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恆星演化進入穩定狀態之後,恆星或其他天體在相對位置都比較固定,因此太陽系附近產生黑洞的可能性只會來源於晚期的大質量恆星的引力坍縮,而我們太陽系周圍百光年內都沒有這樣的恆星。
當然如果說是最近的比較有威脅的倒是有一顆,它就是處於獵戶座的紅超巨星——「參宿四」,距離地球約640光年。據觀測「參宿四」這些年體積不斷縮小,質量急劇下降,這是紅超巨星重力崩潰的典型徵兆。
「參宿四」隨時都可能發生超新星爆炸,最早可能在數千年之內成為有史以來我們可以觀測到的最亮的一顆超新星,它形成中子星或黑洞的概率相等。
但實際上在遠處中子星或者黑洞的影響,其實和等同質量的天體完全一致,對我們是完全沒有威脅的,甚至超新星爆炸以後產生的中微子都是對人體毫無害處的。
而現存距離我們最近的黑洞是麒麟座V616,距離太陽系大約3000光年。它位於一個雙星系統中,包含一個約10~13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和一顆質量約為太陽一半的紅矮星。
其次就是距離我們約6000光年的天鵝座X-1了。它也是個雙星系統,由一光譜型O9-BO的超巨星及一顆黑洞組成。這是人類發現的第一個黑洞。記得在最早的天文科普書上描述黑洞的時,天鵝座X-1是唯一的例子。
再遠一點的黑洞就是距離我們約8000光年的天鵝座V404了。它同樣是一個雙星系統,包括一個質量比太陽略小的恆星和一個質量約為9~1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由於距離的接近,這顆恆星受到黑洞的引力扭曲成雞蛋形,並且逐漸向黑洞流失質量。
看了上面三個黑洞,你或許已經注意到了,這些黑洞都位於雙星系統中。這不意味著黑洞必須位於雙星系統中,而是因為,雙星系統中的黑洞是最容易發現的。觀察宇宙中的X射線源是目前發現恆星級黑洞的主要手段。當恆星距離黑洞很近時,恆星就會在黑洞的強大引力牽引作用下,落入黑洞中。
這些物質會在黑洞外圍形成一個吸積盤,強大的引力場使得物質摩擦並被加熱。越接近中央的區域溫度越高,吸積盤的最內側溫度可以達到上億度,足以產生高強度高規模的硬X射線,並且形成兩道垂直於吸積盤的噴射流。
銀河系內大部分黑洞都是恆星型黑洞。它通常是由超大質量恆星通過直接坍縮途徑死亡而形成,質量一般為太陽的數倍甚至百倍。
在銀河系中,恆星型黑洞數量眾多,有些甚至可能就隱藏在太陽系附近,這些就是離我們最近的黑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