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宇宙從漩渦中產生,在漩渦中消亡,黑洞和白洞的循環

2020-12-06 人生的本源

到底什麼是宇宙?宇宙又是如何形成的?它的運行方式是怎麼樣的呢?

我們看見的星系群都是呈現一種漩渦狀的運動方向,正是這種漩渦狀這種結構才使得星系能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運行。通過這種方式不斷的把周圍的混沌物質和能量同化到這個漩渦當中。

旋渦是一個不可逆的流轉過程,在個漩渦中,你只能按照這個規則進行螺旋旋轉,要脫離這個漩渦是非常困難的。

從現實中的水流漩渦,颱風漩渦,颶風漩渦,還有輿論漩渦等等,一旦進入了這個漩渦,很難使自己脫離這個漩渦中心,基本只能按照這個漩渦的運轉規律一直螺旋前進。

漩渦是什麼樣的呢?他們又是怎麼形成的?

渦旋有時也稱漩渦。是指一種半徑很小的圓柱在靜止流體中旋轉引起周圍流體作圓周運動的流動現象。說明一般漩渦內部有一渦量的密集區,稱渦核,其運動類似剛體旋轉。上述圓柱體即相似於漩渦的渦核。

在漩渦的外部,流體的圓周速度與半徑成反比;在它內部,則與半徑成正比,在渦心上圓周速度為零。 而漩渦的最外圍,其運動速度又無限的趨向於零。

通過漩渦的運轉,外部的物質不斷的匯流到漩渦的中心,通過漩渦的底部後這些物質又會回流到周圍的物質當中。我們看見的水流漩渦通過中心後又會回流到周圍的水面上,所以在漩渦的外圍會有無數的氣泡冒出。

在我們生活中也常常見到這樣的漩渦出現,在地球上形成的水流漩渦是因為有偏向力的原因所形成。而龍捲風、龍吸水的現象是因為空氣中溫度高低形成的壓強不同所導致。颱風的漩渦一是因為空氣溫度壓強和地球的偏向力所形成的。這些漩渦現象都是呈現一種螺旋形狀不斷的環繞著向旋渦中心運行。經過漩渦中心後又會回流到周圍的水流和空間當中。

漩渦的壓力降呈現拋物線曲線分布,越靠近中心,中心處產生吸力,中心處產生負壓,象龍捲風、龍吸水的抽吸作用。漩渦是個很複雜的運動。

從漩渦的運動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漩渦是一個循環的過程。通過漩渦不斷的循環著。

漩渦都是呈現一種凹面形狀,中間一般為空,兩頭一端大一端小,形成一種喇叭形狀的結構。從漩渦的進和出可以看成是兩個喇叭口,一個是進一個是出,形成一個循環。所以為什麼在漩渦的周圍會有很多氣泡的存在。

當周圍不再存在壓強之差或者漩渦中心的能量供應不足之後,這個漩渦將逐漸的凹面的深度變小,周圍本身深處漩渦中的水流將逐漸的遠離漩渦中心,最後整個漩渦將趨向於水面平行,這個時候漩渦消失,跟周圍看起來沒有任何差別。

在這裡我們不難發現,整個宏觀的宇宙星空何嘗不是這樣的一種現象呢?

是否我們可以大膽進行猜測呢?

整個宇宙就是由兩個部分組成:混沌和漩渦組成。

混沌空間是一個無序的運動狀態,而漩渦就是一個有序的世界。

實際上我們所認為的宇宙空間應該是指有序的漩渦世界,而混沌部分因為處於一種無序的運動狀態,他們並沒有空間和時間的概念,所以並不能稱為宇宙空間。

這個可以參考前面章節混沌空間不存在時間和空間的分析。

我們以銀河系來進行說明。在銀河系的中央,有一個巨大的漩渦中心,姑且認為就是我們理解的黑洞吧。

在漩渦中產生黑洞,黑洞產生吸力,連光都無法逃脫。這個黑洞是產生宇宙星體、星系和秩序的基礎。物質和星系進入其中會被分解,然後通過一個喇叭形狀的白洞噴吐出來,進入混沌空間。從而形成黑洞和白洞的循環,從混沌中來到混沌中去,這個也是宇宙的一個循環。可參見前面章節有對混沌的說明。

