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化學家誕生:1天可做500個實驗,自主開發新材料

2021-01-22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文丨學術頭條

近日,來自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和布法羅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項名為「人工化學家」的技術,該技術結合了人工智慧(AI)和執行化學反應的自動化系統,以加速研發和生產商業所需的新化學材料。

以往的人工智慧大部分生活在硬碟和內存裡,人工化學家則突破了「次元壁」,能直接將自己的「想法」在現實世界中通過物理手段來驗證。

「人工化學家就像一個真正的自主導航系統,在紛繁複雜的化學宇宙裡穿梭。」論文通訊作者、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化學和生物分子工程學的助理教授 Abolhasani 給了人工化學家的工作過程一個生動的比喻。

強大的人工化學家

在基於概念推論進行實驗驗證的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人工化學家可以在最多 15 分鐘內識別並生成任何顏色的可能的最佳量子點。

量子點又稱為半導體螢光納米晶,主要是由 II-VI 族元素(如CdS、CdSe、CdTe、ZnSe等)和 III-V 族元素(如 InP、InAs 等)組 成的納米顆粒,粒徑一般小於 20 納米。由於具有尺寸限域、量子限域等多個效應,展現出許多不同於宏觀物質的光學及物理特性,因而在光學、電學、磁介質、催化、醫藥、生命科學、功能材料等領域具有極為廣闊的應用前景。

量子點由於電子-空穴被量子限域,連續的能帶結構變成具有分子特性的分立能級結構,受激後可以發射不同波長的螢光,並具有獨特優異的發光特性,因而成為新一代螢光材料。

不僅如此,隨後研究人員指出,人工化學家可以識別出滿足任何已知屬性的最佳材料——而不僅僅是量子點。

就目前來說,人工化學是為溶液處理材料設計的,這意味著它適用於尋找那些可以使用液體化學前體製造的材料。溶液處理材料包括量子點、金屬/金屬氧化物納米顆粒、金屬有機骨架(MOFs)等高價值材料。

「人工化學家類似於自動駕駛汽車,但自動駕駛汽車至少有有限的路線可供選擇,以便到達預先選定的目的地。而使用人工化學家時,你只用提供給他一組代表著材料屬性的參數。」Abolhasani 補充道。

輸入參數後,人工化學家可以自己判定出所需要的的其他數據,比如:化學前體是什麼,以及合成路線是什麼,並且能在自主探索的同時,儘量減少這些化學前體的消耗。

Abolhasani 表示:「研究的最終理想結果就是能探究出一種完全自主的材料開發技術,這種技術不僅能幫助你最快地找到理想的液體化學材料,而且還能儘可能少地消耗化學前體。這大大減少了浪費,也大大降低了材料開發過程的成本。」

AI 大腦+自動化身體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人工化學家不僅有一個執行實驗並感知實驗結果的「本體」,還有一個記錄數據並利用它來決定下一個實驗是什麼的「大腦」。

為了進行概念驗證測試,人工化學家』的身體整合了實驗室開發的自動化納米晶體工廠和納米流體合成平臺。人工化學家平臺已經證明它每天可以進行 500 個量子點合成實驗,儘管 Abolhasani 估計它實際上可以進行 1000 個。

人工化學家的大腦是一個 AI 程序,它通過識別和探索本體正在合成的材料形成獨特的數據,並利用這些數據對下一組的實驗條件做出自主決定。它是基於在滿足材料的期望屬性和性能指標的基礎之上,決定如何最快最有效的探究出最佳材料的組成結構。

「我們試圖模仿人類做決定的過程,但事實上,人工化學家的決定過程更有效率。」Abolhasani 表示。

例如,人工化學家可以進行「知識迭代」過程,這意味著它存儲了它收到的每個請求所生成的數據,從而加快識別下一個候選材料的過程。換句話說,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工化學家在識別正確的化學物質時將會變得越來越高效。

為了證明他們的推論,研究人員測試了人工智慧如何使用數據來決定下一個實驗是什麼。然後,他們進行了一系列的請求,每次都要求人工化學家識別出最適合三個不同輸出參數的量子點材料。

「我們發現,即使人工化學家沒有先驗知識,它也能在 25 個實驗後或大約一個半小時內識別出最好的量子點,」Abolhasani 說:「但一旦人工化學家有了先驗知識——這意味著它已經處理了一個或多個目標材料請求——它就能在 10 到 15 分鐘內確定具有新特性的最佳材料。」

「我們發現,人工化學家還可以快速識別給定一組起始化學前體的材料性質邊界,這樣化學家和材料科學家就不需要浪費時間探索不同的合成條件。

「我相信由人工化學家實現的自主材料研發可以重塑材料開發和製造的未來,」Abolhasani 說,「我現在正在尋找合作夥伴,幫助我們將這項技術從實驗室轉移到工業市場。」

