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3篇一作CNS!連續4年每天工作17小時,她的夢想是把研究成果轉化成新藥,造福人類

2020-09-04 中國生物技術網

她,一名生物學博士研究生,29歲便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刊《Cell》(細胞)發表論文,發表後,周圍的人都勸她趕緊藉此找份好工作,或去國外知名實驗室做博士後。但是,她卻選擇了延遲畢業一年,繼續完成手裡的研究。8個月後,她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學術雜誌《Nature》(自然)發表了論文。其實,早在本科時,她就在1906年創刊的老牌權威的《生物化學雜誌》發表了文章。

博士畢業不到一年,她又以共同一作再發一篇Cell,3年時間不到,連續以第一作者發3篇CNS國際頂刊,畢業即被學校破例聘為副研究員。

她就是現在的上海科技大學副研究員華甜,一個85後的女博士。

在人體細胞信號傳導領域,成立不足七年的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已成為國際標杆。前段時間,iHuman研究所又成功解析人源大麻素的另一個受體CB2的三維精細結構,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雜誌。不到三年,這已經是該所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的第六篇論文。

這六篇論文中,「華甜」這個名字在第一作者的署名中出現了三次。在2016年10月和2017年7月的兩篇論文中,她的身份還是博士生,最近這篇論文的署名已變成「上科大iHuman研究所副研究員」。

這距離華甜博士畢業僅僅一年——按照常規流程,博士畢業後要經過博士後、助理研究員兩個階段,才能晉升為副研究員。華甜則連跳了兩級。

連續四年

幾乎每天工作17小時

她,每天早上7點多到實驗室,晚上12點之後離開,如此苦行僧般的作息。她堅持了4年。

就連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創始所長、國際著名結構生物學家雷蒙德·斯蒂文斯教授,也忍不住打趣問她,人生還有什麼值得興奮的事情。這位年輕有為的博士,就是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聯合培養的華甜

華甜以一作發表的論文

她在人群中是不起眼的。160釐米的身高,體重只有42公斤,看上去弱不禁風。

她不善言辭。「只要在公開場合講話,我就會特別緊張。」採訪中,她總是以最簡潔的話語作答,聲音低到只有身旁的人才能聽得見。

她對自己的評價是「不食人間煙火」。連續4年幾乎每天在實驗室工作17個小時,除了整天打交道的蛋白結構,她對科研工作以外的事情幾乎沒有什麼了解。

然而——

和她相識了8年的導師、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副所長劉志傑教授說,在她瘦弱的身形下,內心非常豐富,充滿著力量,她的基因裡從來就沒有放棄!儘管比較內向,但如果講的是感興趣的科研話題,她會有表達的欲望,雖然聲調不高,卻顯得非常自信。

華甜(右)和導師、iHuman研究所執行所長劉志傑。(受訪者供圖)

她對身邊的世界了解不多,卻心懷天下。眼下,她打算放棄出國,留在學校做藥物研發,因為解除患者病痛就是她最樸素的理想。

這是一個不簡單的女孩!

不到3個月

展現出科研稟賦

華甜的科研之路始於一封電子郵件。那是2009年的一天,當時還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的劉志傑收到一封電子郵件,是在北京科技大學念大三的華甜寫來的,她想到實驗室來學習。劉志傑有點驚訝,一般只有大四的學生做畢業設計時才會想到實驗室去。

原來,學習生物的華甜在大二的時候就開始做一些實驗,後來在網上看到劉志傑發表的天然免疫蛋白研究文章,對蛋白質結構倍感興趣。她幾乎沒有什麼猶豫,就發送了這封郵件。哪裡來的勇氣?「還是出於對科研的熱愛吧!」

