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常識!超大質量黑洞附近竟也能形成恆星

2020-09-05 科學書屋


物理學家組織網日前報導稱,阿塔卡瑪大型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的最新觀測結果顛覆了天文學常識——即使在銀河系最動蕩的區域,也具備誕生恆星的條件,而這種情況可能在整個宇宙中都存在。


射手座A位於距離地球2.6萬光年處的銀河系中心,那裡有相當於400萬個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因具有強大的潮汐力和強烈的紫外線及X射線輻射,其一直被認為不利於恆星的誕生和形成,尤其是像太陽這樣的低質量恆星。


而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的研究數據表明,在距射手座A黑洞中心僅3光年的地方,發現了11顆約「600萬歲」的年輕恆星。


大量的星際塵埃掩蓋了黑洞區域,將它從光學望遠鏡的「視野」中隱藏起來。而ALMA能夠穿透塵埃,以極高的精確度和靈敏度幫助天文學家更清楚地了解這一動蕩之地。


研究小組發現了這些年輕恆星射流產生的經典「雙瓣」特徵。這些恆星被旋轉的塵埃和氣體盤圍繞,它們將物質吸納到旋轉的圓盤中,並從星體南北兩極以高速射流的方式噴出。這種形狀標誌著恆星形成的早期階段,「雙瓣」中的一氧化碳分子在毫米波長光線中十分明亮。


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觀測臺的愛爾·武頓說:「這一發現證明在接近射手座A的雲層中,正發生著令人驚訝的恆星形成過程。雖然條件並非很理想,但給天文學家提出了恆星形成的其他途徑。」


銀河系中央黑洞


德國天文學家們曾於2008年證實,位於銀河系中心,與地球相距2.6萬光年的「人馬座A」其實是一個質量超大的黑洞(約為太陽的400萬倍)。


這一重大發現所造成的轟動效應尚未平息,「錢德拉」空間望遠鏡又給我們帶來了新的驚喜:在「人馬座A*」的周圍還存在著一個中型黑洞。也就是說,在銀河系的中心地帶其實總共分布著兩個黑洞。

