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星系內,恆星或經歷了「生死時速」

2020-11-23 光明網

遠古星系內,恆星或經歷了「生死時速」

天聞頻道

大多數星系都形成於宇宙早期,我們的銀河系也不例外。科學家推測,銀河系可能是在宇宙早期由幾個矮星系碰撞形成的,這些矮星系形成於130億年前。因此,對於這些宇宙早期星系的研究,可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

10月27日,據國外媒體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研究了118個遙遠的星系,發現其中大約20%的星系中恆星發出的紫外線被塵埃所遮蔽,這就意味著,這些星系中包含著大量的塵埃和重元素,這一發現遠遠超出了此前的預期。

為何會有此現象?這些星系中的塵埃和重元素來自哪?此次發現是否意味著傳統理論需要改寫?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代代相傳的恆星「遺物」

科學家認為,宇宙早期星系中缺乏大量塵埃和重元素。為何有此推測?這要從它們的「身世」說起。

大爆炸之後宇宙中包含的元素主要是氫、氦以及少量的鋰元素。我們今天看到的各種更重的元素,主要是恆星演化和死亡的過程中產生並釋放到星際空間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王嵐向記者表示。

第一代恆星死亡後,其生成的重元素散落在星際空間,在這其中誕生的下一代恆星便包含著這些重元素,並繼續生成新的重元素,就這麼一代代傳遞下去,宇宙中的重元素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加。

而恆星的誕生,並非是「勻速」的。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副研究員劉成則表示,此前觀測表明,在宇宙早期,物質密度漲落較小,也缺乏恆星形成必需的冷氣體。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引力作用下,暗物質逐漸成團,冷氣體也隨之聚集起來,才為恆星和星系的形成提供了條件,星系之間的相互碰撞也促使恆星形成率越來越高,並在宇宙大爆炸後約30億年的時候達到峰值。「這一時期也被稱為『宇宙正午』(cosmic noon),宇宙中一半左右的恆星和星系都是在這段時間內形成的。」劉成則說。

恆星的爆發式增長的確會帶來大量塵埃和重元素。但在此之前,並沒有足夠的時間以及物質基礎形成如此多的大質量恆星,因此科學家推測宇宙早期星系中並不包含大量塵埃以及重元素。

「此前,天文學家也在高紅移星系中發現過大量塵埃,不過這種例子極其罕見。而此次研究卻發現了大量的此類星系,進一步明確了大量塵埃和重元素可能在高紅移星系中存在。」劉成則補充道。

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

「事實上,這在當今宇宙中並不常見。」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助理研究員高揚表示,此次研究結果揭示了宇宙早期星系中,恆星或經歷了在短期內快速生成及死亡的「生死時速」。

高揚介紹說,在宇宙早期,由於塵埃比較少,輻射壓比較強,恆星本身需要更大的質量來抵抗輻射壓,所以在此時期誕生的恆星其實更趨向於大質量恆星。

在此前的一些研究中,科學家模擬出的第一代恆星就可能擁有巨大的質量,大約在一百倍太陽質量以上,質量相對較小的第一代恆星甚至有可能成群形成。然而,受限於設備水平以及數據支撐,這些仍然僅限於理論模型預測,缺乏實際的觀測證據。

如果宇宙早期真的可以形成大質量恆星,它們是否「心甘情願」死亡,給星系帶來大量塵埃和重元素?

「事實上,恆星的壽命主要取決於質量。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甚至有的大質量恆星,會在誕生後幾百萬年內死亡。」高揚表示,幾百萬年的時間聽起來雖然不短,但與宇宙約138億年的歷史相比,如彈指一揮間。

因此,宇宙早期星系的演化速度可能比我們預想的要快得多。如果此次研究結果能夠得以證實,對於研究宇宙早期星系的形成與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王嵐表示,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這一研究領域一直在發展,理論模型也在不斷完善。此次研究結果是否能夠推動星系演化模型的改進,還需要更多的觀測數據來支撐。

