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星系內恆星或經歷了「生死時速」 質量越大壽命越短

2020-12-05 中國微山網

大多數星系都形成於宇宙早期,我們的銀河系也不例外。科學家推測,銀河系可能是在宇宙早期由幾個矮星系碰撞形成的,這些矮星系形成於130億年前。因此,對於這些宇宙早期星系的研究,可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

10月27日,據國外媒體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研究了118個遙遠的星系,發現其中大約20%的星系中恆星發出的紫外線被塵埃所遮蔽,這就意味著,這些星系中包含著大量的塵埃和重元素,這一發現遠遠超出了此前的預期。

為何會有此現象?這些星系中的塵埃和重元素來自哪?此次發現是否意味著傳統理論需要改寫?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代代相傳的恆星「遺物」

科學家認為,宇宙早期星系中缺乏大量塵埃和重元素。為何有此推測?這要從它們的「身世」說起。

「大爆炸之後宇宙中包含的元素主要是氫、氦以及少量的鋰元素。我們今天看到的各種更重的元素,主要是恆星演化和死亡的過程中產生並釋放到星際空間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王嵐向記者表示。

第一代恆星死亡後,其生成的重元素散落在星際空間,在這其中誕生的下一代恆星便包含著這些重元素,並繼續生成新的重元素,就這麼一代代傳遞下去,宇宙中的重元素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加。

而恆星的誕生,並非是「勻速」的。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副研究員劉成則表示,此前觀測表明,在宇宙早期,物質密度漲落較小,也缺乏恆星形成必需的冷氣體。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引力作用下,暗物質逐漸成團,冷氣體也隨之聚集起來,才為恆星和星系的形成提供了條件,星系之間的相互碰撞也促使恆星形成率越來越高,並在宇宙大爆炸後約30億年的時候達到峰值。「這一時期也被稱為『宇宙正午』(cosmicnoon),宇宙中一半左右的恆星和星系都是在這段時間內形成的。」劉成則說。

恆星的爆發式增長的確會帶來大量塵埃和重元素。但在此之前,並沒有足夠的時間以及物質基礎形成如此多的大質量恆星,因此科學家推測宇宙早期星系中並不包含大量塵埃以及重元素。

「此前,天文學家也在高紅移星系中發現過大量塵埃,不過這種例子極其罕見。而此次研究卻發現了大量的此類星系,進一步明確了大量塵埃和重元素可能在高紅移星系中存在。」劉成則補充道。

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

「事實上,這在當今宇宙中並不常見。」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助理研究員高揚表示,此次研究結果揭示了宇宙早期星系中,恆星或經歷了在短期內快速生成及死亡的「生死時速」。

高揚介紹說,在宇宙早期,由於塵埃比較少,輻射壓比較強,恆星本身需要更大的質量來抵抗輻射壓,所以在此時期誕生的恆星其實更趨向於大質量恆星。

在此前的一些研究中,科學家模擬出的第一代恆星就可能擁有巨大的質量,大約在一百倍太陽質量以上,質量相對較小的第一代恆星甚至有可能成群形成。然而,受限於設備水平以及數據支撐,這些仍然僅限於理論模型預測,缺乏實際的觀測證據。

如果宇宙早期真的可以形成大質量恆星,它們是否「心甘情願」死亡,給星系帶來大量塵埃和重元素?

「事實上,恆星的壽命主要取決於質量。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甚至有的大質量恆星,會在誕生後幾百萬年內死亡。」高揚表示,幾百萬年的時間聽起來雖然不短,但與宇宙約138億年的歷史相比,如彈指一揮間。

因此,宇宙早期星系的演化速度可能比我們預想的要快得多。如果此次研究結果能夠得以證實,對於研究宇宙早期星系的形成與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王嵐表示,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這一研究領域一直在發展,理論模型也在不斷完善。此次研究結果是否能夠推動星系演化模型的改進,還需要更多的觀測數據來支撐。

研究人員也表示,為了更多地了解這些遙遠的星系,未來希望能夠通過ALMA對單個星系進行更長時間的觀測,來確定這些塵埃在星系中的確切位置以及氣體是如何運動的;除此之外,還要把這些包含大量塵埃和重元素的星系與其他距離大致相同的星系進行比較,來找出它們是否具有某些特殊之處。(陳 曦)

