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化學家,會讓科學家下崗嗎?

2020-07-12 科學網

作者:沈春蕾

「這個技術看著挺酷!」

「科研民工們的噩夢!」

「請區分化學實驗員和化學科研工作者!」

……

7月8日,《自然》雜誌一篇題為《移動的機器人化學家》的封面文章引發熱議。

論文介紹了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科研人員成功研發了一款AI(人工智慧)化學家。文章稱,這個身高1.75米的AI化學家在8天時間裡獨立完成了668個實驗,並研發出一種全新的化學催化劑。

「類似的AI機器人目前集中分布在歐美地區,數量屈指可數。」新松機器人公司人工智慧團隊負責人王曉東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國深圳正在建設一座自動化『生物工廠』,建成後將有成套的自動化設備取代傳統人工作業。」

「只是個化學實驗員」

論文提到,機器人可以獨立執行實驗中的所有任務,例如稱量固體、分配液體、從容器中除去空氣、運行催化反應以及定量反應產物。

「實驗室很需要這樣的機器人。」王曉東說,「以實驗人員操作的滴劑實驗為例,難免會存在誤差以及實驗記錄的缺失。由機器人來操作的話,不僅可以提高實驗效率,保證實驗記錄的完整性,還可以實現檢測結果的可追溯性。」

「機器人只是個化學實驗員而已。」一位科研工作者指出,「很多創造性的實驗成果來自失敗的實驗,而機器人無法主觀重視失敗的實驗。」言外之意是,科研人員更擅長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找到通往成功的道路。

「這類機器人可以勝任部分實驗性崗位,但勝任真正的科研性崗位還比較困難。」北京大學前沿計算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寶權告訴《中國科學報》,「機器人做的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研工作。」

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葉海峰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機器人主要是為了減少人力,讓機器做些勞動密集性的實驗,這也是未來實驗室發展的一個趨勢。」

他舉了一個例子,比如高通量實驗篩選屬於勞動密集型實驗,更適合機器人做。換言之,原創性的科研工作還是要靠人腦,重複性、流程性工作可以交給機器人。

「由科研人員來調度」

再厲害的機器人也是由人製造出來的。上海科技大學教授楊暘在稱讚AI化學家很牛的同時,也發現這個機械臂系統還不能自主設計和執行創造性的科學實驗,它相當於一套先進的「硬體在環」自動仿真系統。

他進一步解釋道: 「科學家們把完整的化學實驗過程和結果評判標準實現了數位化和自動化,再通過智能硬體和軟體算法的精密組合及綜合設計,構建了這套移動式、跨領域的自動仿真系統。精準的流程控制、智能算法和定位技術讓機械臂可以不知疲倦、準確地操作一些自動化程度很高的儀器設備,高效率地完成科研人員提前制定的複雜實驗任務。」

「AI化學家問世的背後離不開科研人員的知識積累,主體是由科研人員來駕馭自動化系統,進而操控機器人。」王曉東說,「這是一套整體解決方案,一間實驗室也許一套機器人系統足夠,如果是一層甚至一棟樓的試驗平臺,那麼就需要更複雜的作業系統,由科研人員來設計和調度。」

當記者問及如果機器人在實驗室裡普及,科研人員會下崗嗎?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研究員喻學鋒告訴《中國科學報》:「機器人確實厲害,但當前他們只能在操作上部分代替科研人員的手,數據上部分代替科研人員的腦,在邏輯和物理模型上能完全代替人腦還需時日。」

對此,王曉東表示贊同:「儘管目前我們處於人機共融的發展階段,但機器人畢竟還不可以完全代替人。」

論文提及,機器人研發出一種全新的化學催化劑。從事材料研究的喻學鋒推測道:「機器人再厲害也沒辦法買一個新的材料回來用,材料本身還是科研人員放在實驗室裡的,機器人的工作是對配方的創新,從而篩選出一個活性最好的催化劑。」

籌建自動化「生物工廠」

2018年,深圳市政府宣布籌建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設備總投資近10億元,由深圳先進院牽頭建設,這也是合成生物領域全球首個大科學裝置。

為什麼要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籌建大科學裝置?可以通過一組數據來看看合成生物設施的效率到底有多高: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合成生物設施每天可建造多達1000個特定序列蛋白,每個造價不到3美元,成本僅為人工製造的千分之三;英國愛丁堡合成生物設施每周可處理2000多個DNA組裝反應,產量是人工作業的20倍。

據了解,合成生物往往具有高度複雜性,這決定了其需要海量的工程化試錯性實驗,能夠快速、低成本、多循環地完成「設計—構建—測試—學習」的閉環。全部由人來操作的話顯然很難實現,該大科學裝置首席科學家、深圳先進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劉陳立將其稱作自動化「生物工廠」。

