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裡恆星的形成和死亡時的元素合成是一個非常稀罕的物理過程

2020-10-06 太空生物學

【作者:黃媂】

在宇宙的 「原初核合成」和恆星的內部核合成如何產生我們身體內的各種元素的過程,其實在物質世界裡面還有一些其它元素,它們不一定是我們身體裡面必須的,但是這些元素跟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下面就來剖析下這些元素是如何形成的。

稀罕的物理過程·雙中子星的併合所產生的元素

在大街上你經常會見到一個普通的年輕人,她戴著一副眼鏡,手裡拿著一臺手機,你會看到她的眼鏡架是鈦合金的,她手裡拿著的手機裡面的集成電路板包含了金和銀,所以鈦合金、金和銀這些元素並不一定是我們身體所必需,但是有的時候它們所構成的這些物品成為我們生活裡面的一部分,譬如說金和銀它們裡面相當的成分是來自於雙中子星的併合,在2017年8月17號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日子,人類第1次同時探測到了「引力波」和它的「電磁對應體」。

下圖所展示的是兩個中子星快速地旋轉和併合,以及它們所產生的輻射的過程,這個併合一方面會產生引力波的輻射,引力波所對應的頻率會因為兩個中子星快速地旋近會越來越高,所以在右上方的圖裡面看到頻率隨著時間的變化,當兩個中子星最終併合之後會伴隨著物質的拋射和能量的釋放,這個能量的釋放就伴隨著電磁輻射,所以在右下方圖裡面展示的是它在伽馬射線能段流量的變化,從右邊的兩張圖的比較可以看到引力波所反映的中子星併合的事件,比它最終伽馬射線發出來的時間要早一點,因為最後併合的過程才是釋放能量的原因。

圖解:兩顆中子星在併合


什麼樣的天體才能稱為「中子星」?

「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死亡坍縮所產生的產物,事實上在20世紀的30年代人們就對它有一些了解了,在1934年兩位觀測天文學家「巴德」和「茲威基」,他們在研究超新星爆發的時候就提出了一個觀點,他們認為超新星爆發的過程可能會產生中子星,幾年之後美國的物理學家「奧本海默」去研究中子星的結構得到了它內部的構成,所以這是第1個關於中子星的理論模型,中子星其實在某種意義上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座像山那麼大的一個原子核,因為它的大小也就相當於一座山,它的密度跟原子核的密度是相當的,從那以後就沒有人再關注這個問題了,因為在宇宙空間裡面漂浮著像一座山那麼大的天體,它的輻射強度肯定是非常微弱的,因為跟正常的恆星相比它太小了。

  • 過了將近30年人們才偶然發現了中子星存在的證據

1967年當時英國劍橋大學一位叫做「休伊什」的天文學家,他自己研製了一架射電望遠鏡,這架射電望遠鏡的目的是研究「河外星系的閃爍」,「閃爍 」就是每一顆星星是明暗之間在變化的,而一個河外天體一樣也會發生閃爍,當來自河外天體的光經過太陽系的時候,它會和太陽系裡面的氣體塵埃發生散射的現象,使得它運動的方向會發生變化,所以我們在地面上看的時候它就會出現明暗交替變化。

在這臺射電望遠鏡觀測時採用的並不是在光學波段,而是在無線電波段,由於無線電的波長特別的長,所以他的望遠鏡跟光學望遠鏡是完全不同啊,它他的望遠鏡是由很多柱狀的天線構成的,但是這個望遠鏡有一個特點就是對於時間的解析度特別高,因為這樣它才能夠捕捉到那個閃爍的信號。

「休伊什」把觀察閃爍現象的這個任務就交給了他的研究生「貝爾」,她在不斷地監測信號記錄的時候,就偶然發現了一個特殊的信號,強度隨時都在變化,但是每一個信號之間的間隔幾乎是完全不變的大約是1.337秒,這是個非常特別的現象。

PSR B 1919+21這顆天體通過一種特殊的輻射方式產生了「脈衝」輻射信號,所以把這個輻射源稱為「脈衝星」,它的名字用1919+21來表示,這實際上是反映了這顆天體在天球上的方位。