相關焦點

  • 遠古星系內,恆星或經歷了「生死時速」
    遠古星系內,恆星或經歷了「生死時速」天聞頻道大多數星系都形成於宇宙早期,我們的銀河系也不例外。科學家推測,銀河系可能是在宇宙早期由幾個矮星系碰撞形成的,這些矮星系形成於130億年前。但在此之前,並沒有足夠的時間以及物質基礎形成如此多的大質量恆星,因此科學家推測宇宙早期星系中並不包含大量塵埃以及重元素。「此前,天文學家也在高紅移星系中發現過大量塵埃,不過這種例子極其罕見。而此次研究卻發現了大量的此類星系,進一步明確了大量塵埃和重元素可能在高紅移星系中存在。」劉成則補充道。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事實上,這在當今宇宙中並不常見。」
  • 遠古星系內,恆星或經歷了「生死時速」
    遠古星系內,恆星或經歷了「生死時速」  天聞頻道  大多數星系都形成於宇宙早期,我們的銀河系也不例外。科學家推測,銀河系可能是在宇宙早期由幾個矮星系碰撞形成的,這些矮星系形成於130億年前。因此,對於這些宇宙早期星系的研究,可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
  • 代代相傳的恆星「遺物」 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
    代代相傳的恆星「遺物」 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 2020-11-23 09:30:14 來源:科技日報 大多數星系都形成於宇宙早期,我們的銀河系也不例外。
  • 宇宙早期星系中,恆星或經歷了在短期內快速生成及死亡的「生死時速」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引力作用下,暗物質逐漸成團,冷氣體也隨之聚集起來,才為恆星和星系的形成提供了條件,星系之間的相互碰撞也促使恆星形成率越來越高,並在宇宙大爆炸後約30億年的時候達到峰值。「這一時期也被稱為『宇宙正午』(cosmic noon),宇宙中一半左右的恆星和星系都是在這段時間內形成的。」劉成則說。恆星的爆發式增長的確會帶來大量塵埃和重元素。
  • 你知道為什麼恆星質量越大,壽命越短嗎?
    不管是質量大的恆星還是質量小的恆星,它們都有不同的壽命,總體表現為質量越大,壽命越短,質量越小,壽命越長。可以這麼說,恆星的壽命和恆星的質量是線性相關的。可能有些人會認為,質量越大的恆星它的核燃料不是越多嗎?核燃料越多不是應該燃燒越久嗎?
  • 小恆星壽命可達萬億年,大恆星只有幾百萬年,恆星為啥越大越短命
    晴朗的夜空中,我們所能看到的星星大部分都是恆星,除了距離因素之外,通常是質量越大的恆星越亮,越小的恆星越暗(紅矮星和橙矮星無法直接目視)。但是也是質量越大越亮的恆星的壽命越短,而越小越暗的恆星壽命越長,這又是為什麼呢?
  • 宇宙中壽命最長的恆星能有多長?
    一般情況下,恆星的壽命和恆星的原始質量呈反相關,也就是恆星質量越小壽命越長,對於M型恆星來說,其主序星壽命最長的超過2000億年,比我們宇宙的年齡還長很多倍。我們宇宙被數不清的恆星照耀著,星系之所以發光,也是數以億計恆星的貢獻,比如我們銀河系內就有近2000億顆恆星,我們太陽只是其中毫不起眼的一顆。
  • 恆星質量越大壽命越長?顛覆你的想像,特超巨星只有幾百萬年壽命
    不過一定也有人比較好奇,太陽的壽命能有上百億年,那麼比太陽還要大的那些恆星,會不會壽命更久,其實這個想法是非常錯誤的,實際上在宇宙當中,質量越高的恆星壽命反而越短,而且這也是有一定的依據的。恆星其實也分為很多不同的類型,從最大的特超巨星,超巨星一直到非常小的紅矮星,實際上壽命最長的反而是紅矮星,很多紅矮星預計壽命可以達到數千億年,而特超巨星的壽命一般只有300萬年,甚至還有一些更短。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 小恆星壽命長卻只能成黑矮星,大恆星壽命短卻成黑洞,這究竟為何
    其實在夜晚抬頭看,那些肉眼所見的星星大部分都是恆星,通常來說,質量越大的恆星越亮,越小的恆星越暗,但你知道它們的壽命恰好是相反的嗎?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人類鍥而不捨的探究給了我們很明確的關於恆星的知識。根據質量大小的不同,恆星會分為很多類型,從小到大來排列就是紅矮星、橙矮星、黃矮星、藍巨星、超巨星和特超巨星等,而令大家詫異的是,紅矮星的壽命是最長的能夠達到上萬億年,特超巨星的壽命則是最短的,不會超過300萬年。這其中的原因也是很多人非常好奇的,今天就給大家揭秘。
  • 星系的「主宰」—恆星的今生今世
    恆星是最眾所周知的天體,並且代表著最基礎的星系構成。星系中的恆星的年齡,分布和組成描繪了這一星系的歷史,動力和演變過程。除此之外,恆星是產生例如碳,氮,氧等重元素的原因,他們的特徵和那些聚結於他們周圍的行星系的特點一脈相通。因此,有關恆星的起源,壽命和死亡的研究是天文學領域的中心。
