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5篇CNS!讀博時每天工作17小時,現已是助理教授研究員

2020-10-23 學術圈

作為一名生物學博士研生,她在博士期間,連續4年每天工作17個小時以上,29歲便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刊《Cell》(細胞)發表論文,發表後,為了繼續完成手裡的研究,她又出乎意料的選擇延畢一年,8個月後,她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學術雜誌《Nature》自然)發表了論文。博士畢業時,她已發表兩篇NC頂刊,畢業即被學校破例聘為副研究員。


如今,博士畢業已3年,她突破不斷,又以一作/通訊作者身份發表了3篇CNS(1篇Nature+2篇Cell),4年時間不到,她連續發了5篇CNS國際頂刊,併入選2019年福布斯30歲以下精英榜。


目前,她已是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獨立課題組長、助理教授,研究員。


「如果這一輩子能做成一個藥,幫助到患者,就是我們最大的成就了。」這是她堅定的期許。


她就是勵志要做原創新藥的85後女博士——華甜


華甜


2017年7月,華甜畢業於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攻讀博士期間作為生物物理所和上科大的聯合培養研究生,師從上科大iHuman研究所執行所長劉志傑教授。博士期間,華甜大膽接下了一個最前沿的科學難題作為博士課題,這個課題是國際G蛋白偶聯受體(GPCR)研究的泰鬥級人物雷蒙德·斯蒂文斯教授的「壓箱底」的難題,曾難倒過數位美國頂尖研究所博士和博士後。但讓人意外的是,華甜只用三年多就解開了難題,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2016年的Cell和2017年的Nature上。博士學位論文被評為2018年度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並獲得2017年度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


博士畢業後,華甜加入上科大劉志傑課題組,畢業即被聘為副研究員。按照常規流程,博士畢業後要經過博士後、助理研究員兩個階段,才能晉升為副研究員。華甜則連跳了兩級。2020年3月,畢業2年多的華甜已從副研究員晉升為上科大iHuman研究所獨立課題組長、助理教授,研究員。


說起上海科技大學,今年1月15日至今,年僅7歲的上科大已經發表了14篇Nature、Cell、Science主刊。這個成績,可以說完全「秒殺」各大老牌名校


14篇論文中,華甜佔了兩篇。雖然晉升神速,但也有很多人認為,這水平擱很多雙一流高校早已被聘為教授,雖然是「雙非」院校,但這在上科大,可說是再正常不過,已經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楊海濤研究員在上科大也只是副教授。

北京時間7月1日,上海科技大學iHuman團隊劉志傑及華甜等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CXC chemokine receptor 2 activation and signalling」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白細胞介素8激活的人類CXC趨化因子受體2(CXCR2)與Gi蛋白複合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

2020年1月30日,上海科技大學劉志傑及華甜共同通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Activation and Signaling Mechanism Revealed by Cannabinoid Receptor-Gi Complex Structur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開了大麻素受體CB1和CB2分別處於拮抗狀態、中間態及激活態的神秘面紗,對大麻素系統的認知又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


連續四年幾乎每天工作17個小時


她,每天早上7點多到實驗室,晚上12點之後離開,如此苦行僧般的作息。她堅持了4年。


就連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創始所長、國際著名結構生物學家雷蒙德·斯蒂文斯教授,也忍不住打趣問她,人生還有什麼值得興奮的事情。這位年輕有為的博士,就是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聯合培養的華甜

華甜以一作發表的論文


她在人群中是不起眼的。160釐米的身高,體重只有42公斤,看上去弱不禁風。


她不善言辭。「只要在公開場合講話,我就會特別緊張。」採訪中,她總是以最簡潔的話語作答,聲音低到只有身旁的人才能聽得見。


她對自己的評價是「不食人間煙火」。連續4年幾乎每天在實驗室工作17個小時,除了整天打交道的蛋白結構,她對科研工作以外的事情幾乎沒有什麼了解。


然而——

和她相識了8年的導師、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副所長劉志傑教授說,在她瘦弱的身形下,內心非常豐富,充滿著力量,她的基因裡從來就沒有放棄!儘管比較內向,但如果講的是感興趣的科研話題,她會有表達的欲望,雖然聲調不高,卻顯得非常自信。


▲華甜(右)和導師、iHuman研究所執行所長劉志傑。(受訪者供圖)


她對身邊的世界了解不多,卻心懷天下。眼下,她打算放棄出國,留在學校做藥物研發,因為解除患者病痛就是她最樸素的理想。


這是一個不簡單的女孩!


