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看懂這些「封面故事」,你的專輯都白聽了
專輯封面是音樂人和視覺藝術家產生碰撞的主要方式之一,這些藝術家、攝影師們將自己對音樂的理解付諸於專輯封面上,其表現在很多時候甚至會直接影響到這張專輯的銷量,以及這張專輯是否能成為文化中的經典標識。而他們精心創作出的「專輯封面故事」,你又是否真正的讀懂?本期內容,我們就與大家一同走進 15 個有趣的「專輯封面故事」。
-
首次觀測到美麗的「光學分支流」
首次觀測到美麗的「光學分支流」以色列理工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首次觀察到分支光流(branched flow)。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7月2日的《自然》雜誌上。事實證明,當擾動變化的長度遠大于波長時,波以不尋常的方式散射:它形成強度增強的通道(分支),並隨著波的傳播而繼續分裂或分支。這種現象稱為分支流。它最早是在2001年用電子觀察到的,並被認為是普遍存在的,並且也存在於自然界的所有波浪中,例如聲波甚至海浪。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室溫超導有可能實現嗎?」這個問題困惑了人們許多年。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室溫超導有可能實現嗎?」這個問題困惑了人們許多年。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
-
這個「化學家」登上Nature封面:工作007,8天完成近700次實驗
這個「化學家」OK的!最近,Nature封面上就隆重介紹了他——這個「化學家」身高1.75,光在實驗室裡溜達,8天內就行走了2.17公裡。而且如此「超負荷工作」,效率卻依然很高。在這期間,他完成了688次實驗,還發現了一個新的光催化劑,用於水制氫。
-
意念加AI算法「復原」每個手指,智能義肢登上Nature子刊封面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張倩、杜偉、李澤南使用「意念」控制機械,讓肢體缺失的殘疾人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這聽起來像是出現在電影中的場景。用 AI 算法解碼「意念」在此前,科學家們對於機械臂控制研究很多,但充其量也只能控制單個手指,而且其研究成果也僅限於在四肢健全的人群中實現離線的「義肢控制」。EPFL 提出的新系統,在神經學上的關鍵理念是對來自現有運動神經的信號進行解碼,這些運動神經旨在為手指發出活動的信號。
-
Nature首次「博士後」前景調查:計算機、數學學者最樂觀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Nature首次對這一群體的關注,然後得出了如下結果:近三分之二的學者將選擇在學術界任職。而這當中有17%的人表示「極為消極」。另外,女性有58%的人持悲觀態度,要比男性的53%要高。
-
人類首次完全利用AI發現「迄今最強抗生素」,登《細胞》雜誌封面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MIT 科學家用深度學習模型發現的「halicin」抗生素分子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廣譜抗菌能力,這是人類首次完全使用人工智慧的方法發現新抗生素。研究人員表示,halicin 可以消滅一些世界上最危險的細菌。他們的這一研究登上了生命科學頂級期刊《Cell》。自青黴素出現以來,抗生素已經成為現代醫學的基石。
-
太陽特寫照公開首次拍到「閃焰」
▲歐洲太空總署(ESA)的太陽觀測衛星「太陽軌道號」(Solar Orbiter)在距離太陽7700萬公裡處,拍下目前離太陽最近的照片。(歐新社)歐洲太空總署(ESA)的太陽觀測衛星「太陽軌道號」(Solar Orbiter)今年2月從美國佛羅裡達州的卡納維爾角(Cape Canaveral)發射升空,上個月首次通過近日點,將接近太陽表面、前所未見的自然現象照片傳送回地球。
-
「Nature封面故事 3」機器人化學家
有顏值·有故事·有知識北京時間每日14:00更新機器人化學家原文信息: 期刊=Nature, Volume=583, Issue=7815, 日期=2020年07月09日我只是對Nature封面及背後的故事感興趣,故整理&翻譯分享。畢竟有跨學科&多學科的知識,所以若有翻譯不對的地方,敬請在留言區指正!