他解釋道,如果說合成生物學研究是像組裝機器一樣組配生物,那么正在籌建的大科學裝置便是將這個組配過程由勞動密集型的人工作業,轉變為大規模自動化的機器生產。

預計到2023年,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將進入試運行調試階段。「目前,國內還沒有成套的實驗室機器人的解決方案,國際上也沒有較為成熟的解決方案。」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院智能機械研究所所長王容川告訴《中國科學報》。

究其原因,他認為:「由於實驗室的科研方向和實驗設置、以及相關儀器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通用型科研機器人的需求較少,一般需要根據實驗室條件進行定製化設計和建造,周期和成本較高。」

王容川還指出,國內實驗室對專機改造的需求遠大於機器人需求。由於單個的檢測設備尚不具備智能化的功能,實驗室設備的上下樣自動化和智能化分析的需求較大,因此使用機器人技術實現整個實驗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可能性不大。

相關焦點

  • 家政機器人要來了,2020年全球數量1200萬臺,數萬保姆會下崗?
    所以就有很多人擔心機器人的出現,會造成行業人員的下崗,為社會帶來負擔,但是目前來說,機器人發展並不是特別成熟,而且頻頻出現的問題,讓很多人擔憂。就拿清潔機器人來說,它本來是為人類服務的,它能夠做到按照人的意願來進行智能清潔還好,如果稍有不慎,會發生什麼呢?
  • 為何科學家中名氣很大的基本都是物理學家,而化學家卻很少?
    我們耳能聞熟的眾多科學家中,物理學家確實比化學家更加出名,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名進入前十的科學家只有牛頓和愛因斯坦,兩人都是物理學家,而近代化學之父拉瓦錫排到第二十位。物理學家在大眾視野中名氣更大,主要是因為物理上的概念,更容易在大眾當中傳播和推廣,比如常被影視作品和科幻小說提到的時間旅行、曲速飛行、黑洞等等概念,都和物理有關,然而一個化學家的發現,卻很難衍生到影視作品當中。英國著名生物化學家弗萊明,發現青黴素拯救了數億人,其貢獻難以估量;還有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發明TNT炸藥,創立諾貝爾獎,但是論名氣都比不上牛頓和愛因斯坦。
  • 十二位華人科學家入選全球頂尖一百化學家榜單
  • 同樣是科學家,為什麼物理學家地位較高,而化學家則很少出名?
    如果把牛頓、愛因斯坦、達爾文放在一起,你會想到什麼?是牛頓的三定律,還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亦或是達爾文的進化論。如果你想到了確實是以上內容,那請你再回憶一下,你知道牛頓三定律是哪三個定律嗎,定律適用的範圍是什麼?你知道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講述了什麼內容嗎?你知道達爾文的進化論和現代進化論的區別嗎?
  • 下崗職工自己保存檔案,辦理退休時可以直接拿出來嗎?
    可以在個人手裡保管嗎?(一)單位帶人:按照規定,除文件傳送環節外,為了便於傳送,個人可以從原單位攜帶密封的狀態文件,自己拿在手中,然後在規定時間內(通常不超過15天)送到新單位。S),不能保存在個人手中。人事檔案應長期保存在一個獨立的部門或部門。有獨立人事權利的單位應當在人事部門嚴格人事檔案。沒有獨立人事權利的單位應當將檔案存檔到人事代理機構。
  • 化學家不能太任性
    [2]  2009年的一項綜合調查中,有2%的科學家承認有過偽造或修改實驗數據的行為,33.7%的科學家承認有過其他有問題的學術行為。[1] 科學家發表高影響因子論文的壓力山大,「publish or perish」,這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忽略研究成果的「黑暗面」創造新物質是化學家的重任,兢兢業業的化學家為人類社會貢獻了大量有用的物質和材料,推動社會的進步。
  • 郭英森的理論是否科學無關「下崗工人」標籤
    主角是遼寧下崗工人郭英森,他在節目中提到自己發明了幾個新理論,可以實現「未來的各種車輛都不用有車輪」等。當時他這番言論遭到了包括科普作家方舟子在內多位嘉賓的嘲笑。在同一段視頻中,他還提到了時下火熱的名詞「引力波」,為郭英森鳴不平者,就是以引力波已被實驗證實,而要求方舟子等人向郭英森道歉。
  • ...下崗工人,引力波,預言,民間,科學家,科學,科普 ——快科技(驅動...
    方舟子說:「看到現在還有那麼多人在力挺『諾貝爾哥』,痛罵我把中國一個諾貝爾獎給搞沒了,不正說明連初中都沒學好的中國人是非常非常多的嗎?初中沒學好當然也並不就低人一等,但是初中沒學好卻自以為比誰都懂科學,這就叫反智。
  • 「下崗、解僱」英語怎麼說?
    laid off:下崗;解僱。One day after I gave notice, I was laid off from my job.一夭以後,我得到通知,我下崗了。
  • 趣話化學史——化學家的誕生——波義耳和他的《懷疑派化學家》
    這一歷史時期,雖然社會動蕩,但在我們今天物理學、化學課本上所出現的如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克卜勒、笛卡爾、牛頓等一大批著名科學家,都是生活在這一時期,這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輝煌的時刻。波義耳出生在貴族家庭,但他的童年時期並不是顯得特別聰穎,和其他孩子一起遊戲他總是反應慢一些,總被別人捉弄,因此他並不是非常能和別人交流。
