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洞誕生記:科學家模擬首批星系如何孕育巨型黑洞

2020-12-06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體物理學類

對於神秘莫測的黑洞,科學家的研究不斷深入。藉助「藍水」超級計算機「復興模擬」項目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大質量黑洞可以在沒有恆星存在,但快速擴張的星系區域形成,尤其是暗物質光暈。據科學家預測,無論是在宇宙誕生之初還是當前的星系,絕大多數大質量黑洞的源頭都是暗物質光暈。

科學家模擬的年輕星系,在產生輻射(白色)和金屬(綠色)的同時加熱周圍氣體。暗物質光暈(插入圖)正在形成3個超大質量黑洞在揭示早期宇宙如何演化出第一批大質量黑洞方面,科學家又往前邁進一步。雖然這些遙遠黑洞的光線非常強烈,足以被130億光年外的望遠鏡捕捉到,但它們如何形成仍是一個不解之謎。藉助「藍水」超級計算機70TB「復興模擬」項目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大質量黑洞可以在沒有恆星存在,但快速擴張的星系區域形成。

藝術概念圖,銀河系的暗物質藍色光暈喬治亞理工學院相對論天體物理學中心副教授約翰·維瑟表示:「研究中,我們發現了觸發黑洞形成按鈕的一種全新機制,尤其是在暗物質光暈。我們不能緊盯著輻射不放,還需要聚焦這些光暈的生長速度。我們不需要太多物理學研究就能了解這些光暈,只需要研究暗物質如何分布以及引力如何對它們產生影響。想要形成大質量黑洞需要身處一個罕見區域,即大量物質聚集的區域。」

根據這項新研究,星系的快速擴張能夠導致黑洞形成。這顛覆了長久以來科學家普遍接受的假設,即這些區域會限制黑洞的生長能力。研究人員指出黑洞可能在暗物質光暈中形成。暗物質將星系聚合在一起。

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物質雲科學家此前認為黑洞只能在充斥著輻射的區域形成。都柏林城市大學天體物理學與相對論研究中心的約翰·裡根表示:「此前的理論認為這種現象只能發生在暴露於扼殺恆星形成的高水平輻射環境。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這些區域會經歷一個極速生長階段。星系誕生階段的快速而猛烈的擴張以及物質的猛烈對撞,會阻止正常的恆星形成過程,進而為黑洞的形成創造完美條件。這項研究另闢蹊徑,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

藝術概念圖,一個被緻密氣體-塵埃盤環繞的星系中央超大質量黑洞研究過程中,科學家使用了「復興模擬」項目2011年至2014年獲取的數據。他們發現10個本應該形成恆星,但只存在緻密氣雲的暗物質光暈。在Stampede2超級計算機的幫助下,研究小組對這些光暈進行了更高解析度的模擬,從而揭示了大爆炸後2.7億年所發生活動的空前細節。

維瑟指出:「只有在宇宙的這些超緻密區域,我們才看到了大質量黑洞的形成。暗物質產生了絕大多數引力,氣體在引力的作用下墜落並不斷積聚,能夠形成大質量黑洞。」模擬結果顯示這些黑洞能夠以驚人的速度生長,不斷俘獲周圍的氣體和其它物質團並將它們壓縮。

藉助「復興模擬」項目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大質量黑洞可以在沒有恆星存在,但快速擴張的星系區域形成維瑟表示:「根據天文學家的觀測,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能夠在8億年內達到太陽的10億倍。這需要黑洞所在區域存在數量驚人的物質。宇宙誕生之初,這些區域就形成了星系。」

研究小組表示形成黑洞的暗物質光暈可能比此前認為的更為普遍。密西根州立大學教授布賴恩·奧希亞指出:「發現這些光暈是該研究的一項令人興奮的成果。它們雖然罕見,但可能比此前認為的普遍。根據我們的預測,無論是在宇宙誕生之初還是當前的星系,絕大多數大質量黑洞的源頭都是這些暗物質光暈。」

超大質量黑洞是星系中央的緻密區域,質量可達到太陽的數十億倍。它們能扭曲時空(如圖),甚至連光線也無法逃脫它們的引力

黑洞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黑洞的密度極高同時擁有驚人的引力,任何形式的輻射都無法逃脫它們的魔爪,哪怕是光線。藉助超乎想像的引力,它們讓塵埃和氣體聚集在自己周圍。據信,黑洞的巨大引力就是星系中的恆星圍繞中心運轉的原因所在。但黑洞如何形成,科學家知之甚少。

天文學家認為黑洞可能由規模可達到太陽10萬倍的氣體雲塌陷形成。在這些黑洞中,很多充當了更大黑洞的「種子」,通過碰撞合併形成超大質量黑洞。每一個已知大型星系的中央都潛伏著這樣的超級黑洞。另一種情況是,超大質量黑洞的「種子」來源於質量百倍於太陽的巨型恆星。燃料耗盡後,巨型恆星發生塌陷並形成黑洞。巨型恆星死亡時會發生超新星爆炸,將恆星外層的物質拋射到深空。

博科園-科學科普|文: 夏延·麥克唐納轉自: 漫步宇宙/qqtaikong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相關焦點