不到3個月展現出科研稟賦


華甜的科研之路始於一封電子郵件。那是2009年的一天,當時還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的劉志傑收到一封電子郵件,是在北京科技大學念大三的華甜寫來的,她想到實驗室來學習。劉志傑有點驚訝,一般只有大四的學生做畢業設計時才會想到實驗室去。


原來,學習生物的華甜在大二的時候就開始做一些實驗,後來在網上看到劉志傑發表的天然免疫蛋白研究文章,對蛋白質結構倍感興趣。她幾乎沒有什麼猶豫,就發送了這封郵件。哪裡來的勇氣?「還是出於對科研的熱愛吧!」


劉志傑決定留下華甜,很快他就知道自己做出了一個正確選擇。即使是碩士研究生,一般也要半年以後才可能獨立做課題,而華甜用了不到3個月,就展現出了她在實驗室不一般的科研稟賦。白天學校有課,她就每個晚上和雙休日來實驗室,樂此不疲。就這樣,本科畢業時,華甜就在老牌權威的《生物化學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


iHuman研究團隊部分成員合影。從左至右:濮夢辰,吳屹然,劉志傑,華甜,雷蒙德·斯蒂文斯, 曲露,丁康


困難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


這種韌勁,在後來的歲月裡,被華甜發揮到了極致。每天早上7點多到實驗室,晚上12點之後離開,如此苦行僧般的作息。


麻作為藥物使用已有幾千年歷史,大麻素受體是治療疼痛、炎症、肥胖症以及藥物濫用的潛在藥物靶點。但長期以來,人們對於大麻素受體到底長什麼樣子不甚清楚,以其為靶點的新藥研發項目均因嚴重的副作用被終止。獲得大麻素受體的三維精細結構,成為一道必須要跨過去的「檻」。在過去10多年中,國際上眾多科研機構的努力均以失敗告終,人們甚至懷疑,用目前的研究方法根本就解不出大麻素受體的結構。


人源大麻素受體(CB1)與拮抗劑複合物的結構展示圖。


目前解析蛋白質結構的主要方法之一是X射線晶體衍射法,這個過程就像給蛋白質分子拍攝超高清晰度的3D照片。但大麻素受體的構象很不穩定,非常「活潑好動」。當華甜好不容易拿到第一個蛋白質晶體,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年多。但由於蛋白質晶體堆積得不好,無法進行衍射,這就意味著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必須從頭開始。困難,超出了研究團隊所有人的想像。


華甜很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裡發聲音,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她為數不多的幾條留言中,還是感受到了她在做這個課題時承受的巨大壓力。


「never give up(永不放棄)!相信所有事情通過努力最終都會華苦為甜!」(備註:此處她特意用了華,一語雙關)「那些沒有徹底擊倒你的東西只會讓你變得更加強大。」這是她在課題開始第一年裡,給自己鼓勁。


「只要還有一絲希望,就不要產生放棄的念頭。挫折與失敗,也許是成長道路上最寶貴的財富。時常提醒自己不能被它們打敗,一蹶不振,只能擦乾眼淚,繼續向前。」這是她在朋友圈裡寫下的最長的一段文字,日期顯示為2014年9月11日。劉志傑教授說,從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年底,長達一年半時間,這個課題幾乎沒有任何進展。身為課題組長的他,甚至也有了一絲懷疑,不知到底能否做出來。


華甜還在堅持著。她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其實她很愛哭,有時心理壓力大,就自己躲起來哭。哭完了,就好受多了。然而難題一直還在。「問題的根源到底在哪?」「心裡好亂,有點喘不過來氣……」她在追問自己,也在釋放自己。

