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和暗物質之間有什麼關係?普朗克衛星揭曉了答案

2020-12-05 博科園
博科園:本文為天文學類

科學家們利用歐空局普朗克衛星記錄的宇宙物質引力在宇宙微波背景上留下的微小扭曲,揭示了類星體(活動星系中明亮的核心)的光度與它們所在更大暗物質「光暈」質量之間的聯繫。這一結果對於我們理解星系如何在宇宙歷史中演化是一個重要的確認。宇宙中大多數星系的核心都有超大/大質量黑洞,其質量是太陽質量的數百萬到數十億倍。這些宇宙怪物中大多數都是「休眠」的,在它們附近幾乎沒有或幾乎沒有活動,但大約有1%被歸類為「活躍」,它們以非常快的速度從周圍環境中吸收物質。

這種吸積過程使黑洞附近物質在電磁光譜中發出明亮的光,使這些活躍的星系或類星體成為宇宙中最亮的光源之一。雖然目前還不清楚是什麼激活了這些黑洞,開啟和關閉了它們強烈吸積的階段,但類星體很可能在調節整個宇宙歷史上星系的演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在更大的尺度上理解類星體、它們的宿主星系和環境之間的關係是至關重要。英國赫特福德大學的James Geach最近領導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將歐洲航天局普朗克任務的數據與迄今為止最大的類星體調查數據結合起來,闡明了這個迷人的話題。

圖示由類星體承載的暗物質暈引起引力偏移。圖片:David Tree, Professor Peter Richardson, Games and Visual Effects Research Lab, 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根據宇宙結構形成的主要設想,星系是由宇宙網中密度最大節點中的普通物質形成——這是一個絲狀網絡,主要由不可見的暗物質組成,遍布宇宙。反過來,普通物質和暗物質的複雜分布都源於原始宇宙的微小波動,這在宇宙歷史上最古老的光——宇宙微波背景(CMB)中留下了印記。普朗克衛星在2009年至2013年間一直在掃描天空,以繪製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最精確的全天空圖,使科學家能夠將我們對宇宙的年齡、膨脹、歷史和內容知識精確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還有更多:正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那樣,巨大的物體扭曲了它們周圍的時空結構,扭曲了一切經過它們附近物體的路徑,甚至光也不例外。這種現象被稱為引力透鏡,也影響普朗克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測量。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攜帶著一種大規模物質分布的印記,最古老宇宙光在到達衛星的過程中遇到了這種物質。我們知道星系是在一個看不見的暗物質『腳手架』內形成和演化,不能直接觀察到它,但我們可以利用印在宇宙微波背景上的引力透鏡畸變來了解星系周圍的暗物質結構。

宇宙微波背景的引力透鏡現象。圖片:ESA and the Planck Collaboration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引力透鏡扭曲很小,在大約10分鐘的弧形尺度上重新排列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天空圖像——相當於滿月直徑的三分之一。但是,在統計方法的幫助下,許多來自天空的微小偏轉可以結合起來,獲得更強信號,將圍繞許多類星體收集的數據堆積起來。在他們的研究中,Geach及其同事分析了普朗克團隊獲得的最新引力透鏡圖,該團隊於2018年作為普朗克遺產發布的一部分公開,結合從有史以來最大樣本中抽取的20萬個類星體 。

通過結合普朗克衛星數據和如此大的類星體樣本,可以測量類星體宿主星系所在暗物質暈的質量,並研究不同亮度類星體的質量如何變化。分析表明,類星體的亮度越高,其暗物質暈的質量就越大。這是一個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類星體的亮度、在超大質量黑洞附近釋放的能量(這一區域可能會持續數天的時間)和圍繞著它的暗物質光暈及其周圍環境質量之間存在相關性,這些光環圍繞類星體延伸了數千萬光年。使用宇宙微波背景作為一種對宇宙的『背光』,背光已經被前景物質引力透鏡化。

因此通過將星系與普朗克透鏡映射相關聯,就有了一種研究星系及其演化的新方法。這一發現支持了類星體形成的理論模型,該模型預測了類星體的光度與暈質量之間的相關性,尤其是對於最明亮的類星體,那裡的黑洞正在以接近最大速率吸收物質。這項研究集中在遙遠的類星體上,這些類星體是在宇宙大約40億年的時候被觀測到,大約是目前將近138億年類星體年齡的三分之一。這接近超大質量黑洞增長的頂峰時期。結合未來更深入的類星體研究。

普朗克衛星數據可以使科學家們把這些研究推到宇宙歷史上更早的時期,直到第一個類星體形成的時代。歐洲航天局普朗克項目科學家簡·陶伯(Jan Tauber)說:這個結果顯示了普朗克引力透鏡測量的威力,這使我們有可能測量星系形成和演化過程中暗物質的隱形結構。普朗克衛星的遺產是相當驚人的,數據被用於比最初設想的更廣泛的科學應用。其研究成果由J. E. Geach等人發在《天體物理學》第874卷第1期上。

圖示由類星體承載的暗物質暈引起引力偏移。圖片:David Tree, Professor Peter Richardson, Games and Visual Effects Research Lab, 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博科園-科學科普|研究/來自: 歐洲航天局參考期刊文獻:《天體物理學》DOI: 10.3847/1538-4357/ab0894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博科園-請看更多精彩內容:

長達7300天的觀測,終於發現5顆系外行星!

祝哈勃望遠鏡29歲生日快樂!公布了南蟹狀星雲的美景

發明用大型強子對撞機捕獲暗物質粒子的方法!

