院史展覽。新華社發  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是改進完善院士制度後進行的第二次增選。增選工作於2017年1月1日正式啟動,增選過程和環節等嚴格按照《關於改進完善院士制度的方案》要求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選舉辦法》等規定進行。  中國科學院學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與之前的院士增選相比,2017年增選有三個新特點。
  • 清華都沒有專職數學院士!中科院啟動院士增選,數學院士名額大增
    「大樹成長營」查閱相關資料發現,目前中科院院士按照學部來增選,包括數學物理學部、化學部、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地學部、信息技術科學部和技術科學部,其中將數學學科與物理合在一個學部,但長期以來,數學領域的院士相對較少。中科院院士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總名額在70位左右,從近三屆數學領域的增選的院士來看,人數並不多。
  • 2019年中科院增選院士名單公布
    今天,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共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10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0人,地學部11人,信息技術科學部7人,技術科學部15人。新當選院士中,年齡最小42歲,最大67歲;女性6名。另外,還有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當選。
  • 莊小威或當選中科院外籍院士 曾師從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創校友基金會官方網站稱,2015年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束。今年43歲的中國科大1987級少年班校友莊小威博士當選外籍院士。在中國教育界有「千年學府」之稱的蘇州中學,其前身是由範仲淹創辦的蘇州府學。中國科大校友總會相關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莊小威父母都是中國科大教授,目前已經退休。據悉,莊小威幼時在如皋老家跟祖父祖母生活了5年。未上過幼兒園的莊小威,拼音識字是其父母在工作之餘教的。其母親朱仁芝教授事後回憶,「我們落實政策以後分到合肥中國科大,小威就直接上了科大附小二年級。」
  • 202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啟動!共73個名額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月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官方網站了解到,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規定,202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於2021年1月1日開始。
  • 中科院2019年院士增選名單公布 新增院士64名
    來源:人民日報備受矚目的中國科學院2019年新院士名單22日出爐。今天,中科院公布64名新院士具體信息,根據統計,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5.7歲,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新當選院士中有6名女性。
  • 中科院新增61名院士:16位外籍、2位諾貝爾獎
    11月28日,兩年一度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公布結果。其中,今年共產生中科院院士61人,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4.1歲,最小年齡46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及其以下的佔91.8%。
  • 兩院新晉外籍院士名單相繼公布 外籍院士能為中國做什麼
    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日前相繼公布了新晉外籍院士名單,引發社會關注。那麼,外籍院士是否只是個頭銜?什麼樣的外籍專家可以當選?他們將對中國的科技發展發揮哪些作用呢?  外籍院士 如何當選  什麼樣的外籍專家可以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 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區別以及級別待遇
    資深院士繼續享有諮詢、評議和促進學術交流、科學普及等權利和義務;但不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自由參加院士會外籍院士對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發展和本院工作有建議權;可應邀出席本院及學部組織的有關會議和學術活動,可獲得本院贈送的出版物;外籍院士不參加選舉活動。外籍院士如取得了中國國籍,可轉為本院院士。
  • 外籍院士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揭秘院士制度是怎麼來的
    中科院學部主席團這次將外籍院士正式候選人名額從2015年的14名提高到20名。今年當選的16名外籍院士中,安德烈·海姆和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為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新晉外籍院士18位,英國皇家工程院院長安道琳,麻省理工學院校長雷歐·拉斐爾·萊夫,俄羅斯科學院常務副院長松採夫·康斯坦丁·亞歷山德羅維奇、美國微軟前董事長比爾·蓋茨等一批具有較高國際聲望和影響力的國際大咖當選。
  • 中科院院士增選181位專家學者入圍,年齡最大68歲最小42歲
    中國科學院2019年8月1日在官網發布《關於公布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的公告》(簡稱《公告》)稱,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初步候選人名單已公布。
  • 中科院對中國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感到高興
    4月30日,美國科學院公布了新當選的外籍院士名單,其中包括支志明、盧煜明和施一公3位中國科學家。施一公是中國科技界的「明星」人物,因在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中落選曾引發過科技界、媒體及公眾的爭論。消息一經發布,在國內引起眾議。針對媒體和公眾的質疑,中國科學院今天表示,對中國科學家當選美科學院外籍院士感到高興。
  • 中科院2015年院士增選啟動:「謝絕」處級以上官員
    新華網北京1月7日電(記者吳晶晶)記者7日從中科院獲悉,201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已於1月1日啟動,將增選院士不超過65名。獲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薦,且至少有2名院士所在學部與該候選人被推薦的學部相同方為有效。對65周歲以上的候選人,需要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薦,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學部與該候選人被推薦的學部相同方為有效。中國科協可組織具有推薦資質的全國學會推薦候選人,總名額不超過60名。不鼓勵多渠道推薦同一候選人。為了優化院士隊伍學科布局,在今年增選中,院士還可向各新興和交叉學科特別推薦小組提名相關候選人。
  • 白春禮當選白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近日,白俄羅斯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Belarus)致信中國科學院,祝賀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當選白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 中科院公布2015年增選院士名單 含12名外籍院士
    導讀: 2015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共61人,分學部按姓氏筆畫為序)數學物理學部(11人)序號姓名年齡專業工作單位1王貽芳52粒子物理實驗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鄧小剛54空氣動力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3朱詩堯69物理...
  • 蓋茨當選的外籍院士,只有榮譽沒有待遇
    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2017年選舉產生的新院士名單日前公布,兩院外籍院士增選結果也同步產生。這次增選外籍院士,由於有比爾·蓋茨當選工程院外籍院士,因此引起輿論的關注。有網友好奇地打聽,外籍院士享受的待遇是什麼?
  • 楊衛等4名中國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人民網北京2月8日 (記者 魏豔)美國華盛頓當地時間2月7日,美國工程院(NAE)公布2018年新當選院士及外籍院士名單。NAE在2018年新增選了83名院士和16名外籍院士。NAE的院士總數達到2293名,外籍院士總數達到262名。
  • 2019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名單公布!最小年齡42歲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今天剛剛公布增選當選院士名單:共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7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29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當選。中科院2019年院士增選工作於1月1日正式啟動,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9年共產生中科院院士64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10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0人,地學部11人,信息技術科學部7人,技術科學部15人。新當選院士中,女性6名;平均年齡55.7歲,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
  • 中科院副院長相裡斌躋身今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中科院副院長相裡斌躋身今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2019-08-01 11:26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