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豹座天區的分子氣體旋臂結構研究獲進展

2020-11-25 科學網

 

2月2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銀河畫卷」巡天團隊發表了鹿豹座及周圍天區位於銀經140°至150°,銀緯-5°至5°範圍內的分子氣體旋臂結構的研究結果。此研究結果即將在美國的《天體物理學雜誌增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上刊登。

在鹿豹座及附近天區方向,由近及遠總共坐落著4條銀河系的旋臂——本地臂、英仙臂、外旋臂以及盾牌-半人馬臂。其中外旋臂(Du et al. 2016)與盾牌-半人馬臂(Sun et al. 2015)的氣體結構均已由巡天團隊利用「銀河畫卷」巡天數據研究並發表。本次研究利用位於鹿豹座及附近天區共計96平方度的巡天觀測數據,對該處本地臂與英仙臂的分子氣體結構做了成圖展示,如圖1所示。結合原子氣體數據及此前的外旋臂數據得到:在該天區,銀河系的翹曲結構在分子及原子氣體上均表現明顯,而側傾結構僅在原子氣體上表現出來。此外,該工作還認證並研究了英仙臂上的5條巨條形分子雲,其中,4條為本次新認證的。

正在進行的「銀河畫卷」巡天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高靈敏度、大尺度以及無偏的12CO/13CO/C18O分子譜線巡天。作為該巡天項目的目標天區之一,鹿豹座天區的觀測總共歷時兩年,這是巡天團隊所公布的最大尺度的分子圖像,也是鹿豹座天區在世界上首次高靈敏度CO三條譜線的成圖觀測。(來源: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紫臺專家揭示 銀河系「外旋臂」秘密
    記者23日獲悉,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銀河畫卷」巡天研究團組利用青海觀測站13.7m毫米波望遠鏡,首次比較完整地揭示了位於銀河系第二象限處的「外旋臂」分子氣體結構。該成果對研究銀河系的形成等大有裨益,將在美國《天體物理學雜誌增刊》上發表。假如給我們所在的銀河系畫一幅「肖像」,可以看到它是有一個旋渦結構的旋渦星系,由1個銀心和2條或者4條旋臂構成。這些旋臂,就像銀河系的手臂一樣,層層環繞在銀心的外側。「外旋臂」是銀河系的一條主旋臂,在銀道坐標系的第二象限處,大約距離我們1.6萬-2.3萬光年。
  • 銀河系旋臂結構最新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廣泛關注
    2013年6月3日,第222屆美國天文學會在印第安納舉行,會上有關銀河系旋臂結構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起了天文學界和眾多媒體的矚目,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關於本地臂的形態。本地臂從銀河系旋臂的一個短小的鼓包(spur),上升到可能是主臂的一個分支或者本身就是一個類似主臂的結構。它極大地改變了人類對自己所處的銀河系環境的認識。
  • 研究發現,銀河旋臂也許實際上是附近氣體雲形成的龐大結構
    龐大的氣體雲,雷德克裡夫波,銀河旋臂的一部分?天文學家發現,我們在天空中看見的由許多恆星形成的區域,實際上仿佛形成了一個8800光年長的起伏的波,其中包含著相當於300萬太陽質量的氣體,這些氣體可以構成我們銀河系旋臂的一部分。
  • 地球所在的銀河系 「本地旋臂」長度超乎想像
    據《每日電訊報》報導,科學家發現,地球所屬的銀河系「本地旋臂」,可能比之前預想的要大得多。銀河系的形狀像一個平滑的圓盤,在這個「圓盤」的內部,恆星又構成了四條主要的旋臂,而塵埃和氣體不斷從「圓盤」中心噴出。太陽系所在的獵戶座旋臂是一個較小的旋臂,有時也被稱為「本地旋臂(Local Arm)」。
  • 地球所屬銀河系「本地旋臂」長度超過之前想像
    銀河系的形狀像一個平滑的圓盤,在這個「圓盤」的內部,恆星又構成了四條主要的旋臂,而塵埃和氣體不斷從「圓盤」中心噴出。太陽系所在的獵戶座旋臂是一個較小的旋臂,有時也被稱為「本地旋臂(Local Arm)」。太陽系位於本地旋臂的邊緣,是該旋臂相對獨立的一部分。
  • 旋臂勻稱美麗
