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23日消息(記者朱敏 雷佳)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昨天(22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了2019年新增選、當選院士的名單。其中,2019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共選舉產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至此,中國科學院共有院士833人。
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是一個終身榮譽。院士制度是黨和國家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一個集中體現,也是國際科技界普遍實行的一項基本制度。那麼,今年新增選的院士呈現出哪些新特點?新院士肩負怎樣的新使命?
昨天,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汪克強用了7分多鐘的時間,念出了每一位新當選院士的所屬單位和姓名。從昨天起,這64位科學家的名字後面可以加上充滿榮譽感的「院士」兩字。新當選院士中,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67歲,平均年齡55.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女性6名。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局長李婷在介紹新當選院士構成時動情地說:「我們的院士隊伍從今天開始就是833人,其中高校的有382名,佔到45.8%,在中科院工作的有313人,佔到了37.6%。另外,在相關部委、軍隊、行業、地方的有138位,佔到16.6%。新當選的64名院士當中有6名是女性。更多的女性加入我們的隊伍,我作為一個女性為你們感到驕傲!」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科學院專門制定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特別推薦評審暫行辦法》,對從事國家特殊領域的候選人進行特別推薦和評審,並增加了5個特別名額予以支持,今年共有5位候選人通過特別推薦機制當選。同時,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繼續加強對新興和交叉學科的支持,今年又有4名候選人通過新興和交叉學科推薦評審機制當選。
新當選院士在眾多老院士和媒體的見證下,鄭重籤下了《院士承諾書》。
院士稱號不僅僅是一份至高無上的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李婷在宣讀院士的權利和義務時強調,院士沒有任何特權。她說:「院士的責任有什麼?就兩件事:一是做事,二是選人。做事方面,我們要服務國家決策,為國家發展提供諮詢建議;要做好學術引領工作,同時我們要身體力行地開展科學普及,傳播科學思想。選人方面,我們在推薦和評審院士候選人的時候,要以國家利益為重,從科技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公正、客觀地進行院士候選人推薦和評審;同時在我們的工作當中培養和提攜青年人才。」
「繁霜儘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科研工作是清苦、寂寞的,是奉獻一生的。以院士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科學家,以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為己任,為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國家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相應地,他們陪伴家人的時間少之又少。新當選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王赤在發言中袒露心扉,想起自己的父親:「我父親在兩年之前得了重症,座談會之後,我想第一個電話就打給我父親。我也非常感謝我的家人,感謝他們理解我沒能夠陪伴他們的日日夜夜。」
2014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分別進行了章程修訂內容最多、調整力度最大的一次院士制度改革,將原來的100多個推薦渠道收緊,僅保留了由「院士和有關學術團體」兩個渠道推薦,並通過評選機制、退出機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定位。可以說,讓院士的稱號更為純粹。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當天與新當選院士的座談會上說:「各位院士要恪守院士稱號的『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遵守院士行為規範,不參與有損學部及院士群體聲譽的各種活動,嚴格執行院士兼職和參與院士工作站等有關規定。」
不同時期的科學家面臨不同的挑戰和課題。白春禮表示,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隨著國際競爭格局的深刻變化,創新日益成為引領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事業肩負前所未有的重大使命和責任。
「我們要深刻認識和理解新時代對科技創新和科技工作者的新要求,要立足本職崗位和各自學科領域,勇於擔當、銳意創新,特別是在加強前沿基礎研究,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積極發揮科技領軍作用,為我國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搶佔科技創新制高點,不斷作出應有的重大創新貢獻。院士這一最高學術稱號並不一定與最高學術水平直接畫等號,科學前沿永無止境。科技創新上沒有最高,只有更高。」白春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