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第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誕生於暗物質,而不是大質量恆星坍塌?

2020-10-18 天文物理

宇宙中第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的誕生故事正在被重新思考。研究人員普遍認為,這些具有開拓性的龐然大物種子是在鄰近星系紫外線輻射泛濫區域發芽的。這種輻射抑制了正常恆星的形成,釋放出物質最終融入黑洞,這一想法得以實現。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另一種現象可能在抑制這類恆星的形成方面更為重要——暗物質的「光暈」快速增長。暗物質是構成宇宙大部分物質的神秘物質(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它既不吸收光線,也不反射光線)。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喬治亞理工學院相對論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副教授約翰懷斯(John Wise)在一份聲明中說:

博科園-科學科普: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發現了一種全新的機制,它能激發大質量黑洞的形成,尤其是暗物質暈的形成。不應該只考慮輻射,而應該考慮光暈的生長速度,不需要那麼多的物理學知識來理解它——僅僅是暗物質是如何分布的,以及引力將如何影響它。形成一個大質量黑洞需要在一個物質高度聚集的罕見區域。

研究人員在分析了超級計算機對早期宇宙演化的模擬後得出了這個結論。這些模擬揭示了10個只包含氣體雲的暗物質暈,儘管它們的質量如此之大,本應成為恆星的搖籃。研究人員隨後對其中兩個光暈進行了額外的模擬,每個光環大約有2400光年寬,以便更詳細地了解宇宙誕生後2.7億年可能發生了什麼。

超級計算機模擬中,一個3萬光年寬的區域集中在一群年輕星繫上,這些星系在加熱周圍氣體時產生輻射(白色)和金屬(綠色)。在這個受熱區域外的暗物質暈形成了三顆超大質量恆星(插圖),每顆恆星質量都是太陽的1000倍以上。這些巨大的恆星迅速坍縮成巨大的黑洞,經過數十億年,最終形成超大質量黑洞。圖片:Advanced Visualization Lab, 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

研究人員只是在宇宙中這些密度過高的區域看到了這些黑洞形成。暗物質創造了大部分的引力,然後氣體落入引力勢,在那裡它可以形成恆星或巨大的黑洞。研究人員發現,在光環膨脹的地方,黑洞更受青睞,它們自身的增長是由構成新生星系的氣體雲的合併所推動。該研究的合著者、愛爾蘭都柏林城市大學天體物理學和相對論中心的研究員約翰·裡甘在同一份聲明中說:

這是關鍵,快速聚集的猛烈和活動的本質,以及星系誕生時星系基礎的猛烈碰撞,阻止了正常恆星的形成,反而為黑洞形成創造了完美的條件。新的研究表明,這些條件只會導致少數超大質量恆星的形成,而不是大量較小的「正常」恆星形成。

一個放大內部30光年的暗物質暈,旋轉的氣體盤分散成三個團塊,在它們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坍塌,形成超大質量恆星。圖片:John Wise

超大質量恆星活得快,死得早,很快就坍縮成黑洞——不像類太陽恆星,它們活了數十億年,最終成為緻密的恆星屍體,被稱為白矮星。其中一些新生黑洞在億萬年後成長為超大質量的龐然大物。研究小組認為,在整個宇宙的歷史中,快速增長的暗物質暈可能已經足夠普遍,具有相當大的解釋力。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計算和理論天體物理學家,該研究的合著者布萊恩·奧謝(Brian O’shea)在同一份聲明中說:我們預測這種情況會發生,足以成為目前在宇宙早期和星系中觀測到質量最大的黑洞起源,這項新研究於2019年1月23日發表在《自然》上。

