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恆星的形成是由「金斯不穩定性」這個條件決定的

2020-11-12 太空生物學

著者:黃媂

恆星形成的過程

「恆星」其實是起源於星系的物質,在銀河系裡面無時無刻都在發生著恆星形成的過程,大質量的恆星一生演化所經歷的時間是非常短的,它的壽命大概只有百萬年至千萬年,而這和銀河系超過100億年的歷史相比是非常短暫的,所以看到的大質量恆星就意味著在現在這個時刻恆星正在形成,而恆星形成所導致的一些觀測效應,在恆星周圍,特別是剛剛誕生的年輕恆星周圍那些被加熱的氣體和塵埃所產生的紅外輻射。

旋渦星系·M81〕的紅外圖像是疊加在光學圖像背景之上的,偏向藍色的是「光學輻射」,光學輻射主要是來自於已經形成了的恆星輻射,而黃色和紅色的區域代表的是「紅外輻射」,它們是年輕恆星加熱周圍氣體所產生的輻射,實際上是代表了恆星形成的區域,從圖上面紅外輻射的分布,可以明顯地看到恆星主要形成在「旋臂」上面,所以對於旋渦星系來講,旋臂是恆星形成的主要場所,但並不是所有旋臂上的氣體都能夠形成恆星,只有一些極少數非常緻密的分子雲核才有可能會變成新生的恆星,新恆星的形成是由「金斯不穩定性」這個條件決定的,要形成一顆恆星就意味著氣體的密度要增加很多。

圖解:〔旋渦星系·M81〕紅外圖像


「金斯不穩定性」

當星雲的質量足夠高時,引力超過氣體壓力時會引起擾動使得星雲收縮,氣體密度隨著空間分布的變化而變化, 有些區域升高了,有些區域下降了,換句話說就是有些區域的氣體變得更密集了,有些區域氣體變得更稀薄了,更密集的區域相應來說,引力會變得更強,所以會吸引更多的氣體進入這個區域,而稀薄的區域引力變弱了 ,氣體會更快地從這個區域被吸引走,於是這種擾動就有可能隨著時間的變化會發生放大的現象,密度變得更密,稀薄區域的密度更稀疏。

發生「金斯不穩定性」是需要條件的,如果在氣體裡面引力超過了它自身的壓力,就有可能發生「金斯不穩定性」現象,這個條件所對應的氣體雲則需要一個最小的質量,稱為叫「金斯質量」,在氣體雲裡面,氣體無規則運動所對應的動能依賴於氣體裡面包含了粒子的總數,而氣體的勢能取決於氣體雲的質量和半徑,當兩倍的動能小於勢能的時候才有可能會發生星雲的密度擾動而導致的探索,而這個條件就對應著「金斯質量」的大小。星雲的密度越高,溫度越低,「金斯質量」就越小,這樣氣體就越容易滿足質量超過「金斯質量」的要求,因此恆星往往是誕生在那些高密度,低溫度的分子雲的雲核裡面,這只是形成新恆星的一個初始的條件,這個條件所經歷的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為幾個步驟:

1.當分子雲核變得不穩定了就有可能會發生收縮和坍縮現象,在坍縮的過程中還會不斷地分裂成更小的團塊,因為它的質量遠遠地超過「金斯質量」,所以體積在減小收縮的同時又不斷地坍縮變成更小的團塊,那些更小團塊的質量依然超過「金斯質量」的大小的話,它們同樣會經歷收縮、坍縮和分裂的過程,這樣一個大的氣體的雲塊最終會分裂成非常多的小的團塊,而這種分裂的過程只有當它的質量和「金斯質量」相當的時候它才會停止。

2.當分裂停止之後,接下來就是每一個小團塊獨自的演化,這個時候它會繼續地坍縮變成所謂的「原恆星」,也就是恆星的胚胎,譬如太陽在形成的過程裡面就經歷了原恆星的階段,它的質量只有今天質量的1/3左右,更多的質量是來自於原恆星形成之後對周圍物質的吸積過程,因為雲核的坍縮,所以氣體還在不斷地下落,氣體在下落的過程中具有角動量,因此會在原恆星周圍形成一個吸積盤,原恆星一邊吸積,一邊向外面拋射物質或者以星風的方式在損失物質,但是總的結果恆星的質量在不斷增大。