最難的時候,是終於拿到了生長得比較好的蛋白質晶體,卻依然沒有一顆晶體有好的衍射結果。「還是沒有辦法接受……」這是她在2015年4月24日寫下的,當時她抱了很大的希望,也就感到特別絕望。2015年國慶,她回家參加哥哥的婚禮,在機場得知晶體衍射結果還是不好,一個人大哭了一場,再帶著笑容出現在婚禮上。


儘管有時候她也懷疑自己是不是適合做科研。不過,更多時候,她對這個課題有一種固執的堅持,總在想是不是還有一種可能性沒有嘗試。三年裡,她一共做了近500種克隆,篩選了100多個小分子拮抗劑。



就在全世界相關實驗室都想第一個解析出CB1結構之時,2017年10月這支聯合科研團隊成功解析了大麻素受體與小分子拮抗劑複合物的晶體結構,解析度達到2.8埃(1埃 = 10的負10次方米)。


放棄出國做博士後留校做藥物研發


儘管看上去柔弱,華甜卻是一個非常有主見的人。


她決定博士畢業延期一年,因為她覺得這個課題還沒有結束——大麻素受體與小分子激動劑結合在一起,又會是怎樣的結構呢?如果能夠解析出來,對於炎症和疼痛等藥物研發都將帶來新的思路。他們的論文去年10月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發表後一個月,國外一個科研團隊也發表了相關論文,大家又重新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


「這就像列車剛提速,卻要停下來。」劉志傑教授說,他告訴華甜隨時都可以畢業。但華甜主動提出,想繼續把這個課題做完。還來不及細細品味成功的喜悅,她又投入了新的戰鬥。除了春節回了趟家,劉志傑和華甜默契地在大年初五就回到了實驗室。


華甜在實驗室


小分子激動劑相比拮抗劑,能量更高,構像更不穩定。「年輕的時候就要努力奮鬥。」華甜還是淡淡的語氣。她依然每天在實驗室工作17個小時,沒有時間看電視劇,也沒有時間約會。有時實在覺得累了,她會睡上整整一天,第二天又精神抖擻地出現在實驗室。


這一次,他們讓別的科研團隊再次抱憾。他們成功解析了大麻素受體與激動劑複合物的三維精細結構,2017年7月6日凌晨該項成果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並作為重點文章推介。同一個科研團隊關於同一個蛋白的解析,先後在《細胞》《自然》上發表,也是絕無僅有的。


那時,再過幾天就是華甜的29歲生日,而立之年的她做出了另一個選擇——放棄出國做博士後,留校做藥物研發。


一畢業被學校破格聘為副研究員


「華甜不但聰明,而且永遠是最勤奮的。」劉志傑說,當年為了挖掘華甜的潛力,他特地把國際上G蛋白偶聯受體(GPCR)研究的泰鬥級人物雷蒙德·斯蒂文斯「壓箱底」的難題交給了她,這個課題曾經難倒過斯蒂文斯在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的數位博士和博士後。


沒想到,華甜在攻讀博士期間,只用三年多就解開了難題,一年內接連在《細胞》《自然》雜誌發表兩篇論文。


「你的夢想是什麼?」

「我想把研究成果轉化成新藥,實實在在地造福人類。」

在與華甜進行了一次長談後,劉志傑破格將華甜提升為副研究員,正是為了讓她能更充分地利用iHuman研究所的資源,儘快獨立開展轉化研究。


或許有人會認為,華甜的成功還是靠論文,如果沒有這幾篇發在高影響因子學術期刊上的文章,也不會有連跳兩級的破格機會。


可劉志傑卻不這麼認為——即使華甜為課題耗時五年而無果,只要國際同行認可並看好她的科研能力,學校也會給予一定的肯定。


華甜覺得,來到上科大、遇見導師劉志傑是自己的幸運。


iHuman劉志傑研究團隊

左三華甜,左五:導師劉志傑


一輩子很長也很短,一種新藥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她現在只想繼續往前奔跑,不管前方是順風,還是逆風。


