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展示宇宙最早期大質量恆星死亡過程

2020-11-24 cnBeta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乍一看,這樣的圖像與人類的大腦極其相似。但事實上,這是宇宙中一顆最早期恆星死亡時候的場景。研究人員表示這些早期恆星的死亡是獨特的,它們會以超新星的形式發生爆發,並完全焚毀,不會留下黑洞,而是將大量的化學物質撒播到宇宙空間之中。

這是一張大質量恆星的內部模擬「切片」,這顆恆星的質量大約是5.55萬倍太陽質量。圖像展示的是其內部的氦核正在燃燒,將氦轉變為氧,驅動各類流體不穩定性,從而形成了圖像中所示的那些渦旋結構。這是時光的定格,展示這顆恆星進入爆發階段一天之後的狀態,此時這顆恆星的最外側邊界已經擴展到相當於今天地球圍繞太陽軌道的位置

隨著恆星塌縮過程的進行,其內部開始快速合成重元素,如氧,氖,鎂和矽。這一過程會釋放大量能量,它最終將逆轉塌縮進程,並引發超新星爆發

為了模擬一顆原始超大質量恆星的生命周期,陳博士與同事們使用了一款名為「KEPLER」的恆星演化程序代碼。這一程序設計中考慮了一些恆星演化的關鍵過程,如核燃燒以及恆星對流等機制,另外還加入了針對大質量恆星的一些特點

某些原始恆星的質量達到太陽質量的5.5萬至5.6萬倍,這樣的龐然大物,其死亡方式將是不同尋常的。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以及明尼蘇達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們在美國聯邦能源部下屬國家能源研究科學計算中心(NERSC)以及明尼蘇達大學超級計算研究所的超級計算機上進行了數輪運算之後提出了這一理論。

這項研究工作嚴重依賴於CASTRO程序包,這是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計算研究所(CRD)開發的一款天體物理學程序包。有關這項研究的最新進展已經刊載於近期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學報》上。

第一代恆星尤其讓科學家們感興趣,因為它們產生了最早的重元素,這裡所說的重元素是指所有那些原子量大於氫和氦的元素。當死亡來臨,它們便將自己產生的所有重元素灑向周圍的太空,從而為後續的世代的恆星,乃至星系的誕生奠定基礎。通過對這些最早期恆星死亡模式的進一步了解,科學家們希望更好的搞清楚我們今天所處的這個宇宙是如何成型的。

程克鈞(音譯:Ke-Jung Chen)是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博士後,也是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他表示:「我們發現存在一個狹窄的窗口,在此範圍內恆星可以完全被炸毀而不會留下黑洞,在此之前還從未有人提出過這樣的機制。但如果沒有NERSC提供的資源,我們可能還將需要長得多的時間才能得到這一結果。」他說:「從用戶的角度來看,這一設施的運行非常高效,是做科學非常方便的地方。」

為了模擬原始恆星的生命周期,研究組運用了一種一維恆星演化程序代碼,名為「KEPLER」。這一程序設計中考慮了一些恆星演化的關鍵過程,如核燃燒以及恆星對流等機制。另外還加入了針對大質量恆星的一些特點,如元素的光致裂變,電子-正電子產生以及特殊相對論效應。研究組同時還考慮了廣義相對論效應,這對於具有1000倍以上太陽質量的超級恆星而言是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這樣做的結果是他們發現那些質量介於5.5萬~5.6萬個太陽質量的超級恆星壽命約為169萬年,此後便會開始在廣義相對論效應作用下變得不穩定並開始塌縮過程。隨著恆星塌縮,其內部開始快速合成重元素,如氧,氖,鎂以及矽等等。這一過程會釋放大量能量,這股強大的能量壓過了讓恆星保持整體存在的引力作用,終於造成恆星塌縮中斷並發生劇烈爆發——超新星爆發出現了。

