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質量黑洞重新溯源:可能與暗物質的光暈有關

2020-12-06 前瞻網

超大質量黑洞重新溯源:可能與暗物質的光暈有關

 Jane Cai • 2019-01-24 17:20:03 來源:前瞻網 E988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科學家正重新思考宇宙中第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的誕生故事。

研究人員普遍認為,這些龐然大物是在鄰近星系紫外線輻射泛濫的地區萌芽的。這一理念形成的基礎是認為這種輻射抑制了正常恆星的形成,釋放出的物質最終融入黑洞。

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另一種現象可能在抑制這類恆星的形成方面更為重要——即暗物質光暈的快速增長。暗物質是構成宇宙大部分物質的神秘物質(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它既不吸收光線,也不反射光線)。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喬治亞理工學院相對論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副教授約翰·懷斯(John Wise)在一份聲明中說:「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發現了一種全新的機制,它能激發大質量黑洞的形成,尤其是暗物質光暈的形成。」

懷斯補充說:「我們不應該只考慮輻射,也需要考慮光暈的生長速度。理解它不需要那麼多的物理學知識——僅僅需要知道暗物質是如何分布的,以及引力將如何影響它即可。需要在一個物質高度聚合的罕見區域形成一個大質量黑洞。

一個放大了的30光年的暗物質光暈。旋轉的氣體盤分裂成三個團塊,在它們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坍塌,形成超大質量恆星。圖源:約翰·懷斯

懷斯和他的同事在分析了超級計算機對早期宇宙演化的模擬後得出了這個結論。這些模擬揭示了10個只包含氣體雲的暗物質光暈,這些光暈的質量很大,本應成為恆星的搖籃。

研究人員隨後對其中兩個大約有2400光年寬的光暈進行了額外的模擬,以便更詳細地了解宇宙誕生後2.7億年可能發生了什麼。

懷斯說:「我們只是在宇宙中這些密度極高的區域看到了這些黑洞的形成。暗物質創造了大部分的引力,然後氣體落入引力勢,在那裡它可以形成恆星或巨大的黑洞。」

研究人員發現,在光暈膨脹的地方,黑洞容易形成。黑洞自身的增長是由構成新生星系的氣體雲的合併所推動的。

「這是關鍵,」該研究的共同作者愛爾蘭都柏林城市大學天體物理學和相對論中心的研究員約翰·裡根(John Regan)在同一份聲明中說,「星系誕生時星系基礎快速聚集的猛烈以及動蕩的本質,再加上猛烈碰撞,阻止了正常恆星的形成,反而為黑洞的形成創造了完美的條件。」

這項新研究表明,這些條件只會導致少數超大質量恆星的形成,而不是大量較小的「正常」恆星的形成。超大質量恆星太活躍,消失得早,很快就坍縮成黑洞,這種黑洞不像類太陽恆星,後者活了數十億年,最終成為被稱為白矮星的高密度殭屍恆星。其中一些新生的黑洞在億萬年後成長為超大質量的龐然大物。