版權聲明

本文由科研大匠整理自解放日報,上科大官網、文匯報,僅用於學術分享

相關焦點

  • 4年5篇CNS!讀博每天工作17小時,今已是助理教授/研究員
    作為一名生物學博士研生,她在博士期間,連續4年每天工作17個小時以上,獨立課題組長、助理教授,研究員。她堅持了4年。連續4年幾乎每天在實驗室工作17個小時,除了整天打交道的蛋白結構,她對科研工作以外的事情幾乎沒有什麼了解。
  • 3年3篇一作CNS!29歲一作國際頂刊!4年每天17小時
    在2016年10月和2017年7月的兩篇論文中,她的身份還是博士生,最近這篇論文的署名已變成「上科大iHuman研究所副研究員」。這距離華甜博士畢業僅僅一年——按照常規流程,博士畢業後要經過博士後、助理研究員兩個階段,才能晉升為副研究員。華甜則連跳了兩級。
  • 3年3篇一作CNS!連續4年每天17小時,她蘊藏著巨大能量
    在2016年10月和2017年7月的兩篇論文中,她的身份還是博士生,最近這篇論文的署名已變成「上科大iHuman研究所副研究員」。這距離華甜博士畢業僅僅一年——按照常規流程,博士畢業後要經過博士後、助理研究員兩個階段,才能晉升為副研究員。華甜則連跳了兩級。
  • 3年3篇一作CNS!連續4年每天工作17小時,她的夢想是把研究成果轉化成新藥,造福人類
    在2016年10月和2017年7月的兩篇論文中,她的身份還是博士生,最近這篇論文的署名已變成「上科大iHuman研究所副研究員」。這距離華甜博士畢業僅僅一年——按照常規流程,博士畢業後要經過博士後、助理研究員兩個階段,才能晉升為副研究員。華甜則連跳了兩級。
  • [發行]博時文體娛樂:更新招募說明書(2018年第1號)
    於 2002年 5月至 2003年 10月兼任友聯資產管理公司執行董事。於 2002年 5月加入招商局金融集團有限公司,歷任綜合管理部副總經理、審計稽核部總經理、中國業務部總經理、證券部總經理、總經理助理。
  •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院招聘實驗室助理研究員/研究實習員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院招聘實驗室助理研究員/研究實習員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院招聘實驗室助理研究員/研究實習員 (一)戚華宇實驗室
  • 科研界的實驗民工,每天工作21.5小時的「化學家」
    這款機器人化學家具有人形特徵,可以在標準實驗室中自己工作,像人類一樣使用各種實驗儀器。然而,與人類不同的是,這種機器人具有無限的耐心,可以同時考慮數十個維度的變量,每天工作 21.5 個小時,剩下的時間用於暫停充電。
  • 被奉為讀博的跳板與捷徑:科研助理,值得入坑嗎?
    圖片來源:知乎截圖科研助理崗位更加頻繁地走入畢業生的視野,許多人發出了困惑,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要不要籤科研助理?科研助理崗位值不值得去?科研助理一年後再讀博可行嗎?為解除大家對此問題的困惑,筆者作為一個過來人,特就此類問題來一一解答。
  •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潘國輝研究組招聘博士後、助理研究員
    研究組簡介 潘國輝、博士、研究員,2014年於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14至2019年在美國Scripps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9年8月起,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課題組長。
  • 985助理教授與二本教授哪個水平高?
    學術界的一般流程是:博士畢業後做幾年博士後(長度視學科而定,理科一般3-6年),然後競爭到一個大學的職位,即助理教授。不過助理教授不是終身教職(所以稱為tenure-track),6年後需要評副教授,評不上就得走人,所以工作壓力很大;評上了副教授,則成功晉身終身教職(tenure),是貨真價實的鐵飯碗。評上副教授的人(年齡一般在40多歲)還會繼續追求晉升,一般在45歲以上能夠晉升教授(40歲以下能成為教授者基本都是出類拔萃的),多數人的職業生涯到此為止。
  • 聰明又能幹的機器人化學家 每天工作21.5小時,自主發現新型材料
    聰明又能幹的機器人化學家 每天工作21.5小時,自主發現新型材料 雷鋒網 發表於 2021-01-15 17:37:06   有一個聰明又肯幹的員工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2020廣東深圳灣實驗室李善時課題組誠聘副研/助理研究員/博士後公告