相關焦點

  • 超大質量黑洞怎麼形成的?日本天文學家稱其來自於超大質量恆星
    一般認為它是在宇宙大爆炸的初始階段,在較小的宇宙空間中有一些物質密度極高的區域,直接塌陷形成了黑洞,之後這些黑洞又不斷的吸附其周圍的物質,使得其質量越來越大,中成為了星系或類星體的中心,這便是超大質量黑洞的由來。
  • 超大質量黑洞怎麼形成的?日本天文學家稱其來自於超大質量恆星
    一般認為它是在宇宙大爆炸的初始階段,在較小的宇宙空間中有一些物質密度極高的區域,直接塌陷形成了黑洞,之後這些黑洞又不斷的吸附其周圍的物質,使得其質量越來越大,中成為了星系或類星體的中心,這便是超大質量黑洞的由來。
  • 超大質量黑洞附近居然有行星,它們是如何形成的?
    在了解該發現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對黑洞有一定的了解。從目前的研究情況來看,黑洞主要分為恆星級黑洞、超大質量黑洞和原初黑洞三種。其中恆星級黑洞比較好理解,它是由恆星演變而成的,而超大質量黑洞的起源至今認為有定論,有說法認為它是由質量大於太陽幾十萬倍以上的天體演變而成,也有說法認為它是由多個恆星級黑洞合併而成。
  • 宇宙中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是否與周圍的星際氣體和恆星有關?
    也就是說,黑洞的半徑越大,意味著自身的密度越小,就連視界附近的潮汐力作用都會減弱。一直以來,儘管科學家們已經對恆星質量黑洞的形成過程有所了解,但依然很疑惑為什麼宇宙中會有這麼多的超大質量黑洞。因為,即便大型恆星坍塌之後能夠形成質量也相對更大的黑洞,但為什麼每個星系中心的都有,怎麼可能有這麼多剛剛好的巧合呢?
  • 數百萬倍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是怎麼形成的?
    在浩渺無垠的宇宙中,有許多我們都不曾參透的東西,而且我們能觀測的都只是能發光的星系恆星等。像不發光的黑洞,是從理論中誕生出來的天體,經過理論研究一個世紀的時間,才在今年被科學家們拍到了黑洞真實存在的照片。
  • 超大質量黑洞:宇宙的締造者?
    超大質量黑洞驅動著類星體,它們會產生以極高的速度運動的物質噴流,正是這些噴流觸發了星系的形成。如果這個想法是正確的,它就將會顛覆已有的星系形成理論。它也會驚人地對改變我們自己的起源。如果沒有超大質量黑洞產生的噴流催生出銀河系,也許人類就不會出現在這個宇宙中。
  • 超大質量黑洞:星系的締造者?
    如果這個想法是正確的,它就將會顛覆已有的星系形成理論。它也會驚人地對改變我們自己的起源。如果沒有超大質量黑洞產生的噴流催生出銀河系,也許人類就不會出現在這個宇宙中。不過天文學家們並不打算就此重寫宇宙的歷史。他們關注的是超大質量黑洞和星系之間的聯繫,這也是縈繞在星系形成上的一個關鍵問題。
  • 超大質量黑洞的「嘔吐物」中竟有恆星誕生?
    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甚大望遠鏡(VLT)的觀測把這些超大質量黑洞描繪成一群會「隨地亂吐」(噴射物質)的黑幫「頭頭」,正如同他們的「小弟」(小型黑洞)所做的一樣。但這一系列的混亂過後可能會導致新的恆星的誕生。
  • 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有這麼大的恆星能通過超新星演化出這麼大的黑洞嗎?顯然不可能!所以我們今天就了解下宇宙早期的超大質量黑洞演化過程,它咋來的!先了解下我們銀河系的超大質量黑洞是怎樣被發現的銀河是夜空中光明與黑暗的交織,它包含了我們所能看到的所有恆星,從年輕到古老,有大有小,顏色各異,中間夾雜著昏暗的氣體雲,綿延數十萬光年,而我們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 超大質量黑洞是怎麼形成的?
    銀河系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是怎麼形成的?這個問題可以擴展為"包括銀河系在內的星系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是怎麼形成的?"。
  • 如果地球附近出黑洞或超大質量黑洞會是什麼樣?
    據天文學家觀測,宇宙中最危險的天體之一,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大約有104億光年,它就是超大質量的TON 618黑洞。一顆非常遙遠而明亮的類星體,位於獵犬星座附近。這顆類星體是迄今為止,人類已知的最大的黑洞。科學家估計,它的質量相當於660億個太陽的質量。打破了此前OJ287黑洞的180億倍太陽質量的記錄。可想而知人類在宇宙中是多麼的渺小。
  • 宇宙最大質量黑洞秘密:在噴流中恆星形成
    據國外媒體報導大多數星系中央都存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那裡密度極高,質量能達到太陽的數十億倍。近日,科學家發現,恆星可以在超大質量黑洞的猛烈「狂風」中形成。研究者稱,這一發現將幫助我們理解星系演化的過程。
  • 藉助超級計算機模擬,日本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形成新線索
    超大質量黑洞的起源目前仍存在很多難以解釋的謎題。而據日本國立天文臺網站近日消息稱,科學家藉助超級計算機的模擬,首次在重元素氣體雲中發現了超大質量黑洞的「前身」,在這一理論中,超大質量黑洞的「前身」不僅吞噬了星際氣體,而且還吞噬了較小的恆星。
  • 一顆恆星被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撕裂併吞噬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2日消息,天文學家通過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望遠鏡觀測到,在2.15億光年外的波江座螺旋星系中,一顆恆星被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撕裂併吞噬。這是迄今為止天文學家看到的距離最近的恆星「臨終」燃燒過程。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12日的《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 恆星在繞著超大質量黑洞「畫花瓣」
    這次天文學家的發現——被稱為 S2 的恆星也位於該高密度恆星群之中,它在不超過 200 億公裡的距離內環繞著人馬座 A * 這個 「超大質量黑洞」 運轉,它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距離人馬座 A* 最 「親密」 的恆星之一。當然,或許 「親密」 程度也有限,兩者的距離大概是太陽到地球距離的 120 倍。
  • 天文學家觀察到一顆恆星被超大質量黑洞「迷住了」
    一個2.15億光年遠的恆星被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遮蓋,這使它成為迄今為止迄今為止最精確的恆星意粉觀測。義大利麵條化聽起來不是很科學,但是它是對實際發生情況的相當準確的描述。困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軌道上的註定恆星最終會撞到某種引力的最佳位置,從而使所有東西變成狗屎。
  • 超大質量黑洞是通過吞噬氣體和整個恆星演變而來
    那些超大質量黑洞(SMBH)的質量可以達到太陽質量的數十億倍。它們是怎麼變得這麼大的?很明顯,超大質量黑洞一開始並沒有那麼大,他們必須成長。從廣義上講,只有兩種方式可以發生:一個巨大的恆星起源形成,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合併和消費,它變得足夠大,有一天成為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 超大質量黑洞是怎麼形成的?人類好像有線索了!
    但是黑洞有大有小,那些超大質量黑洞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雖然我們了解恆星質量黑洞背後的過程,以及它們是如何從恆星的引力坍縮中形成的過程。但是星系中心驚人的龐然大物呢?那些超大質量黑洞(SMBH)可以增長到比太陽大數十億倍的質量呢?他們是怎麼變得這麼大的呢?
  • 超大質量黑洞如何吞噬恆星?你將看到整個過程
    來源:環球科學微信公眾號得益於新的大視場巡天項目,天文學家現在可以完整地見證黑洞「進食」恆星的整個過程。當一顆不幸的恆星出現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附近時,強烈的潮汐力會將恆星撕成碎片。科學家希望通過研究這些幽靈般的黑洞的生長及行為,揭開星系誕生和演化的秘密。但問題是,超大質量黑洞不發光,它們大部分時間都在休眠,我們看不見。只有當它們「進食」時,才會甦醒過來,但超大質量黑洞的食物極其少有,因為圍繞它們旋轉的大多數氣體、灰塵和恆星都待在穩定的軌道上,超大質量黑洞根本吃不到。
  • 研究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類似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
    近日,有研究團隊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類似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這類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普遍存在?它們又是如何被發現的?這些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吳慶文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