  • 巨型黑洞:超越SMBHs
    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可能存在比星系中心已經觀測到的超大質量黑洞還要大
  • 歐南天文臺:困住六星系的黑洞,十億個太陽,它是怎麼誕生的?
    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VLT(甚大望遠鏡)發現一個宇宙大爆炸九億年後就形成的超大黑洞(QSO)SDSS J1030 + 0524,質量高達太陽的十億倍!在它布置的引力網中,有六個星系被黑洞強大的引力纏在了裡面!
  • 歐南天文臺:困住六星系的黑洞,十億個太陽,它是怎麼誕生的?
    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VLT(甚大望遠鏡)發現一個宇宙大爆炸九億年後就形成的超大黑洞(QSO)SDSS J1030 + 0524,質量高達太陽的十億倍!在它布置的引力網中,有六個星系被黑洞強大的引力纏在了裡面!
  • 星系的中心是黑洞,黑洞不斷吞噬,最終會吃掉整個星系嗎?
    黑洞是宇宙中客觀存在的一種天體,神秘而強大。從理論上來講,黑洞有大有小,最常見的黑洞是由恆星在燃料耗盡之後坍縮而成的,這樣的黑洞通常都具有較大的質量。而宇宙間還有一些原生黑洞,這些黑洞的前身並不是恆星,所以並沒有質量的限制,這些黑洞可以小到直徑只有一毫米。不過這些小型黑洞的生命周期是很短暫的,根據霍金輻射理論,其很快就會蒸發殆盡。所以這些小型黑洞只是存在於理論之中,我們並沒有它們存在的現實證據。不過大質量的黑洞的確是存在的,距離地球5300萬光年的M87黑洞照片讓我們領略了黑洞之美。
  • 天文學家首次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同時捕獲多個星系
    一般來說,像此次這種對宇宙誕生初期時包含超大質量黑洞的系統的觀測,將有助於我們進一步了解宇宙中存在著的那些目前我們還知之甚少,且對現有天文物理及宇宙學理論具有挑戰性意義的極端系統,以及形成超大質量黑洞的具體過程。
  • 天文學家首次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同時捕獲多個星系
    一般來說,像此次這種對宇宙誕生初期時包含超大質量黑洞的系統的觀測,將有助於我們進一步了解宇宙中存在著的那些目前我們還知之甚少,且對現有天文物理及宇宙學理論具有挑戰性意義的極端系統,以及形成超大質量黑洞的具體過程。
  • 發現個奇怪黑洞,竟迫使科學家重新評估:黑洞對星系恆星的影響!
    天文學家通過搜索被稱為電離碳恆星加熱氣體的特徵,用來研究非常遙遠星系中的恆星是如何形成,但是發現活躍的黑洞也可以加熱這種氣體。這些結果與長期持有的理解相矛盾,即在遙遠星系中產生電離碳的能量僅來自恆星形成。這一發現迫使科學家們重新評估黑洞對星系及其內部恆星的影響。黑洞天生就很奇怪,引力如此之強,任何東西都無法逃脫,甚至光也不能逃脫。
  • 科學家:宇宙早期到處都是巨型黑洞!為什麼它們現在都不見了?
    現代天文學對於黑洞的形成有幾種理論:如何形成黑洞?一種認為是恆星型黑洞,即超大質量恆星在晚期直接坍縮而成或者在超新星爆發的過程中形成黑洞。而另一種理論則是宇宙大爆炸時產生的原初黑洞,一般恆星型黑洞不太可能超過太陽質量的幾十倍,但原初黑洞則沒有上限。
  • 科學家:宇宙早期到處都是巨型黑洞!為什麼它們現在都不見了?
    現代天文學對於黑洞的形成有幾種理論:如何形成黑洞?一種認為是恆星型黑洞,即超大質量恆星在晚期直接坍縮而成或者在超新星爆發的過程中形成黑洞。現代天文觀測到的黑洞洞這太陽的數百萬倍,甚至高達數十億倍,顯然在誕生初期黑洞是沒有那麼大的,所以黑洞有一個成長過程:吸積:黑洞誕生後,如果周圍有其他恆星或者星際塵埃等物質,那麼它會不斷吸積而成長,但速度相對有限,因為在物質掉落黑洞的過程中,會因為壓縮而出現全波段的電磁輻射,如果物質太多,則會形成愛丁頓極限效應
  • 尋找終極的宇宙怪物——黑洞
    但在今天,科學家們依靠斯威夫特,將它們帶到人類知識的前沿,並超越人們的認知 。如何發現藏匿在黑暗中的東西,你必須尋我它的蹤跡,斯威太特的器被設計成用來記高能量輻射的爆發,伽馬射線無法穿透地球大氣層,但在這裡的空間中,斯威夫特在前排中間的角度觀測它們。伽馬射線在一個黑洞誕生時噴發,那發生於當一顆大恆星,在火光中死去之時,產生非常強大的爆炸,像百億億個太陽那麼亮。
  • 黑洞那麼黑,科學家是如何觀測到它們的?
    在相對論中,愛因斯坦表示宇宙中存在一種叫做「黑洞」的神秘天體。不過,因為黑洞從不曾被人類發現,所以這也讓愛因斯坦本人在晚年的時候對「黑洞是否真實存在」產生了質疑。不過幸運的是,人類在去年拍攝到了第一張黑洞照片,這讓愛因斯坦關於黑洞的猜想全都成真。
  • 星系在黑洞盛宴中倖存