3.隨著時間的推移,吸積物質的量變得越來越少了,恆星的輻射慢慢地從周圍包裹著的物質裡面開始展露出來了,當恆星的質量達到氫原子核的熱核反應條件時,就開始進行熱核反應了,一顆「主序星」在這個時候就誕生了,這時候的恆星稱為「零齡主序星」。

4.「零齡主序星」周圍的物質大部分被恆星的輻射或者是星風帶走了,但是依然有一部分保存了下來,通過碰撞、生長等一系列過程變成了恆星周圍的「行星系統」。


通過觀測對新恆星形成理論進行檢驗

圖解:最左邊是〔獵戶星雲〕光學的圖像,中間是〔獵戶星雲〕紅外圖像

上面展示的三幅圖像分別展示了「恆星形成區」和「原恆星」,〔獵戶星雲〕在光學波段看到的輻射主要是來自於星雲裡相對熱的氣體以及中間幾顆明亮的恆星。但是是在紅外波段會看到大量的、在光學波段無法發現的年輕恆星,其實它們還沒有真正地顯露出來,但是可以看到在年輕恆星周圍的塵埃雲所產生的紅外輻射。

右邊的圖片展示的是一顆正在形成的原恆星,這是一個年輕的恆星,叫做〔Hl.Tau〕,這個原恆星是利用亞毫米波段的望遠鏡觀測得到的,中心最明亮的原恆星周圍是吸積盤,這個吸積盤的結構正是太陽系形成所經歷過的過程。