圖解:「貝爾」監測的脈衝星PSR B1919+21數據

其他天文學家知道這個消息之後,世界上其他的射電望遠鏡都開始去觀察和搜尋脈衝星,很快在1968年的時候在「蟹狀星雲」遺留的氣體雲裡面發現了一顆「脈衝星」,它的脈衝的周期是33毫秒,這正是一顆「中子星」,這個觀測事實也證實了超新星爆發確實是可以產生「中子星」。人們最早去研究中子星的時候主要是從光學波段去推測它的光度的,但是意想不到的是輻射最強烈的是在射電波段。

圖解:蟹狀星雲裡其中一顆脈衝星


「脈衝星」與「中子星」之間有什麼聯繫?

並不是所有的中子星都可以表現為脈衝型,只有當中子星具有相當強的磁場條件下它的輻射就可能不是各向同性的,而不像太陽那樣在各個方向上的輻射強度都是一樣的,在強磁場的條件下,它的輻射是成束狀的,脈衝星本身在轉動的就有可能會掃過我們地球,而我們的望遠鏡如果恰好就在它掃過的那個位置的話,就可以接收到明暗交替的脈衝圖樣,所以脈衝星實際上就是轉動的並且具有強磁場的中子星。

中子星在宇宙裡面是非常的特別,它有一系列的宇宙之最,譬如它體積最小,它的密度是最高的,它內部壓強也是最高的,它的磁場是目前已知所有天體裡面最強的,它的自轉速度是最快的,其中最快的中子星自轉周期甚至只有1毫秒左右,而且它這種轉動高度的穩定,所以它的守時性也是最佳的,未來我們去做星際航行的時候我們依靠的導航工具就是脈衝星。脈衝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的空間運動速度在恆星裡面,也往往是最快的,因為這個原因實際上很多射電望遠鏡都以中子星或者說脈衝星作為重要的觀測目標。

圖解:脈衝星在併合中子星


「中國·天眼FAST射電望遠鏡」

由於大量的射電望遠鏡的觀測,脈衝星的數量已經越來越多了,目前已經發現的脈衝星已經超過了2600顆,絕大部分是由外國的望遠鏡完成的,我們中國真正意義上發現的脈衝星還非常的少,在最近這幾年有一項重大的工程,就是「中國·天眼FAST射電望遠鏡」正式投入使用,這是一個口徑達到500米的射電望遠鏡,安放的地點在中國·貴州,確實「中國·天眼FAST射電望遠鏡」目前已經發現了新的脈衝星。

下面帶大家感受一下「中國·天眼FAST射電望遠鏡」的強大之處,為了更好感受這次的體現,請反轉手機:


「雙中子星」事件·「PSR B 1913+16」

在1974年還發生了一次重大事件,那就是「雙中子星」的發現,前面說到的中子星或者脈衝星其實都是單個的天體,「赫爾斯」和「泰勒」他們在觀測脈衝星的時候就發現脈衝信號會發生周期性的變化,這種變化跟譜線位移的周期性變化非常像,實際上反映了脈衝星本身在空間裡面是在運動的並且是做周期性運動的,通過這種周期性的變化就可以測量出那個未知的或者是看不見的另外一個天體的質量,它和這個脈衝星的質量是相當的,所以它們實際上是兩個中子星,只不過其中一個有脈衝信號,另外一個沒有觀測到脈衝信號,這個雙中子星系統叫做「PSR B 1913+16」。

通過對「PSR B 1913+16」更加細緻的長期觀測,它的軌道周期實際上是在變化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軌道變得越來越小,但是變小的幅度是非常微弱的,每天只減少1cm,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當兩個中子星在相互繞轉的時候,它們會產生引力波,引力波會帶走這個雙星系統的能量和角動量,最終這兩個天體會發生併合,目前「PSR B 1913+16」它們正處於併合的前期,這就是為什麼它軌道會收縮的原因,赫爾斯和泰勒通過長期的監測發現它的軌道收縮的幅度跟廣義相對論的預言是精確地一致的,所以這是第1次間接地證實了廣義相對論關於引力波的預言,也正因為這個在1993年的時候這兩位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的物理學獎。

