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洞附近仍然有新的恆星形成

2020-12-01 騰訊網

據外媒報導,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遙遠的星系,儘管其核心存在著一顆破壞性的「冷類星體」,但該星系仍設法繼續製造新恆星。

這一發現是利用空中飛行的SOFIA望遠鏡發現的。SOFIA望遠鏡被安裝在一架經過特殊改裝的波音747SP飛機的側面,它能觀察到遙遠星系發射的紅外光。

人們現在所觀察到的宇宙到處都充斥著不再能創造新恆星的星系。天文學家認為,這種停滯的原因在於這些巨大的宇宙結構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因為為了形成新的恆星必須要有大量的未束縛的塵埃和冷氣體。

隨著時間的推移,萬有引力和其他催化劑使得形成這些恆星溫床的物質聚集在一起並最終結合成完全形成的恆星和太陽系。

然而,超大質量黑洞貪婪的捕食習慣會打亂這一過程甚至使其完全停止。

當物質向黑洞內墜落並進入吸積盤時它開始加速旋轉並發出難以置信的光亮,此時,它會以電磁輻射的形式釋放出大量的能量。當這種餵食以真正巨大的規模發生時,這種超大質量黑洞就會轉變成一個類星體--宇宙中已知的最亮的宇宙天體。

在這個階段,類星體會向周圍的星系釋放大量的能量,在這個過程中,它會加熱或驅逐留存在其中的大部分形成恆星的冷物質。通常情況下,這將會削弱星系產生新一代恆星的能力。

然而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距離地球52.5億光年的一個名為CQ 4479的星系能經受住這場風暴,因為它的中心特大質量黑洞轉變成了一個類星體並繼續產生新的恆星。

據了解,新研究的論文作者利用了由平流層紅外天文觀測臺(SOFIA)望遠鏡收集的紅外數據。這個安裝在一架經過特殊改裝的波音747SP飛機上、在雲層之上飛行的2.7米長望遠鏡能在避開99%的地球紅外阻擋大氣層的情況下觀測遙遠的銀河系。

該望遠鏡讀取到了CQ 4479發出的紅外光指紋,從而確定了在恆星形成過程中仍在被加熱的星系中的星際塵埃和氣體的數量。

根據SOFIA的數據了解到,潛伏在CQ 4479中心的怪物是一種罕見的類星體--被稱為冷類星體。當黑洞轉變成類星體但不能完全抑制其宿主星系的恆星誕生速度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SOFIA觀察到CQ 4479的時間似乎很短,在星系屈服於類星體的破壞性影響之前恆星仍能形成。研究的論文作者估計,從飛行望遠鏡收集到的光離開光源的那一點開始,該星系每年約會產生100顆太陽大小的新恆星。

「這向我們表明,活躍黑洞的增長並不會立即阻止恆星的誕生,這跟目前所有的科學預測相違背,」堪薩斯州勞倫斯市堪薩斯大學的助理教授、這項研究的論文合著者Allison Kirkpatrick指出,「這促使我們需要重新思考關於星系是如何進化的理論。」

相信下一代太空天文臺如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所進行的後續研究將進一步加深人類對類星體釋放出的巨大力量如何影響其宿主星系的理解。