在銀河系的這個漩渦周圍,形成了一條條軌道,這些軌道就是各個星系圍繞銀河中心這個黑洞的運行軌道,他們不斷的順著這條軌道螺旋著向這個漩渦中心靠攏,直至進入了這個漩渦當中。這個漩渦中心從外面看是就是中間小,周圍大,呈現一個喇叭形狀的凹型。

在這些大大小的軌道之中,又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星系,這些星系也就是我們認為的恆星都多達幾千億顆之多。而每顆恆星周圍,有分布著大大小小的行星、有些行星周圍又分布著衛星。

當這些小星系比如太陽系螺旋進入銀河中心的黑洞當中時,會被這個黑洞分解一個個大大小小的由能量和物質組成的能量團。順著這個向外噴吐出去,噴吐的外型又是一個起點小,越往外這個口子越大,也呈現一個喇叭形狀,只是這個形狀跟吸入黑洞的漩渦剛好相反。

黑洞之間也就是科學家所說的蟲洞,往外噴吐物質的喇叭口也就是科學界認為的白洞。

這些噴吐出去的大大小小能量團因為運動呈現曲線的關係,一部分會形成向外彎曲的形狀,又會反包回這個銀河系的外圍。從而使得整個銀河系象一個橢圓型的形狀。這個可以參考上一章,在宇宙中物體的運動是呈現曲線的運動方式,並非一條直線。

也就是說,從黑洞和蟲洞出去的物質形成的大大小小團體,他們也是在不斷的從黑洞中出來後進入混沌空間,一部分又從混沌空間彎曲的運動,重新反包的方式返回到銀河系中,形成新的軌道,又螺旋進入銀河中心的黑洞當中。這樣不斷的為銀河系的運轉提供了新的能量,又實現了銀河系的良性循環。

這些能量團的形成過程也有點象地球的地磁場一樣,從南極出來,然後環繞地球進入了北極,從而實現了地磁場的閉合運行。

深處銀河系中的太陽系我們可以看成是由白洞噴吐出來的能量團形成的一個小星系。它的形狀從白洞出來看應該是一個凸型,而順著銀河漩渦看它應該是呈現一個凹型。他們通過一條能量絲線與白洞進行連接。持續的為太陽系提供能量,維持太陽系周圍的行星的運轉。這個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看見星系中間有一條兩端噴吐的能量線。又為什麼說每個星系中央都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充足高溫物體,光靠太陽中氫氣進行核聚變還不足以說明問題,當然也不排除在這麼高的溫度下有這些核反應。

也就是說其實從銀河系中心的白洞出來後,會延伸出很多很多的一條條能量絲線,這個能量絲線就有點象八爪魚一樣,與銀河中心的黑洞形成一個閉合的結構。這個能量絲線是為了後續的微觀世界的形成和星系中央都有兩頭噴吐的能量線說明提供依據。

因為出來的能量團自旋狀態和方向的不同,這些能量團又在不斷的同化周圍的混沌物質,從而形成了不同角度的圓盤狀星系。其實這些圓盤狀是一個凹型或者凸型結構。

當周圍的混沌物質被同化得越來越多,形成的壓差也越來越大。進入銀河中心的物質也就越多,銀河中心的漩渦吸引越來越強,噴吐的能量就越充足。這個就是銀河系的成長階段。當在不斷的吸收和噴吐的過程中,有些被噴吐出去的物質將消失在遙遠的混沌空間中,圍繞銀河中心的小星系和星體在不斷同化的混沌物質越來越少後,維持這個能量的來源就越來越少,最後進入銀河中心的星系和物質也越來越少,噴吐出來的能量和物質也越來越少。並且也在不斷損失能量和物質,這個時候,銀河系將逐漸的走向衰亡。