資料來源:https://news.ncsu.edu/2020/06/artificial-chemist/Robert W. Epps, Michael S. Bowen, Amanda A. Volk, Kameel AbdelLatif, Suyong Han, Kristofer G. Reyes, Aram Amassian, Milad Abolhasani. Artificial Chemist: An Autonomous Quantum Dot Synthesis Bot. Advanced Materials, 2020; 2001626 DOI: 10.1002/adma.202001626

相關焦點

  • 聰明又能幹的機器人化學家 每天工作21.5小時,自主發現新型材料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這位化學家在8天內工作了172小時,移動了319次,完成了6,500次操縱,相當於行走了2.17公裡,而正常人類最長工作88小時,而且是超負荷工作狀態下。     不分晝夜,活脫脫的實驗民工 另外,AI機器人化學家能夠使用實驗室中的所有設備,不需要人為指導。
  • 機器人「化學家」,自主優化合成納米材料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新材料的製備實驗,常常會牽涉到多個反應階段、反應參數和反應路線,而為了找到最佳的製備方案需要系統優化不同的條件,這給研究人員帶來大量的工作量,非常耗時耗力。就算順利優化,找到了最佳方案,但還有可能面對另外一個大坑——可重複性!估計很多人都或多或少遇到過無法解釋的實驗不能重複問題。
  • 科研界的實驗民工,每天工作21.5小時的「化學家」
    在第一次測試中,這個 1.75 米高的 AI 機器人在 8 天時間裡獨立完成了 668 個實驗,並研發出了一種全新的化學催化劑。這一重磅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上。這種機器人的大腦,根據前一個實驗的結果,對 10 個維度的變量進行分析,可以在實驗室中從 1 億多個候選化學實驗中,確定下一步要進行的最佳實驗。
  • AI化學家,會讓科學家下崗嗎?
    ……7月8日,《自然》雜誌一篇題為《移動的機器人化學家》的封面文章引發熱議。論文介紹了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科研人員成功研發了一款AI(人工智慧)化學家。文章稱,這個身高1.75米的AI化學家在8天時間裡獨立完成了668個實驗,並研發出一種全新的化學催化劑。「類似的AI機器人目前集中分布在歐美地區,數量屈指可數。」
  • 提升效率好助手:AI化學家可直接讀論文且007工作制
    ,並且操縱機器人完成實驗的「人工化學家」,但是這種機器人是高度定製的,控制系統和內部指令都是為了非常具體研究目標所設計,很難完成其他的任務。最近,來自格拉斯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則開發出了一種新方法,讓這種人工化學家可以自主閱讀化學文獻並生成標準化的操作程序,使得這種機器人的適用範圍變得非常廣闊。
  • 這個「化學家」登上Nature封面:工作007,8天完成近700次實驗
    白交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每天工作近22小時,連續8天工作,誰受得了?這個「化學家」OK的!最近,Nature封面上就隆重介紹了他——這個「化學家」身高1.75,光在實驗室裡溜達,8天內就行走了2.17公裡。
  • 中國自主研發的 DRAM 晶片有希望在合肥誕生
    「506」項目包含合肥長鑫、長鑫存儲、睿力集成三個運營主體。項目的目標為自主發展主流 DRAM 存儲器 IDM。因為這個原因,DRAM 的市場蓬勃發展,去年 2017 年已經達到 700 億美元,今年有可能突破 1000 億美元,中國在這個市場消耗的量至少佔1/2到1/3,也就是將近 300 億-500 億美元,但是我們現在自主生產的 DRAM 晶片為零。
  • AI 已經能自主發現高性能材料了
    近日,一個包括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在內的多機構研究團隊在 AI 研究領域取得了又一項重要研究成果:他們開發出了一種名為 CAMEO 的 AI 算法,該算法在不需要科學家額外訓練的情況下,自主發現了一種潛在的實用新材料。利用 CAMEO 算法實現的 AI 系統,可以有效地減少科學家在實驗室中花費的「反覆」實驗時間,同時最大限度地提高科研效率。
  • 8天做688個實驗,每天工作21.5小時,機器人現超強戰鬥力
    人工智慧正在幫助科學家預測化合物性質、研發新藥物。與此同時,一些機器人也在實驗操作中嶄露頭角。不過,它們與其說是科學家,不如說只是實驗室中的工具「人」——安裝了特定硬體設備,可以按照指令完成實驗的某個步驟,僅此而已。那麼,利物浦大學安德魯·庫珀(Andrew Cooper)團隊開發的這款實驗室機器人,有什麼不同呢?
  • 它每天工作21.5小時,8天做了688個實驗:「實驗室民工」要失業了?