研究人員也表示,為了更多地了解這些遙遠的星系,未來希望能夠通過ALMA對單個星系進行更長時間的觀測,來確定這些塵埃在星系中的確切位置以及氣體是如何運動的;除此之外,還要把這些包含大量塵埃和重元素的星系與其他距離大致相同的星系進行比較,來找出它們是否具有某些特殊之處。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遠古星系內,恆星或經歷了「生死時速」
    遠古星系內,恆星或經歷了「生死時速」  天聞頻道  大多數星系都形成於宇宙早期,我們的銀河系也不例外。科學家推測,銀河系可能是在宇宙早期由幾個矮星系碰撞形成的,這些矮星系形成於130億年前。因此,對於這些宇宙早期星系的研究,可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
  • 遠古星系內恆星或經歷了「生死時速」 質量越大壽命越短
    10月27日,據國外媒體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研究了118個遙遠的星系,發現其中大約20%的星系中恆星發出的紫外線被塵埃所遮蔽,這就意味著,這些星系中包含著大量的塵埃和重元素,這一發現遠遠超出了此前的預期。為何會有此現象?這些星系中的塵埃和重元素來自哪?此次發現是否意味著傳統理論需要改寫?
  • 宇宙早期星系中,恆星或經歷了在短期內快速生成及死亡的「生死時速」
    10月27日,據國外媒體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研究了118個遙遠的星系,發現其中大約20%的星系中恆星發出的紫外線被塵埃所遮蔽,這就意味著,這些星系中包含著大量的塵埃和重元素,這一發現遠遠超出了此前的預期。為何會有此現象?這些星系中的塵埃和重元素來自哪?此次發現是否意味著傳統理論需要改寫?
  • 獵犬座旋渦星系M94,一個正在經歷狂暴恆星誕生期的「星暴星系」
    獵犬座「星暴星系」M94按照天體系統等級從低到高,可以排列為行星天體系統、恆星天體系統、星系、總星系和宇宙。比如地球和月球就組成了一個「行星天體系統」,稱為「地月系」;太陽和圍繞太陽旋轉的眾多天體一起組成了「恆星天體系統」,稱為「太陽系」,而太陽系和其他眾多恆星天體系統一起共同屬於一個星系,那就是銀河系。目前,我們人類已經觀測到的星系超過100億個之多,預測整個宇宙中的星係數量可能在1000億個以上,這些銀河系以外的星系,都被稱為「河外星系」。
  • ALMA望遠鏡發現兩個遠古星系碰撞後噴出大量氣體
    ALMA望遠鏡發現兩個遠古星系碰撞後噴出大量氣體2021-01-12 17:58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捕捉到了早期宇宙中兩個巨大的螺旋星系碰撞的瞬間。
  • 代代相傳的恆星「遺物」 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
    因此,對於這些宇宙早期星系的研究,可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10月27日,據國外媒體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研究了118個遙遠的星系,發現其中大約20%的星系中恆星發出的紫外線被塵埃所遮蔽,這就意味著,這些星系中包含著大量的塵埃和重元素,這一發現遠遠超出了此前的預期。為何會有此現象?
  • <每日天文一圖>橢圓星系PGC 42871內的恆星氣殼
    橢圓星系PGC 42871內的恆星氣殼影像來源:  Hubble Legacy Archive, NASA, ESA; Processing & Copyright: Domingo Pestana說明:星系是如何成長的?
  • 星系並不是靜止的,銀河系正以100萬英裡的時速靠近仙女座星系
    我們的銀河系是一個巨大的星系,擁有超過1000億顆恆星,它正以100萬英裡的時速靠近仙女座星系。但我們無需擔心,因為這將發生於50億年後。那時,兩個巨大的星系將在宇宙中跳起死亡之舞,它們時而交織在一起,時而又分散開來。
  • 漩渦星系圓盤內恆星亮度或被高估
    來源:科技日報NASA8月27日,據國外媒體報導,西班牙天體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表示,此前關於漩渦星系大多數漩渦星系的外形是一個圓盤,其中恆星、氣體和塵埃等以扭曲的旋臂模式擴散開來,還有一個明亮的中央區域,被稱為核球。區分這些特徵對於研究星系演化至關重要。 此前傳統理論認為,圓盤的亮度從邊緣到星系中心呈指數級增長。
