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漩渦星系的旋臂不會發生纏繞?看看天文學家怎麼說

2020-11-25 騰訊網

想一想你在夜空中見過的最壯觀物體。當然,有大量目標可供選擇,包括即將消亡的恆星,超新星殘骸,孕育恆星的星雲以及新舊星團,但沒有什麼能夠和漩渦星系的壯麗相比較。這些「宇宙島嶼」中存在著數以億計的恆星,向我們展示著它們獨一無二的構造。你要知道,對於這一個結構,如果你認真想想,那是令人費解的,正如我們的提問者格雷格 羅傑斯所做的一樣:

圖源:歐洲航天局/哈勃和美國航天局

關於漩渦星系,有一件令我困擾的事就是,我們只能看見旋臂繞起來大約一半左右。因為外圍繞著核心旋轉地更慢一些,我希望我們能觀察到一些旋臂圍繞著核心繞了很多次——有很多螺旋的漩渦星系。難道是因為宇宙還不夠古老,還不足以形成旋臂多層的漩渦星系?

你可以去觀察任意數量地漩渦星系,它們都具有有相同的表觀構造。

畫廊:來自梅西耶·卡特羅格的七份令人稱奇而經典的漩渦星系圖

星系核會放射出任意數量的旋臂——通常是兩到四個——它們繞著星系呈螺旋狀向外延伸。我們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最神奇的發現之一就是,恆星以軌道運轉速度繞星系中心向外延伸時,它們的移動並不會變緩,這與我們過去對行星繞恆星運轉其速度會減緩的認知不符。相反,恆星運轉速度會保持恆定,也就是說星系自轉曲線是不變的。

圖片致謝:維基共享用戶斯特凡尼亞·德盧卡

我們通過觀察邊緣螺旋,以及單個恆星相對於它們到各自星系中心的紅移或藍移來測量。但即使單個恆星的運轉速率大致不變,一顆恆星到星系中心的距離是另一顆的兩倍,它的繞行時間即為另一顆的兩倍,那麼一顆距離星系中心是另一顆十倍遠的恆星的繞行時間就是另一顆的十倍。

考慮到是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做一點數學計算:對於一個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基於太陽和其他恆星的移動速度,太陽需要約2.2億年形成繞銀河系的單一軌道。我們距銀河系中心約為2.6萬光年,要略少於到銀河系邊緣距離的一半。這意味著對於像我們這樣有1~120億年的歷史星系來說:外圍恆星應該只繞銀河系中心運行了25周;與太陽處於相同位置的恆星應該運行了近似54周;而位於星系中心一萬光年內的恆星應該已經運行超過100周。換句話說,根據以下視頻所展示,我們推測星系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結束」。

圖源:歐洲航天局

但根據星系圖顯示,漩渦星系並不會有環繞數十次的旋臂;在大多數情況下,旋臂甚至沒有一次完整的環繞!我們第一次明白漩渦星系的這一屬性時,意味著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這些旋臂僅是一種視覺效應,並非真實存在。毫無疑問這是正確的,無論是單獨存在的星系還是多重星系系統。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星系還提供了另一個線索。

圖源:歐洲南方天文臺,使用帶有EFOSC儀器的3.58米的新技術望遠鏡在智利的拉西亞天文臺拍攝。

你注意到沿著旋臂一路點綴的粉色斑點了嗎?這些斑點出現在新恆星形成的活躍區域;粉色信號其實是在656.3納米的波長上發射的過量光。當熾熱的新星明亮地燃燒著,這時的它們已能夠電離氣態物質,然後電子和質子重新結合形成新的氫原子,這些新形成的氫原子發出某些特定頻率的光,其中就包含能產生粉色區域的波長。

這向我們表明,旋臂形成於星系中物質高密度集中的區域,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恆星可以隨意運動於旋臂內外。

圖源:美國航天局

解釋這一現象的理論自1964年就存在,被稱作密度波理論。密度波理論認為不論何時,旋臂似乎停在相同的位置,就像交通堵塞時的車輛會停在同一位置一樣。即使單個物體(旋臂中的恆星;車流中的車輛)能自由移動,但在任意給定時間內,擁堵車流中的車輛總數保持恆定。這樣以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密集模式仍保持自身不變。