黃媂總結·恆星形成的過程

-原恆星坍縮,同時快速吸積周圍的物質。

-隨著時間的推移,物質吸積過程逐漸減弱至停止吸積。

-原恆星核心開始氫的熱核反應,「零齡主序星」就此誕生。

-周圍的吸積盤最終演化為行星系統。

黃媂/作品

我是【黃媂】,(天體生物學領域.太空生物學領域.科學.科技.科研.科普)的文章,歡迎點讚.評論.轉發.關注互相學習。

相關焦點

  • 宇宙正加速膨脹,為什麼星雲在不會散開,而是聚在一起形成恆星?
    那麼問題來了,都說恆星是宇宙大爆炸的原初氣體或者超新星爆發後的星雲坍縮而成,這些物質為什麼不會無限擴散,反而能形成無數恆星呢?下面我們來簡單探討下這個看起來非常有趣的話題。引起星雲坍縮的是金斯不穩定性,這有兩種因素,一種是星雲內部滿足金斯不穩定條件,另一種星雲受到附近恆星級能量爆發的影響滿足金斯不穩定性條件,比如超新星或者中子星合併等天文事件。
  • 恆星處於星系宜居帶的位置是誕生生命的關鍵條件
    對於更加遙遠的恆星系統搜索外星文明可能存在的證據,目前藉助的是 「電磁輻射」:一種是:「無線電監測」,另一種是:「紅外監測」。「氫原子」是由一個質子加上一個電子構成的,電子在繞著原子核也就是質子做軌道運動,但是同時電子還在自旋,電子自旋的方向可以和質子軌道運動方向是一致的,也可以是相反的,在這兩個不同的狀態下,氫原子的能級是不一樣的。
  • 恆星的光度、溫度、半徑和質量與「主序星」物理量有很好的相關性
    利用「克卜勒第三定律」求出恆星的質量在銀河系裡面其實大部分的恆星是位於雙星或者「聚星」系統中的,三到六、七顆恆星在引力作用下聚集在一起組成的恆星系統,所以把雙星系統裡面的恆星稱為「子星」。,當然如果知道了這個雙星系統離我們的距離,那麼就可以得到它的半長徑大小,這樣就可以利用「克卜勒第三定律」求出恆星的質量,但是得到的物理量是兩個恆星加起來的總質量,所以要去測量每一顆恆星獨自所具有的質量還需要一些額外的條件。
  • 通過「恆星光譜」可以提供關於恆星非常多的信息
    圖解:恆星光譜中吸收線的形成由於每一個原子的結構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看到的不同的譜線實際上代表了不同類型的原子,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恆星的光譜就類似於我們的指紋一樣,所以根據這個特點就可以確定「織女星」的溫度和我們太陽的溫度。
  • 「赫羅圖」不僅反映了不同類型恆星的分布特徵也反映了恆星的演化
    赫羅圖」,是由兩位天文學家最先發現的恆星基本參數的一種分布規律,通過觀測恆星的光度、溫度的物理量,當積累了足夠多的數據之後,天文學家自然地想去了解這些物理量之間或者說恆星的分布是不是遵循某種特定的規律,上個世紀丹麥的天文學家「赫茨普龍」和美國的天文學家「羅素」,他們就最先研究了這個問題。
  • 「暗星·物理學」演義
    演義「拉普拉斯」和「米歇爾」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力學第二定律預言了「暗星」的存在他們算出了「暗星」形成的條件是 「R ≤RGM/C²」這麼一個公式,R是天體的半徑,M就是恆星的質量100多年之後的事了,1939年美國物理學家「奧本海默」和「施耐德」在研究中子星的時候,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再次論證了「暗星 」存在的可能性,「廣義相對論」可以看作萬有引力定律的發展和推廣,這個理論認為萬有引力不是一般的力,而是時空彎曲的表現,「奧本海默」等人用廣義相對論推算出「暗星」形成的條件和「米歇爾」、「拉普拉斯」給出的條件是一致的。
  • 霍伊爾提出「碳的激發態」,使用的是「人擇原理」
    霍伊爾終於證明並確認了由氦轉化為鈹再變成碳的機制,這對「穩恆態模型」是一個突破,因為霍伊爾可以聲稱——退行星系之間產生的簡單物質會聚合在一起形成恆星和新的星系,於是它們會成為鍛造更重元素的不同的恆星熔爐。另一方面,對於霍伊爾的敵對隊陣營來說,原本不能解釋重元素豐度的「大爆炸模型」同樣因為霍伊爾的這個發現而歡欣鼓舞。
  • 「甚大望遠鏡」觀測到行星正在形成
    ❝2017年時,中研院(中國臺灣地區,下同)天文所湯雅雯助研究員在新生恆星御夫座AB星所在的稠密氣體塵埃盤中,首度窺見到顯著的旋臂特徵,認為那可能就是行星正在形成的位置
  • 木星的「星空」,太陽的耀斑,誰是最美封面?
    但「朱諾號」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太尋常的閃電。最近發表於《自然》上的一篇研究,研究人員發現了木星上一種意想不到的放電形式——「淺層閃電」。這種淺層閃電來自含有氨-水溶液的雲,而地球上的閃電來自水雲。 眾所周知,木星是一顆氣態巨行星,也就是說,它的表面由大量氣體構成。
  • 銀河系裡恆星的形成和死亡時的元素合成是一個非常稀罕的物理過程
