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銀河旋臂也許實際上是附近氣體雲形成的龐大結構

2020-12-06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龐大的氣體雲,雷德克裡夫波,銀河旋臂的一部分?

天文學家發現,我們在天空中看見的由許多恆星形成的區域,實際上仿佛形成了一個8800光年長的起伏的波,其中包含著相當於300萬太陽質量的氣體,這些氣體可以構成我們銀河系旋臂的一部分。

圖解:雷德克裡夫波(紅色)疊加於藝術家對銀河的描繪

天文學家過去一直認為,銀河旋臂是一個巨大的、不停擴展的、由年輕恆星、氣體和太陽系周圍的灰塵組成的環。這個環是一個叫做「古爾德帶」的區域。但是,當美國、奧地利和英國的一組科學家實際測量了本應當組成這條帶的天體的距離時,他們發現這條帶並不存在——相反,這些天體形成了一個更奇怪的結構,他們稱之為雷德克裡夫波。

哈佛史密斯天體物理中心的研究生蓋瑟琳.祖克,告訴戈茲摩多:「我認為我們發現了最龐大的相關行星形成結構(迄今為止觀察到的),而且它就在我們眼皮底下。」

回溯到2018年4月,歐洲航天局公布了來自蓋亞飛船的第二批數據,包括17億顆恆星的位置和13億顆恆星的運動情況。同年秋天,維也納大學天體物理學家若昂.阿爾維斯開始作為研究員在哈佛大學雷德克裡夫高等研究所工作。阿爾維斯希望用來自蓋亞飛船的寶貴數據,製作相鄰星際中年輕恆星、氣體和灰塵的地圖。他與祖克和其他研究員發明了一種更簡單的方法來測量到附近塵埃雲的距離。這種方法將蓋亞光線加上遙遠行星之間的距離和顏色,以觀察它們的光如何被之間的塵埃雲分散——他們在製作地圖中最感興趣的正是塵埃雲。

當科學家們進行分析時,他們逐漸意識到許多天上著名的星雲和氣體雲,例如獵戶星座星雲,並沒有形成他們預料的環狀。相反,根據今天在自然雜誌中發表的這篇論文,這些塵埃雲排列成一條8800光年長的條紋。條紋上面有個波紋,這就像被拔起的繩子一樣。祖克說,研究員並不完全相信這篇論文,他們組織了一次紅色團隊會議,呼籲他們的同事找到論文的錯誤。但是無論他們怎樣嘗試找破綻,論文裡的發現都站得住腳。

考慮到這個結構的形狀和大小,這個團隊都有理由相信他們剛剛拼湊出銀河系旋臂的一部分。阿爾維斯告訴戈茲摩多:「(在其他星系中)美麗的螺旋由片段組成。」他懷疑他的團隊已經找到了一個片段。「我們之前從沒有發現這一點,因為我們離它太近了。」然而,這個結構和過去對星系臂的測量並不完全一致。你可以看到一張雷德克裡夫波結構的交互3D地圖,這裡是古爾德帶和銀河系臂的位置。

馬克.裡德,是一位沒有參加這項工作資深射電天文學家。他在史密森天體物理天文臺研究當地星繫結構。他在郵件中告訴吉茲摩多:「像雷德克裡夫波這樣的結構與銀河中較大旋臂的形成之間的關係仍然不明確,但是肯定很有趣。」但是,裡德說,這種結構的測量「與使用射電天文學技術的高度精確距離相比,檢驗得很好。」研究員已經發現了這樣的結構,所以他們想搞清楚它是怎樣產生,宇宙中的什麼東西能夠產生一個巨大的波形,導致氣體從銀河系平面向任何一個方向凸出500光年。

阿爾維斯說,這仍然是一個謎——某種大質量的天體,比如一個矮星系,它一定擾亂了所有的氣體。但是他想不到任何會經過並能引發這種波形的天體。也許罪魁禍首是暗物質,這種神秘的物質似乎構成了宇宙的骨架,也是星系中的大部分質量的所在。研究人員希望使用計算機模擬,來看看他們是否能模擬出這種結構,是否有可能在其他星系中找到類似的結構。

