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又能幹的機器人化學家 每天工作21.5小時,自主發現新型材料

2021-01-20 電子發燒友
聰明又能幹的機器人化學家 每天工作21.5小時,自主發現新型材料

雷鋒網 發表於 2021-01-15 17:37:06

 

有一個聰明又肯幹的員工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靈活穿梭在化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可能不是人類,而是AI機器人。

2019年,利物浦大學研究團隊自研了一款AI機器人化學家。這款機器的外觀由一個固定基座和一個靈活機器臂構成,它可以使用精密的實驗室設備,獨立開展研究。

據了解,AI機器人化學家在科研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可以完成數千種催化劑的篩查工作,並從中發現能夠提取氫元素的催化劑材料,更重要的是,它的效率非常驚人,可以在一周之內研究1000種催化劑配方,而這相當於一個博士生4年的工作量。當時這項新發明還登上了《Nature》封面。

我們在《Nature》封面上再次發現了這位機器人化學家。不過,這一次是全新升級版,它不僅可以像人類一樣自由穿梭在實驗室設備之間,而且還可以一周工作7天,一天工作21.5小時,高強度不會累。僅剩下2.5小時還是用來充電,工作時長遠超人類。

最重要的是,它比人類還聰明自己發現了一種新型催化劑材料。

聰明又能幹的機器人化學家

利物浦大學研究團隊經過一年的研究改造,現在這位AI機器人化學家已具備人形特徵,身高1.75,體重400公斤。雖然體重比較重,但是動作上一點也不顯笨重。此前,AI化學化學家只能固定在基座上,通過靈活的手臂做試驗,而現在它可以在實驗室中有意識的靈活移動。

 

AI機器人區別於人類的一大特色是,它的工作效率非常高,而且晝夜不停。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這位化學家在8天內工作了172小時,移動了319次,完成了6,500次操縱,相當於行走了2.17公裡,而正常人類最長工作88小時,而且是超負荷工作狀態下。

 

 

不分晝夜,活脫脫的實驗民工

另外,AI機器人化學家能夠使用實驗室中的所有設備,不需要人為指導。該團隊的班傑明·伯格(Benjamin Burger)博士介紹,它的思維可以達到10個維度,實驗室中所有的基礎任務它都可以獨立執行,比如稱量固體,分配液體,從容器中除去空氣,運行催化反應以及定量反應產物等。

 

而這並不能夠成為一名這正意義上的化學家。之所稱AI機器人為化學家是因為它已經不僅局限在機械的體力勞動,而是邁向了自主研究的階段。就在最近的試驗中,它首次發現了一種高活性的催化劑。

對此,實驗室負責人安德魯·庫珀(Andy Cooper)教授介紹說,「它不止是實驗室中的一臺機器,而是我們超強團隊中的成員。

對於當前的AI機器人化學家,最大的挑戰是使系統堅固耐用。班傑明·伯格博士介紹說:「如果要在長期的自主工作中,平穩地進行數千次的精細操作,每項任務的出錯率需要極低。但是一旦這樣的目標達成,與人類操作員相比,機器人犯的錯誤要少得多」。

自主發現高活性催化劑

AI機器人化學家是Andy Cooper實驗室與Leverhulme功能材料設計研究中心聯合開發的新項目,該中心一直希望通過現代計算機技術的力量改變新材料的發現。

而這一點與庫珀教授不謀而合。我們知道,在生物、化學領域存在著數以億計的化合物分子,規模性和複雜性一直是實驗室難以攻克的問題。

庫珀教授團隊認為,機器人可以在這方面發揮獨特的優勢,它能夠通過AI技術在廣闊的、未經開發的化學空間進行高效探索,挖掘潛在的新型材料。由於樣品類型、儀器儀表和測量多樣性的要求,庫珀教授團隊開發AI機器人化學家主要用來搜索、篩查和發現能夠從水中提取氫氣的光催化劑。

 

最近,經過688次試驗後,AI化學家首次發現了比原始配方活性高6倍的光催化劑混合物。

那麼它是如何發現的呢?在本次試驗中,AI機器人化學家的首要目的是不斷提高光催化劑P10 / L-cysteine (半胱氨酸)系統的HER(自動析出氫析出率)。在此,研究人員使用了五種假設對其進行了訓練。

在分解催化劑之前,它的基本工作流程是:將空的樣品瓶裝入固體分配站,然後在氣相色譜儀臺上裝載新樣品進行分析。最後根據得出的分析結果,將完成的樣品存儲在對應的輸入站中。

 

這裡要說明的是,AI機器人的工作環境和設備與人類的並無不同,包括GC,氣相色譜儀、輸入站等,AI機器人化學家能夠通過雷射掃描和觸摸反饋系統對位置、儀器和藥物進行甄別和反饋。