博科園-科學科普|參考期刊文獻:《自然》

文:Mike Wall/Space

DOI: 10.1038/s41586-019-0873-4

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相關焦點

  • 超大質量黑洞重新溯源:可能與暗物質的光暈有關
    這一理念形成的基礎是認為這種輻射抑制了正常恆星的形成,釋放出的物質最終融入黑洞。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另一種現象可能在抑制這類恆星的形成方面更為重要——即暗物質光暈的快速增長。暗物質是構成宇宙大部分物質的神秘物質(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它既不吸收光線,也不反射光線)。
  • 宇宙中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是否與周圍的星際氣體和恆星有關?
    在宇宙空間中,有很多巨型雲層中都飽含星際氣體,而超大質量黑洞的誕生,很可能就始於這些雲層坍塌之後形成的恆星。然而,之前有研究表明,這種巨大雲層直接坍塌形成恆星的情況,應該只可能發生在金屬含量不高的雲層。也就是說,在這些坍塌後形成超大恆星的雲層中,不能含有比氦和氫更重的一切元素,因為,此類重元素會導致雲層的動力學發生改變。
  • 要了解超大質量黑洞如何誕生?先找到最小的超大質量黑洞研究吧
    黑洞是時空中物質因太稠密而無法維持自身、並坍塌成奇異點的區域。在這之中,超大質量黑洞(SMBH)屬於怪物等級,與大質量恆星經重力塌縮形成的恆星黑洞相比,前者質量通常是太陽質量的數 10 億倍,坐落在大型星系中心,活躍者會不斷吸取氣體並攪動周圍恆星。
  • 恆星黑洞的質量都很小,那宇宙中660億太陽質量黑洞是咋來的?
    那麼宇宙誕生後這麼短的時間內,這些數十億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是咋來的?要知道目前的恆星級別黑洞,也就幾十個太陽質量。就算它們使勁合併,也不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形成超大質量黑洞。這一切都要追溯到恆星的天體物理學。
  • 宇宙中質量最大的天體排名,暗物質和暗能量佔據宇宙質量的95%
    第八,暗物質它約佔宇宙質量的27%。觀測讓我們更加確定暗物質是什麼,而不是它實際上是什麼。然而,關於暗物質仍然有一些可行的可能性,其中一種理論認為,如果暗物質全部集中在棕矮星或重元素的小塊中,也就是大質量的緻密光暈物質,那麼長期下來,物質仍可能構成暗物質。另一方面,有一種最常見的觀點認為,暗物質根本沒有隱藏的能量,但它是由更奇異的粒子組成,比如弱相互作用的大質量物體。
  • 超大質量黑洞的「嘔吐物」中竟有恆星誕生?
    黑洞不僅僅是令所有物質消失的可怕天體—他們同樣也十分「噁心」。這些龐然大物有一種奇怪的傾向—就是噴射出一些看似在超乎尋常的密集質量下被撕碎的物質。這些活動仍然是宇宙中最神秘的現象之一。
  • 潛伏在宇宙中的新型黑洞是怎樣的,它與超大質量黑洞有什麼區別?
    事實上,哪怕是放眼整個宇宙,黑洞也是一種足夠巨大的天體,它的演化同時還影響著周圍的物體。如果你也對黑洞的形成有一定了解,那麼就應該知道:黑洞的誕生其實和中子星的產生過程相似,都始於恆星死亡時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坍塌。只是恆星在死亡和坍塌之後可能形成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物體,而該結果則完全由原始恆星的質量來決定。
  • 超大質量黑洞在宇宙中並不罕見
    也許宇宙中還有更多的超大質量黑洞,只不過它們住在偏遠地區的『高樓』中,而不是曼哈頓的摩天大樓裡。」天文學家於2011年發現的超大質量黑洞位於后髮星系團的NGC 4889星系中,雖然它的質量最大約為太陽的210億倍,但具體有多大卻難以確定,從太陽的30億倍到210億倍都有可能。
  • 超大質量黑洞:宇宙的締造者?
    很久很久以前,一團巨大的低溫氣體漂浮在空蕩的宇宙之中,而其中有一片黑色的區域甚至比宇宙背景還要深邃。突然之間,一條纖細的物質噴流以超高速噴湧了出來。它直衝雲端,壓縮其中的物質,觸發了恆星形成風暴。曾經沉睡的氣體雲現在則成為了一個星系。難道這就是一個星系的誕生?許多天體物理學家深信這一點。
  • 第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形成時是什麼樣子的?
    現代天體物理學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怎樣描述宇宙如何從一個沒有行星、恆星或星系的統一的地方,變成我們今天看到的豐富、結構多樣的宇宙。在我們所能看到的遙遠的過去,當宇宙只有幾億歲的時候,我們發現了許多迷人的物體。大量的恆星和星團存在;擁有十億個恆星的星系照亮了宇宙;即使是擁有巨大黑洞的類星體,在宇宙誕生10億年前就已經形成了。
  • 暗物質或源於原始黑洞:後者誕生於大爆炸後的「嬰兒宇宙...
    其中一個項目就是研究可能在恆星和星系誕生之前的宇宙早期就已經形成的黑洞。 這些原始黑洞(PBHs)可以解釋全部或部分暗物質,負責一些觀測到的引力波信號,並為我們星系和其他星系的中心發現的超大質量黑洞播下種子。
  • 宇宙中是否存在大量微型黑洞?它們和暗物質有啥關係?
