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封面故事 3」機器人化學家

2020-08-27 九天學者

有顏值·有故事·有知識

北京時間每日14:00更新


機器人化學家

NatureCover_583_7815

化學實驗室中的自動化正在興起,但是迄今為止,這種趨勢往往涉及定製的自動化儀器或定製界面,以允許機械臂與實驗室設備一起工作。 在本期雜誌中,安德魯·庫珀(Andrew Cooper)和他的同事們展示了在汽車裝配線中發現的移動機器人,可以對其進行修改,使其在溼化學實驗室中與人類並駕齊驅,並且可以使用與人類化學家相同的儀器。 該團隊對機器人進行了編程,旨在提高聚合物光催化劑的性能。 在8天的過程中,該機器人自主執行了688次實驗,並確定了活性比初始配方高六倍的光催化劑混合物,這需要人類花費幾個月的時間。 該團隊說,通過使研究人員而不是儀器自動化,該方法可以在化學實驗室中找到多種應用。

原文信息: 期刊=Nature, Volume=583, Issue=7815, 日期=2020年07月09日

我只是對Nature封面及背後的故事感興趣,故整理&翻譯分享。畢竟有跨學科&多學科的知識,所以若有翻譯不對的地方,敬請在留言區指正!

相關焦點

  • 這個「化學家」登上Nature封面:工作007,8天完成近700次實驗
    這個「化學家」OK的!最近,Nature封面上就隆重介紹了他——這個「化學家」身高1.75,光在實驗室裡溜達,8天內就行走了2.17公裡。而且如此「超負荷工作」,效率卻依然很高。在這期間,他完成了688次實驗,還發現了一個新的光催化劑,用於水制氫。
  • 意念加AI算法「復原」每個手指,智能義肢登上Nature子刊封面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張倩、杜偉、李澤南使用「意念」控制機械,讓肢體缺失的殘疾人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這聽起來像是出現在電影中的場景。研究人員結合了神經工程學和機器人學的專業知識,使得穿戴者可以控制機械手的每個手指,並在穿戴機械手時自動抓起物體。這項新技術在包括 3 名被截肢者和 7 名肢體健全受試者的概念驗證研究中獲得了成功。
  • 沒看懂這些「封面故事」,你的專輯都白聽了
    很多時候,我們對於一張專輯的評價都是來自於專輯中音樂內容的本身,雖然音樂這種藝術形式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通過聽覺傳遞,但是每一個音樂人在自己專輯封面的創作上,都會付出很多精力,因為這是人們對於這張專輯最為直觀的「第一印象」。
  • 機器人也是「相由心生」嗎?
    你相信人是「相由心生」的嗎?那機器人呢?你也許覺得,機器人明明就是由人設計製造的,樣貌怎會隨著「心」來改變?但從歷年來科幻影視作品看來,人類想像中的機器人似乎也符合「相由心生」的原則。機器人「面相學」:越「人性」,越危險?幻想家和創作者,近乎無一例外地,都會為他們認為最高級的機器人賦予像人一樣的外觀。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最近一期《自然機器智能》的封面研究向我們展示了這一可能性。近日,來自英特爾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宣布,團隊已經在神經形態晶片 Loihi 上成功設計了基於大腦嗅覺電路的算法,實現了在線學習和強記憶力能力。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並成為封面文章。
  • 「魔神Z」美少女化?新動畫「機器人少女」明年1月公開
    「魔神Z」美少女化?新動畫「機器人少女」明年1月公開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2013-07-29 14:42:50
  • Nature 封面:科學家用「重編程」逆轉生命之鐘,恢復小鼠喪失的視覺
    關於衰老,Peter Brian Medawar 提出了兩種解釋:一是生物學角度的「先天衰老」,即衰老是生物必經的過程;二是物理學角度的「衰老磨損」,即衰老是一種累積效應。在第一種解釋之下,衰老和死亡由物種進化決定,目的是為年輕一代騰出空間——我們的生命進程中有一個「主時鐘」,倒數著我們能自然存活的時間。在世人看來,衰老這件事情,雖然很無奈,但也無法改變。
  • 「尖帽子的魔法工房」最新漫畫雜誌封面彩圖公開
    「尖帽子的魔法工房」最新漫畫雜誌封面彩圖公開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0
  • 國家地理雜誌新封面「塑膠冰山」證明人類把地球害慘了
    在國家地理雜誌最新一期的雜誌封面中,就充滿展現了現今我們所需面臨的危機。▼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總是別具意義,在2018年6月的新雜誌封面中,就呈現了一個相當具有震撼力的畫面,乍看有一座冰山飄浮在海面上,其實是一個垃圾袋浮沈,標語則是:「地球或者塑膠?」提醒我們海洋已受到垃圾汙染的危機。▼這張圖片其實在玻利維亞的海報設計雙年展中,獲得了政治與社會類別的第一名。
