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每日電訊報》報導,科學家發現,地球所屬的銀河系「本地旋臂」,可能比之前預想的要大得多。銀河系的形狀像一個平滑的圓盤,在這個「圓盤」的內部,恆星又構成了四條主要的旋臂,而塵埃和氣體不斷從「圓盤」中心噴出。
太陽系所在的獵戶座旋臂是一個較小的旋臂,有時也被稱為「本地旋臂(Local Arm)」。太陽系位於本地旋臂的邊緣,是該旋臂相對獨立的一部分。
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馬克?裡德(Mark Reid)稱,歷史上本地旋臂沒有得到太多的尊重……人們以為這只是一條很小的旋臂。
但是,他與他人共同撰寫的一篇論文得出的結論是,本地旋臂比科學家之前預想的要更大。
他說,研究人員通過計算後認為,本地旋臂的長度超過2萬光年,也許是科學家們之前預想的四倍。
不過,與銀河系的主旋臂相比,本地旋臂仍然要短很多。
新的測量結果表明,銀河系不是一個具有清晰旋臂的完美的螺旋結構,而是存在許多分支和更細的分支。
這項工作是利用「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方法,通過分析天體發射的無線電波完成的。VLBI的主要特點是用分布在地球上不同地點的兩臺或者是更多的望遠鏡在同一時刻觀察同一天體。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長期以來,有關銀河系旋臂結構的性質一直存在爭論。」
「只有在過去十年,天文學家才能夠精確測量大量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的距離,而大質量恆星形成區是跟蹤銀河系螺旋結構演化的最佳『示蹤結構』。」
「我們利用VLBI方法,對靠近銀河系本地旋臂的八個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的無線電波波長進行測量,從而得出它們之間的距離。」
「結合以前的測量,這些觀察結果表明,本地旋臂比以前想像的更大,無論它的螺旋上升角還是恆星形成速率,都接近銀河系的主要旋臂,如射手座和英仙座。」
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上。
巴西南裡奧格蘭德聯邦大學丹尼爾索·卡馬喬(Denilso Camargo)指出,這項研究還調查了本地旋臂的其他方面的屬性,「為我們更好地了解我們的銀河系做出了重要貢獻。」
卡馬喬本人沒有參加這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