相關研究報告已發表在《Astronphysical Journal》上。

相關焦點

  • 有多少恆星碰撞形成黑洞?答案來了
    2月3日,據外媒報導,美國範德比爾特大學發表在《天體物理學快報》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他們發現了一種有前途的新方法,有助於未來科學家解釋恆星的潛在種群,並檢驗整個宇宙歷史上所有碰撞黑洞的形成理論。自2015年引力波天文學取得突破以來,科學家們已經能夠通過引力相互碰撞,探測到十多對位置非常接近的雙黑洞。
  • 超大質量黑洞附近居然有行星,它們是如何形成的?
    但經過天文學家們長期的研究和觀測,可以確定的是黑洞能夠憑藉著其超強的吸引力將任何靠近它的物質都吞噬掉,說它是宇宙中引力最強的天體也不為過。然而前段時間國外研究指出,有天文團隊在一個黑洞附近發現了行星的存在,而且行星的數量還不少,這是怎麼回事呢?按照人類對黑洞的現有認知,這些行星是不可能穩定地出現在黑洞附近,因為黑洞會將它們吞噬掉。這種奇特的現象引起了不少科學家的關注。
  • 超大質量黑洞附近竟也能形成恆星
    射手座A位於距離地球2.6萬光年處的銀河系中心,那裡有相當於400萬個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因具有強大的潮汐力和強烈的紫外線及X射線輻射,其一直被認為不利於恆星的誕生和形成,尤其是像太陽這樣的低質量恆星。
  • 黑洞,溫柔的殺手,科學家發現銀河系中心黑洞活在孕育新恆星
    而且,這些恆星的特徵,看起來也很符合它們就出生在此的結論,那就是——它們太巨大了。根據科學家的觀測,它們中大部分擁有著太陽30~50倍的質量。而銀心的區域,恰恰是大質量黑洞的「產房」。對於科學家來說,他們也很難理解形成這些恆星的星際塵埃是如何在人馬座A*附近這樣恐怖的環境下凝聚成恆星的。實際上,對於銀心區域,科學家們一直就很難完全摸索清楚。最近,國外的一組科學家發布了他們近幾年的研究成果。在人馬座A*附近,他們觀測到了6個非常詭異的天體,就是下圖中的六個不同顏色的橢圓形。
  • 宇宙最大質量黑洞秘密:在噴流中恆星形成
    科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甚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VLT)進行觀測,揭示了恆星在超大質量黑洞的強烈噴流之中形成的過程。超大質量黑洞時常會拋射出大量物質,而這些物質組成了星系的核心。甚大望遠鏡的觀測首次確認了恆星可以在這種極端的環境中形成。
  • 130億年前,這個大黑洞「瞬間」形成!偷看到了類星體遺蹟
    宇宙形成的最初8億年裡,也就是大約130億年前,當我們的宇宙還只是一個雜亂無章初創時,宇宙突然出現了一股創造力,在宇宙的「左」、「右」、「中」三個方向都產生了超大質量的黑洞。天文學家們在觀察類星體時,仍然可以「偷看」到早期宇宙的這些遺蹟。類星體非常大,非常明亮,被認為是由比地球太陽大數十億倍的老黑洞提供能量,然而,這些古老天體的存在本身就構成了一個問題。
  • 我們知道恆星有大有小,那黑洞也有嗎?如果有,又有多大呢?
    個頭最小的恆星被認為大小相當於太陽的0.04倍,也就是差不多有80個木星那麼大。而有一種叫做褐矮星的天體,由於質量不夠大不能引起內核的熱核反應,所以它只能是一顆質量比較大的行星。褐矮星和行星之間的區別被認為相當於質量上相差了13個木星。離我們最近的紅矮星是一顆質量相當於木星130倍的比鄰星。
  • 99億光年外,一個黑洞噴發的氣體,在100萬光年外形成了4顆恆星
    Gilli)主持的,該研究團隊利用美國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和其他望遠鏡的數據,發現了一個黑洞,該黑洞噴發的物質導致在100萬光年外的多個星系中形成了4顆新的恆星。羅伯託·吉利說,「這是人類首次在一個以上的星系中看到一個黑洞幫助恆星的形成。」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在一份聲明中說:「令人驚奇的是,一個星系的黑洞可以對數萬億英裡之外的其他星系發生的事情有發言權。」
  • 超大質量黑洞怎麼形成的?日本天文學家稱其來自於超大質量恆星
    一般認為它是在宇宙大爆炸的初始階段,在較小的宇宙空間中有一些物質密度極高的區域,直接塌陷形成了黑洞,之後這些黑洞又不斷的吸附其周圍的物質,使得其質量越來越大,中成為了星系或類星體的中心,這便是超大質量黑洞的由來。
  • 超大質量黑洞怎麼形成的?日本天文學家稱其來自於超大質量恆星
    一般認為它是在宇宙大爆炸的初始階段,在較小的宇宙空間中有一些物質密度極高的區域,直接塌陷形成了黑洞,之後這些黑洞又不斷的吸附其周圍的物質,使得其質量越來越大,中成為了星系或類星體的中心,這便是超大質量黑洞的由來。
  • 黑洞形成的兩種方式,一種由恆星形成,另一種質量巨大與宇宙同齡