劉志傑決定留下華甜,很快他就知道自己做出了一個正確選擇。即使是碩士研究生,一般也要半年以後才可能獨立做課題,而華甜用了不到3個月,就展現出了她在實驗室不一般的科研稟賦。白天學校有課,她就每個晚上和雙休日來實驗室,樂此不疲。就這樣,本科畢業時,華甜就在老牌權威的《生物化學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

iHuman研究團隊部分成員合影。從左至右:濮夢辰,吳屹然,劉志傑,華甜,雷蒙德·斯蒂文斯, 曲露,丁康

困難

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

這種韌勁,在後來的歲月裡,被華甜發揮到了極致。每天早上7點多到實驗室,晚上12點之後離開,如此苦行僧般的作息。

麻作為藥物使用已有幾千年歷史,大麻素受體是治療疼痛、炎症、肥胖症以及藥物濫用的潛在藥物靶點。但長期以來,人們對於大麻素受體到底長什麼樣子不甚清楚,以其為靶點的新藥研發項目均因嚴重的副作用被終止。獲得大麻素受體的三維精細結構,成為一道必須要跨過去的「檻」。在過去10多年中,國際上眾多科研機構的努力均以失敗告終,人們甚至懷疑,用目前的研究方法根本就解不出大麻素受體的結構。

人源大麻素受體(CB1)與拮抗劑複合物的結構展示圖。

目前解析蛋白質結構的主要方法之一是X射線晶體衍射法,這個過程就像給蛋白質分子拍攝超高清晰度的3D照片。但大麻素受體的構象很不穩定,非常「活潑好動」。當華甜好不容易拿到第一個蛋白質晶體,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年多。但由於蛋白質晶體堆積得不好,無法進行衍射,這就意味著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必須從頭開始。困難,超出了研究團隊所有人的想像。

華甜很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裡發聲音,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她為數不多的幾條留言中,還是感受到了她在做這個課題時承受的巨大壓力。

「never give up(永不放棄)!相信所有事情通過努力最終都會華苦為甜!(備註:此處她特意用了華,一語雙關)「那些沒有徹底擊倒你的東西只會讓你變得更加強大。」這是她在課題開始第一年裡,給自己鼓勁。

「只要還有一絲希望,就不要產生放棄的念頭。挫折與失敗,也許是成長道路上最寶貴的財富。時常提醒自己不能被它們打敗,一蹶不振,只能擦乾眼淚,繼續向前。這是她在朋友圈裡寫下的最長的一段文字,日期顯示為2014年9月11日。劉志傑教授說,從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年底,長達一年半時間,這個課題幾乎沒有任何進展。身為課題組長的他,甚至也有了一絲懷疑,不知到底能否做出來。

華甜還在堅持著。她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其實她很愛哭,有時心理壓力大,就自己躲起來哭。哭完了,就好受多了。然而難題一直還在。「問題的根源到底在哪?」「心裡好亂,有點喘不過來氣……」她在追問自己,也在釋放自己。

最難的時候,是終於拿到了生長得比較好的蛋白質晶體,卻依然沒有一顆晶體有好的衍射結果。「還是沒有辦法接受……」這是她在2015年4月24日寫下的,當時她抱了很大的希望,也就感到特別絕望。2015年國慶,她回家參加哥哥的婚禮,在機場得知晶體衍射結果還是不好,一個人大哭了一場,再帶著笑容出現在婚禮上。

儘管有時候她也懷疑自己是不是適合做科研。不過,更多時候,她對這個課題有一種固執的堅持,總在想是不是還有一種可能性沒有嘗試。三年裡,她一共做了近500種克隆,篩選了100多個小分子拮抗劑。

就在全世界相關實驗室都想第一個解析出CB1結構之時,2017年10月這支聯合科研團隊成功解析了大麻素受體與小分子拮抗劑複合物的晶體結構,解析度達到2.8埃(1埃 = 10的負10次方米)。

放棄出國做博士後

留校做藥物研發

儘管看上去柔弱,華甜卻是一個非常有主見的人。

她決定博士畢業延期一年,因為她覺得這個課題還沒有結束——大麻素受體與小分子激動劑結合在一起,又會是怎樣的結構呢?如果能夠解析出來,對於炎症和疼痛等藥物研發都將帶來新的思路。他們的論文去年10月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發表後一個月,國外一個科研團隊也發表了相關論文,大家又重新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

