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噴流會影響星系中的恆星形成

2021-02-25 原理

大約1.6億年前,帶電粒子(電子/質子)進入黑洞,被磁場線捕獲,並高速的向外噴射。這樣的一束粒子流被稱為噴流,噴流會穿過整個星系,跨度大約3000光年。噴流會穿過一個氣體盤,在某個位置會驅使強風的形成,並與星際雲發生碰撞。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觀測數據顯示,這種強風會持續超過50萬年。


IC5063星系的噴流,左邊星系中的電離原子氣體,藍色為射電輻射,右邊顯示了噴流引起的快風,紫色區域顯示了 > 10%的發射線來自強風中的氣體。(© National and Kapodistrian University of Athens)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黑洞的噴流會驅散和加熱星際間的大量氣體,從而影響星系中的恆星形成。這項結果是基於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對鄰近星系IC5063的觀測結果得出的。這項研究結合了之前對IC5063星系發生的噴流驅使產生的多股強風的觀測數據。強風與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密切相關。

觀看黑洞噴流是如何驅使IC5063星系中的快風形成的:

分析ALMA觀測數據的目的在於判斷強風中的氣體跟其它氣體雲中的氣體是否具有不同的性質。基於這一目的,他們的目標是觀測來自密集星際雲中的一氧化碳(CO)的發射譜線。密集星際雲是誕生恆星的搖籃,其中氣體的溫度一般約為10開爾文。

研究發現分子氣體會受到黑洞噴流的影響被加熱,溫度會達到30開爾文至100開爾文。這個結果會導致恆星的形成受到阻礙,因為氣體的熱運動和湍動會延遲引力坍縮(恆星是由於氣體的引力坍縮形成的)。由於噴流會將密集星際雲中的氣體移除,並把氣體驅散到強風中,因此會進一步延遲引力坍縮的發生。在強風中的分子氣體的質量會達到太陽質量的200萬倍。


(© National and Kapodistrian University of Athens)

由於噴流儲存能量,相比其它星際雲中的氣體,強風中的氣體要更多的處於高激發態。這個結果鼓勵天文學家繼續在這一領域進行探索,因為它指出了對遙遠星系中的分子風的探測要比之前認為的更簡單,我們只要觀測處於高激發態的一氧化碳發射譜線即可。

查看《星系的誕生、演化與滅亡》和《聽說,銀河系中心有一顆超大質量黑洞》了解更多關於星系和黑洞的信息。

參考文獻:

【1】K. M. Dasyra et al. ALMA reveals optically thin, highly excited CO gasin the jet-driven winds of the galaxy IC 5063,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16). DOI: 10.1051/0004-6361/201629689 , On Arxiv: https://arxiv.org/abs/1609.03421

溫馨提示:

讀者可以通過進入公眾號頁面下方的號內搜,輸入關鍵字,就可以搜索歷史文章啦:


相關焦點

  • 你不知道的黑洞,星系的中心?恆星形成的加速器?
    在遙遠的宇宙中距離地球100億光年的地方,一個巨大的黑洞正在噴射一股強大的能量噴流,這可能正給距這股能量源100萬光年的星系中恆星的形成增壓。如果這一點被證實,那麼這個新的結論可能證明黑洞能跨越多個星系影響恆星的形成這一首次觀測到的現象。
  • 是什麼阻止了星系中恆星的形成?
    我們現在知道,橢圓星系不會演變成螺旋星系,星系的演化也極其複雜。不過,哈勃序列確實標誌著人類開始試圖了解星系如何成長、生存和消亡。  哈勃在天文學界被尊稱為星系天文學之父,在他之後,天文學家取得的認識之一,便是星系的演變與形狀關係不大,反而更多地與恆星的產生有關。正在形成恆星的星系中,有一些區域存在著亮藍色的恆星。
  • 發現個奇怪黑洞,竟迫使科學家重新評估:黑洞對星系恆星的影響!
    天文學家通過搜索被稱為電離碳恆星加熱氣體的特徵,用來研究非常遙遠星系中的恆星是如何形成,但是發現活躍的黑洞也可以加熱這種氣體。這些結果與長期持有的理解相矛盾,即在遙遠星系中產生電離碳的能量僅來自恆星形成。這一發現迫使科學家們重新評估黑洞對星系及其內部恆星的影響。黑洞天生就很奇怪,引力如此之強,任何東西都無法逃脫,甚至光也不能逃脫。
  • 超大質量黑洞:星系的締造者?
    它直衝雲端,壓縮其中的物質,觸發了恆星形成風暴。曾經沉睡的氣體雲現在則成為了一個星系。難道這就是一個星系的誕生?許多天體物理學家深信這一點。星系的存在會影響宇宙的演化,這就把超大質量黑洞置於了整個過程的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驅動著類星體,它們會產生以極高的速度運動的物質噴流,正是這些噴流觸發了星系的形成。
  • 萬物皆可吸的黑洞,它居然還能「噴射物質」影響恆星的形成?
    /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義大利國家天體物理研究所/羅伯特.吉利等人在遙遠的宇宙中距離地球100億光年的地方,一個巨大的黑洞正在噴射一股強大的能量噴流,這可能正給距這股能量源100萬光年的星系中恆星的形成增壓。
  • 宇宙最大質量黑洞秘密:在噴流中恆星形成
    據國外媒體報導大多數星系中央都存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那裡密度極高,質量能達到太陽的數十億倍。近日,科學家發現,恆星可以在超大質量黑洞的猛烈「狂風」中形成。研究者稱,這一發現將幫助我們理解星系演化的過程。
  • 是什麼阻止了星系中的恆星形成?並不是所有星雲都進化成恆星
    在宇宙的最初幾十億年中,星系像新生嬰兒一樣成長-把氣體變成恆星,有時速度非常快。但是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龐大的星系,顯然已經完全停止了恆星的形成,結果可能會改變我們對星系演化的看法。本·弗裡斯及其同事對這個「銀河」星系進行了跟進,該星系在更大的調查中被發現。該團隊使用位於夏威夷莫納克亞市Keck I望遠鏡上的MOSFIRE光譜儀拍攝了光譜,以估算星系的恆星質量及其恆星形成歷史。
  • 星系在黑洞盛宴中倖存
    黑洞被認為吞噬了周圍的大量物質,以至於終結了其宿主星系的生命。在這個過程中,它們創造了一個高能的物體,叫做類星體,以前被認為可以阻止恆星的誕生。現在,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星系,該星系通過繼續誕生新恆星(每年約100個太陽大小的恆星)來生存在類星體的強力作用下。
  • 大黑洞附近仍然有新的恆星形成
    SOFIA望遠鏡被安裝在一架經過特殊改裝的波音747SP飛機的側面,它能觀察到遙遠星系發射的紅外光。 人們現在所觀察到的宇宙到處都充斥著不再能創造新恆星的星系。天文學家認為,這種停滯的原因在於這些巨大的宇宙結構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因為為了形成新的恆星必須要有大量的未束縛的塵埃和冷氣體。
  • 宇宙中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是否與周圍的星際氣體和恆星有關?
    也就是說,黑洞的半徑越大,意味著自身的密度越小,就連視界附近的潮汐力作用都會減弱。一直以來,儘管科學家們已經對恆星質量黑洞的形成過程有所了解,但依然很疑惑為什麼宇宙中會有這麼多的超大質量黑洞。因為,即便大型恆星坍塌之後能夠形成質量也相對更大的黑洞,但為什麼每個星系中心的都有,怎麼可能有這麼多剛剛好的巧合呢?