圖源:歐洲航空局

這背後的物理學原理很簡單:不同半徑的恆星產生不同強度的引力,這些引力用來維持漩渦星系的螺旋形狀。換句話說,如果你在一個氣體密度過大的區域,並讓你的「磁碟」轉起來,你會得到一系列恆星形成的原始區域:原始旋臂。而當星系隨著時間不斷進化,這些旋臂--包括過密區--都是通過引力作用維持其形狀的。

值得注意的是引力的作用效果很好,無論你所在星系周圍的巨大光環是否存在暗物質(下圖右側),或者根本沒有(下圖,左側)。

圖源:維基百科 共享用戶因格·伯格,在福布斯網站觀看動圖。

格雷格,即使你所提出的假設有所缺陷,但由於星系中的外圍恆星運動速度和內側恆星一樣快(物理速度上的),所以無論星系的年齡有多大,旋臂也不會發生纏繞,這是由星系本身的物理因素決定的。就好比堵車,在任何給定的時間內,位於旋臂中的恆星,大氣和塵埃肯定要比街道上的汽車更多,但一旦它們再次共同向外移動,它們仍能在彼此之間找到合適的距離,正如我們的太陽所經歷的一樣。

所以,格雷格,請儘快聯繫我並附加上你的地址,因為你剛剛贏得了2016年的太空日曆!為你所贏得的勝利機會,向伊桑提出你的下一個問題或建議吧;今年剩餘時間中的被選中的提問者都將是贏家。