  • 「Nature封面故事 2」首次觀測到分支的光流
    有顏值·有故事·有知識北京時間每日14:00更新分支光流觀察到流在薄的肥皂膜內傳播,其中膜厚度的變化將光聚焦到分支的細絲中(如封面圖所示)。 在光學領域產生分支流的能力為研究和理解這種現象提供了新的機會。
  • 「某科學的超電磁炮」OVA決定,漫畫第5卷ITEM登上封面
    「某科學的超電磁炮」OVA決定,漫畫第5卷ITEM登上封面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2010-06-23 09:52:47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等開發微型手術機器人
    Wood) 基於摺紙結構研發了一款超輕便,高精度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mini-RCM,該項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新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並登上該期刊8月份封面。
  • 強烈推薦「愛,死亡和機器人」,18篇大尺度短片動畫合集
    最近這兩天,小初剛補完一部被人們吹爆的動畫「愛,死亡和機器人」,簡稱「愛死機」,今天推薦給大家。這部動畫由18個短片合集組成,每部時長不一樣分時長5-20分鐘,內容雖短,尺度不小。該動畫涵蓋了多重元素類型,科幻、戰爭、恐怖和喜劇,應有盡有,製作形式包括傳統2D和3D。
  • Luka 機器人有了兩兄弟,物靈繪本閱讀機器人家族圖譜解讀
    以打破 Indiegogo 眾籌記錄、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的社交機器人 Jibo 和獲獎無數、被業內一致認為能夠代表「AI 商業落地趨勢」的繪本閱讀機器人 Luka 為代表,物靈正在「點物賦靈」之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深。物靈發布新品 宣布 1.5 億元融資7 月 5 日,物靈科技在京城地標世貿天階舉辦了以「點物賦靈」為主題的品牌暨新品發布會。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大學等研發的微型手術機器人
    Wood) 基於摺紙結構研發了一款超輕便,高精度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mini-RCM,該項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新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並登上該期刊8月份封面。
  • 聰明又能幹的機器人化學家 每天工作21.5小時,自主發現新型材料
    靈活穿梭在化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可能不是人類,而是AI機器人。 2019年,利物浦大學研究團隊自研了一款AI機器人化學家。這款機器的外觀由一個固定基座和一個靈活機器臂構成,它可以使用精密的實驗室設備,獨立開展研究。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室溫超導有可能實現嗎?」這個問題困惑了人們許多年。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
  • 不妨試試這款可以「點讀」的繪本閱讀機器人
    大概也正是考慮到以上這些問題,物靈科技選擇了一條全新的產品路徑——繪本閱讀機器人。 7 月 5 日,物靈科技在世貿天階召開發布會,帶來了 Luka Hero 和 Luka Baby 兩款新品,我們前不久拿到了「個頭」較大的 Luka Hero,一起來了解下。
  • 2021首期Nature封面:牛津大學ML算法實現10萬高壓非晶矽原子的模擬
    然而在和原子打交道的層面上,人們一直需要藉助量子力學來理解材料的結構和鍵合,這僅限於尺度很小的模型系統,如果用機器學習算法從量子力學數據中「學習」會是怎麼樣?在 2021 年的第一期《自然》雜誌封面研究中,來自牛津大學的 Volker Deringer 等人展示了模擬加壓非晶矽的原子機器學習模型,成功解決了這一挑戰,並捕獲了實驗中遇到的所有結構變化。
  • Nature首次「博士後」前景調查:計算機、數學學者最樂觀
    而這當中有17%的人表示「極為消極」。另外,女性有58%的人持悲觀態度,要比男性的53%要高。而計算機科學、數學研究人員有11%的人「非常樂觀」,這是所有領域中比例最高的。學者們認為工作前景不好,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時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