在銀河系的這個衰亡的過程中,圍繞銀河中心旋轉的小星系和星體因為能量供應不足,加上銀河中心引力的減少,這些小星系和星體將逐漸的遠離銀河中心,重新回到遙遠的混沌空間中不斷的競爭組合形成新的星系或者逐漸的分解消亡。由於沒有了一個強有力的中心,這些小星系和星體之間又會進入不斷的混亂的碰撞,消亡或壯大,進入了遙遠的混沌空間因為能量補充足夠的原因,將又會在競爭中佔據優勢,從而形成新的中心變成另外一個銀河系。

不過在白洞噴吐的過程會損失一部分能量,這部分減少的能量團會進入遙遠的混沌空間中重新進行重組後形成新的星系。從而造成銀河中心旋渦的能量是逐漸減少的。這個減少的結果就是,銀河系會從圓形逐漸的變成一個橢圓型,最後趨向於一個平面,這個過程中,圍繞銀河中心的小星系和星球將逐漸的遠離這個中心。當這個銀河中心的漩渦消失徹底成為一個平面的時候,這個銀河系將不復存在。

整個宇宙都是在不斷的這樣循環往復中不斷誕生、成長、成年到滅亡。宇宙就從漩渦中產生,在漩渦中消失。

下一章將分析什麼是宇宙,宇宙的邊緣和宇宙的形狀和結構,敬請關注和參與討論。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也請在下方進行留言參與討論。