「這就像列車剛提速,卻要停下來。」劉志傑教授說,他告訴華甜隨時都可以畢業。但華甜主動提出,想繼續把這個課題做完。還來不及細細品味成功的喜悅,她又投入了新的戰鬥。除了春節回了趟家,劉志傑和華甜默契地在大年初五就回到了實驗室。

華甜在實驗室

小分子激動劑相比拮抗劑,能量更高,構像更不穩定。「年輕的時候就要努力奮鬥。」華甜還是淡淡的語氣。她依然每天在實驗室工作17個小時,沒有時間看電視劇,也沒有時間約會。有時實在覺得累了,她會睡上整整一天,第二天又精神抖擻地出現在實驗室。

這一次,他們讓別的科研團隊再次抱憾。他們成功解析了大麻素受體與激動劑複合物的三維精細結構,2017年7月6日凌晨該項成果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並作為重點文章推介。同一個科研團隊關於同一個蛋白的解析,先後在《細胞》《自然》上發表,也是絕無僅有的。

那時,再過幾天就是華甜的29歲生日,而立之年的她做出了另一個選擇——放棄出國做博士後,留校做藥物研發。

一畢業

被學校破格聘為副研究員

「華甜不但聰明,而且永遠是最勤奮的。」劉志傑說,當年為了挖掘華甜的潛力,他特地把國際上G蛋白偶聯受體(GPCR)研究的泰鬥級人物雷蒙德·斯蒂文斯「壓箱底」的難題交給了她,這個課題曾經難倒過斯蒂文斯在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的數位博士和博士後。

沒想到,華甜在攻讀博士期間,只用三年多就解開了難題,一年內接連在《細胞》《自然》雜誌發表兩篇論文。

「你的夢想是什麼?」

「我想把研究成果轉化成新藥,實實在在地造福人類。」

在與華甜進行了一次長談後,劉志傑破格將華甜提升為副研究員,正是為了讓她能更充分地利用iHuman研究所的資源,儘快獨立開展轉化研究。

或許有人會認為,華甜的成功還是靠論文,如果沒有這幾篇發在高影響因子學術期刊上的文章,也不會有連跳兩級的破格機會。

可劉志傑卻不這麼認為——即使華甜為課題耗時五年而無果,只要國際同行認可並看好她的科研能力,學校也會給予一定的肯定。

華甜覺得,來到上科大、遇見導師劉志傑是自己的幸運。

一輩子很長也很短,一種新藥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她現在只想繼續往前奔跑,不管前方是順風,還是逆風。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相關焦點

