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漩渦星系和颶風之間可以進行比較嗎?
颶風是地球重力場中的結構,而星系則是宇宙中具有自引力的物體。漩渦星系作為星系的一個種類最初是由愛德華·哈勃(Edwin Hubble)在其1936年的作品《星雲的疆域》中所描述的,並因此構成了哈勃序列的一個部分。大多數漩渦星系是由一個平地、旋轉的圓盤組成,該圓盤包含恆星、氣體和塵埃,以及被稱為凸起的恆星密集區域。
-
銀河系的形狀的「進化」,從漩渦星繫到棒旋星系!
根據近代天文學的觀測研究,銀河系曾被分類為漩渦星系,大體上由銀盤、核球、銀暈和暗暈四部分組成。然而,1960年代以來的一些工作表明,銀河系的銀盤和中央的核球並非如此有規則,銀河系被重新分類為棒旋星系——中央有棒結構的漩渦星系。世間萬物,其結構上所表現的規則性總是相對的,而不規則性才是絕對的,龐然大物銀河系亦不例外。
-
在碰撞星系中,黑洞周圍亮度應超過所有恆星,但只是微弱的閃光!
在碰撞星系中,黑洞周圍亮度應超過所有恆星,但只是微弱的閃光!在附近的螺旋星系及其伴生的M51B星系中,兩個超大質量黑洞加熱併吞噬周圍的物質。這兩顆巨行星應該是我們所能看到的最亮的X射線源,但是一項利用美國宇航局努斯塔號任務觀測的新研究表明,一個小得多的物體正在與這兩顆巨行星競爭。
-
我們怎麼知道銀河系是一個漩渦星系?
這張絢麗的星圖是歐洲天文觀測組織在2009年國際天文年展示內推出的歐洲南方天文臺千兆星系變焦項目中三張極高解析度圖像中的第一張。我們在地球上從側面看到的銀河系平面,在圖像上劃出了一條明亮的條紋。歐洲南方天文臺千兆星系變焦項目中使用的投影將觀察者置於銀河系的前方,銀河平面水平穿過圖像——仿佛就像我們從外面看銀河系一樣。從這個有利的位置,我們的漩渦星系的總體組成部分清晰可見,包括它的圓盤,帶有暗的和發光的星雲的大理石花紋,裡面有發光的年輕恆星,以及銀河系的中央凸起和它的衛星星系。
-
碰撞恆星摧毀了遙遠星系中超大質量黑洞的日冕
在左邊的畫面中,黑洞上方的白光球就是黑洞日冕,它是一組超熱氣體粒子的集合,當氣體從圓盤落入黑洞時形成。落向圓盤的碎片條紋就是被黑洞引力撕裂的恆星的殘骸。右圖顯示的是恆星碎片分散了圓盤中的一些氣體,導致日冕消失後的黑洞。 2018年3月,一次意外的爆炸照亮了全天空超新星自動測量(ASASN)的視野,該系統測量整個夜空中的超新星活動。
-
星系及星系的演化過程
什麼是星系?星系也稱為恆星系。恆星系的定義是由無數本身能發光、發熱的天體及恆星所組成的集合體。它是宇宙中龐大的星星的「島嶼」,也是宇宙中最大、最美麗的天體系統之一到目前為止,人們已在宇宙觀測到了約10億個星系。銀河系只是一個普通的星系。
-
為什麼漩渦星系的旋臂不會發生纏繞?看看天文學家怎麼說
當然,有大量目標可供選擇,包括即將消亡的恆星,超新星殘骸,孕育恆星的星雲以及新舊星團,但沒有什麼能夠和漩渦星系的壯麗相比較。這些「宇宙島嶼」中存在著數以億計的恆星,向我們展示著它們獨一無二的構造。這意味著對於像我們這樣有1~120億年的歷史星系來說:外圍恆星應該只繞銀河系中心運行了25周;與太陽處於相同位置的恆星應該運行了近似54周;而位於星系中心一萬光年內的恆星應該已經運行超過100周。換句話說,根據以下視頻所展示,我們推測星系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結束」。
-
仙女座大星系:距離地球最近的河外星系,被稱為銀河系的「鏡子」
以目前人類的宇宙探究能力,對於地月系和太陽系還有有一定的了解的,但是對於更高一級的天體系統銀河系,人類的了解就十分有限了,由於我們就是地處銀河系內,人類甚至無法直接看清銀河系的全貌。,核心之外是一個薄薄的圓盤,有幾條巨大的旋臂向外延伸,很像是河流中的旋渦,所以稱為旋渦星系。
-
螺旋星系磁場催生恆星
M33螺旋星系磁場可形成恆星。(圖片來源:Thomas V.Davis) 一個螺旋星系的磁場是球形的,但它很可能正在那裡進行著裝配巨大氣體和塵埃雲團的工作,進而孵化出一顆顆恆星。 這是對M33——位於三角星座中的一個距離地球約280萬光年的螺旋星系——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的重要結果。
-
大質量紅色漩渦星系形成研究獲進展
宇宙中星系的顏色和形態緊密相關,並呈現兩大類分布:大質量星系恆星形成停止導致顏色偏紅,並因為擁有較大核球而呈現為橢球形態;小質量星系顏色偏藍並擁有盤狀或者漩渦狀形態。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博士羅煜,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李宗男、教授李志遠,浙江大學-紫金山天文臺聯合中心教授康熙,以及德國萊布尼茨天體物理研究所博士王鵬,在SDSSDR7星表中證認了一類較為罕見的恆星形成活動停止的紅色漩渦星系,不同於此前的觀測發現,這類星系處在紅移0.1左右,是具有較大的質量(恆星質量大於千億太陽質量,暗物質暈質量大於十萬億太陽質量)的中央星系。
-