相關焦點

  • 黑洞是不是宇宙漩渦,和水庫漏水的時候水面形成的漩渦一樣?
    在4維空間中具有的漩渦結構,在三維空間中的投影可以是一個封閉的球體,而黑洞就是這樣的,由高度扭曲的封閉空間圍成的球體。》黑洞很危險嗎?其實這要看大小。在通常意義上,黑洞的結構是一個密度無限大的質點~奇點,和包圍奇點的視界所構成的。
  • 黑洞是不是宇宙旋渦,和水庫漏水的時候水面形成的漩渦一樣?
    在4維空間中具有的漩渦結構,在三維空間中的投影可以是一個封閉的球體,而黑洞就是這樣的,由高度扭曲的封閉空間圍成的球體。 》黑洞很危險嗎?其實這要看大小。 在通常意義上,黑洞的結構是一個密度無限大的質點~奇點,和包圍奇點的視界所構成的。
  • 黑洞、蟲洞、白洞,三個宇宙中神秘的存在,但最奇怪的是白洞
    做個形象一點的比喻,愛因斯坦主張我們的宇宙是一個靜態、有限、無界的彎曲封閉體,就像水面與水底的關係一樣,當我們用手用力的攪動水面的水,水面會形成一個漩渦狀,此時你會發現水面與水底離得更近了。黑洞如果是大坍縮的話,那麼白洞就是大膨脹,甚至有理論認為當初的宇宙大爆炸即是白洞的大膨脹而已。與黑洞相反,白洞這裡時空曲率負無窮大。白洞不吸收任何物質,由於它與黑洞一樣也有一個強大的引力源,白洞會將物質吸引到周圍形成物質殼,不會再靠近半步。
  • 科普:黑洞,白洞
    根據我們熟悉的「矛盾」的觀點,科學家們大膽地猜想到:宇宙中會不會也同時存在一種物質只出不進的「泉」呢?並給它取了個同黑洞相反的名字,叫「白洞」。      科學家們猜想:白洞也有一個與黑洞類似的封閉的邊界,但與黑洞不同的是,白洞內部的物質和各種輻射只能經邊界向邊界外部運動,而白洞外部的物質和輻射卻不能進入其內部。
  • 宇宙中有黑洞,與黑洞相對的是白洞,白洞有多強?
    黑洞是宇宙中客觀存在的一種強大天體。而最初人類並沒有能力去尋找和觀測黑洞,黑洞在人類世界是以純理論的形式出場的。為黑洞提供理論支持的人是愛因斯坦,而將黑洞呈現在人類面前的人是史瓦西。由於恆星若想坍縮為黑洞,其坍縮速度將會超越光速,所以大多數的科學家並不認為黑洞是一種能夠在真實世界中存在的天體,始終只認為它是一種理論上的天體,而後,隨著物理學的發展,科學家們發現了不需要超越光速,恆星也可以坍縮為黑洞,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黑洞是真實存在的。
  • 宇宙中有黑洞,與黑洞相對的是白洞,白洞有多強?
    黑洞是宇宙中客觀存在的一種強大天體。而最初人類並沒有能力去尋找和觀測黑洞,黑洞在人類世界是以純理論的形式出場的。為黑洞提供理論支持的人是愛因斯坦,而將黑洞呈現在人類面前的人是史瓦西。由於恆星若想坍縮為黑洞,其坍縮速度將會超越光速,所以大多數的科學家並不認為黑洞是一種能夠在真實世界中存在的天體,始終只認為它是一種理論上的天體,而後,隨著物理學的發展,科學家們發現了不需要超越光速,恆星也可以坍縮為黑洞,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黑洞是真實存在的。
  • 大西洋驚現「海洋漩渦黑洞」 特性酷似宇宙黑洞
    據媒體報導,黑洞是由大質量恆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後,發生引力坍縮而形成。黑洞的引力場十分強大,任何物質和輻射都無法逃逸,人們認為黑洞是宇宙太空最具危險性的物質。近期,物理學家在地球上發現類似黑洞的結構,大西洋南部出現「海洋漩渦黑洞」。
  • 你知道宇宙中還有一種白洞嗎,白洞和黑洞有什麼密切關係?
    經過白洞前的光線及一切物質都會被白洞的強大排斥力噴射出去,使其改變原有的運動方向,向著白洞的對面運行。具體地說,白洞可以向外界提供物質和能量,卻不吸收外部的任何物質和輻射。因此,在天文學界白洞有了「宇宙中最慷慨的怪物"的稱號。
  • 帶您了解黑洞、白洞和蟲洞
    如果把地球壓縮到桌球那麼大,地球就變成了黑洞,這個極限半徑稱為地球史瓦西半徑。圖中的照片其實不是黑洞,而是黑洞視界,至今我們都沒有直接觀測過黑洞。白洞是與黑洞相反的時空現象,被認為是萬物之源,白洞還處於理論階段,我們認為物質從黑洞中消失從白洞中噴出,但至今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白洞的存在。
  • 大西洋驚現「海洋漩渦黑洞」(圖)
    據媒體報導,黑洞是由大質量恆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後,發生引力坍縮而形成。黑洞的引力場十分強大,任何物質和輻射都無法逃逸,人們認為黑洞是宇宙太空最具危險性的物質。近期,物理學家在地球上發現類似黑洞的結構,大西洋南部出現「海洋漩渦黑洞」。