研究小組認為,在整個宇宙的歷史中,快速增長的暗物質光暈可能已經足夠普遍,具有相當大的解釋力。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布萊恩·奧謝( Brian O'Shea)是密西根州立大學計算和理論天體物理學家,他在相同的聲明中說:「我們預測這種情況的發生足以成為我們無論是在早期的宇宙還是現在的星系中觀測到的質量最大的黑洞的起源。」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宇宙第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誕生於暗物質,而不是大質量恆星坍塌?
    這種輻射抑制了正常恆星的形成,釋放出物質最終融入黑洞,這一想法得以實現。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另一種現象可能在抑制這類恆星的形成方面更為重要——暗物質的「光暈」快速增長。暗物質是構成宇宙大部分物質的神秘物質(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它既不吸收光線,也不反射光線)。
  • 宇宙中的暗物質可能是由黑洞組成的嗎?
    關於暗物質是什麼有很多爭議,但是一些缺失的物質不能包含在黑洞中嗎?一旦物質進入黑洞,它就不能被看見或測量,所以它是不可解釋的。物質一旦進入黑洞,就變的不可見,但這並不意味著無法測量它的影響。黑洞仍因其質量而產生重力影響,就像宇宙中所有其他的大質量物體一樣。由此實際上我們可以發現並測量黑洞的質量,通過觀察周圍物質對它的影響。例如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的黑洞有強引力使得離他軌道很近的恆星高速運行。依據這個事實以及描述恆星軌道的等式,我們可以估算出黑洞的質量。我們知道暗物質存在在星系中因為遠離宇宙中心的旋轉曲線是平的。
  • 一張「蜘蛛網」將六個星系困在超大質量黑洞周圍
    新的觀測顯示,在宇宙的早期歷史中,六個星系被困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軌道上。根據ESO的聲明,智利南部歐洲天文臺的超大型望遠鏡(VLT)和其他天文臺提供的新數據使天文學家對宇宙小於十億年時的黑洞演化有了新的發現。
  • 宇宙中質量最大的天體排名,暗物質和暗能量佔據宇宙質量的95%
    將能量轉化為質量是微不足道的,你們可能之前也聽說過暗能量,但詳細解釋一下它的重要性,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早期,科學家們確定了宇宙膨脹的一些動力學,這樣它可能有足夠的能量密度來阻止宇宙膨脹。但它的能量也可能非常小,永遠不會阻止膨脹,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引力必然會減慢膨脹的速度,因為我們的宇宙充滿了物質,萬有引力將所有物質聚集在一起。
  • 神秘的宇宙森林:原始黑洞或能揭示暗物質本質!
    科學家進行了一項新研究,將目光聚焦可能在大爆炸後瞬間誕生的原始黑洞。他們分析了這些極端遙遠類星體放射的光線與宇宙網之間的交互。宇宙網是一個由氣體和暗物質「絲線」構成的網絡,遍布宇宙的每一個角落。研究發現原始黑洞或能揭示暗物質的本質。
  • 1000億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會在周圍形成「暗物質環」?
    一個全新的黑洞項目,希望可以找到1000億倍太陽質量的「超級黑洞」,這樣的超級黑洞,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黑洞質量、體積是否存在上限,甚至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宇宙中的暗物質。然而到目前為止,科學家沒有發現任何一個黑洞到達1000億倍太陽質量,因此對於質量異常龐大的超級黑洞,或許存在特殊的不確定性。按照最流行的說法,在宇宙最初的階段,物質較為集中,短時間內就出現了原初黑洞。這些小黑洞快速吞噬周圍的物質,形成超大質量黑洞,進而成為星系的中心。
  • 大黑洞誕生記:科學家模擬首批星系如何孕育巨型黑洞
    藉助「藍水」超級計算機「復興模擬」項目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大質量黑洞可以在沒有恆星存在,但快速擴張的星系區域形成,尤其是暗物質光暈。據科學家預測,無論是在宇宙誕生之初還是當前的星系,絕大多數大質量黑洞的源頭都是暗物質光暈。科學家模擬的年輕星系,在產生輻射(白色)和金屬(綠色)的同時加熱周圍氣體。
  • 這個孤立的星系中心卻充滿了暗物質!
    如果這個解釋是正確的,那麼mrk1216中的暗物質和它的星系表親也應該被緊密地包裹起來。為了第一次驗證這個想法,兩位天文學家研究了距離Mrk 1216中心不同距離熱氣體的x射線亮度和溫度,這樣就可以「稱」出星系中央存在多少暗物質。
  • 研究人員認為暗物質可能由原始黑洞組成
    來自卡夫利宇宙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一直在對可能形成於早期宇宙的黑洞進行研究,這些所謂的原始黑洞被認為是在恆星和星系誕生之前形成的。原始黑洞可能是全部或部分暗物質形成的原因,也是我們銀河系中心和其他地方發現的一些觀測到的引力波信號和超大質量黑洞的成因。
  • 原始黑洞可能是暗物質?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提出過一個觀點:看不見的「原始」黑洞可能是隱藏的暗物質。可惜的是,紐約大學天體物理學家亞辛•阿里-海蒙德在2017年發表了一篇論文,對這種類型的黑洞將如何影響LIGO的探測率進行了檢驗,在此之後,暗物質與原始黑洞的關係開始受到質疑。阿里-海蒙德計算出,如果新生宇宙產生的黑洞足夠多,能夠解釋暗物質,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黑洞將形成雙黑洞系統,彼此環繞並越來越近,其合併速度甚至比LIGO觀測到的合併事件高數千倍。
  • 星系和暗物質之間有什麼關係?普朗克衛星揭曉了答案