為什麼有的星系會有旋臂?第一個旋渦星系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天文學家發現最早的旋渦星系。M101是一個鄰近的旋渦星系。NASA旋渦星系NGC 7098。ESO旋渦星系NGC 2442。ESO旋渦星系NGC 252。ESO旋渦星系NGC 4594。ESO這張結合了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凱克望遠鏡數據的偽彩色照片,呈現的是之前的最早旋渦星系記錄保持者Q2343-BX442。David Law第一個長著旋臂的漩渦星系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沒有人確切地知道。但最近天文學家發現,宇宙誕生25億年時,這些圓盤狀的星系就已經出現了。
-
NASA曬「恆星誕生」照 亮度是太陽20萬倍
NGC 2014是一個離地球約16.3萬光年的大漩渦,上面布滿了比我們太陽大10到20倍的恆星。較小的藍色伴星乍一看可能不那麼引人注目, 但它的核心卻是一顆巨大的單一恆星,其亮度是太陽的20萬倍。這些星系被稱為「宇宙暗礁」,因為它們跟豐富的海底世界相似。
-
大質量紅色漩渦星系形成研究獲進展
宇宙中星系的顏色和形態緊密相關,並呈現兩大類分布:大質量星系恆星形成停止導致顏色偏紅,並因為擁有較大核球而呈現為橢球形態;小質量星系顏色偏藍並擁有盤狀或者漩渦狀形態。
-
在三重「塔圖因」星系中發現的「被恆星撕裂」的扭曲圓盤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恆星系統,在那裡行星的形成可能發生在一個「圍繞多顆恆星扭曲的恆星盤」內的塵埃和氣體環中多顆恆星的存在引發了人們將其與虛構的「星球大戰」行星「塔圖因」進行比較,這顆行星在電影中被描繪成擁有兩個太陽。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專家領導了這一發現的國際團隊。
-
黑洞釋放出巨大能量,驅動類星體產生,亮度超過整個星系
幾乎所有星系中心都有超大質量黑洞,它們是空間中密度超乎想像的緻密區域,任何東西(即使是光)都無法逃脫。當這樣一個質量為太陽數百萬倍或數十億倍的黑洞吞噬物質時,它被一個旋轉的氣體圓盤包圍著。當這個圓盤中的氣體落向黑洞時,它會釋放出巨大能量。
-
十大最迷人的星系:草帽星系和雙胞胎星系(圖)
渦狀星係為天文學家進一步了解星繫結構(特別是結構與螺旋形成)以及星系間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幫助。 5.大螺旋星系 大螺旋星系(NGC 123)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其擁有數以萬計的藍色的恆星,散布其間。大片星際氣體好似將這片藍色舞動成漩渦狀。而那些不被我們所了解的暗物質,在這種漩渦的外延逃逸。
-
第二十一章 宇宙從漩渦中產生,在漩渦中消亡,黑洞和白洞的循環
我們看見的星系群都是呈現一種漩渦狀的運動方向,正是這種漩渦狀這種結構才使得星系能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運行。通過這種方式不斷的把周圍的混沌物質和能量同化到這個漩渦當中。在銀河系的中央,有一個巨大的漩渦中心,姑且認為就是我們理解的黑洞吧。在漩渦中產生黑洞,黑洞產生吸力,連光都無法逃脫。這個黑洞是產生宇宙星體、星系和秩序的基礎。物質和星系進入其中會被分解,然後通過一個喇叭形狀的白洞噴吐出來,進入混沌空間。從而形成黑洞和白洞的循環,從混沌中來到混沌中去,這個也是宇宙的一個循環。可參見前面章節有對混沌的說明。
-
密度波理論:漩渦星系的形成機制,藏著宇宙一切現象的最本質規律
約2500億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和星際物質構成更巨大的天體系統——銀河系。星系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團,叫星系團。平均而言,每個星系團約有百餘個星系,直徑達上千萬光年。若干星系團集聚在一起構成的更高一層次的天體系統叫超星系團。其中,科學家根據可反映星系發展狀態的序列號對星系進行了分類,可以粗略地將星系劃分出橢圓星系、透鏡星系、漩渦星系、棒旋星系和不規則星系等五種。
-
人類能觀察到最美最詳細的星系——草帽星系
麥奎因和他的同事提出了一種新的估算M104距離的方法,該方法與之前的方法不同,它是基於位於紅巨星分支頂端的類似太陽質量的恆星的亮度。處於這一演化階段的恆星,如果在紅外波段的特定部分觀測到,則比所謂的氦閃光稍早一些,其固有光度幾乎是固定的,相對獨立於其他因素,如質量和重元素的豐度。因此,它們可以作為標準燭光來測量遙遠物體(如星系)的距離。
-
遠古星系內,恆星或經歷了「生死時速」
遠古星系內,恆星或經歷了「生死時速」天聞頻道大多數星系都形成於宇宙早期,我們的銀河系也不例外。科學家推測,銀河系可能是在宇宙早期由幾個矮星系碰撞形成的,這些矮星系形成於130億年前。因此,對於這些宇宙早期星系的研究,可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10月27日,據國外媒體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研究了118個遙遠的星系,發現其中大約20%的星系中恆星發出的紫外線被塵埃所遮蔽,這就意味著,這些星系中包含著大量的塵埃和重元素,這一發現遠遠超出了此前的預期。為何會有此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