  • 華為明明是企業,為何有上千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化學家?
    也是華為這麼強大,很多人會以為裡面應該有很多網絡通信工程師,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華為,擁有很多的數學家、化學家和物理學家,這是為什麼呢?說起數學家、化學家和物理學家,大家第一印象應該是在校園內教書育人,或者是在實驗室內搞科研、搞技術。
  • 顛覆傳統,「AI化學家」有望在製藥行業激發變革性突破
    近年來,自動化在化學領域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化學家簡化了繁複的實驗研究,尤其是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基於機器學習的 「AI化學家」 更是提升了實驗的效率和準確性,在化學研究領域釋放出更多紅利。經測試,所有這些配方都是由 chemputer 以類似於人類化學家的效率進行操作的。Cronin 表示:「如果我們有標準的方法來發現分子、製造分子,然後生產化學物質,突然間沒有什麼東西會被淘汰,這就像化學的電子書閱讀器。」
  • 愛因斯坦是個化學家
    該年度被稱作愛因斯坦「奇蹟年」(annus mirabilis)b. 愛因斯坦通常被當做物理學家,但他在多方面的理論對化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包括證明原子和分子的存在c. 相對論效應現在被化學家們利用來嘗試合成超重元素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本質上是一個化學家嗎?
  • AI監考,機器人研究員,你離失業下崗還有多遠?
    相信在未來,人工智慧的將會被應用於更多的行業和領域,這也就意味著有大批的工作將會由人工智慧來完成,有大批的人將會失業下崗。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在擔心自己也會被人工智慧取代。但是,小編認為這是一次危機,同時也是一個轉折。既然人工智慧這麼強大,那麼我們就要學習和利用人工智慧。在未來幾年,幾十年裡,不管多少崗位,多少人失業,最穩定的應該就是人工智慧工程師了,畢竟再強大的人工智慧也是由人工智慧工程師研究出來並進行維護升級的。
  • 弗蘭克·維爾切克:詩人和化學家看到的空間一樣嗎
    另外,還有法籍華裔畫家和藝術理論家、中國美院藝術哲學與文化創新研究院院長司徒立教授,以及中國美院跨媒體藝術學院院長、視覺中國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高士明教授。四位科學家與藝術家同臺,不斷碰撞出火花,其中,維爾切克重點和我們分享他對科學與藝術面對世界的姿態和方法之差異的思考。
  • Tour|計算機科學家裡的頂級化學家
    Tour教授,一名有機合成化學家,目前擔任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T. T. and W. F. Chao領銜化學教授,計算機科學教授,同時還是材料科學和納米工程、小旋度研究所和納米碳中心教授。1981年,James M.
  • 8億人或「提前下崗」!有人已受影響,希望沒你
    很多人可能都沒有想到過,自己在面臨著「下崗威脅」的時候,竟是被機器人給「淘汰」了。在這個智能化的社會中,我們肉眼可見的是,依靠於網際網路發展,國人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捷了。未來,或許有大多數人要率先做好「提前下崗」的心理準備。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現在,銀行業的「智能化轉型」正在提速。在金融科技的發展下,銀行網點的諸多功能開始被搬到了網絡上、手機上。據《中研網》的報導,目前銀行業務的離櫃率可高達90%左右。而如今的銀行網點也和以前大不相同了,傳統櫃檯逐步減少,而智能設備的投放反而在大大增加。
  • 分子這麼小,化學家們是怎麼看到它們的?
    你有沒有想過,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是怎麼看到分子的?如果看不到它們,怎麼能信誓旦旦的說它們是實實在在的客觀存在呢?又怎麼研究它們,應用它們呢?這期文章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說到這個問題,你可能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用顯微鏡看。慢著,顯微鏡不是生物學家用來觀察細胞的嗎,你確定可以拿來直接看分子?其實,這個答案是否定的。為什麼?
  • 分子這麼小,化學家們是怎麼看到它們的?
    然而當一個物體的尺寸小於可見光的波長的時候,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此時光子不僅會被物體本身反射,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光子會繞過物體傳播,發生衍射現象。衍射現象的發生會導致使用光學手段觀察物體變得模糊,就像你把一張圖片無限放大之後圖像就會變得越來越模糊一樣。
  • 難道就該下崗?
    王教授認為,西醫難道還用舉例子嗎?每個人都用過。 中醫衍生的大學學科:針灸推拿專業、藥理、診脈會的已經很少了,但中醫在我國享受盛名,其國內「北上廣」中醫醫藥大學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