-
「尖帽子的魔法工房」最新漫畫雜誌封面彩圖公開
「尖帽子的魔法工房」最新漫畫雜誌封面彩圖公開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0
-
Nature 封面:科學家用「重編程」逆轉生命之鐘,恢復小鼠喪失的視覺
關於衰老,Peter Brian Medawar 提出了兩種解釋:一是生物學角度的「先天衰老」,即衰老是生物必經的過程;二是物理學角度的「衰老磨損」,即衰老是一種累積效應。在第一種解釋之下,衰老和死亡由物種進化決定,目的是為年輕一代騰出空間——我們的生命進程中有一個「主時鐘」,倒數著我們能自然存活的時間。在世人看來,衰老這件事情,雖然很無奈,但也無法改變。
-
「甚大望遠鏡」觀測到行星正在形成
歐南天文臺「甚大望遠鏡」觀測到行星正在形成時的精細特徵!❞御夫座AB星在御夫座方向,與地球相距約520光年,是一顆新生恆星。這次VLT的最新影像所拍攝到在御夫座AB星附近出現的氣體塵埃旋臂結構可說是嬰兒行星出現的重要前兆,因為行星寶寶會「踢」氣體,在盤面上形成漣漪。
-
國家地理雜誌新封面「塑膠冰山」證明人類把地球害慘了
在國家地理雜誌最新一期的雜誌封面中,就充滿展現了現今我們所需面臨的危機。▼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總是別具意義,在2018年6月的新雜誌封面中,就呈現了一個相當具有震撼力的畫面,乍看有一座冰山飄浮在海面上,其實是一個垃圾袋浮沈,標語則是:「地球或者塑膠?」提醒我們海洋已受到垃圾汙染的危機。▼這張圖片其實在玻利維亞的海報設計雙年展中,獲得了政治與社會類別的第一名。
-
首次觀察到分支光流,光也可以像樹一樣,從樹幹無限分支!
來自以色列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分支光流,其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期刊上,因其重要發現上了《自然》期刊封面。,最早是在2001年用電子觀測到的,並被認為無處不在,自然界中的所有波也都會發生,例如聲波,甚至海浪。
-
首次觀察到分支光流,光也可以像樹一樣,從樹幹無限分支
來自以色列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分支光流,其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期刊上,因其重要發現上了《自然》期刊封面。這項研究是由博士生Anatoly(Tolik)Patsyk與Miguel A.Bandres合作進行,Miguel A.Bandres在項目開始時是Technion的博士後研究員,現在是中佛羅裡達大學光學和光子學學院CREOL的助理教授。
-
「Nature封面故事 7」玻色-愛因斯坦冷凝物首次在軌道上形成
有顏值·有故事·有知識什麼是玻色-愛因斯坦冷凝物?如果將士兵縮小到原子尺度,以至於分辨不出誰是誰,我們便 看到了「BEC」。原文信息: 期刊=Nature, Volume=582, Issue=7811, 日期=2020年06月11日我只是對Nature封面及背後的故事感興趣,故整理&翻譯分享。畢竟有跨學科&多學科的知識,所以若有翻譯不對的地方,敬請在留言區指正!
-
Nature最新封面:復旦校友的研究成功恢復老年小鼠視力
來自哈佛、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細胞「重新編程」技術,成功恢復了老年老鼠的視力。>「返老還童」。因此,研究人員就假設,如果DNA甲基化確實控制了衰老,那麼擦除一些「足跡」就可能會逆轉「活生物體」內細胞的衰老,從而讓細胞「返老還童」!
-
木星的「星空」,太陽的耀斑,誰是最美封面?
研究表明,木星上可能會因為猛烈的雷暴而形成富含氨的泥狀冰雹,研究人員稱之為「蘑菇」風暴。他們推測,從本質上來說,「蘑菇」在高層大氣中「綁架」了氨和水,並把它們帶到木星大氣的深處。 昨天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雜誌:行星》上的第二篇論文設想,2/3的水和1/3的氨氣形成了木星冰雹的前身——「蘑菇」。蘑菇由水-氨融雪層和被較厚的水-冰外殼覆蓋的冰組成,這種形成方式與地球上的冰雹相似——會在大氣層中上下移動時變得越來越大。「最終,蘑菇長得太大了,上升氣流都阻止不了它們下降。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與當前人工智慧領域的人工神經元不同,Loihi 的神經元以數字表達的「脈衝」傳輸信息,這與人類大腦的處理模式更加類似。模型架構和信號編碼。英特爾高級研究科學家 Nabil Imam 表示:「下一步是將這種方法應用到更廣泛的問題上,從感官場景分析到計劃或決策等抽象問題。如果我們理解了大腦的神經迴路如何解決這些複雜的計算問題,就可為高效和魯棒的機器智能設計提供重要線索。」但在此之前,還需要克服一些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