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於浩瀚的宇宙總是非常嚮往,從古至今從來沒有放棄過這個夢想。其實在夜晚抬頭看,那些肉眼所見的星星大部分都是恆星,通常來說,質量越大的恆星越亮,越小的恆星越暗,但你知道它們的壽命恰好是相反的嗎?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人類鍥而不捨的探究給了我們很明確的關於恆星的知識。根據質量大小的不同,恆星會分為很多類型,從小到大來排列就是紅矮星、橙矮星、黃矮星、藍巨星、超巨星和特超巨星等,而令大家詫異的是,紅矮星的壽命是最長的能夠達到上萬億年,特超巨星的壽命則是最短的,不會超過300萬年。這其中的原因也是很多人非常好奇的,今天就給大家揭秘。
首先我們都知道,有質量的物體都有引力,紅矮星因為質量較小,自身的引力也是很小,所以內部產生的高溫高壓也比較低。正因為溫度很低,紅矮星內部的物質聚變的速度非常慢,一顆紅矮星的聚變會達到數千甚至上萬億年。排名第二的橙矮星大約可以聚變500億年,我們的太陽就是一顆黃矮星,還可以在聚變100億年,之後究竟會發生什麼,我們也是無從得知。
現在看來,質量越大的恆星,內部的溫度就會越高,恆星的活動就會非常活躍,所以內部的聚變區域就會越大,聚變的速度也會非常快。舉個例子來說,一顆恆星表面以下10萬公裡處可以進行聚變,那麼直徑20萬公裡恆星將只在核心處聚變;直徑30萬公裡的恆星,最中心的直徑10萬公裡可以進行聚變;直徑300萬公裡的恆星,那麼內部280萬公裡的區域都可以進行聚變。現在大家知道為何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了,有一些特超巨星的壽命不會超過300萬年。
最後就是這些恆星的最終命運也是不同的,質量最小的紅矮星和橙矮星會在聚變完成之後漸漸熄滅,最終的命運就是成為一顆黑矮星;黃矮星也會在聚變熄滅之後變成白矮星,之後經過長時間的降溫就成為了黑矮星;而那些質量超大的恆星,聚變之後會發生超新星爆發,從而形成中子星,那些質量是太陽的25倍之多的恆星聚變之後就成為大家熟悉的黑洞。不同質量的恆星的壽命是不一樣的,就算聚變之後的命運也是不一樣的。
有時候我們肉眼所見的事情不一定就是事實,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