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大望遠鏡」觀測到行星正在形成

2021-02-15 天文通

2017年時,中研院(中國臺灣地區,下同)天文所湯雅雯助研究員在新生恆星御夫座AB星所在的稠密氣體塵埃盤中,首度窺見到顯著的旋臂特徵,認為那可能就是行星正在形成的位置。三年後的今天,新生行星正在誕生中的(可能)直接證據,首度公開。歐南天文臺「甚大望遠鏡」觀測到行星正在形成時的精細特徵!

御夫座AB星在御夫座方向,與地球相距約520光年,是一顆新生恆星。這次VLT的最新影像所拍攝到在御夫座AB星附近出現的氣體塵埃旋臂結構可說是嬰兒行星出現的重要前兆,因為行星寶寶會「踢」氣體,在盤面上形成漣漪。這類似於湖上的船會攪動湖面,當行星繞著恆星轉動時,波浪就會變成「旋臂」的形狀。

2017年由中研院天文所湯雅雯助研究員主導的ALMA望遠鏡觀測成果中,首度在御夫座AB星附近觀測到可能支持行星正在形成的證據,也就是御夫座AB星的兩個氣體旋臂。而在2019年及2020年初,由法國的Anthony Boccaletti所主持的研究團隊,與湯雅雯等世界各國科學家合作,他們運用VLT上的SPHERE行星搜尋器,再度對御夫座AB星做了一次深入觀測-也是目前為止,對御夫座AB星最深入的一次觀測。

來源:ESO

圖像顯示圍繞年輕的御夫座AB星的一個盤面,「甚大望遠鏡」(VLT)在這裡發現了行星誕生的跡象。靠近圖像的中心,在圓盤的內部區域,看到了「扭結狀特徵」(以白虛線圓圈表示),科學家認為這標誌著一個行星正在形成。

這張圖像是由甚大望遠鏡上的 SPHERE 以偏振光取得的。

來源:ESO

右圖是左圖的局部放大,右圖右下角藍色圈圈的大小,大約相當於海王星公轉軌道。

影片將 SPHERE 的圖像與 ALMA 的觀測圖像做出疊圖的比較。並標示出旋臂的位置。來源:ESO

SPHERE是一種用來尋找「系外行星」的強大儀器,它能夠直接對系外行星成像。在SPHERE的成像系統協助下,這群天文學家能看得到細小塵埃顆粒發出的光,以及來自內側盤面的輻射,因而確認湯雅雯在2017年透過ALMA望遠鏡所觀測到的確實是旋臂結構。

這次還透過SPHERE還發現到另一項新的特徵:扭結(twist),那是新生行星正在盤面上誕生的證據。扭結的出現符合行星形成理論的預期,說明了兩個旋臂是彼此相連。也就是相對於行星軌道,一個旋臂朝內,另一個朝外轉,它們能讓盤面的氣體塵埃吸積到正在形成中的行星表面。團隊主持人Boccaletti表示,未來他們將繼續透過歐南天文臺更新穎的「ELT望遠鏡」和ALMA合作,讓大家一睹形成中行星的更清晰樣貌,甚至直接看到氣體對行星形成的影響實際上是怎麼發生。

參考來源:https://sites.google.com/asiaa.sinica.edu.tw/newsite/%E5%A4%A9%E6%96%87%E6%96%B0%E8%81%9E%E5%88%86%E4%BA%AB/20200521

翻譯:黃珞文

 整理:天文通  /  神秘的老A(查詢更多)

「在看」就是分享與關心!