作者: startswithabang

FY: 仙人胖胖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星系的旋臂為什麼不會越拉越長?
    也就是說對於銀河系這樣年齡約為120億的星系來說,外圍的恆星繞著銀心運行了25圈;太陽運行了大約54圈;銀心方向10000光年內的恆星已經運行了100多圈。直覺上,星系應該早就被旋臂緊密地纏繞起來了,就像下面視頻中那樣:但是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旋臂並沒有越拉越長,也沒有越纏越緊。
  • 為什麼有的星系會有旋臂?第一個旋渦星系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ESO這張結合了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凱克望遠鏡數據的偽彩色照片,呈現的是之前的最早旋渦星系記錄保持者Q2343-BX442。David Law第一個長著旋臂的漩渦星系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沒有人確切地知道。但最近天文學家發現,宇宙誕生25億年時,這些圓盤狀的星系就已經出現了。
  • 星系旋臂的存在證明星球有旋渦力?
    星系旋臂的存在證明星球有旋渦力?文/袁玉剛 圖/來自網際網路宇宙中80%以上的星系屬於旋渦星系。旋渦星系優雅的旋臂令人心曠神怡。有的星系有一個旋臂,更多的星系有兩個旋臂,銀河系有四個旋臂。前兩個是大旋臂。太陽系位於人馬—船底臂的獵戶支臂上。這四條旋臂為什麼沒有收縮到銀河系中心去呢?按照「萬有」引力思想,銀河系中心黑洞「萬有」引力非常巨大,如此多的星球又互相吸引,根本形成不了旋臂。即使形成了旋臂,也會很快旋緊。旋臂是無法存在的。但事實勝過雄辯。銀河系四條旋臂在太空優雅地舒展了幾十億年。「萬有」引力也無可奈何。銀河係為什麼會存在四條旋臂呢?
  • 天文學家拍攝高清照片組 清晰揭示六個漩渦星系
    這幾個星系都是漩渦星系的典型代表。  拍攝這些照片使用的是位於智利帕拉那歐南臺(Paranal Observatory)的甚大望遠鏡。這些照片拍攝於紅外波段,使用瞭望遠鏡上加裝的HAWK-I相機。這些照片將幫助天文學家們確定星系中的漩渦結構是如何形成的。HAWK-I是甚大望遠鏡上安裝的最新、最強大的照相設備之一,它在紅外波段極其敏感。
  • 密度波理論:漩渦星系的形成機制,藏著宇宙一切現象的最本質規律
    新的恆星以特別高的速率在旋臂處生成,堪稱恆星的搖籃。隨著人們對宇宙的觀測不斷加深,漩渦星系的螺旋臂讓科學家疑惑不解,螺旋臂是由星系的核心延伸出來的漩渦和棒渦組成的區域。這些長且薄的區域類似漩渦,漩渦星系星系也因此而得名。然而漩渦星系是由幾十億乃至幾千億顆恆星構成的,此外還有大量的星際氣體和塵埃物質。
  • 圖解銀河系的各大旋臂
    但是並非所有的星系都是有著一樣的結構,還有很多其他星系,包括橢圓星系、不規則星系。我們的銀河系是屬於典型的棒旋星系(是一種獨特的螺旋星系),因為在銀盤的中間有一個由恆星聚集而成的棒狀結構。銀河系擁有以下幾條主旋臂:三千秒差距臂、矩尺臂、盾牌-南十字臂、人馬臂、英仙臂、外緣旋臂。我們的銀河系位於更小的支臂上——獵戶臂(全稱獵戶-天鵝臂,或稱獵戶支臂)。
  • 為什麼一些星系不是均勻分布的而是有螺旋狀旋臂?
    宇宙中有非常多得星系,有些星系內星體傾向於均勻分布,而有些星系則具有螺旋狀旋臂,而我們太陽系所處的銀河系就是棒旋星系,有多條旋臂,它有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包含旋臂的銀盤,中央突起的銀心和暈輪部分。而旋臂主要由星際物質構成。
  • 太陽系在銀河系中多久才會經過一次旋臂?看看天文學家怎麼回答
    我們的太陽系不是只停留在一個地方,而是在圍繞星系旋轉。那麼我們的太陽系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脫離目前的位置(獵戶座臂)進入到一個不同的旋臂呢?此外,它離星系中心的距離是大致相同,還是會前後移動?>當然,太陽不會永遠朝這個方向運動。
  • 銀河系旋臂是如何形成的?
    【每日科技網】  這個問題和天體為什麼會自轉是一樣的,自轉是形成時期初始角動量所致,當然你理解為第一推動力我也沒有意見。銀河系今天的模樣不是第就變成的,而是經過上百億年的演化,才有今天的模樣,那麼銀河系的早期可能不是螺旋星系,或者說旋臂的數量沒有這麼多,筆者的猜測當然是沒有根據的,因為全世界的天文學家都不知道銀河系之前是什麼模樣。
  • 為什麼這個星系竟然驚現兩個環?
    NGC1300,典型的棒旋星系。你很可能被漩渦星系的炫麗所震撼,也可能被棒旋星系的奇美所嘆服,但你不一定見過擁有內外兩個環的星系。要知道旋臂是絕大多數星系的標準結構,但環結構卻是比較罕見的,尤其是還同時擁有兩個環!
  • 漩渦形和橢圓形,大相逕庭?那麼螺旋星系的旋臂是如何形成的呢?
