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時,中研院(中國臺灣地區,下同)天文所湯雅雯助研究員在新生恆星御夫座AB星所在的稠密氣體塵埃盤中,首度窺見到顯著的旋臂特徵,認為那可能就是行星正在形成的位置。三年後的今天,新生行星正在誕生中的(可能)直接證據,首度公開。歐南天文臺「甚大望遠鏡」觀測到行星正在形成時的精細特徵!
❞御夫座AB星在御夫座方向,與地球相距約520光年,是一顆新生恆星。這次VLT的最新影像所拍攝到在御夫座AB星附近出現的氣體塵埃旋臂結構可說是嬰兒行星出現的重要前兆,因為行星寶寶會「踢」氣體,在盤面上形成漣漪。這類似於湖上的船會攪動湖面,當行星繞著恆星轉動時,波浪就會變成「旋臂」的形狀。
2017年由中研院天文所湯雅雯助研究員主導的ALMA望遠鏡觀測成果中,首度在御夫座AB星附近觀測到可能支持行星正在形成的證據,也就是御夫座AB星的兩個氣體旋臂。而在2019年及2020年初,由法國的Anthony Boccaletti所主持的研究團隊,與湯雅雯等世界各國科學家合作,他們運用VLT上的SPHERE行星搜尋器,再度對御夫座AB星做了一次深入觀測-也是目前為止,對御夫座AB星最深入的一次觀測。
來源:ESO圖像顯示圍繞年輕的御夫座AB星的一個盤面,「甚大望遠鏡」(VLT)在這裡發現了行星誕生的跡象。靠近圖像的中心,在圓盤的內部區域,看到了「扭結狀特徵」(以白虛線圓圈表示),科學家認為這標誌著一個行星正在形成。
這張圖像是由甚大望遠鏡上的 SPHERE 以偏振光取得的。
來源:ESO右圖是左圖的局部放大,右圖右下角藍色圈圈的大小,大約相當於海王星公轉軌道。
影片將 SPHERE 的圖像與 ALMA 的觀測圖像做出疊圖的比較。並標示出旋臂的位置。來源:ESOSPHERE是一種用來尋找「系外行星」的強大儀器,它能夠直接對系外行星成像。在SPHERE的成像系統協助下,這群天文學家能看得到細小塵埃顆粒發出的光,以及來自內側盤面的輻射,因而確認湯雅雯在2017年透過ALMA望遠鏡所觀測到的確實是旋臂結構。
這次還透過SPHERE還發現到另一項新的特徵:扭結(twist),那是新生行星正在盤面上誕生的證據。扭結的出現符合行星形成理論的預期,說明了兩個旋臂是彼此相連。也就是相對於行星軌道,一個旋臂朝內,另一個朝外轉,它們能讓盤面的氣體塵埃吸積到正在形成中的行星表面。團隊主持人Boccaletti表示,未來他們將繼續透過歐南天文臺更新穎的「ELT望遠鏡」和ALMA合作,讓大家一睹形成中行星的更清晰樣貌,甚至直接看到氣體對行星形成的影響實際上是怎麼發生。
參考來源:https://sites.google.com/asiaa.sinica.edu.tw/newsite/%E5%A4%A9%E6%96%87%E6%96%B0%E8%81%9E%E5%88%86%E4%BA%AB/20200521
翻譯:黃珞文
整理:天文通 / 神秘的老A(查詢更多)
「在看」就是分享與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