    ,揭示了類星體(活動星系中明亮的核心)的光度與它們所在更大暗物質「光暈」質量之間的聯繫。宇宙中大多數星系的核心都有超大/大質量黑洞,其質量是太陽質量的數百萬到數十億倍。這些宇宙怪物中大多數都是「休眠」的,在它們附近幾乎沒有或幾乎沒有活動,但大約有1%被歸類為「活躍」,它們以非常快的速度從周圍環境中吸收物質。這種吸積過程使黑洞附近物質在電磁光譜中發出明亮的光,使這些活躍的星系或類星體成為宇宙中最亮的光源之一。
  • 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會「晃動」
    一組科學家認為,黑洞可以長到他們所說的「極其巨大的」尺寸,每一個可以有1000億或更多個太陽質量那麼重。研究人員說,發現如此巨大的黑洞或可揭示神秘暗物質的大部分性質。這些神秘的暗物質佔到了宇宙總物質的五分之四。大多數星系(即使不是全部)的中心是超大質量的黑洞,質量是我們的太陽的數百萬乃至數十億倍。例如,在我們銀河系的中心是人馬座A*,尺寸大約是450萬個太陽質量。
  • 玻色子星可能和超大質量黑洞一樣,但它是透明的
    事實上,它們與超大質量黑洞具有相同的這些特徵,這使得一些作者提出,一些位於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物體實際上可能是玻色子星。因此在一篇新論文中,科學家計算出瞭望遠鏡觀測到的玻色子星的樣子,以及它與吸積黑洞的直接圖像的不同。
  • 玻色子星可能和超大質量黑洞一樣,但它是透明的
    這是第一次,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黑洞陰影的真實圖像上。這是多年努力的結果,是人類合作和技術獨創性的偉大成就。就像最好的科學突破一樣,它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探索世界。與黑洞類似,廣義相對論預測,玻色子星能夠增長到幾百萬個太陽質量,並達到非常緊密的狀態。
  • 原始黑洞是否可能是暗物質?
    「如果他的結果是正確的——看起來他做的是相當仔細的計算——那就將給我們的計算畫上休止符,」阿里-海蒙德說,「這將意味著它們實際上可能就是所有的暗物質。」他在後續的論文中也繼續對原始黑洞的觀點展開研究。他們推斷,在宇宙最初的幾分之一秒內,密度的微小波動可能會賦予某些區域過多的質量。每一個這樣的區域都會坍縮成黑洞,而黑洞的大小將由該區域的視界決定。所謂視界,便是以光速可到達的任何點周圍的空間。視界內的任何物質都會感受到黑洞的引力並墜入黑洞。霍金的粗略計算表明,如果黑洞的大小超過較小的小行星,那麼它們可能仍潛伏在今天的宇宙中。
  • 能否用黑洞的陰影,探測到暗物質?物理學家:我已開發出這個公式
    2019年4月,事件視界望遠鏡首次獲得位於M87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陰影的圖像。為了拍攝這張照片,天文學家必須結合全球各地的八個天文臺。首先,暗物質的分布方式是光子球體位於暗物質層和事件視界之間。在這種情況下,對於觀察者來說,黑洞陰影的大小不會改變,將無法通過陰影形狀來檢測暗物質的存在。第二種情況(當暗物質的暈比光子球更接近視界時)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一區域的所有物質都將不可避免地被黑洞吸收。
  • 能否用黑洞的陰影,探測到暗物質?物理學家:我已開發出這個公式
    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利用黑洞的陰影就不太可能探測到暗物質,其研究發表在《物理快報B》期刊上。2019年4月,事件視界望遠鏡首次獲得位於M87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陰影的圖像。為了拍攝這張照片,天文學家必須結合全球各地的八個天文臺。圖像沒有足夠的解析度來清晰地定義中心黑洞的幾何形狀,但研究人員希望在未來獲得更高的圖像質量。
  • 天文學家發現超大質量黑洞陷入宇宙
    類星體是天空中非常明亮的光源,在其中心包含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周圍有一個被稱為 "吸積盤"的巨大氣體盤。 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ESO)位於智利的甚大望遠鏡(VLT)和美國的望遠鏡,天文學家對J1030進行了觀測,它位於太空中一個深邃、黑暗的角落。這個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是我們太陽的10億倍,它非常巨大--這很不尋常,因為它還非常年輕。
  • 超大質量黑洞與周圍恆星上演「玫瑰舞」
    來源:經濟日報據美國太空網16日報導,歐洲科學家歷經近30年研究,首次發現圍繞銀河系中央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旋轉恆星的行進軌跡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測精準吻合,再次驗證了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根澤爾補充說:「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首次在繞著人馬座A*旋轉的恆星上看到同樣的效應,這項觀察性突破也進一步強化了人馬座A*是太陽質量400萬倍超大質量黑洞的證據。」該研究小組使用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甚大望遠鏡(VLT)來追蹤一顆名為S2的恆星,該恆星繞人馬座A*旋轉,後者距地球約2.6萬光年。
  • 銀河系中心存在超大質量黑洞,那麼太陽繞著黑洞轉?
    視界外的物質會形成一個吸積盤,這些物質被黑洞的引力加速,以非常快的速度繞著黑洞運轉,不僅溫度極高,還會發出十分耀眼的光芒。在黑洞的引力拉扯下,物質將螺旋式靠近黑洞,被撕得粉碎,最終墜入黑洞。由於我們看到的只是很久之前的光,這麼近的距離,該恆星可能早已被黑洞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