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幅概念圖中,活躍星系核正在將星系中心的物質向外噴射。
在1993年至2001年間,科學家們在FIRST射電巡天項目中使用射電望遠鏡巨型陣列(VLA)發現並確認了26個具有活躍內核的星系——其內核能量來自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
2017年,射電望遠鏡巨型陣列巡天(VLASS)觀測項目啟動,目前,該項目的第一次掃描任務已經完成。
天文學家將此次數據與此前FIRST項目數據進行對比,確認上述26個星系在過去18至25年間發射出了強烈的射電物質噴流,而它們的活躍星系核(AGN)如今與「高射電噪度」類星體特徵一致(此前表現為「低射電噪度」類星體,沒有發射噴流的明顯跡象)。
這一發現對「AGN射電噪度在人類時間尺度上恆定不變」的普遍觀點提出了挑戰。相關研究成果即將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
研究人員選取其中14個星系進行了詳細的觀測。「這些觀測數據告訴我們,造成FIRST和VLASS兩套數據中射電噪度差異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這些星系核心的「引擎」在FIRST觀測後開始發射新噴流,」加州理工學院的Dillon Dong解釋。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的常駐博士後研究員Kristina Nyland介紹道:「諸如此類的噴流會對於星系的成長和演化影響顯著,但我們還不了解所有細節。利用VLASS這樣的巡天項目來捕捉新生噴流,有助於摸清強大的射電噴流在數十億年來是如何塑造星系生命的。」
位於星系核心的黑洞會與星系本身會發生相互作用,兩者的演化由此交織。而來自黑洞附近區域的噴流也會影響星系內恆星的形成。
維吉尼亞大學的Pallavi Patil評價道:「射電噴流為探索超大質量黑洞的極端物理特性提供了天然實驗室。」
原創編譯:朱明逸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天體物理學雜誌》
期刊編號:0004-637X
原文連結:
https://phys.org/news/2020-11-sky-survey-reveals-newborn-jets.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