  • 科學家找到真相蛛絲馬跡,不斷吞噬遠古星系
    在對比分析中,科研小組發現了,銀河系在歷史中,有五個大規模星系合併的證據,每個星系涉及至少1億顆以上的恆星。而這些合併,最早可以追溯到宇宙100億多年前。    因為,在銀河系中,一直遍布著一些多達100萬顆恆星組成的古老而緻密的球狀星團,它們都在銀河系中彼此差不多同一時間形成。
  • 經歷兩次開顱15天ICU生死時速 33歲車禍女子昨出院 家屬:……實在...
    33歲女子因特重型顱腦外傷,經歷兩次開顱手術,進ICU生死時速15天,出院一月後又回來做雙側顱骨修補術,將兩側12×12釐米的顱缺損修補如出車禍前。 兩次生死關,都被醫生竭力拉了回來
  • 科學家找到蛛絲馬跡:需不斷地吞噬遠古星系
    我們的銀河系,目前擁有著足足超過了1000億顆恆星,但隨著天文物理科學的進步,科學家們發現這麼一個真相與事實。在對比分析中,科研小組發現了,銀河系在歷史中,有五個大規模星系合併的證據,每個星系涉及至少1億顆以上的恆星。而這些合併,最早可以追溯到宇宙100億多年前。
  • 攜帶著宇宙密碼的9個遠古星系團,正在「打群架」,發生了什麼?
    人類生活在太陽系之中,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一員,而銀河系,則是由1000億-4000億顆恆星組成的一個巨大「恆星島嶼」,那麼,除了這種大星系之外,宇宙中還沒有更大的「天體集團」呢?答案就是星系團。
  • 螺旋星系磁場催生恆星
    M33螺旋星系磁場可形成恆星。(圖片來源:Thomas V.Davis) 一個螺旋星系的磁場是球形的,但它很可能正在那裡進行著裝配巨大氣體和塵埃雲團的工作,進而孵化出一顆顆恆星。 這是對M33——位於三角星座中的一個距離地球約280萬光年的螺旋星系——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的重要結果。
  • 兩個小哥騎車被鴕鳥追,狂飆到時速50公裡,簡直是生死時速
    他們兩個都已經加速到極限,加上下坡的加速度,兩人已經達時速50公裡,但還是沒能甩掉後面的鴕鳥。鴕鳥撒開大長腿,邁著大步子狂追著他們,跑得連頭都不停甩來甩去,長腿都跑得有點歪歪的。在後面同行開車的朋友,立刻拍下了這一搞笑現場。
  • 有沒有「孤獨」的恆星,不屬於任何星系?
    我們經常說恆星組成星系,星系進一步組成星系團,就是指這種層次結構。所以原則上恆星不一定非要存在於星系中,星系也可以在星系團之外。那麼實際上是怎樣的呢?恆星起源於分子雲的坍縮。在星系的引力場下,分子雲的密度要比星系之外大很多,這就是恆星形成的溫床。如果有某種觸發,比如超新星、密度波、星系合併等,恆星就可以大量地形成。
  • 每年經歷一次大爆發!仙女座星系的這顆恆星瘋了
    仙女座星系是距離銀河系最近的大型星系,也是本星系群中最大的星系,直徑約20萬光年。天文學家根據觀測推斷,數十億年後,仙女座星系將與銀河系相撞,最終合併成一個橢圓星系。凡此種種,使仙女座星系成為天文學家的重點觀測對象。
  • 恆星汙染,星系回收
    這些觀測將有助於了解物質是如何在星系內外循環的,從而推動恆星的形成和星系的演化。FORTIS的發射窗口將在10月27日開啟。 研究星系生命周期的天文學家一直在與兩個主要的謎團作鬥爭。 首先,為了形成新的恆星,星系需要燃料——像氫、氦這樣的氣體,有時還需要更重的元素。
  • 是什麼阻止了星系中的恆星形成?並不是所有星雲都進化成恆星
    在宇宙的最初幾十億年中,星系像新生嬰兒一樣成長-把氣體變成恆星,有時速度非常快。但是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龐大的星系,顯然已經完全停止了恆星的形成,結果可能會改變我們對星系演化的看法。本·弗裡斯及其同事對這個「銀河」星系進行了跟進,該星系在更大的調查中被發現。該團隊使用位於夏威夷莫納克亞市Keck I望遠鏡上的MOSFIRE光譜儀拍攝了光譜,以估算星系的恆星質量及其恆星形成歷史。
  • 遠古星系中的塵埃,和現有宇宙理論相悖,它不該存在卻還是出現了
    據報導,近日,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通過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對於遙遠宇宙深處進行觀測後,一共獲取了118個遙遠宇宙的遠古星係數據,讓人意外的是,這些來自於宇宙早期的星系中,竟然存在著大量的塵埃和重元素,這並不符合現有的宇宙演化理論,它們來自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