研究人員介紹,該試驗的關鍵在於AI化學家的大腦內置了貝葉斯搜索算法,它可以根據前一個實驗的結果確定下一步最佳試驗方式,在經過反覆優化訓練之後,最終發現了這款高活性的新型光催化劑材料。

據了解,實驗的複雜程度與變量數量成指數關係,我們人類往往因為處理變量數量較少,而局限在狹窄的搜索範圍內,而此次AI機器人化學家的探索空間包含了十一個變量。這相當於機器人大腦在10800萬個候選實驗的10維空間內進行搜索。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AI機器人出色的性能表現,其意圖並非超越人類,而是輔助人類更好的完成研發工作。庫珀教授表示,「我們研發的戰略目標是使研究人員自動化,而不是使儀器自動化。AI機器人的靈活性和創造性,有助於解決問題和改變工作方式,為人類研究人員騰出更多時間進行創造性思考。」

責任編輯:xj

原文標題:再次登上《Nature》封面!這個可靈活移動的機器人,每天工作21.5小時,8天自主發現新型催化劑材料!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機器人大講堂】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科研界的實驗民工,每天工作21.5小時的「化學家」
    然而,與人類不同的是,這種機器人具有無限的耐心,可以同時考慮數十個維度的變量,每天工作 21.5 個小時,剩下的時間用於暫停充電。更重要的是,這種機器人可以獨立思考,自主完成一系列的實驗操作。在沒有任何研究人員的指導下,8 天內進行了 688 次實驗,工作了 192 個小時,進行了 319 次移動,完成了 6500 次儀器操作,並自主發現了一種活性非常高的催化劑。
  • 8天做688個實驗,每天工作21.5小時,機器人現超強戰鬥力
    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的封面文章中,利物浦大學的科學家利用一款機器人「化學家」,設計出了效率更高的光催化劑。這個機器人不僅幹活利索、操作速度遠超人類,就連勤奮度你也贏不過它——每天除了充電的 2.5 個小時,機器人可以全天候工作。不過不用過分擔心——只要你有好的科學想法,機器人再快也搶不走你的飯碗。
  • 機器人「化學家」,自主優化合成納米材料
    這種智能的流動合成技術可以很容易地按需尋找和優化合成鈣鈦礦量子點以及其他類別的納米材料的最佳條件。該技術不僅能加速發現不同性能的量子點,還能實現大量生產,每天的產量約為220 g。相關工作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期刊上。
  • 它每天工作21.5小時,8天做了688個實驗:「實驗室民工」要失業了?
    這個機器人不僅幹活利索、操作速度遠超人類,就連勤奮度你也贏不過它——每天除了充電的2.5個小時,機器人可以全天候工作。不過不用過分擔心——只要你有好的科學想法,機器人再快也搶不走你的飯碗。藉助機器人完成化學實驗,已經並不是第一次見諸報端了。人工智慧正在幫助科學家預測化合物性質、研發新藥物。與此同時,一些機器人也在實驗操作中嶄露頭角。
  • AI機器人大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或為未來超級時代而生?
    據了解,AI機器人化學家在科研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可以完成數千種催化劑的篩查工作,並從中發現能夠提取氫元素的催化劑材料,更重要的是,它的效率非常驚人,可以在一周之內研究1000種催化劑配方,而這相當於一個博士生4年的工作量。當時這項新發明還登上了《Nature》封面。
  • 史上最剛的機器人化學家!8天工作172個小時!
    這是這類機器人中的第一個機器人科學家,它可以自己決定接下來要做什麼化學實驗,並且已經發現了一種新的催化劑。它有和人相似的尺寸,在標準的實驗室工作,可以和人類研究人員一樣使用儀器。然而,與人類不同的是,這個400公斤重的機器人有著無限的耐心,可以在10維空間思考,每天工作21.5小時,只在充電時需要停下來。
  • AI化學家誕生:1天可做500個實驗,自主開發新材料
    以往的人工智慧大部分生活在硬碟和內存裡,人工化學家則突破了「次元壁」,能直接將自己的「想法」在現實世界中通過物理手段來驗證。「人工化學家就像一個真正的自主導航系統,在紛繁複雜的化學宇宙裡穿梭。」論文通訊作者、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化學和生物分子工程學的助理教授 Abolhasani 給了人工化學家的工作過程一個生動的比喻。
  • 這個「化學家」登上Nature封面:工作007,8天完成近700次實驗
    白交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每天工作近22小時,連續8天工作,誰受得了?這個「化學家」OK的!最近,Nature封面上就隆重介紹了他——這個「化學家」身高1.75,光在實驗室裡溜達,8天內就行走了2.17公裡。