    該團隊用甚長基線幹涉技術精確測量位於銀盤上近200個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的自行和距離,得到銀河系旋臂的結構、太陽系的位置以及它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速度,繪製出尺度為10萬×10萬光年的全新銀河繫結構圖。該圖是迄今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它清晰地展示銀河系是一個具有四條旋臂的棒旋星系,徹底解決了銀河系究竟有幾條旋臂這個天文學中長期懸而未決的重大科學問題。
  • 上海天文臺發現旋臂能導致氣體內流至星系中心餵食黑洞
    活動星系核的燃料供給是活動星系核研究中尚未解決的重要問題。對它的研究既可以幫助人們認識黑洞的吸積和質量增長過程,同時對於人們了解黑洞與其寄主星系的共同演化過程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供黑洞吞噬的物質是如何來到星系中心的呢?理論研究認為,星系中的各種恆星結構(如恆星棒、旋臂、核棒、核旋臂等)可以導致氣體向星系中心的內流,從而為低光度活動星系核中的核活動提供燃料。
  • 研究發現在氣體雲附近會形成可能成為銀河系旋臂的巨型結構
    天文學家發現了太空中正在形成星體的區域實際上似乎形成一個8800光年長的包含三百萬個太陽質量的氣體的起伏的波形結構可能組成銀河系的局部旋臂。考慮到這個結構的大小和形狀,研究小組有理由相信他們只是拼湊了銀河系局部旋臂的一部分。「美麗的螺旋[在其他星系中]是由片段組成的,」阿爾維斯告訴吉茲莫多。他懷疑他的團隊已經發現了這樣的一個片段。「我們和它這麼近,之前都沒有意識到」。 不過,這一結構與過去銀河系旋臂的測量結果並不完全一致。
  • 最新發現銀河系本地旋臂長度可達2萬光年:四倍於預想尺寸
    北京時間11月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銀河系是一個圓盤形狀的棒旋星系,由其中心伸出四個由恆星、塵埃和氣體組成的主要旋臂,太陽系就位於其中一個名為「本地旋臂
  • 銀河系本地臂首獲高精度測定 駁天文學界長期觀點
    銀河系本地臂首獲高精度測定 駁天文學界長期觀點      從上到下分別是銀河系英仙臂  據悉,這項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為首的國際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銀河系本地臂的性質》,將發表在今年5月份的國際天文學雜誌ApJ上。  銀河系是旋渦星系,旋渦星系都有幾個旋臂。本地臂又稱獵戶臂是太陽系位於銀河系的一個旋臂,旋臂上擁擠著密集的星星和氣體塵埃。
  • 星系的旋臂為什麼不會越拉越長?
    這些包含了千萬億恆星的「島宇宙」擁有一種獨特的結構。而這樣迷人的結構,沒有讓你產生困惑嗎?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旋渦星系旋臂的長度,很少有超過星系周長一半的。旋臂為什麼沒有把內核一圈圈地纏繞起來?Schulman / Ken Crawford(Racho Del Sol天文臺) / Adam Block / 萊蒙山天空中心 / 亞利桑那大學宇宙中有許多旋渦星系,它們的結構基本相同。旋渦星系的旋臂與星系的內核相連,它們一般擁有2至4條旋臂,呈旋渦狀向外伸展。1970年代人們發現,星系外側的恆星運行速度並不比內核處慢。
  • 銀河系旋臂有多長:可能環繞整個銀河系
    幾十年來,天文學家一直認為銀河系具有4條旋臂。旋臂由無數的恆星和正在形成恆星的氣體組成,以螺旋形向外延伸。2008年,從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獲得數據顯示,銀河系似乎只有兩條旋臂,而且核心的棒狀結構比預期的更大。然而,根據一個中國天文團隊的近期研究,銀河系的一條旋臂可能比以往認為的延伸更長,幾乎環繞整個銀河系。
  • 探索:太陽系究竟位於銀河系旋臂結構何處?
    很多人知道銀河系是個螺旋星系,但是我們究竟位於這個廣袤的旋臂結構的哪個位置呢據國外媒體報導,眾所周知我們生活在螺旋星系銀河系內,事實上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這意味著我們的星系可能有兩個主要的旋臂,加上一個中央條狀物,而後者天文學家知之甚少。但是在這樣廣袤的旋臂結構裡,我們的太陽系究竟位於哪裡呢?銀河系大約10萬光年寬,我們距離銀河系中央大約2.5萬光年,似乎我們並不位於銀河系兩個主要的旋臂內,而是位於銀河系內一個小旋臂內。
