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觀察到活躍星系核1es1927+654中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的X射線日冕突然被摧毀。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觀測結果可以解釋為黑洞周圍的吸積流與潮汐擾動恆星碎片之間的相互作用。
圖片說明:這幅兩幅圖顯示了黑洞被一個氣體圓盤包圍,在圓盤部分散開之前和之後。在左邊的畫面中,黑洞上方的白光球就是黑洞日冕,它是一組超熱氣體粒子的集合,當氣體從圓盤落入黑洞時形成。落向圓盤的碎片條紋就是被黑洞引力撕裂的恆星的殘骸。右圖顯示的是恆星碎片分散了圓盤中的一些氣體,導致日冕消失後的黑洞。
2018年3月,一次意外的爆炸照亮了全天空超新星自動測量(ASASN)的視野,該系統測量整個夜空中的超新星活動。
調查發現,1ES1927+654的亮度躍升至正常亮度的40倍左右。
麻省理工學院卡夫利天體物理和空間研究所的天體物理學家艾琳·卡拉博士說:「這是一個活躍的星系核(AGN),我們有點了解,但它不是很特別,」合著者之一。
「後來阿薩森注意到這個普通的活動星系核突然變亮,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我們開始用其他許多波長的望遠鏡來觀察它。」
她補充說:「我們預計亮度變化如此之大,應該在幾千到數百萬年的時間尺度上發生變化。」。
「但在這個物體中,我們看到它在一年中變化了10000倍,甚至在8小時內變化了100倍,這是完全聞所未聞的,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主要的作者,Diego Portales大學的研究員Claudio Ricci教授說:「我們通常不會在黑洞的吸積中看到這樣的變化,」
「太奇怪了,一開始我們還以為數據可能有問題。當我們看到它是真實的,它是非常令人興奮的。但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在處理什麼,我們交談過的人都沒有見過這樣的事情。」
卡拉博士、裡奇博士和他們的同事們用多臺望遠鏡觀測了1ES1927+654在X射線、光學和紫外線波段的超大質量黑洞。
這些望遠鏡大多是周期性地對準黑洞,例如每六個月記錄一整天的觀測結果。
研究人員還每天用美國宇航局的中子星內部成分探測器(NICER)觀察黑洞。
通過頻繁的觀測,他們能夠捕捉到黑洞亮度急劇下降的情況,在他們測量到的幾乎所有波段,尤其是在高能X射線波段——這一觀察表明黑洞的日冕已經完全和突然地蒸發了。
卡拉博士說:「在阿薩森看到它經歷了這場瘋狂的大爆發之後,我們看著日冕消失了。」。
「它變得無法探測,這是我們以前從未見過的。」
天體物理學家不確定是什麼原因導致日冕形成,但他們相信這與穿過黑洞吸積盤的磁力線的配置有關。
在更近的地方,特別是在事件視界附近,物質會以更多的能量循環,這可能會導致磁力線扭曲和斷裂,然後重新連接。這種纏結的磁能可以使粒子在黑洞附近旋轉,達到高能X射線的水平,形成環繞黑洞的冠狀日冕。
卡拉博士和合著者認為,如果一顆任性的恆星確實是日冕消失的罪魁禍首,它首先會被黑洞的引力撕碎,將恆星碎片分散在吸積盤上。
這可能導致了阿薩森捕捉到的短暫的亮度閃光。
潮汐的破壞會觸發圓盤中的大部分物質突然落入黑洞。它也可能使磁碟的磁力線偏離正常軌道,從而無法再產生和支持高能日冕。
最後一點對於理解日冕最初是如何形成的,是一個潛在的重要問題。根據黑洞的質量,有一個特定的半徑,在這個半徑內,恆星肯定會被黑洞的引力吸引進來。
科學家們計算出,如果一顆恆星確實是黑洞缺失日冕的原因,如果一個類似大小的超大質量黑洞中形成日冕,那麼它的半徑將在大約4光分的範圍內發生——這一距離大致相當於距離黑洞中心約7500萬公裡。
卡拉博士說:「由於這一事件是由恆星潮汐破裂引起的,這將是我們對日冕必須存在的一些最嚴格的限制。」。
從那時起,日冕發生了變化,用高能X射線照射,研究小組也觀測到了這一點。
它不再像以前那麼明亮了,但是作者們仍在繼續監視它,儘管不那麼頻繁,以觀察這個系統還有更多的存儲空間。
「我們要繼續關注。它仍然處於這種不尋常的高通量狀態,也許它會再次發生一些瘋狂的事情,所以我們不想錯過這一點,」卡拉博士說。
研究小組的論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快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