    課題組介紹:課題組組長:李善時,化學基因組學,北京大學深圳校區教授,博士生導師。史丹福大學化學與系統生物學博士,耶魯大學生物本科。現在為深圳灣實驗室首席研究員(pi)。專注於臨床翻譯癌症和心臟病的檢測治療。合作單位包括北京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史丹福大學和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安德森癌症中心等。
  • 12歲上中科大,17歲哈佛讀博,31歲哈佛教授——物理學家尹希
    在大二,他每天6點半左右就起床,跑到教室去佔座。在隨後的三年大學時間,他幾乎每次上課都是最早到教室的學生。 2001年,尹希完成中科大的五年制本科,獲得了哈佛大學2萬多美元的全額獎學金,赴哈佛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 。他也是當時學校年齡最小的學生。
  • 2019湖北華中科技大學陳煒教授招聘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方向博士後5人...
    陳煒教授截至目前的論文他引超過4100餘次,2篇論文入選ESI熱點論文,5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H因子為34。申請中國發明專利18項,已獲授權6項,申請PCT國際專利2項。以第一作者撰寫太陽能電池相關中、英文專著各1章。在具有影響力的國內、國際太陽能學術會議上做邀請報告20餘次。陳煒教授先後主持國家級課題6項,其中國家人才項目2項。
  • 近5年8篇CNS,植物所沈建仁組在植物和光合細菌 「光系統 II」方面做出了系統進展
    該研究成果被Science雜誌評為2011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之一。通過我們公眾號iPlants統計,該課題組在2014年-2020年總共發表了97篇論文,其中包括作為通訊作者的5篇Science文章,3篇Nature文章。
  • 「美女學霸」錢璐璐:甩了兩任中國丈夫,如今是加州理工大學教授
    錢璐璐2007年從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博士畢業,順利獲得了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導師是賀林院士,之後就去了加州理工學院留學,2010年順利獲得生物工程博士後,2018年12月份又成為了加州理工學院的助理教授,兩個月後成為了正教授。
  • 助理教授,是個什麼崗?
    助理教授雖然名為教授,但聽上去卻並不怎麼高級。聽慣了舊職稱體系(講師-副教授-教授)的求職者們有此疑惑非常正常,助理教授作為新職稱體系中的崗位和國內高校正在推行的非升即走制度是緊密相連的。一般來說,國外博士畢業做幾年博後就開始競爭助理教授一職,一旦入職就能翻身當「老闆」,即獨立PI,同時還是博導,可以僱傭博士後,走向人生巔峰。不過助理教授並不是終身教職,一般6年後需要評副教授,就是我們說的非升即走,所以工作壓力很大的。
  • 博時研究臻選持有期混合A : 博時研究臻選三年持有期靈活配置混合...
    自2020年1月9日至2020年4月15日代為履行博時基金董事長職務。自2020年4月1日起任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自2020年4月15日起任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蘇敏女士,分別於1990年7月及2002年12月獲得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專業學士學位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 CycleGAN作者朱俊彥宣布重返CMU,擔任助理教授
    幾個小時前,朱俊彥在推特上宣布,在UC伯克利和MIT CSAIL度過了美好時光之後,將於2020年秋季回到曾經的母校CMU(卡內基梅隆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一職。朱俊彥表示,期待在圖形學、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的交叉領域做出更多工作。
  • 助理教授,值得入坑嗎?
    來源:青塔人才最近有求職者提問,助理教授和研究助理教授是個什麼崗位?助理教授雖然名為教授,但聽上去卻並不怎麼高級。聽慣了舊職稱體系(講師-副教授-教授)的求職者們有此疑惑非常正常,助理教授作為新職稱體系中的崗位和國內高校正在推行的非升即走制度是緊密相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