    最後一直跟隨著宇宙大尺度結構的形成,如果微型黑洞存在,那麼黑洞就和暗物質有聯繫,它可能是暗物質的組成部分!我們先從典型黑洞說起。那麼經典的恆星黑洞是否和暗物質有關?典型黑洞和暗物質的形成時間和機理明顯不一樣,它和暗物質是絕對沒有關係的!暗物質屬於物質的一種形式,目前認為是存在與標準模型之外的粒子,它們最可能的性質是:冷的緩慢移動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
  • 超大質量黑洞怎麼形成的?日本天文學家稱其來自於超大質量恆星
    而超大質量黑洞(又稱巨型黑洞)是宇宙中質量和體積最大的單一天體類型,比如在我們銀河系中心位置,就有一個相當於太陽的431萬倍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而在銀河系的鄰居仙女座星系的中心,有一顆大約1億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去年公布的首張黑洞照片的m87中心黑洞,質量更是達到了太陽的56億倍,不過它還並不是最大質量的黑洞,已知質量最大的黑洞為Ton618,相當於太陽質量的660億倍。
  • 超大質量黑洞怎麼形成的?日本天文學家稱其來自於超大質量恆星
    而超大質量黑洞(又稱巨型黑洞)是宇宙中質量和體積最大的單一天體類型,比如在我們銀河系中心位置,就有一個相當於太陽的431萬倍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而在銀河系的鄰居仙女座星系的中心,有一顆大約1億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去年公布的首張黑洞照片的m87中心黑洞,質量更是達到了太陽的56億倍,不過它還並不是最大質量的黑洞,已知質量最大的黑洞為Ton618,相當於太陽質量的660億倍。
  • 一萬億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可能藏身於宇宙中,而我們對其一無所知
    歡迎來到黑洞獵人的生活。小的黑洞或恆星狀的黑洞比我們的太陽大,但不那麼大。 由於黑洞是超新星爆炸的最後階段由大質量恆星的死亡而產生的,而且大質量恆星必須如此大才能進行超新星爆炸,因此最小的黑洞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五倍。
  • 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有這麼大的恆星能通過超新星演化出這麼大的黑洞嗎?顯然不可能!所以我們今天就了解下宇宙早期的超大質量黑洞演化過程,它咋來的!先了解下我們銀河系的超大質量黑洞是怎樣被發現的銀河是夜空中光明與黑暗的交織,它包含了我們所能看到的所有恆星,從年輕到古老,有大有小,顏色各異,中間夾雜著昏暗的氣體雲,綿延數十萬光年,而我們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 天文學家觀察到一顆恆星被超大質量黑洞「迷住了」
    一個2.15億光年遠的恆星被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遮蓋,這使它成為迄今為止迄今為止最精確的恆星意粉觀測。義大利麵條化聽起來不是很科學,但是它是對實際發生情況的相當準確的描述。困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軌道上的註定恆星最終會撞到某種引力的最佳位置,從而使所有東西變成狗屎。
  • 大量原始的原初黑洞充斥在宇宙中,也許是暗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
    黑洞也許並不是都是像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那樣的龐然大物,達到了400萬個太陽質量。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宇宙中可能充滿了古老的小黑洞。 這些來自宇宙誕生之初的微型黑洞,即原初黑洞(PBH)。研究人員提出它們是暗物質的一種潛在可能性,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物質,會在整個宇宙空間內施加引力。
  • 黑洞穩定性和「臨界質量」問題
    像太陽一樣的中等質量恆星通過紅巨星的爆炸方式轉變為白矮星,大質量和超大質量恆星通過超新星的爆炸方式轉變為中子星和黑洞。在中子星的情形中,恆星核心的所有物質被壓碎成中子和其它粒子,恆星核心的物質被壓縮成中子星之後停止了引力收縮,中子星內部的中子簡併力抵抗了中子星自身的強大引力。
  • 發現最小超大質量黑洞,還不到太陽質量的100萬倍!
    來自卡迪夫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表示,使用一項新技術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放大黑洞這些神秘的宇宙物體,更接近了解超大質量黑洞(SMBH)是如何誕生的。科學家們不確定超大質量黑洞是在宇宙大爆炸後不久的極端條件下形成(這個過程被稱為「直接坍塌」),還是在更晚的時候,從大質量恆星死亡所產生的「種子」黑洞中生長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