雷德克裡夫波並不太遠——最近的時候它距離太陽1000光年。祖克告訴吉茲摩多,太陽有可能在大約1300萬年前穿過了雷德克裡夫波。

安德烈亞斯·伯克特教授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來自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他想知道為什麼產生這種波的天體沒有移動太陽,或者這樣的事情是否會發生。他說,繼續研究這些天體有望更全面地提高我們對星系動力學的了解,他重申了星系不僅僅是帶有恆星的扁平圓盤,它們充滿了其他行為和波,使它們具有複雜的結構。

蓋亞的第三次數據發布定於今年下半年發布,目前還不知道它還會有哪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發現。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Ryan F. Mandelbaum- pr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在氣體雲附近會形成可能成為銀河系旋臂的巨型結構
    天文學家發現了太空中正在形成星體的區域實際上似乎形成一個8800光年長的包含三百萬個太陽質量的氣體的起伏的波形結構可能組成銀河系的局部旋臂。當科學家們進行分析時,他們逐漸意識到天空中許多著名的星雲和氣體雲,例如獵戶座星雲,沒有形成如他們期望的環形結構。根據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這些塵埃雲最終排列成一條8800光年長的條紋,其中有一個波形結構,就好像一根弦被撥動過一樣。由於不太相信這樣的結果,研究者組織了一次紅隊會議,呼籲他們的同事設法反駁這個結果,祖克如是說。
  • 鹿豹座天區的分子氣體旋臂結構研究獲進展
    2月2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銀河畫卷」巡天團隊發表了鹿豹座及周圍天區位於銀經140°至150°,銀緯-5°至5°範圍內的分子氣體旋臂結構的研究結果
  • 中科院紫臺專家揭示 銀河系「外旋臂」秘密
    記者23日獲悉,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銀河畫卷」巡天研究團組利用青海觀測站13.7m毫米波望遠鏡,首次比較完整地揭示了位於銀河系第二象限處的「外旋臂」分子氣體結構。該成果對研究銀河系的形成等大有裨益,將在美國《天體物理學雜誌增刊》上發表。假如給我們所在的銀河系畫一幅「肖像」,可以看到它是有一個旋渦結構的旋渦星系,由1個銀心和2條或者4條旋臂構成。這些旋臂,就像銀河系的手臂一樣,層層環繞在銀心的外側。「外旋臂」是銀河系的一條主旋臂,在銀道坐標系的第二象限處,大約距離我們1.6萬-2.3萬光年。
  • 最新發現銀河系本地旋臂長度可達2萬光年:四倍於預想尺寸
    北京時間11月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銀河系是一個圓盤形狀的棒旋星系,由其中心伸出四個由恆星、塵埃和氣體組成的主要旋臂,太陽系就位於其中一個名為「本地旋臂
  • 銀河系旋臂是如何形成的?
    【每日科技網】  這個問題和天體為什麼會自轉是一樣的,自轉是形成時期初始角動量所致,當然你理解為第一推動力我也沒有意見。  但我們知道的是,銀河系肯定與其他星系發生了合併,才有今天的模樣,合併之後的銀河系質量變化,而且碰撞和融合過程形成了新的旋臂,新的格局。
  • 銀河系旋臂有多長:可能環繞整個銀河系