圖解:「赫爾斯」和「泰勒」觀測「PSR B 1913+16」的數據

「PSR B 1913+16」其實還要經歷非常長的時間才能夠發生併合,因為它們的軌道周期有7.75個小時,在2017年的時候探測到引力波事件是兩個中子星正在併合以及發生併合之後的過程,兩個中星併合之後可能會變成一個更大的中子星,也可能會坍縮成一個黑洞,在這個過程裡面會伴隨著一部分的物質被拋出來,這些拋出來的物質原來是中子星的一部分,所以裡面包含了大量的中子,也包括了很多的原子核,當中子和原子核在這種環境裡面發生相互作用的時候會形成更重的元素,這就是所謂的「快中子反應」,也就是中子會進入到原子核的內部,然後中子再變成質子,正是藉助快中子過程才形成了大量的金、銀、鈦等元素,這些元素的含量有相當大的成分就是通過雙中子星的併合才產生的。

圖解:「快中子反應」


(黃媂)總結:元素的起源

各種元素形成的過程有來自於大爆炸的,也有來自於宇宙線以及雙中子星併合、大質量恆星、小質量恆星的演化以及恆星死亡時造成的超新星爆發過程,其實並不是每一種獨特的元素都有一個獨特的形成過程,除了一些像氫、氦等等這些比較輕的元素主要來自於原初的大爆炸之外,其它的元素往往有不同的來源,譬如鐵這樣的元素主要就是和恆星的死亡有關,而像金和銀這些元素主要是和中子星併合有關。

銀河系裡恆星的形成和死亡過程的元素合成是一個非常稀罕的物理過程,在銀河系裡面目前每年只產生3顆恆星,每50年才發生一次大質量恆星超新星爆發,也就意味著每50年才產生一個中子星,而雙中子的併合就更加稀有了至少每1萬年到100萬年才會發生一次。

正如著名的天文學家「桑德奇」所說:「生命是宇宙通過恆星演化創造的財富。」,而為了創造每一個人,宇宙花費了洪荒之力,在這個過程裡面經歷了極其複雜的過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惜自己,也應該珍惜別人。

【作者:黃媂】

【編輯:黃姤】

【旁述:餘生】

【黃媂】【科普新星培訓營】95後女學員,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精選文章獲獎者。創作有關(天體生物學領域.太空生物學領域.科學.科技.科研.科普)的文章,歡迎點讚.評論.轉發.關注互相學習。