    黑洞是一種可怕的天體,引力強到連秒速30萬公裡的光都逃脫不了,然而黑洞又是宇宙中很常見的天體,天文學家們認為僅僅銀河系中就有數百萬個。黑洞按其形成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宇宙形成時候產生的原初黑洞(原生黑洞),星系中心的大質量黑洞通常都是這樣形成的, 這類黑洞誕生於宇宙之初物質和能量的高密度區域,在宇宙形成的幾秒鐘時間內就出現了,所以說與宇宙同齡;另一種就是恆星級黑洞了,所謂「星球形成的黑洞」就是指的這種方式形成的黑洞。
  • 揭秘宇宙黑洞的一生,恆星到底是如何演化,進而形成黑洞的!
    揭秘宇宙黑洞的一生,恆星到底是如何演化,進而形成黑洞的!關於黑洞來說,構成方式包括巨型恆星演化方式、黑洞兼併等等。那我們今天討論下晚期恆星是如何形成黑洞的。當一顆大質量恆星演化成一顆紅巨星時,恆星內部的聚變反應在鐵核停止,不會發生新的聚變。沒有能量的釋放,就不會有向外的輻射壓力,引力會佔上風,導致恆星急劇向內收縮。當外部物質向內收縮並接近鐵核時,速度甚至可能接近光速,但鐵核非常堅固堅硬,就像一堵牆,以幾乎相同的速度將物質彈回。
  • 像氣體又像恆星,銀心黑洞附近有群「怪咖」
    天聞頻道 黑洞對於我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於它的廣泛存在——很多星系都會存在大量黑洞。有科學家估算過,在我們銀河系中,質量高於10個太陽質量的黑洞數目應該多於1億,銀河系的中心就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一直以來人們都非常好奇,在銀心黑洞周圍又會遊蕩著哪些未知的物質和天體?
  • 太陽系附近存在黑洞嗎?距離我們最近的黑洞有多遠?
    在恆星演化進入穩定狀態之後,恆星或其他天體在相對位置都比較固定,因此太陽系附近產生黑洞的可能性只會來源於晚期的大質量恆星的引力坍縮,而我們太陽系周圍百光年內都沒有這樣的恆星。當然如果說是最近的比較有威脅的倒是有一顆,它就是處於獵戶座的紅超巨星——「參宿四」,距離地球約640光年。據觀測「參宿四」這些年體積不斷縮小,質量急劇下降,這是紅超巨星重力崩潰的典型徵兆。「參宿四」隨時都可能發生超新星爆炸,最早可能在數千年之內成為有史以來我們可以觀測到的最亮的一顆超新星,它形成中子星或黑洞的概率相等。
  • 超大質量黑洞的「嘔吐物」中竟有恆星誕生?
    黑洞不僅僅是令所有物質消失的可怕天體—他們同樣也十分「噁心」。這些龐然大物有一種奇怪的傾向—就是噴射出一些看似在超乎尋常的密集質量下被撕碎的物質。這些活動仍然是宇宙中最神秘的現象之一。
  • 如果太陽系是超新星爆炸後形成的,為什麼附近沒有中子星或黑洞?
    那麼問題就如題所說,既然太陽系誕生於上一代恆星死亡後所形成的氣體雲,而且大質量恆星在死亡後核心一般都會留下中子星或者黑洞,那麼為什麼我們沒有在目前太陽系所處的位置附近發現原恆星留下的殘骸呢?
  • 超大質量黑洞是通過吞噬氣體和整個恆星演變而來
    那些超大質量黑洞(SMBH)的質量可以達到太陽質量的數十億倍。它們是怎麼變得這麼大的?很明顯,超大質量黑洞一開始並沒有那麼大,他們必須成長。從廣義上講,只有兩種方式可以發生:一個巨大的恆星起源形成,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合併和消費,它變得足夠大,有一天成為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 如果地球附近出黑洞或超大質量黑洞會是什麼樣?
    據天文學家觀測,宇宙中最危險的天體之一,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大約有104億光年,它就是超大質量的TON 618黑洞。一顆非常遙遠而明亮的類星體,位於獵犬星座附近。這顆類星體是迄今為止,人類已知的最大的黑洞。科學家估計,它的質量相當於660億個太陽的質量。打破了此前OJ287黑洞的180億倍太陽質量的記錄。可想而知人類在宇宙中是多麼的渺小。
  • 恆星肚子裡生成黑洞 黑洞從內部吃掉恆星
    超超新星不是指一個明星有多紅而是天文學家對一種星球的命名。質量為太陽質量8~25倍的恆星會因引力坍縮而最終發生超新星爆發,遺留下一顆中子星。研究表明,如果是質量更大的恆星,它們則會以形成黑洞而終結其一生。這種形成黑洞的爆發是宇宙中規模最大的超新星爆發,叫做「超超新星」(hypernova)。
  • 宇宙中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是否與周圍的星際氣體和恆星有關?
    也就是說,黑洞的半徑越大,意味著自身的密度越小,就連視界附近的潮汐力作用都會減弱。一直以來,儘管科學家們已經對恆星質量黑洞的形成過程有所了解,但依然很疑惑為什麼宇宙中會有這麼多的超大質量黑洞。因為,即便大型恆星坍塌之後能夠形成質量也相對更大的黑洞,但為什麼每個星系中心的都有,怎麼可能有這麼多剛剛好的巧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