相關焦點

  • 甚大望遠鏡深入觀測獵戶座星雲
    甚大望遠鏡深入觀測獵戶座星雲 發現大量褐矮星及獨立的具有行星質量的天體 2016-07-15 科技日報 張夢然   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LT)日前對獵戶座星雲的中心展開了迄今為止最為深入的觀測。
  • 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見證行星誕生
    ESO的甚大望遠鏡VLT由4架望遠鏡組成   來自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巴黎天文臺的課題負責人安東尼·博卡萊迪(Anthony Bocaleti)說道: 「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發現了數千顆系外行星
  • 直接透過望遠鏡進行光學觀測成像,拍到嬰兒版太陽及2行星
    最近,甚大望遠鏡(VLT)首次直接對一個「多行星系統」直接成像,發現 2 顆圍繞著很像太陽的恆星 TYC 8998-760-1 運轉,距離地球 300 光年。歐洲南方天文臺架設在南美洲的望遠鏡捕捉到一個系外行星系統,拍到相當罕見「全家福」照片,包含一顆和太陽很像、但年輕許多的恆星,以及環繞它的兩顆行星。
  • 甚大望遠鏡觀測獵戶座星雲 發現大量褐矮星
    原標題:甚大望遠鏡深入觀測獵戶座星雲   科技日報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LT)日前對獵戶座星雲的中心展開了迄今為止最為深入的觀測。有關研究成果挑戰了此前被廣泛接受的對獵戶座星雲的形成及歷史的認識。
  • 天文學家觀察到了行星的誕生
    ,而一些扭曲或塊狀特徵也可能預示著一個不能被觀測到的行星的存在。圖解:早在2013年1月,建立在智利海拔5000米的安第斯山脈上的世界上最高的射電望遠鏡就曾捕捉到過新行星正在形成的一瞬間照片中宇宙塵埃和氣體正在匯聚,即將形成新的行星。
  • 天文學家觀察到了行星的誕生
    Lira艾爾瑪望遠鏡拍攝到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旋轉輪子,是恆星形成行星後留下的,這是天文學家第一次看到圍繞恆星的氣盤等細節。而恆星周圍的碎片圖可以推測幼年太陽系的形成,目前這個實驗包括作者參與的部分都還在進行中。阿塔卡瑪望遠鏡誕生於2011年。它的出現讓天文學家們第一次近距離觀測到恆星周圍圓盤狀的塵埃及氣體。
  • 天文學家第一次觀測到一顆行星的誕生
    根據歐洲南部天文臺的超大型望遠鏡的觀測結果,位於520光年外的御夫座(Auriga)的年輕恆星AB Aurigae的圖像顯示,這顆恆星周圍的塵埃和氣體雲中出現了「扭曲」,表明有一顆行星正在形成。儘管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動力學仍不甚了解,但基本的公認機制是,行星是在年輕恆星周圍的氣體雲和塵埃雲中產生的。
  • 新恆星的形成是由「金斯不穩定性」這個條件決定的
    ,它的壽命大概只有百萬年至千萬年,而這和銀河系超過100億年的歷史相比是非常短暫的,所以看到的大質量恆星就意味著在現在這個時刻恆星正在形成,而恆星形成所導致的一些觀測效應,在恆星周圍,特別是剛剛誕生的年輕恆星周圍那些被加熱的氣體和塵埃所產生的紅外輻射。
  • 行星是這樣形成的?|行星
    要想理解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我們不能只依賴太陽系這一個系統。天文學家通過分析比太陽年輕得多的恆星周圍正在形成的行星觀測數據,來追溯行星形成的規律。但是即便如此,除了少數幾個特例之外,我們也無法直接觀測到正在形成中的行星。原因是由於行星發出的輻射與主星以及所在的氣體和塵埃盤比起來還是太暗了。所以天文學家轉而在這些原行星盤中搜尋行星正在形成的間接證據。
  • 發育階段的行星首次被科學家觀測到!
    現在,從遙遠年輕恆星捕獲的最新圖像讓人感到震驚,顯示這些恆星的原始行星盤(Protoplanetary Disc)正在形成一些處於幼年時期的行星。研究人員稱,這可以加深我們有關行星如何形成的知識。Sphere設備是設在智利境內阿塔卡馬沙漠的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VLT)」的一部分,利用Sphere設備獲得的觀測數據,一支研究團隊得以分析這些原始行星盤的細節,進而顯示新興行星如何導致它們改變形狀。其中一顆恆星位於天蠍星座(Scorpio),距離地球約600光年。
  • 行星是這樣形成的?
    要想理解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我們不能只依賴太陽系這一個系統。天文學家通過分析比太陽年輕得多的恆星周圍正在形成的行星觀測數據,來追溯行星形成的規律。但是即便如此,除了少數幾個特例之外,我們也無法直接觀測到正在形成中的行星。原因是由於行星發出的輻射與主星以及所在的氣體和塵埃盤比起來還是太暗了。所以天文學家轉而在這些原行星盤中搜尋行星正在形成的間接證據。