    有兩個問題確實隱藏在這裡:旋渦和橢圓形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對象,以及旋渦星系中的旋臂是如何產生的,因此,我將略微獨立地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從旋渦和橢圓形是否真的不同開始。在該圖像的右上角可以看到淡淡的藍色旋渦星系NGC 4647的一部分。圖片來源:NASA,ESA和哈勃傳統(STScI / AURA)-ESA /哈勃合作 綜上所述,螺旋臂仍然有些怪異。
  • 太陽可能被銀河系旋臂拋離出誕生地(圖)
    銀河系螺旋手臂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最新一項計算機模擬實驗顯示,銀河系旋臂將太陽拋至離其出生地更遠的區域。這將有助於解釋為什麼靠近太陽系的恆星具有更多樣性的化學成份。    恆星受旋臂牽引力作用    星系通過一種叫做「聯合旋轉共振」的過程可實現對恆星的位置遷移,一顆接近旋臂尾部的恆星拖尾受到旋臂強烈重力的額外牽引力作用。這將增加恆星的運行速度,將它們發送至遠離星系中心更遠的軌道。相反地,在諸多恆星前的一顆恆星將向後被牽引,緩慢、更接近地向銀河系中心移動。
  • 上海天文臺發現旋臂能導致氣體內流至星系中心餵食黑洞
    理論研究認為,星系中的各種恆星結構(如恆星棒、旋臂、核棒、核旋臂等)可以導致氣體向星系中心的內流,從而為低光度活動星系核中的核活動提供燃料。然而,由於缺乏空間分辨的數據,在研究工作中一直缺乏直接的觀測證據。
  • 中美德科學家成功測量太陽繫到銀河系旋臂的距離
    新華社洛杉磯12月8日電(記者 陳勇)中國、美國和德國天文學家8日報告說,他們首次成功測量了太陽到最近的銀河系旋臂——英仙座旋臂的距離。科學家稱,這一成就不僅解決了困擾天文學界多年的難題,也使人們準確繪製銀河系旋臂結構圖成為可能。
  • 梅西耶74號星系「幻影星系」
    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到的圖片展示了這個令人震驚的星系旋臂上有著無數億顆星星的光輝,旋臂周圍的陰影是它精緻的卷邊。它擁有無數和星星精緻的昏暗光路,在銀河中,它稱得上擁有寧靜的美麗又極為壯觀的稱號。梅西耶74-是何時被如何發現的?
  • 中美科學家繪出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4條旋臂的棒旋星系
    中美科學家繪出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4條旋臂的棒旋星系 科技日報南京4月21日電 銀河系直徑約為10萬至18萬光年,太陽系離銀河系中心很遠,且位置接近銀道面,因此我們所看到的旋臂都重疊投影在天球上而無法分辨。
  • 旋臂1951年才認識,棒旋結構2004年才被發現
    現代天文認識銀河系的過程在我們真正認識銀河系之前,早已有哲學家提出過銀河系是一個漩渦狀的星系,但苦於沒有證據,只能說是一個思想火花,儘管它可能是對的,但也僅具指導意義!沙普利的銀河系從1918年起,美國天文學家沙普利用威爾遜天文臺2.5米口徑的望遠鏡,觀測了大約100個球狀星團,根據這些星團的位置分布關係,沙普利認為銀河系是一個透鏡狀星系,地球不在銀河系中心,並且計算出地球距離銀河系中心大約5萬光年的位置(後改為3萬光年)。
  • 美科學家意外發現宇宙巨大明亮超級旋臂星系
    這類星系具有異常活躍的核心,能夠釋放出強烈的輻射。NGC 6814的明亮星系核是一個X射線輻射的高度可變來源,這導致科學家們懷疑它核心存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質量大約為太陽的1800萬倍。由於NGC 6814是一個非常活躍的星系,它的旋臂上點綴著很多電離氣體區域。在這些大型氣體雲裡,近期發生了恆星形成爆發,產生了很多明亮的藍色恆星,散落在整個星系裡。
  • 旋臂勻稱美麗
    該團隊用甚長基線幹涉技術精確測量位於銀盤上近200個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的自行和距離,得到銀河系旋臂的結構、太陽系的位置以及它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速度,繪製出尺度為10萬×10萬光年的全新銀河繫結構圖。該圖是迄今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它清晰地展示銀河系是一個具有四條旋臂的棒旋星系,徹底解決了銀河系究竟有幾條旋臂這個天文學中長期懸而未決的重大科學問題。
  • 探索:太陽系究竟位於銀河系旋臂結構何處?
    很多人知道銀河系是個螺旋星系,但是我們究竟位於這個廣袤的旋臂結構的哪個位置呢據國外媒體報導,眾所周知我們生活在螺旋星系銀河系內,事實上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這意味著我們的星系可能有兩個主要的旋臂,加上一個中央條狀物,而後者天文學家知之甚少。但是在這樣廣袤的旋臂結構裡,我們的太陽系究竟位於哪裡呢?銀河系大約10萬光年寬,我們距離銀河系中央大約2.5萬光年,似乎我們並不位於銀河系兩個主要的旋臂內,而是位於銀河系內一個小旋臂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