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是宇宙?宇宙又是如何形成的?它的運行方式是怎麼樣的呢?
我們看見的星系群都是呈現一種漩渦狀的運動方向,正是這種漩渦狀這種結構才使得星系能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運行。通過這種方式不斷的把周圍的混沌物質和能量同化到這個漩渦當中。
旋渦是一個不可逆的流轉過程,在個漩渦中,你只能按照這個規則進行螺旋旋轉,要脫離這個漩渦是非常困難的。
從現實中的水流漩渦,颱風漩渦,颶風漩渦,還有輿論漩渦等等,一旦進入了這個漩渦,很難使自己脫離這個漩渦中心,基本只能按照這個漩渦的運轉規律一直螺旋前進。
漩渦是什麼樣的呢?他們又是怎麼形成的?
渦旋有時也稱漩渦。是指一種半徑很小的圓柱在靜止流體中旋轉引起周圍流體作圓周運動的流動現象。說明一般漩渦內部有一渦量的密集區,稱渦核,其運動類似剛體旋轉。上述圓柱體即相似於漩渦的渦核。
在漩渦的外部,流體的圓周速度與半徑成反比;在它內部,則與半徑成正比,在渦心上圓周速度為零。 而漩渦的最外圍,其運動速度又無限的趨向於零。
通過漩渦的運轉,外部的物質不斷的匯流到漩渦的中心,通過漩渦的底部後這些物質又會回流到周圍的物質當中。我們看見的水流漩渦通過中心後又會回流到周圍的水面上,所以在漩渦的外圍會有無數的氣泡冒出。
在我們生活中也常常見到這樣的漩渦出現,在地球上形成的水流漩渦是因為有偏向力的原因所形成。而龍捲風、龍吸水的現象是因為空氣中溫度高低形成的壓強不同所導致。颱風的漩渦一是因為空氣溫度壓強和地球的偏向力所形成的。這些漩渦現象都是呈現一種螺旋形狀不斷的環繞著向旋渦中心運行。經過漩渦中心後又會回流到周圍的水流和空間當中。
漩渦的壓力降呈現拋物線曲線分布,越靠近中心,中心處產生吸力,中心處產生負壓,象龍捲風、龍吸水的抽吸作用。漩渦是個很複雜的運動。
從漩渦的運動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漩渦是一個循環的過程。通過漩渦不斷的循環著。
漩渦都是呈現一種凹面形狀,中間一般為空,兩頭一端大一端小,形成一種喇叭形狀的結構。從漩渦的進和出可以看成是兩個喇叭口,一個是進一個是出,形成一個循環。所以為什麼在漩渦的周圍會有很多氣泡的存在。
當周圍不再存在壓強之差或者漩渦中心的能量供應不足之後,這個漩渦將逐漸的凹面的深度變小,周圍本身深處漩渦中的水流將逐漸的遠離漩渦中心,最後整個漩渦將趨向於水面平行,這個時候漩渦消失,跟周圍看起來沒有任何差別。
在這裡我們不難發現,整個宏觀的宇宙星空何嘗不是這樣的一種現象呢?
是否我們可以大膽進行猜測呢?
整個宇宙就是由兩個部分組成:混沌和漩渦組成。
混沌空間是一個無序的運動狀態,而漩渦就是一個有序的世界。
實際上我們所認為的宇宙空間應該是指有序的漩渦世界,而混沌部分因為處於一種無序的運動狀態,他們並沒有空間和時間的概念,所以並不能稱為宇宙空間。
這個可以參考前面章節混沌空間不存在時間和空間的分析。
我們以銀河系來進行說明。在銀河系的中央,有一個巨大的漩渦中心,姑且認為就是我們理解的黑洞吧。
在漩渦中產生黑洞,黑洞產生吸力,連光都無法逃脫。這個黑洞是產生宇宙星體、星系和秩序的基礎。物質和星系進入其中會被分解,然後通過一個喇叭形狀的白洞噴吐出來,進入混沌空間。從而形成黑洞和白洞的循環,從混沌中來到混沌中去,這個也是宇宙的一個循環。可參見前面章節有對混沌的說明。
在銀河系的這個漩渦周圍,形成了一條條軌道,這些軌道就是各個星系圍繞銀河中心這個黑洞的運行軌道,他們不斷的順著這條軌道螺旋著向這個漩渦中心靠攏,直至進入了這個漩渦當中。這個漩渦中心從外面看是就是中間小,周圍大,呈現一個喇叭形狀的凹型。
在這些大大小的軌道之中,又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星系,這些星系也就是我們認為的恆星都多達幾千億顆之多。而每顆恆星周圍,有分布著大大小小的行星、有些行星周圍又分布著衛星。