  • 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配位分子籠可以通過次級自組裝構築具有較高孔隙率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然而,由於結構基元間僅存在弱相互作用,超分子框架化合物在無客體分子狀態下往往表現出較差的框架穩定性,限制其作為固態吸附劑的應用。配位分子籠中的金屬節點有望原位在超分子框架中催化活性單體使其轉化為聚合物進而為框架提供額外物理支撐,因此可能會使較脆弱的超分子框架的外在孔道得到保持。
  • 銀河系的結構,核心是巨大的黑洞,四條巨大的旋臂圍繞銀心旋轉
    地球上看到的銀河對於太陽系的結構,我們人類已經相對了解的比較多了,那麼我們所在的銀河系是怎樣的結構呢?在我們地球上觀察時,銀河系呈現的是一條恆星組成的河流狀態,所以稱為銀河。那麼數量眾多的恆星是怎樣組成銀河系的呢?銀河系的結構是怎樣的?
  • 銀河系確有4條旋臂
    新華社發    據新華社南京4月23日電 記者23日從南京大學獲悉,由中美德三國天文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歷經15年研究,繪製出目前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明確銀河系是一個具有4條旋臂的棒旋星系。    據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鄭興武教授介紹,團隊用甚長基線幹涉技術精確測量了位於銀盤上近200個大質量恆星形成區,得到了銀河系旋臂的結構、太陽系的位置以及太陽系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速度,繪製出尺度約為10萬光年見方的銀河繫結構圖。
  • 4條旋臂 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出鍋」了
    記者23日從南京大學獲悉,由中美德三國天文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歷經15年研究,繪製出目前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明確銀河系是一個具有4條旋臂的棒旋星系。近日,《科學美國人》發表了由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鄭興武教授與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天文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馬克·裡德撰寫的封面文章《銀河系新視野》,總結了二人同德國馬普射電天文研究所卡爾·門滕教授領導的國際團隊15年來的研究成果。
  • 銀河系旋臂是如何形成的?
    銀河系今天的模樣不是第就變成的,而是經過上百億年的演化,才有今天的模樣,那麼銀河系的早期可能不是螺旋星系,或者說旋臂的數量沒有這麼多,筆者的猜測當然是沒有根據的,因為全世界的天文學家都不知道銀河系之前是什麼模樣。
  • 福建物構所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配位分子籠可以通過次級自組裝構築具有較高孔隙率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然而,由於結構基元間僅存在弱相互作用,超分子框架化合物在無客體分子狀態下往往表現出較差的框架穩定性,限制其作為固態吸附劑的應用。配位分子籠中的金屬節點有望原位在超分子框架中催化活性單體使其轉化為聚合物進而為框架提供額外物理支撐,因此可能會使較脆弱的超分子框架的外在孔道得到保持。
  • 科普:銀河系的旋臂是如何形成的,我們的太陽系也在其中
    那麼,旋臂是如何形成的,當星系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沒有螺旋臂?星系中的所有物質都以均勻的圓形運動圍繞著中心運動。氣體雲恆星發光並照亮螺旋臂,如果這些氣體逐漸耗盡,整個星系區域似乎會從藍色變為紅色,並開始失去螺旋臂的結構。這樣就能找到螺旋臂。螺旋臂的未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