  •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公布一周年:我們甚至拍到了黑洞「打噴嚏」會拐彎
    一年前拍攝到的有史以來第一張黑洞照片一年前,2019年4月10日,「事件視界望遠鏡」團隊發布了 M87 星系核心黑洞的第一張照片。現在,團隊又從「事件視界望遠鏡」的數據裡發掘出了關於一顆遙遠類星體,3C 279 的新信息。他們觀測到了這個類星體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發射出來的噴流,並且將同類觀測的「畫質」提升到了鵝妹子嚶的程度。
  • 大美!人類第一次拍到520光年處行星正在形成的罕見圖像
    宇宙中的恆星系起始於一團靠引力聚集起來的氣體和塵埃物質,絕大多數物質都聚集在中央形成恆星,其它物質散落在周圍軌道,成為一個原行星盤。然後星子誕生,吸收周圍物質不斷聚集在一起形成行星,清除軌道上的其它物質,大約幾千萬年到1億年,恆星系就初步形成了。
  • 「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鳥神星(Makemake)
    宇宙的年齡估計為138億年,地球或形成於45億年前,智人是經過40萬年慢慢進化而來,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9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自文明之初,人類就開始了在這廣袤大地上的無盡探索。
  • 從第8顆行星「海王星」向外的廣袤區域
    圖解:提丟斯-波德定律起初,天文學家錯估了冥王星的質量,以為冥王星比地球還大,所以被認定為「行星」。然而,經過進一步觀測,發現它的直徑只有2300公裡,比地球小得多,甚至比月球還小,只有月球的2/3。冥王星還有一顆伴星叫「卡戎」,直徑約為1200公裡,比冥王星的一半還大,因此卡戎並不是繞著冥王星旋轉,而是和冥王星一起相互圍繞著一個共同的引力中心旋轉,但是由於冥王星比卡戎的體積大一些,所以它們相互旋轉的時候,引力中心會傾向於冥王星這邊,因此它們會像一對男女舞伴在跳華爾茲,顯然是大體積的冥王星帶著小體積的卡戎轉圈,當然這裡是最寒冷的舞場了,這裡的溫度只有零下190度,最終由於冥王星的體積不夠大,因此人們把冒用了一個世紀行星待遇的冥王星的行星資格取消了
  • 三體系統外環行星或形成 解密科幻謎團
    通過結合亞毫米波長(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和IRAM射電望遠鏡)和紅外波長(歐洲南方 天文臺甚大望遠鏡幹涉儀)的補充觀測,研究人員確定了GG Tau複雜的動態性,他們首次檢測到物質的運動,顯示系外行星不僅可以在三顆年輕恆星組成的系統中的其中一顆恆星附近形成,也可以在環繞這個三星系統更遠 的物質盤附近形成。
  • 「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妊神星(Haumea)
    宇宙的年齡估計為138億年,地球或形成於45億年前,智人是經過40萬年慢慢進化而來,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9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自文明之初,人類就開始了在這廣袤大地上的無盡探索。
  • 其實,人類科學早已發展到了令人「難以想像」的地步
    知友:劉博洋(天文科普作家、「天文八卦學」主筆) 以霍金為代表的一大批物理學家,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在理論上對黑洞的各種性質做了充分的推演,雖然人們遲遲沒有見過黑洞的真容,但黑洞早就是天體物理學中被「默認」的設定。
  • 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拍攝到「詭異」的骷髏星雲
    歐洲南方天文臺在智利的甚大望遠鏡凝視太空,發現了一個「骷髏」星雲。骷髏星雲,更正式的名稱是NGC 246,藏在距離1600光年左右的鯨魚座(Cetus)中。歐洲南方天文臺在周五的一份聲明中說:「這個星雲 『是由一顆類太陽恆星在年老時排出其外層,留下其裸露的核心--白矮星--在NGC 246的最中心可以看到的兩顆恆星之一形成的』。」這兩顆恆星並不孤單。還有一顆紅矮星隱藏在裡面,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圖片中無法看到。
  • 歐洲南方天文臺首次直接觀測到行星誕生:塵埃和氣體呈螺旋狀旋轉
    天文學家們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甚大望遠鏡(VLT)觀測到一個恆星系統誕生的跡象。在年輕的AB Aurigae星的周圍,存在著一個由塵埃和氣體組成的緻密圓盤,天文學家在其中發現了一個突出的螺旋結構,它的「扭曲」標誌著一顆行星可能正在形成的位置。這一觀測到的特徵可能是第一個「嬰兒」行星存在的直接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