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在氣體雲附近會形成可能成為銀河系旋臂的巨型結構

2020-11-25 天文在線

天文學家發現了太空中正在形成星體的區域實際上似乎形成一個8800光年長的包含三百萬個太陽質量的氣體的起伏的波形結構可能組成銀河系的局部旋臂。

拉德克裡夫波形結構(紅色部分)在銀河系圖像(經處理)上 哈佛/世界望遠鏡

長期以來,天文學家認為在我們太陽系周圍,由初期的星體,氣體和塵埃組成的一個巨大的擴展的環形結構正在形成一個叫「古德帶」的區域。但是當一個科學家團隊在美國,澳大利亞和英國實際測量這些物體包括古德帶的距離時,他們發現這條帶不存在了,這些物體形成了一個更奇異的結構,他們稱之為拉德克裡夫波形結構。

「我們認為我們發現了最大的連續的星體形成結構【已經觀察到】,正在我們下面,」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研究生凱薩琳祖克告訴吉茲莫多。

回到2018年4月,歐洲空間局放出了第二批蓋亞空間飛行器的數據,包括17億個星體的位置和13億星體的移動數據。2018年秋天,維也納大學的天文學家諾昂阿爾維斯開始加入哈佛大學拉德克裡夫學院進行進一步研究。阿爾維斯希望利用珍貴的蓋亞數據繪製一張局部星際的初期星體,氣體和塵埃的分布圖。他和祖克以及其他完善了測量相近塵埃雲距離更簡易辦法的學者合作。該方法將蓋亞光束與遙遠恆星的距離和顏色結合起來,觀察它們的光是如何被中間的塵埃雲散射的。這片塵埃雲正是他們在繪製中重視的塵埃雲。

當科學家們進行分析時,他們逐漸意識到天空中許多著名的星雲和氣體雲,例如獵戶座星雲,沒有形成如他們期望的環形結構。根據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這些塵埃雲最終排列成一條8800光年長的條紋,其中有一個波形結構,就好像一根弦被撥動過一樣。由於不太相信這樣的結果,研究者組織了一次紅隊會議,呼籲他們的同事設法反駁這個結果,祖克如是說。但是無論如何尋找破綻,這些發現還是坐實了。

考慮到這個結構的大小和形狀,研究小組有理由相信他們只是拼湊了銀河系局部旋臂的一部分。

「美麗的螺旋[在其他星系中]是由片段組成的,」阿爾維斯告訴吉茲莫多。他懷疑他的團隊已經發現了這樣的一個片段。「我們和它這麼近,之前都沒有意識到」。 不過,這一結構與過去銀河系旋臂的測量結果並不完全一致。你可以看一張拉德克裡夫結構的3d交互式圖像,觀察古德帶本應處於的位置和銀河系的旋臂的位置。

「像拉德克利夫波形結構這樣的結構與銀河系中更大的旋臂的形成之間的關係仍然不確定,但肯定激發天文學家們的興趣」, 沒有參與這項工作的資深射電天文學家馬克·裡德在史密森天文物理天文臺研究了局部星系的結構後在一封電子郵件中這樣告訴吉茲莫多。但是裡德說這種結構的測量方法可以和高精度測距的射電天文技術做較好的對比。

現在研究者們已經發現了這樣的一個結構,他們想弄清楚它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宇宙中有什麼能產生一個巨大的導致氣體在銀河系平面上從兩個方向向外膨脹500光年的波形結構。阿爾維斯說,這仍然是一個謎——某種巨大的物體,比如矮星系,擾動了所有的氣體——但他想不出任何可能經過並導致這巨型波形結構形成的候選物質。也許罪魁禍首是暗物質,這個神秘的物質似乎構成宇宙的框架並佔據星系中的大部分質量。研究人員希望進行計算機模擬,看看它們是否能重建這種結構,以及能否在其他星系中找到相似的結構。拉德克利夫波形結構不太遠,最接近的地方距離太陽1000光年。祖克對吉茲莫多說,太陽可能在1300萬年前穿過它。

一位未參與這項研究的來自慕尼黑的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的教授安德烈亞斯·伯克特想知道無論什麼創造了這個波形結構,為什麼它都沒有以同樣的方式移動太陽,或者是否太陽已經被移動了。繼續研究這些天體將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了解銀河系動力學,他說,它重申了星系不僅僅是有恆星的扁平圓盤,其中還充滿了使星繫結構更複雜的其他的行為和波形結構。