    從那時候開始,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發現不斷修正著我們對銀河系的認識。  幾十年來,天文學家一直認為銀河系具有4條旋臂。旋臂由無數的恆星和正在形成恆星的氣體組成,以螺旋形向外延伸。2008年,從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獲得數據顯示,銀河系似乎只有兩條旋臂,而且核心的棒狀結構比預期的更大。然而,根據一個中國天文團隊的近期研究,銀河系的一條旋臂可能比以往認為的延伸更長,幾乎環繞整個銀河系。
  • 上海天文臺發現旋臂能導致氣體內流至星系中心餵食黑洞
    活動星系核的燃料供給是活動星系核研究中尚未解決的重要問題。對它的研究既可以幫助人們認識黑洞的吸積和質量增長過程,同時對於人們了解黑洞與其寄主星系的共同演化過程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供黑洞吞噬的物質是如何來到星系中心的呢?理論研究認為,星系中的各種恆星結構(如恆星棒、旋臂、核棒、核旋臂等)可以導致氣體向星系中心的內流,從而為低光度活動星系核中的核活動提供燃料。
  • 銀河系旋臂結構最新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廣泛關注
    2013年6月3日,第222屆美國天文學會在印第安納舉行,會上有關銀河系旋臂結構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起了天文學界和眾多媒體的矚目,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關於本地臂的形態。本地臂從銀河系旋臂的一個短小的鼓包(spur),上升到可能是主臂的一個分支或者本身就是一個類似主臂的結構。它極大地改變了人類對自己所處的銀河系環境的認識。
  • 科普:銀河系的旋臂是如何形成的,我們的太陽系也在其中
    那麼,旋臂是如何形成的,當星系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沒有螺旋臂?星系中的所有物質都以均勻的圓形運動圍繞著中心運動。氣體雲恆星發光並照亮螺旋臂,如果這些氣體逐漸耗盡,整個星系區域似乎會從藍色變為紅色,並開始失去螺旋臂的結構。這樣就能找到螺旋臂。螺旋臂的未來呢?
  • 那麼螺旋星系的旋臂是如何形成的呢?
    哈勃敏銳的視線顯示出了一條清晰的塵埃帶,將銀河分為兩半。這張照片突出了星系的結構:一個細微的紅色凸起,圍繞明亮的原子核,與塵埃帶平行的藍色恆星盤以及透明的外部光暈。 有兩個問題確實隱藏在這裡:旋渦和橢圓形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對象,以及旋渦星系中的旋臂是如何產生的,因此,我將略微獨立地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從旋渦和橢圓形是否真的不同開始。
  • 圖解銀河系的各大旋臂
    但是並非所有的星系都是有著一樣的結構,還有很多其他星系,包括橢圓星系、不規則星系。我們的銀河系是屬於典型的棒旋星系(是一種獨特的螺旋星系),因為在銀盤的中間有一個由恆星聚集而成的棒狀結構。銀河系擁有以下幾條主旋臂:三千秒差距臂、矩尺臂、盾牌-南十字臂、人馬臂、英仙臂、外緣旋臂。我們的銀河系位於更小的支臂上——獵戶臂(全稱獵戶-天鵝臂,或稱獵戶支臂)。
  • 科學家發現連結銀河恆星的巨大結構
    視野之外  凱薩琳·祖克是哈佛大學天文學院的研究生,她參與的某項早期研究發現了雷德克裡夫波。據她所說,雷德克裡夫波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恆星形成結構。  雷德克裡夫波被發現於銀河最近地處的旋臂,黃色亮點為太陽。  祖克告訴天文在線:「在人們研究過的所有星座中如獵戶座,大多數星座的連結方式都是我們不曾所見的。」
  • 恆星形成氣體的巨波是銀河系中已知的最大氣體結構
    這一觀察數據讓科學家們重新思考銀河系的3D結構』 1879年,天文學家班傑明·古爾德發現了一個環形天體:古爾德帶,一個由塵埃、氣體和年輕恆星相互連接組成的直徑約為3000光年的「恆星託兒所」。
