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有多大?這不是我們經常能看到的麼?橫跨北半球到南半球,我們稱為銀河與英文中的Milk Way意思都類似,都是白白的一條帶子。但從古到今,一直以來都沒有人想過銀河裡流淌的到底是什麼?
當伽利略將望遠鏡指向天空的那一刻開始,人類的世界就從天圓地方拓展到了無垠的宇宙,當然伽利略的望遠鏡還僅僅只能解析銀河系中比較亮的恆星,但人類終於發現,天上那條乳白色亮帶不是牛奶,更不是銀色的河流,而是無數星星的組合!
當然伽利略最偉大的發現並不是發現銀河是無數恆星的組合,而是建立起了一個系統實驗來驗證理論,具有嚴謹邏輯的近代科學體系,伽利略被稱為「近代科學之父」,他的卓越工作是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基礎。
赫歇爾最擅長的事情就是親自動手製造望遠鏡,可不像各位想像的那樣買鏡片自己組裝,他是自己磨製反射鏡,再磨平面鏡,再整體組裝成望遠鏡!發現天王星的望遠鏡就是他自己磨製的。實在佩服這樣的動手型天文學家,當然發現天王星是他天文事業從業餘轉向專業的關鍵點,從此他獲得了官方支持,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了天文觀測事業,他終身未嫁的親妹妹卡羅琳·赫歇爾則是赫歇爾得力的觀測助手!
下圖是赫歇爾歷經數年觀測117600顆恆星的位置後繪製的銀河系,當然還請各位不要笑話,這和現代銀河系大相逕庭,赫歇爾認為銀河系大約有1億顆恆星,銀河系的尺度大約有7500光年,厚度約1300光年,並且他錯誤的認為地球在銀河系中心。
我們不能否認赫歇爾天文觀測成績,因為在他以後100年內在沒有比他更了解銀河系,但他恆星測距方式有誤,因為赫歇爾是觀測恆星亮度的方式來判斷距離,這個依據是恆星都是相同質量與發展階段得出的比較結果,但事實上銀河系中的恆星大小,質量與發展階段都不一樣,所以赫歇爾的記錄幾近廢物?
當然不是,他準確記錄了恆星的位置和當時恆星的亮度,現代觀測中可以以此為依據,對比數百年來恆星發展是否有變化,是否有自行等等,所以即使就算這份資料無法參考銀河系的大小與結構,但它依然是最為詳盡的銀河系恆星位置與亮度觀測資料。
在我們真正認識銀河系之前,早已有哲學家提出過銀河系是一個漩渦狀的星系,但苦於沒有證據,只能說是一個思想火花,儘管它可能是對的,但也僅具指導意義!
卡普坦的銀河系
從1906年起,荷蘭天文學家卡普坦用了約十幾年時間測定了恆星的位置,建立了宇宙島模型,他認為銀河系是透鏡狀的,直徑約為55000光年,厚度約為11000光年,太陽位於中心附近。由於他測定恆星光度時未考慮星際塵埃的消光影響,所以他取得的數據大約只有後來認識到的銀河系一半大小,但這已經是有史以來最精確的銀河系模型了。
沙普利的銀河系
從1918年起,美國天文學家沙普利用威爾遜天文臺2.5米口徑的望遠鏡,觀測了大約100個球狀星團,根據這些星團的位置分布關係,沙普利認為銀河系是一個透鏡狀星系,地球不在銀河系中心,並且計算出地球距離銀河系中心大約5萬光年的位置(後改為3萬光年)。
哈勃的仙女星系
我們說銀河系,跟仙女星系有啥關係?因為哈勃在1923年測定出仙女星系至少距離地球約100萬光年,因此這是第一個被正式認定的河外星系,這意義非凡,因為第一次有了「鏡子」,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仙女星系的漩渦結構,以此類推,銀河系是不是也像仙女星系那樣是一個旋渦星系呢?
射電望遠鏡發現銀河系懸臂
由於光學望遠鏡的局限(銀盤面上塵埃與恆星的遮擋),一直都認為銀河系是個透鏡狀星系,但隨著射電望遠鏡技術的發展,對於銀河系的認識馬上就改觀了,1951年,天文學家就發現了銀河系至少有3條旋臂,隨後則發現了更多的旋臂,但根據「斯必澤」望遠鏡的觀測,銀河系有兩條主要旋臂,分別為:盾牌-半人馬臂和英仙臂,其他都是從主要旋臂上產生的支臂!
直到2004年才發現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
LAMOST望遠鏡下的銀河系
其實這就是我們熟悉的郭守敬望遠鏡,這是一臺視場為5度的超廣角反射式施密特望遠鏡,在焦平面上放置的不是CCD,而是4000根光纖,它的目的是取得恆星的光譜,所以它是全世界恆星光譜去得效率最高的望遠鏡。
LAMOST觀測發現,銀河系在它預計5萬光年邊緣,恆星數量並沒有如意料中的突然減少,而是緩慢的減少,有支臂的邊緣甚至都延伸到了6.2萬光年的位置,而根據恆星稀疏規模比對,甚至銀河系的半徑將要擴大到10萬光年,這比早先估計只有仙女星系(半徑11萬光年)一半直徑擴大了不少,甚至和仙女星系不相上下!
另外伊巴谷衛星和蓋亞衛星的銀河系3D建模計劃可不要遺漏了,兩顆衛星的其中一個科學任務就是儘可能測定更多的銀河系恆星位置,建立起一個銀河系的3D結構模型,蓋亞的最新一批數據將在2022年公布,到那時我們將會認識一個更精確的銀河系。
最後別忘記了,銀河系一直都在吞噬其周圍的矮星系,所以銀河系還在成長,早先有資料表明大小麥哲倫星系會被吞噬,但最新的模型表明它們將會限於仙女星系合併,然後再一起和銀河系合併。
我們現在知道,銀河系中心是一個年老恆星組成的核球,大致呈棒狀,兩條主要旋臂從兩端伸出,環繞整個銀河系,而在核球中心則是一個質量高達太陽400萬倍的黑洞,在我們地球上看來,它位於人馬座,因此這個黑洞被稱為Sgr A*黑洞!
我們是根據它吞噬物質發出的X射線才獲知到這個黑洞的存在,而後續的環繞整個看不見的實體公轉的恆星軌跡則準確的測出了它的質量。
當然僅憑400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是HOLD不住整個銀河系的,整個核球以及銀河系眾多恆星都將與黑洞一起成為引力的提供者,不過各位可千萬不要忘記了還有那看不見的暗物質也在骨架上起到銀河系定心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