  • 3年3篇一作CNS!連續4年每天17小時,她蘊藏著巨大能量
    博士畢業不到一年,她又以共同一作再發一篇Cell,3年時間不到,連續以第一作者發3篇CNS國際頂刊,畢業即被學校破例聘為副研究員。她就是現在的上海科技大學副研究員華甜,一個85後的女博士。連續四年幾乎每天工作17小時她,每天早上7點多到實驗室,晚上12點之後離開,如此苦行僧般的作息。她堅持了4年。
  • 3年3篇一作CNS!29歲一作國際頂刊!4年每天17小時
    博士畢業不到一年,她又以共同一作再發一篇Cell,3年時間不到,連續以第一作者發3篇CNS國際頂刊,畢業即被學校破例聘為副研究員。她就是現在的上海科技大學副研究員華甜,一個85後的女博士。連續四年幾乎每天工作17小時她,每天早上7點多到實驗室,晚上12點之後離開,如此苦行僧般的作息。她堅持了4年。
  • 4年5篇CNS!讀博時每天工作17小時,現已是助理教授研究員
    作為一名生物學博士研生,她在博士期間,連續4年每天工作17個小時以上,連續四年幾乎每天工作17個小時她,每天早上7點多到實驗室,晚上12點之後離開,如此苦行僧般的作息。她不善言辭。「只要在公開場合講話,我就會特別緊張。」採訪中,她總是以最簡潔的話語作答,聲音低到只有身旁的人才能聽得見。她對自己的評價是「不食人間煙火」。連續4年幾乎每天在實驗室工作17個小時,除了整天打交道的蛋白結構,她對科研工作以外的事情幾乎沒有什麼了解。
  • 4年5篇CNS!讀博每天工作17小時,今已是助理教授/研究員
    作為一名生物學博士研生,她在博士期間,連續4年每天工作17個小時以上,她堅持了4年。連續4年幾乎每天在實驗室工作17個小時,除了整天打交道的蛋白結構,她對科研工作以外的事情幾乎沒有什麼了解。她依然每天在實驗室工作17個小時,沒有時間看電視劇,也沒有時間約會。有時實在覺得累了,她會睡上整整一天,第二天又精神抖擻地出現在實驗室。
  • 6篇Science一作的博士學習是什麼樣的一種體驗? | 附大獎PPT
    剛剛刷屏不久,萬蕊雪又一篇Science一作論文又新鮮出爐了。本科畢業剛剛三年,她已經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發表了6篇論文,同時收穫2016年清華研究生特等獎學金。他人眼中的「學霸」和「未來女科學家」,在她自己看來,是什麼樣子呢?
  • 師從施一公,4年8篇CNS,作為西湖大學博士後,她又以一作發了Science
    92年出生的她,是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師從施一公教授,博士期間的課題是利用結構生物學的手段來探究RNA剪接的分子機理。攻讀博士期間,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8篇,其中5篇發表於Science期刊,3篇發表於Cell期刊,引用次數600餘次。
  • 港大研發愛滋新藥 3到5年才人體試驗
    研究團隊負責人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研究結果僅為小鼠試驗結果,目前已開始靈長類動物試驗,最快的情況下,還需3到5年的時間才可能走到人體試驗。記者查詢得知,該研究成果已於今年2月20日發表於生物醫學期刊《臨床研究雜誌》。人體試驗還需3到5年時間既能預防愛滋病毒感染,又能「殺死」體內潛伏病毒,一箭雙鵰的抗愛滋病「神藥」真的誕生了嗎?
  • CART技術獲批二期上市前臨床研究 造福骨髓瘤患者
    原標題:滬蘇聯動加速「未來技術」造福骨髓瘤患者  東方網4月17日消息:由我國學者發起的新型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技術在腫瘤治療領域傳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等採用南京傳奇公司CART技術治療17例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MM)獲得顯著療效,二期上市前臨床研究已獲國家藥監局批准開展。
  • 90後清華直博生3年發5篇《科學》的艱辛與幸福
    一句如此樸素的話,背後是她堅持每天早8點到實驗室,次日凌晨才離開,平均一天工作14小時以上的生活整整堅持了4個月,中間一共只休息了3天。進入博士一年級,儘管課業繁重,但還要去其他實驗室輪轉訓練,萬蕊雪把晚上和周末的時間全部利用了起來。「覺得自己笨到家了,最開始三個月幾乎每新學一個實驗都會失敗。」
  • 助力新藥研究開發與藥學科研成果轉化---訪清華大學藥學技術中心...
    早在2010年,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教授就提出要建設藥物平臺,促進清華大學藥學及相關學科的發展,提高整體藥學研究水平,為清華大學的新藥研究與開發提供科研服務。據丁怡教授介紹,目前清華大學的校級平臺已有10個,其中與生命科學相關的有3個:生物醫學測試中心、蛋白質研究技術中心和實驗動物中心,主要的服務對象是校內外與醫學和生命科學相關專業的師生。而藥學技術中心的建立則是為滿足藥學學科發展和科研需求,其目標是採用新型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建立現代化的新藥研究與開發體系,以促進清華大學新藥研究和成果轉化工作的順利開展,並加速我國創新藥物的研發進程。