  • 具有三個「層」的黑洞是什麼樣的,它如何撕裂遙遠星系中的恆星?
    大多數黑洞都是由超新星爆炸中死亡的大型恆星的殘餘物所形成的,簡而言之,大型恆星的結束往往意味著黑洞的開端;而恆星之間的碰撞也可能會導致更大黑洞的產生,當黑洞和中子星碰撞時會產生強大的爆炸,從而產生另一個黑洞。那麼,黑洞到底是什麼,是否也有自己的分類標籤?黑洞的標準定義和分類方式長久以來,黑洞激發了人們的想像力和挑戰力。
  • 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知道我們的星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事實上每個星系都有一個,星系越大,中心的黑洞就越大。但是我們銀河系中心位置不止這一個最大的黑洞,周圍應該還有中型、小型黑洞,因為這裡的恆星雜亂無章,運動的毫無章法可言。
  • 遙遠星系的新生「噴射機」
    在這幅概念圖中,活躍星系核正在將星系中心的物質向外噴射。在1993年至2001年間,科學家們在FIRST射電巡天項目中使用射電望遠鏡巨型陣列(VLA)發現並確認了26個具有活躍內核的星系——其內核能量來自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
  • 恐怖的黑洞 最大黑洞 到底星系造就了黑洞,還是黑洞造就了星系
    銀河系間的恆星都在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高速旋轉,速度大約為每小時幾百萬千米,正是因為如此,科學家認為銀河系中可能存在一個巨量巨大的黑洞
  • 恐怖的黑洞 最大黑洞 到底星系造就了黑洞,還是黑洞造就了星系
    ,科學家認為銀河系中可能存在一個巨量巨大的黑洞,吸引著恆星環繞銀河系中心旋轉不是星系造就了黑洞事實上,在這種星系碰撞中,星系中包含的恆星等天體,並不會真正發生物理上的碰撞接觸,因為星系本身是極為分散的,比如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比鄰星」的距離也達到了4.2光年,從理論上來講,我們的太陽系在這場碰撞過程中,也有可能從合併形成的新星系中釋放出來,而在星系碰撞的初期,甚至有可能成為仙女座星系的一部分,但由於恆星間的距離非常遙遠,這種事件對太陽系本身並不會有什麼負面影響。
  • 類星體可以引發海嘯,撕裂星系,扼殺恆星的形成
    眾所周知,類星體是宇宙中最明亮的星系。當它們的超大質量黑洞貪婪地吞噬巨大吸積盤上的物質時,類星體會在太空中噴射出大量的輻射。更厲害的是,天文學家發現,類星體放射出的射線在其周圍的星系中傳播時,就像海嘯一樣,將物質以接近百分之幾光速的速度向外推。
  • 除了最大的恆星,宇宙中最大的行星、黑洞、星系分別是哪個?
    目前發現最大的恆星是盾牌座UY,其直徑是2375828000Km,是太陽的1709倍。如果按照體積來算,它的體內可以放下50億個太陽!目前發現最重的恆星是R136a1,質量是太陽的265~315倍。它的直徑是45000000Km,是太陽的323倍。它的亮度極高,是太陽的870萬倍。
  • 類星體可以觸發橫穿星系的海嘯並扼殺恆星形成
    更重要的是,當它們轟炸星系中的物質時,它們會抑制新恆星的形成。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納胡姆·阿拉夫說:「這些信息對於了解星系的形成至關重要。」「他們每年推動著數百個太陽質量的物質。這些流出物攜帶的機械能比整個銀河系的光度高數百倍。」
  • 這個星系團能發射等離子射流,卻無法形成恆星,原因何在?
    NASA的一個天文臺曾經接收到了一個星系團傳到地球的光,科學家們預測,在遙遠的宇宙中有一顆新的恆星產生了,但事實卻並不如人願。那團密度極高的塌陷的分子雲中間並沒有產生新的恆星,而原因卻是星團中的氣體溫度過高,並沒有冷卻。這是為什麼呢?是星團的中心有一種人類未知的物質阻止了這些氣體的冷卻嗎?
  • 宇宙大爆炸後,最初期形成的黑洞還是恆星?
    大爆炸後3億年,宇宙在「黑暗時代」裡形成了第一代恆星、星系、黑洞。計算機模擬可以向我們展示宇宙在這一時期中充滿疑問和遐想的波瀾壯闊的過程。我們的宇宙始於130多億年前的「大爆炸」。大爆炸之後的數億年裡,恆星、星系等發光的天體尚不存在,這個時期被稱為宇宙的「黑暗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