  • AI 已經能自主發現高性能材料了
    近日,一個包括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在內的多機構研究團隊在 AI 研究領域取得了又一項重要研究成果:他們開發出了一種名為 CAMEO 的 AI 算法,該算法在不需要科學家額外訓練的情況下,自主發現了一種潛在的實用新材料。利用 CAMEO 算法實現的 AI 系統,可以有效地減少科學家在實驗室中花費的「反覆」實驗時間,同時最大限度地提高科研效率。
  • 「Nature封面故事 3」機器人化學家
    有顏值·有故事·有知識北京時間每日14:00更新機器人化學家NatureCover_583_7815化學實驗室中的自動化正在興起,但是迄今為止,這種趨勢往往涉及定製的自動化儀器或定製界面,以允許機械臂與實驗室設備一起工作
  • AI化學家,會讓科學家下崗嗎?
    ……7月8日,《自然》雜誌一篇題為《移動的機器人化學家》的封面文章引發熱議。論文介紹了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科研人員成功研發了一款AI(人工智慧)化學家。文章稱,這個身高1.75米的AI化學家在8天時間裡獨立完成了668個實驗,並研發出一種全新的化學催化劑。「類似的AI機器人目前集中分布在歐美地區,數量屈指可數。」
  • 科研機器人來了!「實驗室民工」難道要失業?
    教學、科研、項目以及各種煩瑣的日常工作,經常會讓科研人員忙得團團轉,每天高強度的工作已然是科研行業的家常便飯。據介紹,這個機器人不僅幹活利索、操作速度還遠超人類,面對如此神器,就問你怕不怕呢?根據科學家公布的研究數據顯示:機器人每天工作時長為 21.5 個小時,而剩下的 2.5 小時呢,不是機器人不想幹,而是它必須得停下來充電了。
  • 機器人加速鈣鈦礦的研究與發現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金屬滷素鈣鈦礦是近年來被發現的一類新型半導體材料。因為光電性能出眾,在光伏、雷射、光傳感器、熱電等領域被廣泛研究。以金屬滷素鈣鈦礦為活性層的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目前已突破25%。
  • 【科研進展】化學家開發出新型納米材料,可變性具有生物醫學潛力
    【科研進展】化學家開發出新型納米材料,可變性具有生物醫學潛力 2021-01-12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疫情之下的消毒「小能手」,四款UV LED消毒機器人盤點!
    同時,配以納澤光電團隊自主研發的陣列模組化設計,通過專業光學模擬設計合理分布設計燈珠,利用銅基板並搭配自主設計的高散熱結構和高導熱材料,可程度維持UVC LED良好的工作環境溫度和整體模組的穩定作業,實現對病毒進行快速高效殺滅。
  • 新型內部物流機器人,未來工廠無人化技術的又一創新!
    技術亮點自主式掛接和卸下推車MiRHook™ 200 機器人通過二維碼標誌識別推車,並根據訂單需求,對其進行自主式運輸。如果想要改變操作,同樣很簡單,通過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或計算機和標準 Wi-Fi 或藍牙通信接入到機器人直觀控制裝置即可實現。安全地在工作人員間移動MiRHook機器人內置傳感器、3D相機和超聲掃描儀,能360°的感知和監測障礙物,從而保障場內工作人員安全。
  • 顛覆傳統,「AI化學家」有望在製藥行業激發變革性突破
    經測試,所有這些配方都是由 chemputer 以類似於人類化學家的效率進行操作的。Cronin 表示:「如果我們有標準的方法來發現分子、製造分子,然後生產化學物質,突然間沒有什麼東西會被淘汰,這就像化學的電子書閱讀器。」
  • 寧波材料所研發的這款機器人斬獲2020「好設計」金獎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智能全向移動機器人」項目獲得「好設計」金獎,這也是本屆大會我省唯一獲金獎的項目。2020「好設計」獎評選工作自2020年5月啟動,歷時5個月,共有千餘個項目參與申報。經過函評、初評、網絡公示、終評等一系列評審工作,最終產生100個獲獎項目,其中金獎10項。
  • ...閱兵大部分新型武器運用了公司技術,自主研發高性能電磁材料...
    光啟技術:國慶閱兵大部分新型武器運用了公司技術,自主研發高性能電磁材料突破國外禁運
  • 一位高三學生的「網課記錄」:6點40起床,每天須學習9.5小時
    下午2點,韋林需要起床,並要在2點20分到3點20分繼續上英語課,3點30分到4點30分上數學課,4點40分到5點40分上生物或者歷史課。隨後的下午5點40分到晚上7點是自由活動和晚餐的時間。7點之後,需要看新聞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