    黑洞被認為吞噬了周圍的大量物質,以至於終結了其宿主星系的生命。在這個過程中,它們創造了一個高能的物體,叫做類星體,以前被認為可以阻止恆星的誕生。現在,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星系,該星系通過繼續誕生新恆星(每年約100個太陽大小的恆星)來生存在類星體的強力作用下。
  • 研究發現超級黑洞新來源
    日本東北大學(Tohoku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利用計算機模擬,提出了超級黑洞如何誕生的一套新理論,能夠解釋為什麼今天科學家觀測到的超級黑洞數量有這麼多。(NAOJ)科學家已經發現,幾乎每個星系的中央都有一個超級大黑洞,有的質量可以達到百億個太陽這麼大。但是,它們是怎麼來的,是現在天文學上一大謎題。較多人接受的一種理論是,它們是由某種天體直接坍塌而來,科學家把這些天體稱為黑洞的「前體」。
  • 「黑洞」的力量是湮滅還是創造?
    一直以來,黑洞就被認為是破壞的代言人,被科學家歸於星系或恆星副產品之下。但是現在有科學家認為,黑洞的新身份具有「創造的力量」,在大爆炸不久之後就產生了。來自佩恩州的天體物理學家李悅新表示:「我們認為,黑洞在創造宇宙現今結構中扮演著本質性的作用。」
  • 宇宙中黑洞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正在電腦中模擬黑洞形成過程
    如果看過一些關於恆星形成的科技資料,都會知道恆星靠燃燒熱核燃料來維持生命,它燃燒熱核燃料時會產生較重的元素,而所有的能量就會釋放出來跟炸彈一樣,所以恆星耗盡燃料時就會開始冷卻,它冷卻時就不再有足夠的壓力來維持形狀,所以它會由於自己的重量而開始崩塌,它會持續崩塌知道體積變得很小,然後它會遭遇到物質擠壓在一起時的壓力,在這個階段,它的體積會比地球還大一些
  • 黑洞是什麼?如何給孩子介紹黑洞?
    M87星系中心黑洞的首張照片。這個「勢力範圍」就被稱作黑洞的半徑或事件視界。至此,黑洞已經誕生。剛誕生的「嬰兒黑洞」如饑似渴,開始將體積較小的恆星的氣體撕扯到自己身邊,這些氣體在被黑洞吞噬前,會在事件視界外形成一個環狀圓盤,成為「吸積盤」,它是科學家定位黑洞的重要依據。
  • 黑洞,溫柔的殺手,科學家發現銀河系中心黑洞活在孕育新恆星
    一直以來,黑洞都是以冷面殺手的形象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它們是宇宙中的饕餮,無所不吞,連光也不放過。任何天體膽敢靠近它,都必死無疑。不過,科學家告訴我們:雖然黑洞一直被我們看作是宇宙中的殺手,但它可能也有溫柔的一面。有的時候,它反而或孕育出一些新的恆星。這項研究,還要從銀河系的中心說起。
  • 宇宙中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是否與周圍的星際氣體和恆星有關?
    所以,當此類雲層因為自重而坍塌的時候所形成小恆星,完全不足以形成最終能夠演化為超大質量黑洞的恆星類型,這便是為什麼科學家們認為,宇宙各大星系中的超大質量黑洞,一定不都始於原始氣體雲坍塌的初期。超大質量黑洞的前生-當巨型雲層中存在重元素,超大質量恆星如何形成?
  • 黑洞是如何塑造一個星系的?黑洞風橫掃一切
    來自歐洲航天局XMM-牛頓x射線天文臺(XMM-牛頓衛星)的數據揭示了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在橫掃星際物質的強風作用下形成宿主星系。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們分析了XMM-牛頓衛星對活躍星系PG 1114+445核心黑洞長達8年的觀測,展示了超快的黑洞風(從離黑洞非常近的吸積盤釋放出的氣體)如何與星系中心的星際物質相互作用。這些噴流以前也被發現過,但新研究首次明確指出了它們與宿主星系相互作用的三個階段。
  • 在宇宙深處,六個星系把一個超級黑洞包圍了
    在一項發布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上的新研究中,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在宇宙深處捕捉到驚人一幕——在一片巨型氣體網絡之中,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附近緊密圍繞著六個星系。這項新研究為我們認識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與演化提供了重要線索。關於超大質量黑洞,一個令人困惑的謎題在於,它們在宇宙早期就已經存在了。要知道,宇宙中最早一批黑洞通常被認為由恆星坍縮形成,可它們是如何在短短時間內快速成長為超大質量黑洞的呢?以本次新發現的黑洞為例,在宇宙大爆炸後僅9億年,它的質量就已經演化至太陽10億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