    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的封面文章中,利物浦大學的科學家利用一款機器人「化學家」,設計出了效率更高的光催化劑。這個機器人不僅幹活利索、操作速度遠超人類,就連勤奮度你也贏不過它——每天除了充電的2.5個小時,機器人可以全天候工作。不過不用過分擔心——只要你有好的科學想法,機器人再快也搶不走你的飯碗。藉助機器人完成化學實驗,已經並不是第一次見諸報端了。
  • 史上最剛的機器人化學家!8天工作172個小時!
    據Nature雜誌報導,這項新技術可以解決目前超出我們能力範圍和複雜性的問題。例如,自主機器人可以通過搜索廣闊的、未開發的化學空間來尋找清潔能源生產材料或新藥配方。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Liverpool機器人以前曾被用於化學研究,但它們通常被固定在特定的實驗中。這個1.75米高的機器人是可移動的,可以在實驗室裡四處走動,執行各種不同的任務。
  • AI機器人大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或為未來超級時代而生?
    據了解,AI機器人化學家在科研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可以完成數千種催化劑的篩查工作,並從中發現能夠提取氫元素的催化劑材料,更重要的是,它的效率非常驚人,可以在一周之內研究1000種催化劑配方,而這相當於一個博士生4年的工作量。當時這項新發明還登上了《Nature》封面。
  • 【科研進展】化學家開發出新型納米材料,可變性具有生物醫學潛力
    【科研進展】化學家開發出新型納米材料,可變性具有生物醫學潛力 2021-01-12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把人類探索材料文明的7000年壓縮到1天,神奇
    若以青銅器時代為起點,把約7000年的材料文明發展歷史壓縮到一天,鋼鐵、橡膠這些目前最常見的材料出現在幾點幾分?9點?15點? 如果把7000年的歷史壓縮到1天裡,很明顯時間加速了。 在這一天裡,每一秒相當於30天,每一個小時相當於291年。
  • 「小小化學家」重慶站啟動 好玩小實驗點燃孩子科學夢想
    &nbsp&nbsp&nbsp&nbsp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8月7日17時45分訊(記者 伊永軍)2019智博會即將在重慶召開了,其實,很多高大上的科技創新成果最初都起源於孩子們的一顆顆好奇心和一個個普通的科學小實驗。
  • 顛覆傳統,「AI化學家」有望在製藥行業激發變革性突破
    文丨學術頭條一直以來,化學家在科研過程中需要面對十分複雜的物質體系和實驗過程,常常為了一個實驗結果要進行不計其數的實驗。近年來,自動化在化學領域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化學家簡化了繁複的實驗研究,尤其是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基於機器學習的 「AI化學家」 更是提升了實驗的效率和準確性,在化學研究領域釋放出更多紅利。
  • 孩子想當「化學家」?沒問題,科技館一堆趣味實驗免費做
    即日起到8月11日,可到重慶科技館做個小小化學家。7日,巴斯夫小小化學家活動在重慶科技館開幕。據介紹,2013年該活動在重慶登陸以來,已經有8000多名學生在志願者的指導下現場體驗當了一回「化學家」。現場直接預約免費體驗「小小化學家」據重慶科技館介紹,8月6日-11日,巴斯夫與重慶科技館連續第七年聯合推出專為6-12歲兒童打造的巴斯夫小小化學家活動。「今年為慶祝元素周期表誕生150周年,我們還專門開闢了』元素之旅』體驗區,孩子們可以來這裡探索與發現化學元素背後的科學故事。」巴斯夫相關負責人稱。在啟動現場,就有來自長壽區的孩子們做起了實驗。
  • 「小小化學家」在實驗中學會環保知識
    今天,巴斯夫在上海科技館啟動了一年一度的小小化學家活動,通過化學實驗,將「環境保護」等社會熱點與實驗、展覽相結合。在培養孩子科學探索精神的同時,傳播了可持續發展理念。塑料作為一種經濟高效的材料,可以節約資源,並為日常生活帶來健康、安全和便利。與此同時,塑料汙染已成為一個重大的環境議題。常見的塑料製品有哪些?如何才能減輕塑料對於環境的負擔?
  • 困擾海洋的塑料汙染,化學家開發新聚合物,能被紫外線輻射降解
    為了解決困擾世界海洋和水道的塑料汙染問題,康奈爾大學化學家開發了一種能被紫外線輻射降解的新型聚合物。美國化學學會雜誌.如果它最終在水生環境中消失,這種材料可以在現實的時間範圍內降解。」「這種材料可以減少環境中持久的塑料積累。」Lipinski說,商業捕魚造成的漂浮物中大約有一半是最終進入海洋的。漁網和繩索主要由三種聚合物製成:等規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和尼龍-6,6,6,它們都不容易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