  • 恆星形成氣體的巨波是銀河系中已知的最大氣體結構
    這一觀察數據讓科學家們重新思考銀河系的3D結構』 1879年,天文學家班傑明·古爾德發現了一個環形天體:古爾德帶,一個由塵埃、氣體和年輕恆星相互連接組成的直徑約為3000光年的「恆星託兒所」。那是一個由巨大且彎曲的氣體和塵埃形成的波:它長達9000光年,寬達400光年,從縱向上看,在銀河盤面上下延伸了500光年。現在,我們稱這個波為拉德克利夫波,以進行該研究的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命名。拉德克利夫波包含了古爾德帶和其它區域發現的許多「恆星託兒所」。拉德克利夫波是銀河系中最大的氣體結構,(儘管不是銀河系中最大的結構,比如費米氣泡跨就橫跨了5萬光年)。
  • 星系的旋臂為什麼不會越拉越長?
    這些包含了千萬億恆星的「島宇宙」擁有一種獨特的結構。而這樣迷人的結構,沒有讓你產生困惑嗎?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旋渦星系旋臂的長度,很少有超過星系周長一半的。旋臂為什麼沒有把內核一圈圈地纏繞起來?Schulman / Ken Crawford(Racho Del Sol天文臺) / Adam Block / 萊蒙山天空中心 / 亞利桑那大學宇宙中有許多旋渦星系,它們的結構基本相同。旋渦星系的旋臂與星系的內核相連,它們一般擁有2至4條旋臂,呈旋渦狀向外伸展。1970年代人們發現,星系外側的恆星運行速度並不比內核處慢。
  • 圍繞銀河中心4旋臂,並非實體,只是波峰跡線
    科幻電影《星球大戰》裡所有的故事,都是以此為背景展開的,銀河帝國的疆域範圍就是直徑10萬光年的銀河系。直到今年6月,日本位於夏威夷島上的8.2米單口徑光學望遠鏡~昴宿星團望遠鏡,對銀河系銀盤恆星的密度進行了測量,發現在50萬光年以外恆星的密度突然下降。所以天文學家們認為,那裡就是銀河系的邊界。
  • 太陽系在銀河系中多久才會經過一次旋臂?看看天文學家怎麼回答
    那麼我們的太陽系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脫離目前的位置(獵戶座臂)進入到一個不同的旋臂呢?此外,它離星系中心的距離是大致相同,還是會前後移動?在銀河系的平面上,太陽位於我們稱為獵戶座旋臂(或局部旋臂)的小旋臂中,它實際上只是兩個最近的主要旋臂(矢狀面旋臂和英仙座旋臂)之間的連接。在這些結構上有一個整潔的頁面:SEDS銀河系螺旋結構頁面。我們每隔1億年就會經過一個主旋臂,大約需要1000萬年來穿過它。
  • 地球所在的銀河系 「本地旋臂」長度超乎想像
    據《每日電訊報》報導,科學家發現,地球所屬的銀河系「本地旋臂」,可能比之前預想的要大得多。銀河系的形狀像一個平滑的圓盤,在這個「圓盤」的內部,恆星又構成了四條主要的旋臂,而塵埃和氣體不斷從「圓盤」中心噴出。太陽系所在的獵戶座旋臂是一個較小的旋臂,有時也被稱為「本地旋臂(Local Arm)」。
  • 銀河系的結構,核心是巨大的黑洞,四條巨大的旋臂圍繞銀心旋轉
    總星系是有星系來組成的,包括銀河系和河外星系,目前人類已經發現的星係數量超過1000億個以上。銀河系的結構我們地球所在的銀河系就是眾多星系中的一員,而且是普普通通的一員,在眾多星系中銀河系的個頭一般,直徑大約為16萬光年,包含了大約1000至4000億顆恆星。
  • 美科學家意外發現宇宙巨大明亮超級旋臂星系
    由於NGC 6814是一個非常活躍的星系,它的旋臂上點綴著很多電離氣體區域。在這些大型氣體雲裡,近期發生了恆星形成爆發,產生了很多明亮的藍色恆星,散落在整個星系裡。今年早期,科學家們在太空裡發現了一種新類型的星系怪獸。綽號為超級旋臂的這些星系會白矮化,大小和亮度大約與宇宙裡最大的星系相當。一直以來超級旋臂都隱藏偽裝成典型的旋臂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