推薦閱讀

相關焦點

  • 超新星爆發不僅是恆星演化和拋灑元素的過程它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
    「B²FH」實際上是對大爆炸理論的一種補充「 阿爾法」、「貝特」和「伽莫夫」這三個人一起發表了一篇關於證明宇宙裡的元素是可以通過原初核合成產生的文章,但是有一個人對這篇文章始終保持著非常強烈的反對態度,就是「B²FH」裡面的其中一位。
  • 恆星生成鐵時就會死亡,那鐵以上元素咋形成的?死亡時刻瞬間創造
    恆星是宇宙中的元素製造者,可以製造元素周期表上氫元素以外的絕大多數元素,但是恆星都害怕製造鐵元素,因為一旦開始製造鐵元素,就意味著這顆恆星將立即走向死亡。一般認為原始質量在太陽的8倍左右的恆星,進入到紅巨星階段的時候,內部的高溫高壓條件才可以聚變成鐵元素,然而到了聚變成鐵元素這個層次上的時候,聚變的過程已經不再釋放能量,而是開始吸收能量,
  • 「恆星工廠」!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發現銀河系一個區域正在快速形成恆星
    「恆星工廠」!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發現銀河系一個區域正在快速形成恆星(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美國宇航局(NASA)近日利用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此前拍攝的圖像發現了銀河系的一個區域,其正在快速形成恆星。
  • 恆星內部核燃燒的過程與核燃燒的物理過程
    ,利用氣體所遵循的氣體狀態方程,就可以得到恆星溫度的準確值,恆星的內部是處於一個高溫的、高壓的狀態,很顯然這個時候的原子基本上都已經電離了,電離後的帶電粒子之間會發生非常頻繁的相互作用,因為這個物理狀態決定了它們的運動的方式。
  • 我們在銀河系又發現了一顆古老恆星,幾乎與宇宙同齡!
    我們之所以判斷它是一顆古老恆星,是因為宇宙形成較早期幾乎沒有金屬,第一批誕生的恆星主要成分是氫和氦,它們的質量很大,溫度很高,壽命非常短暫,這些早期恆星被稱為「第三種群恆星」,之前科學家從未觀測過。
  • 大量麥哲倫星雲流入銀河系,形成新的恆星
    在幾乎整個銀河的範圍,當科學家用這個數據集來尋找新的藍色恆星時,他們獲得到了一個相當驚訝結果:94,000光年遠,在星系光環的外圍深處,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年輕恆星集合。當您在星系的某一處發現密集的恆星集合時,認為它們很有可能都是一起形成的。被認可地檢查的方法是測量該恆星關聯中每顆恆星的大小(固有亮度)和顏色(與溫度直接相關)。
  • 銀河系發現最古老的恆星 幾乎與宇宙同齡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又發現一顆古老恆星,它距離地球3.5萬光年,是一顆紅巨星,被命名為SMSS J160540.18–144323.1,它的鐵含量是銀河系所有分析過的恆星中最低的。這意味著它是宇宙中最古老恆星之一,可能是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後形成的第二代恆星。
  • 研究展示宇宙最早期大質量恆星死亡過程
    圖像展示的是其內部的氦核正在燃燒,將氦轉變為氧,驅動各類流體不穩定性,從而形成了圖像中所示的那些渦旋結構。這是時光的定格,展示這顆恆星進入爆發階段一天之後的狀態,此時這顆恆星的最外側邊界已經擴展到相當於今天地球圍繞太陽軌道的位置隨著恆星塌縮過程的進行,其內部開始快速合成重元素,如氧,氖,鎂和矽。
  • 從元素到生命,我們身體每一個原子都是恆星的聚變產物!
    新產生的元素在恆星的碰撞中繼續演變,這個過程非常複雜,但人們對它的了解也已大致明朗了。就在不久前,一組天文學家發現了來自早期宇宙的「亮光」,這束亮光產生於宇宙形成不久後的一個星系,這個星系像一座特別的「恆星工廠」,能以極快的速度製造恆星。這個發現使天文學家們豁然開朗,他們明白了,為什麼宇宙能有那麼多元素製造那麼多東西,包括太陽系、地球上的生命和我們自己。
  • 首繪銀河系的生命元素分布圖 - 博科園
    ——《蘇菲的世界》卡爾薩根曾經說過:「如果你想從零開始做一個蘋果派,你必須先創造一個宇宙。」  這對於人類也是如此。事實上,我們都是恆星的產物。大部分生命所需要的基本元素都是在一代代恆星的誕生和死亡這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中產生的。在地球上,六種構成生命的關鍵元素是:碳、氫、氮、氧、磷和硫,它們被稱為CHNOPS。人體質量的>97%都是由這些元素構成的。