    【作者:黃媂】在宇宙的 「原初核合成」和恆星的內部核合成如何產生我們身體內的各種元素的過程,其實在物質世界裡面還有一些其它元素,它們不一定是我們身體裡面必須的,但是這些元素跟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下面就來剖析下這些元素是如何形成的。
  • NASA觀測太陽日珥爆發 條件允許可形成新恆星
    NASA觀測太陽日珥爆發 條件允許可形成新恆星  【科技訊】10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太陽動力學天文臺在極紫外波段上觀測到太陽表面爆發的巨大日珥,強大的耀斑活動不僅使得空間天氣變得不太理想,也造成太陽表面「混亂不堪」。
  • 科學家發現21顆跟「塔比星」一樣怪異的恆星
    科學家以前從未見過像它這樣的恆星,它違背了所有解釋,以不穩定的方式不斷變暗。一項新的巡天發現了15顆與KIC 8462852非常相似的恆星,另外6顆看來更加極端。變暗的恆星並不是新的東西,這是天文學家探測系外行星的主要方法之一,當系外行星在我們與恆星之間過境時,會使恆星的光線部分地變暗,通常少於1%。
  • 又在銀河系中發現一個疏散星團,由大約100顆恆星組成!
    新發現的星團,命名為Gaia 8,由大約100顆恆星組成,很可能包括Beta Lyrae變量,這一發現發表在《arXiv》上。疏散星團是由相同的巨型分子雲形成,是相互鬆散地引力結合在一起的恆星群。到目前為止,在銀河系中已經發現了超過1000個這樣的恆星群,科學家們還在尋找,希望能找到各種各樣的這些恆星群。
  • 遊戲「AMNESIA失憶症」TV動畫化決定 新遊戲明年發售
    遊戲「AMNESIA失憶症」TV動畫化決定 新遊戲明年發售 動漫 網絡 ▪ 2012-08-06 15:35:59
  • 宇宙學家是如何看待「大爆炸宇宙模型」與「穩恆態宇宙模型」的?
    我們都知道宇宙不可能既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觀點著實讓人們感到迷惑不解,到底宇宙是起源於那個轟動一聲的爆炸,還是它一直就這樣,也會永遠保持這個樣子呢?圖解:宇宙不可能既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宇宙學家是如何看待「大爆炸宇宙模型」與「穩恆態宇宙模型」的辯論呢?
  • 新發現:「殭屍旋渦」是新恆星誕生的推手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流體動力學專家提出的最新理論顯示了「殭屍旋渦」是如何幫助新恆星的形成。旋渦會在環繞新形成恆星的盤狀物死亡區域裡形成。這些殭屍旋渦會動搖盤狀物的氣體,後者會落入恆星裡幫助其完成形成過程。
  • 「熱大爆炸宇宙學模型」的創立者最早提出「遺傳密碼模型」
    以地球為例:地心是由鐵元素組成的,地殼則由氧、矽、鋁、鐵元素作為主導,海洋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構成的,大氣主要是氮和氧。  然而,在宇宙的角度來看,地球的元素豐度並不是典型的,如果把尺度放得大一些,利用光譜學研究星光,「氫」才是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其次是「氦」,它們兩者佔宇宙中所有原子的99%以上,接下來才是氧和碳。
  • 從第8顆行星「海王星」向外的廣袤區域
    早期的柯伊伯帶可是地球生命工程的參與者,因為彗星就是柯伊伯帶的主要產品在柯伊伯帶區域裡有兩種天體:一種是冷的族群叫做「冷族」、一種是熱的族群叫做「熱族」、這兩族天體原來是分開的,「熱族」大概形成在木星附近,而「冷族」則是在海王星附近形成,柯伊伯帶的天體相當於是太陽系的原生態物質,它們是不允許在太陽系的中心地帶存在的,因此它們最終被遷了出去,在這個過程中,太陽系的巨行星們就是
  • 「暗星」所反映的是時空彎曲的極端表現,也是引力的終極形態
    「愛因斯坦」是屬於後一類觀點的支持者,當然不管理論怎麼喻言,答案都是要從觀測裡面去尋找存在與否的證據,這個證據就是「類星體·3C273」。直到有一天「施密特」突然發現3C273的光譜其實就是常見的氫原子的光譜,只不過這些光譜被整體地位移的一段距離,這個距離的位移量太大了,超出當時天文學家的想像達,位移量到了16%,正是因為這個巨大的位移量使得譜線完全偏離了它原來的位置,把這個位移量補償進去之後它就和平通常的氫原子的光譜就完全一樣了,所以利用「哈勃定律」施密特就可以根據譜線的位移量得到3C273的距離,這個距離達到了24億光年,因此這是一顆特別遙遠的天體
  • 宇宙中14%的大質量恆星註定要以黑洞的形式碰撞
    圖源:LIGO 「研究員已然可以從理論上解釋雙黑洞的形成與存在,但它們的前身,即恆星,仍是一個謎。」——範德堡大學的首席作者卡蘭·賈尼 卡蘭·賈尼是範德堡大學中專門研究黑洞的天體物理學家。他亦是LIGO裡有份參與首次檢測到引力波的科學家,並以這個項目成為了基礎物理學突破獎的共同獲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