  • 黑洞是一個球形天體,為什麼會認為是漩渦?答案刷新對宇宙的認知
    黑洞一直以來是我們最為神秘的天體了,在90年代初德國天文學家卡爾通過計算機得到了愛因斯坦的一個引力方程真空解,揭示了,在宇宙中,如果將大量物質集中到一個空間點,就會產生奇異現象,而這個質點將會出現一個「視界」界面,黑洞的身份就此問世了。
  • 黑洞白洞之間的蟲洞
    黑洞是宇宙中最為恐怖的黑暗力量,可以吞噬掉宇宙中的任何物質。大到星系天體,小到顆粒塵埃。黑洞就是一個中心密度無限大、時空曲線無線高、體積無限小,熱量無限大跟周圍一部分什麼也沒有的區域,這個範圍之內什麼也看不見。也許有人會感到疑惑,被黑洞吞噬的物質去哪裡了呢?會不會有這種可能?生命並沒有死亡,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呢?
  • 黑洞的對立面是白洞嗎?
    黑洞是最危險、最神秘莫測的天體之一,然而,宇宙中或許還有一種與黑洞相似卻完全相反的天體存在,那就是白洞。只出不進的噴泉黑洞像是個大漩渦,無論是什麼東西,只要被卷進黑洞中,都逃不過被吞噬的命運。而白洞卻完全相反,是個不斷釋放能量、物質和光的噴泉,沒有任何物質能進入白洞。和普通的天體一樣,白洞也有質量,周圍的物質會被白洞吸引,卻只能在白洞的邊界逗留。
  • 宇宙中生命的象徵——「白洞」,它和黑洞相反,給宇宙帶來物質
    在廣義相對論中,其實還預言了一種天體的存在,和黑洞完全相反的「白洞」,如果說黑洞吸收所有的物質和能量,是宇宙中死亡的化身,那麼白洞的存在就是宇宙中生命的化身,這種天體只會不斷的釋放物質,任何外在的力和能量都無法進入白洞的內部,可以說它的性質和黑洞正好相反。
  • 換個思維看宇宙,黑洞可能只是個海洋漩渦
    宇宙中有一種特殊天體,叫做黑洞,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在浩瀚無垠的宇宙內,黑洞會發出耀眼的光芒,體積會縮小,甚至會爆炸,還會噴射物體。簡單一句話描述黑洞引力的恐怖的話,任何靠近它的物質都會被它吸進去。黑洞就如是遊走在宇宙中的一個霸主,不斷吞噬一切壯大自己,若不出意外,它將永遠維持這種狀態在宇宙中橫掃一切。
  • 奇妙的黑洞、白洞、蟲洞與灰洞
    白洞的力是排斥力與黑洞的吸引力相反。 由於白洞周圍具有很強的引力場,它把附近的塵埃、氣體和輻射吸引到邊界上來,產生很高的加速度,從而與從白洞內高速向外噴射的物質微粒相碰撞,產生巨大的能量輻射。X射線、宇宙射線、射電爆發及雙射電源等高能現象,都可看成是白洞與其周圍吸積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用白洞模型解釋宇宙背景X射線和γ射線的來源,也得到了與觀測結果相近的能譜。
  • 原來黑洞是宇宙中的回收站!
    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認識一下宇宙中的黑洞。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很黑很黑的洞,嘻嘻,其實並不是。黑洞非但不黑,而且周圍還可以發出很亮的光。那麼,什麼是黑洞呢?黑洞又是怎麼形成的呢?黑洞的前身是一個很大很大的恆星,固定在宇宙空間中。
  • 黑洞死亡後:轉為白洞 吐出已吞物質
    一項新的理論指出黑洞的死亡方式可能是以轉變為白洞的方式進行的。理論上來說,白洞在行為上恰好是黑洞的反面——黑洞不斷吞噬物質,而白洞則不斷向外噴射物質。這一發現最早是由英國《自然》雜誌網站報導的,其理論依據是晦澀的量子引力理論。
  • 宇宙中有黑洞,理論預測也應存在白洞,什麼是白洞呢?
    如果你曾經看過科幻電影,或者你對天文感興趣的話,那麼你肯定遇見過"黑洞"這個詞。"黑洞"概念只出現了一個世紀,然而它們卻成為宇宙中最迷人、最神秘的現象之一。然而,"黑洞"遠非最奇怪的:這種區別可能屬於"黑洞"理論雙胞胎——白洞。不過為了更好地理解什麼是白洞,先來認識什麼是黑洞。
  • 在大西洋上空發現「巨型漩渦」,宛如「黑洞」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規模上「比城市還大」的漩渦在大西洋水域中旋轉,我們知道,黑洞是時空中的一些區域,它們的引力加速度如此之大,以致於光也無法逃脫。但是,它們似乎與海洋中被稱為漩渦的東西沒有太大的不同,漩渦被圓形的水流緊緊地包圍著,捲入其中的任何東西都逃不出漩渦。來自南大西洋的衛星觀測數據顯示,這一現象正發生在地球海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