當這些小星系比如太陽系螺旋進入銀河中心的黑洞當中時,會被這個黑洞分解一個個大大小小的由能量和物質組成的能量團。順著這個向外噴吐出去,噴吐的外型又是一個起點小,越往外這個口子越大,也呈現一個喇叭形狀,只是這個形狀跟吸入黑洞的漩渦剛好相反。
黑洞之間也就是科學家所說的蟲洞,往外噴吐物質的喇叭口也就是科學界認為的白洞。
這些噴吐出去的大大小小能量團因為運動呈現曲線的關係,一部分會形成向外彎曲的形狀,又會反包回這個銀河系的外圍。從而使得整個銀河系象一個橢圓型的形狀。這個可以參考上一章,在宇宙中物體的運動是呈現曲線的運動方式,並非一條直線。
也就是說,從黑洞和蟲洞出去的物質形成的大大小小團體,他們也是在不斷的從黑洞中出來後進入混沌空間,一部分又從混沌空間彎曲的運動,重新反包的方式返回到銀河系中,形成新的軌道,又螺旋進入銀河中心的黑洞當中。這樣不斷的為銀河系的運轉提供了新的能量,又實現了銀河系的良性循環。
這些能量團的形成過程也有點象地球的地磁場一樣,從南極出來,然後環繞地球進入了北極,從而實現了地磁場的閉合運行。
深處銀河系中的太陽系我們可以看成是由白洞噴吐出來的能量團形成的一個小星系。它的形狀從白洞出來看應該是一個凸型,而順著銀河漩渦看它應該是呈現一個凹型。他們通過一條能量絲線與白洞進行連接。持續的為太陽系提供能量,維持太陽系周圍的行星的運轉。這個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看見星系中間有一條兩端噴吐的能量線。又為什麼說每個星系中央都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充足高溫物體,光靠太陽中氫氣進行核聚變還不足以說明問題,當然也不排除在這麼高的溫度下有這些核反應。
也就是說其實從銀河系中心的白洞出來後,會延伸出很多很多的一條條能量絲線,這個能量絲線就有點象八爪魚一樣,與銀河中心的黑洞形成一個閉合的結構。這個能量絲線是為了後續的微觀世界的形成和星系中央都有兩頭噴吐的能量線說明提供依據。
因為出來的能量團自旋狀態和方向的不同,這些能量團又在不斷的同化周圍的混沌物質,從而形成了不同角度的圓盤狀星系。其實這些圓盤狀是一個凹型或者凸型結構。
當周圍的混沌物質被同化得越來越多,形成的壓差也越來越大。進入銀河中心的物質也就越多,銀河中心的漩渦吸引越來越強,噴吐的能量就越充足。這個就是銀河系的成長階段。當在不斷的吸收和噴吐的過程中,有些被噴吐出去的物質將消失在遙遠的混沌空間中,圍繞銀河中心的小星系和星體在不斷同化的混沌物質越來越少後,維持這個能量的來源就越來越少,最後進入銀河中心的星系和物質也越來越少,噴吐出來的能量和物質也越來越少。並且也在不斷損失能量和物質,這個時候,銀河系將逐漸的走向衰亡。
在銀河系的這個衰亡的過程中,圍繞銀河中心旋轉的小星系和星體因為能量供應不足,加上銀河中心引力的減少,這些小星系和星體將逐漸的遠離銀河中心,重新回到遙遠的混沌空間中不斷的競爭組合形成新的星系或者逐漸的分解消亡。由於沒有了一個強有力的中心,這些小星系和星體之間又會進入不斷的混亂的碰撞,消亡或壯大,進入了遙遠的混沌空間因為能量補充足夠的原因,將又會在競爭中佔據優勢,從而形成新的中心變成另外一個銀河系。
不過在白洞噴吐的過程會損失一部分能量,這部分減少的能量團會進入遙遠的混沌空間中重新進行重組後形成新的星系。從而造成銀河中心旋渦的能量是逐漸減少的。這個減少的結果就是,銀河系會從圓形逐漸的變成一個橢圓型,最後趨向於一個平面,這個過程中,圍繞銀河中心的小星系和星球將逐漸的遠離這個中心。當這個銀河中心的漩渦消失徹底成為一個平面的時候,這個銀河系將不復存在。
整個宇宙都是在不斷的這樣循環往復中不斷誕生、成長、成年到滅亡。宇宙就從漩渦中產生,在漩渦中消失。
下一章將分析什麼是宇宙,宇宙的邊緣和宇宙的形狀和結構,敬請關注和參與討論。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也請在下方進行留言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