為了模擬這類大質量恆星的死亡機制,研究組使用了CASTRO程序包,這是由伯克利實驗室的安·安姆基恩(Ann Almgren)和約翰·貝爾(John Bell)開發的一款天體物理學專用程序包。

這些模擬現實,一旦塌縮過程被逆轉,瑞利-泰勒不穩定性(Rayleigh-Taylor instabilities)將會在恆星生命的最後階段讓各類重元素相互混雜。

研究組表示這種混雜作用將會產生一種獨特的觀測信號,利用未來出現的新型近紅外探測器將可以探測到,如歐洲空間局(ESA)的歐幾裡得探測器以及美國宇航局的廣域紅外巡天望遠鏡。

取決於這類超新星爆發的強度,部分超新星的爆發可以造成整個星系乃至臨近其他星系的元素富集,從碳到矽,富集重元素的種類多樣。在某些案例中,超新星爆發甚至可以在其所在星系中觸發大量新生恆星的形成,從而讓這一星系變得與其他星系完全不同。

陳博士表示:「我的工作主要著眼於以超越流體動力學的物理學機制對極大質量恆星超新星爆發進行研究,因此我與安姆基恩合作,在多年來在許多個項目上逐漸嘗試適應CASTRO軟體包的使用。在我開展此項模擬之前,我一般都會首先思考一下為了解決某一特定問題所需的物理學。隨後我便與安姆基恩一同工作,開發了一套代碼,並將其融入CASTRO程序包。這是一套完全不同的體系。」

為了將數據實現可視化,陳博士採用了一種名為「VisIt」的開放代碼工具,這是由前伯克利實驗室科學家漢克·切爾德(Hank Childs)構建的。程克鈞表示:「在大多數時間裡,我都是自己運行可視化模擬,但當有時候我需要進行一些修改,我就會發電子郵件給漢克,他對我非常有幫助。」

這項研究的大部分工作是陳博士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讀研究生時期完成的。他於2013年完成了物理學博士階段學業。