  • 給太陽算算命,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壽命能有多長?
    我們宇宙被數不清的恆星照耀著,星系之所以發光,也是數以億計恆星的貢獻,比如我們銀河系內就有近2000億顆恆星,我們太陽只是其中毫不起眼的一顆。根據恆星形成與演化理論,恆星最初由星際氣體和星際塵埃坍縮而來,天體的質量越大,其內部的溫度越高,當天體的質量達到大約75倍木星質量(約0.08倍太陽質量)時,內部溫度將達到800萬度,此時氫的核聚變反應將會點燃,於是一顆恆星誕生了。
  • 恆星會存在最大質量極限嗎?有沒有可能存在1億太陽質量的恆星?
    恆星是宇宙中非常普通的一類天體,是能夠利用自身的核聚變反應來發光發熱的天體,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也是太陽系唯一的一顆恆星。太陽是一顆黃矮星,對於地球來說,太陽是一個龐然大物,太陽體積是地球體積的130萬倍,太陽的質量是地球質量的33萬倍。
  • 宇宙中最大的恆星到底有多大?體積超出你的想像,質量卻不大
    對於太陽,自古以來就得到了無數人的崇拜,尤其是遠古時期,人類的祖先沒有先進的觀測設備,自然不知道太陽是什麼,因此將太陽當成天神的居住,從而將太陽當作部落的圖騰。我們一般來衡量一顆天體的大小,往往是來比較質量,因此質量越大的天體,它的引力也越強。如果是按照質量來比,人類目前觀測到的最大恆星應該是R136a1。這是位於大麥哲倫星系蜘蛛星雲中的一顆藍色特超巨星。R136a1屬於沃爾夫—拉葉星,據估計其質量高達太陽的265倍。
  • 恆星的質量大小有極限嗎?最大的恆星能有多大?答案超出你的認知
    在宇宙中,恆星屬於大質量天體,一個恆星系中,恆星的質量往往佔到了整個星系質量的90%以上,比如太陽系中,太陽的質量佔整個太陽系的98.86%,正是有如此強大的質量,才能夠牢牢管控住周圍的行星,讓它們乖乖圍繞它運行。恆星是宇宙中質量比較大的天體,那麼恆星的質量大小有極限嗎?最大的恆星能有多大?
  • 它是宇宙中質量最大的恆星,是太陽的315倍,能想像有多大嗎?
    在歐洲出現了文藝復興風潮之後,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認為地球是以太陽為中心進行運轉的,但這依然沒有確定太陽是不是宇宙中體積、質量最大的天體。直到今天天文學家已經在對宇宙的漫長觀測中發現了質量和體積最大的恆星,但它們並不是同一顆恆星。接下來介紹的就是質量最大的恆星R136a1,它存在許多不可思議的地方。
  • 是什麼原因決定了恆星壽命的長短?
    老恆星「死」去了,新恆星「誕生」了!太陽就不是第一代恆星,太陽至少是第三、四代恆星,因為第一代恆星,產生不了較重的元素。而在物質較「密集」區域也容易產生質量較大的恆星,比如,著名的老鷹星雲,又被稱為創生之柱,那裡可以說是「孕育」恆星「嬰兒」的搖籃,在那裡時刻都有新恆星的「誕生」,有的非常巨大!
  • 壽命最長的恆星年齡有多長?宇宙年齡都沒它壽命長!
    目前,我們並不知道壽命最長的恆星是什麼。 這是因為,恆星的壽命和質量有關,質量越大的天體,壽命越短;質量越小的恆星,壽命越長。目前已知壽命最長的恆星是紅矮星,壽命可以達到幾百億年甚至是上千億年。
  • 宇宙——一起來了解恆星的誕生與消亡
    元素周期表越往下,元素的原子質量越大。氫元素宇宙中最輕而且最充足的元素之一,它是恆星構成中的關鍵元素。在星雲中成團的灰塵還有氣體,慢慢的經過數百萬年的時間聚合成小雲團。而這種作用力大家很熟悉,引力同樣使物體互相吸引,這樣才形成宇宙中的行星恆星星系。引力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天文學裡最重要的力。當引力作用於宇宙萬物,最基本的產物就是恆星。恆星是引力作用下質量集中在一起,所形成的最基本單元。
  • 一個恆星壽命是多久?低質量達上千億年,超大質量數百萬年
    現代科學認為,主要和其質量大小有關,通常來說恆星的核融合反應僅在核心區發生,恆星的質量越小,其內部的核反應速率越低,其壽命也越長,科學家估計一下,低質量恆星的壽命可能高達上千億年,而一些超大質量的恆星,可能僅有數百萬年的壽命。
  • 恆星的十大基本特徵及寓意
    宇宙中分布著不同種類和大小的恆星,其中最著名和熟悉的就是太陽。你們知道恆星壽命最長有多久嗎? 恆星的十大基本特徵及寓意 1、恆星作為一顆能自身發光的球型等離子體,其年齡在50萬-1萬億年之間,質量最小的恆星壽命最長,存活時間可達一百萬年,反之亦然,恆星質量越大,演化的越快,其壽命也就越短。宇宙中一些最古老的恆星在逐漸漂移,聚集在銀河系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