  • 科學網—研究發現宇宙最早期恆星僅包含氫氦兩種元素
    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南方一顆昏暗的恆星事實上只由氫和氦兩種元素組成
  • 輕元素和重元素是如何形成的?從元素起源看我們的來處
    答:最輕的元素(氫,氦,氘,鋰)是在大爆炸核合成中產生的。根據大爆炸理論,早期宇宙的溫度非常高,使得聚變反應能夠發生,輕元素得以形成:氫,氘,氦(兩種同位素),鋰和微量的鈹。發生在恆星中的核聚變將氫轉化為所有恆星中的氦。在比太陽質量小的恆星中,這是唯一發生的反應。在比太陽質量大(但小於大約8個太陽的質量)的恆星中,在恆星演化的連續階段發生將氦轉化為碳和氧的進一步反應。
  • 銀河系恆星怪胎榜:有一個恆星竟可能比宇宙早8億年誕生
    或者它可能是一個脈衝星風星雲,當來自脈衝星的強風將恆星爆炸留下的物質吹回,在星雲中挖出一個空洞時形成。但是這些通常在X射線光譜中可見。純紅外脈衝星雲確實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新發現。  互保銷毀:Apep
  • 宇宙中存在的氫元素和氧元素能直接拿來合成淡水嗎?
    假設我們找到一個克服了所以問題的方法,我們仍然會在把氫氣和氧氣從地球帶到太空中遇到問題。我們將要求得到大量的水因此也會消耗大量的能源來滿足這些工作。更不用說運輸易燃氣體的安全問題了!至於問題中的其他部分,並不是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都是用同一種方式形成的。在宇宙創始期間的大爆炸時期形成了氫,氦和微量鋰(三種最輕的元素)。那麼所有其他元素從何而來呢?
  • 恆星核聚變到鐵就停止了,比鐵更重的元素是如何形成的?
    而元素的形成和宇宙的演化以及恆星的演化等是分不開的,其中在我們已知的宇宙中,氫元素的含量是非常高的,在元素周期表中也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這次我們要來討論一下元素周期表上元素來源,尤其是鐵之後的重元素。,而且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在實驗室裡通過核碰撞創造出新的元素。
  • 困擾天體物理學60年的問題,鋰元素如何產生?
    我們現在知道宇宙的基本元素(氫和氦)來自於大爆炸階段的核合成,然後這些元素在恆星中被聚變為重元素,大質量恆星死亡時所經歷的Ⅱ型超新星爆發會將這些重元素返回到宇宙空間中;恆星聚變的中間過程很少會經歷鋰、鈹、硼這三種元素,就算是它們被有幸生成,也會因為高溫立刻被電離成為氫、氦和中子,也很難保存在恆星中。簡單點說,恆星聚變不能產生這三種元素。那麼問題就來了,這三種元素不能在恆星中產生,但在宇宙中確實存在,那它們是怎麼來的呢?
  • 宇宙早期星系中,恆星或經歷了在短期內快速生成及死亡的「生死時速」
    大多數星系都形成於宇宙早期,我們的銀河系也不例外。科學家推測,銀河系可能是在宇宙早期由幾個矮星系碰撞形成的,這些矮星系形成於130億年前。因此,對於這些宇宙早期星系的研究,可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
  • 物理學家提出新理論:黑洞形成於宇宙早期,同時還帶來了重元素
    宇宙中最早的黑洞究竟是在大爆炸發生後 1 秒鐘內形成的,還是在大爆炸後的百萬年後早期恆星死亡時形成的,這是一個長期困擾著天體物理學界的問題。圖丨早期黑洞與中子星相撞後產生重元素的理論解釋了為何觀測到的銀河系中心區域中子星數量稀少UCLA 物理教授 Alexander Kusenko 和研究生 Eric Cotner 提出了一種新穎簡潔的理論,他們認為早期黑洞可能形成於大爆炸後不久
  • 不知是什麼版本的恆星演化&元素合成
    到了宇宙的第三分鐘,溫度比最開始時降低了一些,進入了允許粒子結合的範圍,於是發生了「太初核合成」。在這次核合成中,產生了最輕的幾種元素,其中氫元素(絕大部分是氕,即質量數為1,不含中子)佔75%,氦元素佔25%,此外還有極少量的鋰元素。
  • 那宇宙裡比鐵要重的元素是怎麼形成的?
    而其他所有的元素都是靠恆星這個元素加工廠以氫氦為原料合成的。而要能成為一顆恆星的條件就是可以在核心產生氫聚變的熱核反應。一旦這個熱核反應啟動了,一顆冉冉升起的恆星也就誕生了。由於氦原子核有兩個質子、兩個中子,非常穩定,所以後面所有元素的合成基本上都是以氦原子核為單位進行聚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