蓋亞的第三次數據發布定於今年下半年,目前還不清楚它可能會產生哪些其他的令人難以置信的發現。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gizmodo-Ryan F. Mandelbaum-Balabalabala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銀河旋臂也許實際上是附近氣體雲形成的龐大結構
    龐大的氣體雲,雷德克裡夫波,銀河旋臂的一部分?天文學家發現,我們在天空中看見的由許多恆星形成的區域,實際上仿佛形成了一個8800光年長的起伏的波,其中包含著相當於300萬太陽質量的氣體,這些氣體可以構成我們銀河系旋臂的一部分。
  • 銀河系旋臂是如何形成的?
    【每日科技網】  這個問題和天體為什麼會自轉是一樣的,自轉是形成時期初始角動量所致,當然你理解為第一推動力我也沒有意見。銀河系今天的模樣不是第就變成的,而是經過上百億年的演化,才有今天的模樣,那麼銀河系的早期可能不是螺旋星系,或者說旋臂的數量沒有這麼多,筆者的猜測當然是沒有根據的,因為全世界的天文學家都不知道銀河系之前是什麼模樣。
  • 銀河系旋臂結構最新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廣泛關注
    2013年6月3日,第222屆美國天文學會在印第安納舉行,會上有關銀河系旋臂結構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起了天文學界和眾多媒體的矚目,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關於本地臂的形態。本地臂從銀河系旋臂的一個短小的鼓包(spur),上升到可能是主臂的一個分支或者本身就是一個類似主臂的結構。它極大地改變了人類對自己所處的銀河系環境的認識。
  • 銀河系旋臂有多長:可能環繞整個銀河系
    事實上,直到1852年,天文學家史蒂芬·亞歷山大(Stephen Alexander)才第一次提出銀河系可能是渦旋形的。從那時候開始,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發現不斷修正著我們對銀河系的認識。  幾十年來,天文學家一直認為銀河系具有4條旋臂。旋臂由無數的恆星和正在形成恆星的氣體組成,以螺旋形向外延伸。
  • 太陽可能被銀河系旋臂拋離出誕生地(圖)
    許多恆星被銀河系的旋臂推到一個混亂、拉伸的太空軌道上,使它們遠離其誕生區域。但是包括太陽在內的許多銀河系恆星,都在銀河系中心保持著清晰的圓周路徑。目前,一項最新的計算機模擬實驗顯示,實際上銀河系的旋臂將一些恆星拋至離誕生地數千光年的區域,然而它們仍保持著其圓形軌道。
  • 銀河系是什麼形狀?旋臂勻稱美麗
    該團隊用甚長基線幹涉技術精確測量位於銀盤上近200個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的自行和距離,得到銀河系旋臂的結構、太陽系的位置以及它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速度,繪製出尺度為10萬×10萬光年的全新銀河繫結構圖。該圖是迄今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它清晰地展示銀河系是一個具有四條旋臂的棒旋星系,徹底解決了銀河系究竟有幾條旋臂這個天文學中長期懸而未決的重大科學問題。
  • 地球所在的銀河系 「本地旋臂」長度超乎想像
    據《每日電訊報》報導,科學家發現,地球所屬的銀河系「本地旋臂」,可能比之前預想的要大得多。銀河系的形狀像一個平滑的圓盤,在這個「圓盤」的內部,恆星又構成了四條主要的旋臂,而塵埃和氣體不斷從「圓盤」中心噴出。太陽系所在的獵戶座旋臂是一個較小的旋臂,有時也被稱為「本地旋臂(Local Arm)」。
  • 最新發現銀河系本地旋臂長度可達2萬光年:四倍於預想尺寸
    美國哈佛-史密松森天體物理中心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這個本地旋臂長度可達20000光年,要四倍於科學家此前預想的尺寸。在一個沒有月光的夜晚,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一個牧場上空的銀河系。美國哈佛-史密松森天體物理中心科學家馬克-萊德介紹說,「此前,本地旋臂很少有人關注。人們一直認為本地旋臂只是『小不點』。」但是,馬克-萊德等人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認為,本地旋臂要比此前認為的尺寸大得多。研究人員經測算發現,本地旋臂長度可達20000光年,要四倍於科學家此前預想的尺寸。
  • 探索:太陽系究竟位於銀河系旋臂結構何處?
    很多人知道銀河系是個螺旋星系,但是我們究竟位於這個廣袤的旋臂結構的哪個位置呢據國外媒體報導,眾所周知我們生活在螺旋星系銀河系內,事實上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這意味著我們的星系可能有兩個主要的旋臂,加上一個中央條狀物,而後者天文學家知之甚少。但是在這樣廣袤的旋臂結構裡,我們的太陽系究竟位於哪裡呢?銀河系大約10萬光年寬,我們距離銀河系中央大約2.5萬光年,似乎我們並不位於銀河系兩個主要的旋臂內,而是位於銀河系內一個小旋臂內。