相關焦點

  • 宇宙早期星系中,恆星或經歷了在短期內快速生成及死亡的「生死時速」
    代代相傳的恆星「遺物」科學家認為,宇宙早期星系中缺乏大量塵埃和重元素。為何有此推測?這要從它們的「身世」說起。「大爆炸之後宇宙中包含的元素主要是氫、氦以及少量的鋰元素。我們今天看到的各種更重的元素,主要是恆星演化和死亡的過程中產生並釋放到星際空間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王嵐向記者表示。
  • 科學網—研究發現宇宙最早期恆星僅包含氫氦兩種元素
    北京時間12月2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天文學家近日研究發現,宇宙最早期恆星幾乎只由氫和氦兩種元素組成,銀河系南方一顆昏暗的早期恆星的重元素含量只有太陽重元素含量的20萬分之一。 宇宙大爆炸後,宇宙中的物質幾乎全部都是氫原子和氦原子。
  • 迄今質量最大類星體現身 宇宙早期的它或將改寫黑洞形成理論
    迄今質量最大類星體現身 宇宙早期的它或將改寫黑洞形成理論天聞頻道類星體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其中心黑洞瘋狂吞噬周圍物質而發出極強的光芒。通過長期的觀測研究,天文學家確定早期宇宙的類星體中含有超大質量黑洞。
  • 代代相傳的恆星「遺物」 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
    代代相傳的恆星「遺物」科學家認為,宇宙早期星系中缺乏大量塵埃和重元素。為何有此推測?這要從它們的「身世」說起。「大爆炸之後宇宙中包含的元素主要是氫、氦以及少量的鋰元素。我們今天看到的各種更重的元素,主要是恆星演化和死亡的過程中產生並釋放到星際空間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王嵐向記者表示。
  • 揭示大質量恆星誕生中物質聚積過程
    相關研究成果已被《天體物理學雜誌》錄用。   作為宇宙空間中電離輻射和重金屬元素的主要貢獻者,大質量恆星在星際介質物理與化學演化、星團與星系形成和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數目少、距離遠、演化快且早期階段嵌埋深等特點,致使大質量恆星誕生過程謎團重重。其中關鍵問題是大質量恆星如何在形成過程中實現物質聚積。
  • 高速自轉:大質量恆星的「養生秘笈」
    目前在我們銀河系內發現的最大質量恆星約為120-150個太陽質量,而在宇宙的早期甚至能到1000個太陽質量。 在宇宙早期,大質量恆星產生的電離光子電離了厚厚的中性氫,使得宇宙變得透明。當它死亡時產生的強烈爆炸,它是如此之亮以至於在宇宙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
  • 國家天文臺揭示大質量恆星誕生中物質聚積過程
    相關研究成果已被《天體物理學雜誌》錄用。  作為宇宙空間中電離輻射和重金屬元素的主要貢獻者,大質量恆星在星際介質物理與化學演化、星團與星系形成和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數目少、距離遠、演化快且早期階段嵌埋深等特點,致使大質量恆星誕生過程謎團重重。其中關鍵問題是大質量恆星如何在形成過程中實現物質聚積。  主流大質量恆星形成模型提供了兩種不同的圖景。
  • 發現最古老的恆星,幾乎與宇宙同齡!
    這意味著它是宇宙中最古老恆星之一,可能是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後形成的第二代恆星。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天文學家託馬斯·挪德蘭德爾(Thomas Nordlander)解釋稱,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貧血恆星,可能形成於大爆炸之後的幾億年,其鐵含量僅是太陽鐵含量的150萬分之一。
  • 超大質量恆星的徹底湮滅
    這場超新星爆發使得天文學家不得不將幾十年的研究置於一邊,而把注意力轉移到一種新的超新星上。這種超新星爆發時可以將其母星完全毀滅,不留一點殘骸。這場天文學家之前從未目睹過的超新星爆發事件可能展現了宇宙中第一代恆星以及那些質量最大的恆星是如何死亡的。
  • 宇宙大爆炸後,最初期形成的黑洞還是恆星?
    大爆炸後3億年,宇宙在「黑暗時代」裡形成了第一代恆星、星系、黑洞。計算機模擬可以向我們展示宇宙在這一時期中充滿疑問和遐想的波瀾壯闊的過程。我們的宇宙始於130多億年前的「大爆炸」。大爆炸之後的數億年裡,恆星、星系等發光的天體尚不存在,這個時期被稱為宇宙的「黑暗時代」。
  • 宇宙第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誕生於暗物質,而不是大質量恆星坍塌?
    研究人員普遍認為,這些具有開拓性的龐然大物種子是在鄰近星系紫外線輻射泛濫區域發芽的。這種輻射抑制了正常恆星的形成,釋放出物質最終融入黑洞,這一想法得以實現。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另一種現象可能在抑制這類恆星的形成方面更為重要——暗物質的「光暈」快速增長。暗物質是構成宇宙大部分物質的神秘物質(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它既不吸收光線,也不反射光線)。