  • 施一公團隊90後直博生3年發5篇Science的艱辛與幸福 | 專訪特獎...
    一句如此樸素的話,背後是她堅持每天早8點到實驗室,次日凌晨才離開,平均一天工作14小時以上的生活整整堅持了4個月,中間一共休息了3天。進入博士一年級,儘管課業繁重,但還要去其他實驗室輪轉訓練,萬蕊雪把晚上和周末的時間全部利用了起來。「覺得自己笨到家了,最開始三個月幾乎每新學一個實驗都會失敗。」
  • 中國90後CNS一作大盤點,博士三年6篇Science比曹原還開掛!
    2010年,14歲的曹原從深圳耀華實驗學校考入蜚聲中外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學院,併入選「嚴濟慈物理英才班」。2014年,曹原榮獲中科大本科生最高榮譽獎——郭沫若獎學金。天才代出的中國科大競爭激烈,少年班面對的是一大批殺手名捕。但是曹原卻如魚得水。本科時,曹原在計算物理課程中的課題研究成果發了一篇文章,J. Mag. Mag.
  • 本科生學霸:他發表SCI論文6篇,4篇一作,專業前3,保研中科院!
    從那個對物理和化學充滿熱情的高中生,到如今在新能源領域找到人生奮鬥方向並取得初步成績的「學霸」,材料與能源學院2015級本科生曾術茂在成電的這四年過得很充實。本科期間共發表了6篇SCI論文,其中,有4篇是第一作者論文,影響因子累計達到16。現在,他被保送至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繼續深造。
  • 08年一中國女科學家棄美回國,研究成果造福億萬人,她是何人?
    在2008年時,曾有一位中國女科學家放棄了美國的優厚待遇,並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祖國,在回國之後,她所研究出的成果也足以造福億萬人。那麼,這位優秀的女科學家究竟何許人也?她又研製出了怎樣利國利民的成果呢?
  • 一作發表CCF論文3篇、擁有數個軟體著作權,他才是我們該追的星
    一作發表CCF論文3篇、擁有數個軟體著作權,他才是我們該追的星 2020-06-12 03: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平均每天3.1篇文章:中國科學界「戰疫」 | 南方周末
    SARS期間,2002年11月-2003年7月,在WebofScience和PubMed兩個資料庫上進行檢索發現,前者的SARS相關文獻2295篇,其中中國學者發表588篇,平均每天2.17篇;後者共680篇,中國學者佔119篇,平均每天0.44篇。
  • "氫氣控癌"調查:每天吸氫1.5小時 連續3個月可控癌?
    (原標題:「氫氣控癌」調查:每天吸氫1.5小時 連續3個月可控癌?) 氫氣控癌,一個傳說是如何書寫的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杜瑋每天吸氫氣至少1.5小時,連續吸3個月及以上,中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質量與體能可獲改善,病情進展得以控制……這是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創始人、榮譽總院長徐克成在日前出版的新書
  • 成果斐然!2019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表9篇CNS
    2019年,對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快速發展的一年,科研成果斐然,截至5月31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Science 發表了4篇文章,Nature 發表了4篇,Cell 發表了1篇。
  • 新成果!我校轉化醫學研究所在頂級期刊Cell發表新冠研究成果
    2月23日,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王佑春、黃維金,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許文波,南華大學瞿小旺為共同通訊作者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 「No higher infectivity but immune escape of SARS-CoV-2 501Y.V2 variants」的研究論文,研究成果對於新冠突變株疫情防控與疫苗研發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92年的小哥,985的特聘教授:3年博士期間發表40篇SCI
    新智元報導來源:知乎、個人主頁等編輯:肖琴【新智元導讀】最近,中南大學一名90後特聘教授火了:本科畢業後3年讀完博士,博士期間發表40餘篇SCI (一作/通訊31篇),畢業即獲聘成為985高校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