  • 銀河繫到底有多大?旋臂1951年才認識,棒旋結構2004年才被發現
    現代天文認識銀河系的過程在我們真正認識銀河系之前,早已有哲學家提出過銀河系是一個漩渦狀的星系,但苦於沒有證據,只能說是一個思想火花,儘管它可能是對的,但也僅具指導意義!卡普坦的銀河系從1906年起,荷蘭天文學家卡普坦用了約十幾年時間測定了恆星的位置,建立了宇宙島模型,他認為銀河系是透鏡狀的,直徑約為55000光年,厚度約為11000光年,太陽位於中心附近。
  • 圖解銀河系的各大旋臂
    如果你看過銀河系的圖片,你肯定會注意到它有一個螺旋結構。
  • 地球所屬銀河系「本地旋臂」長度超過之前想像
    據《每日電訊報》報導,科學家發現,地球所屬的銀河系「本地旋臂」,可能比之前預想的要大得多。
  • 科普:銀河系的旋臂是如何形成的,我們的太陽系也在其中
    那麼,旋臂是如何形成的,當星系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沒有螺旋臂?星系中的所有物質都以均勻的圓形運動圍繞著中心運動。氣體雲恆星發光並照亮螺旋臂,如果這些氣體逐漸耗盡,整個星系區域似乎會從藍色變為紅色,並開始失去螺旋臂的結構。這樣就能找到螺旋臂。螺旋臂的未來呢?
  • 中科院紫臺專家揭示 銀河系「外旋臂」秘密
    記者23日獲悉,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銀河畫卷」巡天研究團組利用青海觀測站13.7m毫米波望遠鏡,首次比較完整地揭示了位於銀河系第二象限處的「外旋臂」分子氣體結構。該成果對研究銀河系的形成等大有裨益,將在美國《天體物理學雜誌增刊》上發表。假如給我們所在的銀河系畫一幅「肖像」,可以看到它是有一個旋渦結構的旋渦星系,由1個銀心和2條或者4條旋臂構成。這些旋臂,就像銀河系的手臂一樣,層層環繞在銀心的外側。「外旋臂」是銀河系的一條主旋臂,在銀道坐標系的第二象限處,大約距離我們1.6萬-2.3萬光年。
  • 中美德科學家成功測量太陽繫到銀河系旋臂的距離
    新華社洛杉磯12月8日電(記者 陳勇)中國、美國和德國天文學家8日報告說,他們首次成功測量了太陽到最近的銀河系旋臂——英仙座旋臂的距離。科學家稱,這一成就不僅解決了困擾天文學界多年的難題,也使人們準確繪製銀河系旋臂結構圖成為可能。
  • 鹿豹座天區的分子氣體旋臂結構研究獲進展
    2月2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銀河畫卷」巡天團隊發表了鹿豹座及周圍天區位於銀經140°至150°,銀緯-5°至5°範圍內的分子氣體旋臂結構的研究結果
  • 美科學家意外發現宇宙巨大明亮超級旋臂星系
    由於NGC 6814是一個非常活躍的星系,它的旋臂上點綴著很多電離氣體區域。在這些大型氣體雲裡,近期發生了恆星形成爆發,產生了很多明亮的藍色恆星,散落在整個星系裡。今年早期,科學家們在太空裡發現了一種新類型的星系怪獸。綽號為超級旋臂的這些星系會白矮化,大小和亮度大約與宇宙裡最大的星系相當。一直以來超級旋臂都隱藏偽裝成典型的旋臂星系。
  • 銀河系的結構,核心是巨大的黑洞,四條巨大的旋臂圍繞銀心旋轉
    總星系是有星系來組成的,包括銀河系和河外星系,目前人類已經發現的星係數量超過1000億個以上。銀河系的結構我們地球所在的銀河系就是眾多星系中的一員,而且是普普通通的一員,在眾多星系中銀河系的個頭一般,直徑大約為16萬光年,包含了大約1000至4000億顆恆星。
  • 太陽系在銀河系中多久才會經過一次旋臂?看看天文學家怎麼回答
    那麼我們的太陽系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脫離目前的位置(獵戶座臂)進入到一個不同的旋臂呢?此外,它離星系中心的距離是大致相同,還是會前後移動?在銀河系的平面上,太陽位於我們稱為獵戶座旋臂(或局部旋臂)的小旋臂中,它實際上只是兩個最近的主要旋臂(矢狀面旋臂和英仙座旋臂)之間的連接。在這些結構上有一個整潔的頁面:SEDS銀河系螺旋結構頁面。我們每隔1億年就會經過一個主旋臂,大約需要1000萬年來穿過它。
  • 4條旋臂 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出鍋」了
    記者23日從南京大學獲悉,由中美德三國天文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歷經15年研究,繪製出目前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明確銀河系是一個具有4條旋臂的棒旋星系。近日,《科學美國人》發表了由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鄭興武教授與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天文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馬克·裡德撰寫的封面文章《銀河系新視野》,總結了二人同德國馬普射電天文研究所卡爾·門滕教授領導的國際團隊15年來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