  • 2006年,發生的大質量恆星爆炸告訴了我們什麼?
    宇宙已經誕生了幾十億年,但宇宙的原始動力仍使我們嘆為觀止。在2006年秋天,天文學家觀測到人類目睹的最大星體爆炸,遠離地球24億光年,一顆大質量恆星自曝了。200倍的恆星死亡而來。最大的恆星莫過於此,科學家仍在研究這次爆炸的後果,但他們認為超新星2006GY給我們留下許多參考。關於我們宇宙誕生的首批恆星,我們普通認為第一代的恆星,都是超大質量的,它們的爆炸可能就是這種機理。正是這種超級爆炸給早期的宇宙播種了重元素!這些超大質量恆星,就是宇宙最大的「煉鋼廠」。僅僅依靠15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就能製造20-50倍太陽質量的鐵。
  • 宇宙膨脹過程中形成的「小宇宙」,可能孕育最原始的黑洞
    這之後不久,新的關於黑洞的研究登上了《物理評論快報》,科學家發現,宇宙膨脹過程中形成的「小宇宙」,很可能孕育了最原始的黑洞。這一系列研究由日本東京大學科維理宇宙物理學與數學研究所(Kavli IPMU)的多名成員合作完成,近日,該機構在官網刊文介紹了相關研究始末。暗物質被視為宇宙的主要組成,人們觀測到的引力波信號、在銀河系或其他星系中心發現的超大黑洞或許都源於暗物質。
  • 遠古星系內恆星或經歷了「生死時速」 質量越大壽命越短
    代代相傳的恆星「遺物」科學家認為,宇宙早期星系中缺乏大量塵埃和重元素。為何有此推測?這要從它們的「身世」說起。「大爆炸之後宇宙中包含的元素主要是氫、氦以及少量的鋰元素。我們今天看到的各種更重的元素,主要是恆星演化和死亡的過程中產生並釋放到星際空間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王嵐向記者表示。
  • 銀河系發現最古老的恆星 幾乎與宇宙同齡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又發現一顆古老恆星,它距離地球3.5萬光年,是一顆紅巨星,被命名為SMSS J160540.18–144323.1,它的鐵含量是銀河系所有分析過的恆星中最低的。這意味著它是宇宙中最古老恆星之一,可能是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後形成的第二代恆星。
  • 天文學家發現早期宇宙直接形成超大質量黑洞的證據
    現在,加拿大安大略西部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某些黑洞並非起源於恆星殘餘的證據。這一發現能夠解釋宇宙最早期階段出現的極端大質量黑洞。西部大學的物理學與天文學教授沙塔努·巴蘇表示:「這是一個間接觀測證據,證明某些黑洞由恆星塌陷直接形成,而不是恆星殘餘。」對於超大質量黑洞,科學家一直很難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這些引力怪獸據信潛伏在每個大星系的中央,例如我們的銀河系。
  • NASA捕捉到超大質量的「死亡之舞」在宇宙中飛馳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顆衛星捕捉到了時空的兩個區域「死亡之舞」的瞬間,這兩個區域在穿越宇宙時合併成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黑洞是空間和時間的一個區域,它的引力加速度非常大,任何東西都無法逃脫,甚至光也無法逃脫。這些宇宙現象據說是在大質量恆星在其生命周期結束時坍縮時形成的,這些大質量恆星墜入自身併吞噬其他黑洞,形成了我們所知的超大質量黑洞。觀測證據表明,幾乎所有大型星系的中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 恆星黑洞的質量都很小,那宇宙中660億太陽質量黑洞是咋來的?
    ——約瑟夫·坎貝爾遙望夜空,穿越層層蔽障,我們看到的星系越遠,看到的宇宙就越古老。我們甚至能看到宇宙發出的第一縷光線、第一批恆星、第一批星系。當我們觀察這些最遙遠的天體時,我們發現其中一些星系其核心有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往往有太陽質量的數十億倍!
  • 宇宙碰撞,可能揭示大質量恆星是如何形成的
    科研人員目睹了一個罕見的天文學現象:在273萬光年之外的三角星系,梅西埃33中誕生了大質量恆星。在兩個巨大的碰撞氣體雲的中心,大約有10顆質量是太陽質量數十倍的年輕恆星。他們的發現表明,這樣的雲-雲碰撞是在附近宇宙中產生巨大恆星的主要途徑,這有助於回答長期以來關於大恆星是如何形成的問題。
  • 宇宙第一顆黑洞的起源,也許並非來自恆星的死亡,或與引力子有關
    即使是銀河系也有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它的質量是太陽的400萬倍,被稱為人馬座A*。假設的粒子團「引力子」與黑洞起源關於宇宙中超大黑洞的起源,一直令一些天文學家們感到疑惑, 一項新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起源故事,那就是第一個黑洞不是來自恆星,而是來自被稱為「引力子」的超奇異、假設的粒子團,它們是在大爆炸最初的混沌年代倖存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