相關焦點

  • 這個星系,沒有暗物質
    2018年3月9日,天文學家們宣稱發現一個奇特的星系,這個星系沒有暗物質!也許你會說,發現沒有暗物質的星系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這可是大事件,這事如果最終確定,堪比發現「」引力波「」和「」上帝粒子「」還要刺激。這是一個物理學家們做夢都沒想到的意外發現。因為暗物質用「不存在」證明了自己的存在!
  • 暗物質與暗能量的「愛恨情仇」,它們究竟有何關係,又有何不同?
    暗物質和暗能量我們都分別介紹了。那麼,它們兩個之間,有什麼共同點和不同點呢?首先,它們的共同點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都與我們可見的物質幾乎沒有相互作用。正是這個原因,導致我們無從觀測它們。它們不與光子作用,因此我們肉眼看不見;它們也不發生電磁作用(當然光也屬於電磁波),因此包括X射線,γ射線、紅外線、紫外線在內的各種電磁波也探測不到。
  • 暗物質和暗能量可能真的存在!是有多神秘?
    歐洲航天局官員7月17日宣布,「普朗克」任務的最終數據再一次驗證標準宇宙模型,而暗物質和暗能量正是標準模型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至2013年,「普朗克」衛星對最古老的宇宙光線進行細節空前的觀測。2015年,也就是第二次公布的數據結合了溫度測量結果和CMB偏振(光振)觀測結果,涵蓋「普朗克」衛星獲取的所有類型數據。
  • 反物質、暗物質、暗能量之間是什麼關係?來帶你重新認識這三者
    反物質、暗物質、暗能量,這三個玩意兒的名字差不多,看著都有點古怪,在電影裡一看就是反派的樣子。但其實它們在物理學上都是極其重要的角色,但它們之間沒有任何邏輯關係。那麼反物質在我們的宇宙大片中有什麼重要性?答案就是它在我們的宇宙大片裡活不過三秒,但假如它活下來了,那可能就沒有我們的主角普通物質什麼事了。
  • 反物質、暗物質、暗能量之間是什麼關係?來帶你重新認識這三者
    反物質、暗物質、暗能量,這三個玩意兒的名字差不多,看著都有點古怪,在電影裡一看就是反派的樣子。但其實它們在物理學上都是極其重要的角色,但它們之間沒有任何邏輯關係。反物質反物質最早來自於狄拉克的一個預言,我在前些天的文章中有講過那段歷史,這裡就不重複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我4月23日關於反物質和暗物質的文章。
  • 暗物質和暗能量可能真的存在,是有多神秘?
    博科園-科學科普暗物質和暗能量神秘莫測歐洲航天局官員7月17日宣布,「普朗克」任務的最終數據再一次驗證標準宇宙模型,而暗物質和暗能量正是標準模型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至2013年,「普朗克」衛星對最古老的宇宙光線進行細節空前的觀測。
  • 暗物質的秘密被揭開,歸功於星系團,為什麼?
    [+]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但都體現了相同的事:暗物質是真實的,它們無處不在,而且神秘壯觀。相關知識交互作用星系是互相之間交互作用的星系。假如兩個或者多個星系碰撞或者靠近得太近,它們之間會發生交互作用,其結果可能是交互作用的星系合併或者形成特殊的形狀和排列。
  • 星系團中有不可見物質?隱藏的暗物質是什麼?它們有何密切聯繫?
    20世紀30年代,瑞士天文學家F.Zwicky在研究后髮星系團的成員星系運動時,發現這些星系運動速度遠遠超過了該星系團可見物質質量所能束縛的物體速度,意味著其中存在大量不可見的物質,但該發現在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20世紀70年代,V.Rubin等對星系旋轉曲線的測量無可爭議地證實了這些不可見物質的存在。人們從此開始認真尋找這些不可見物質。
  • 平心而論目前人類對暗物質和暗能量幾近一無所知
    暗物質這個概念的提出,是基於現有的理論體系,沒法解釋一些天文觀測中的「反牛頓現象」,比如星系彌散速度過高、星系外圍星體旋轉速度高於理論值、觀測背景星系團時的引力透鏡效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各向異性等等。
  • 什麼是暗物質和暗能量?目前探索暗物質有什麼進展了?
    暗能量假設宇宙是大爆炸產生的。按理說,宇宙這鍋粥被炸開之後,在引力的相互吸引下,應該是膨脹的越來越慢,比如,外圍的星系受到中心地帶大量星系的吸引,應該會慢慢降低遠離的速度。而目前觀察到的宇宙,仍然在加速膨脹,外圍的星系還在加速遠離,這又沒裝發動機,是什麼東西在作祟?得了,找人來背鍋吧,於是就有了暗能量的概念。
  • 暗物質衛星上天 揭秘暗物質是什麼?怎麼存在的?
    常進說,「衛星除了尋找暗物質外,還是一個宇宙射線望遠鏡,可以研究宇宙射線的起源、傳播和加速。宇宙射線發現了將近100年,但那麼高能量的宇宙射線究竟來自於什麼?人類到現在也沒有弄清楚,這很奇怪。」常進說,尋找暗物質需要全世界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何時能發現暗物質尚難以預計。至於發現暗物質後能如何利用,常進說,量子物理剛發現時,人們認為一點用處都沒有,但是現在什麼都與量子物理有關係。
  • 什麼是暗能量,暗物質?
    Dark Matter Core Defies解釋,該圖像顯示了暗物質,星系和熱氣體在合併星系團Abell 520的核心中的分布。結果可能對暗物質的基本理論提出挑戰。這不僅會影響宇宙的膨脹,還會影響星系和星系團中正常物質的行為方式。這個事實將提供一種方法來決定暗能量問題的解決方案是否是新的引力理論:我們可以觀察星系如何聚集在一起。但如果事實證明需要一種新的引力理論,它會是什麼樣的理論呢?它如何正確地描述太陽系中物體的運動,正如愛因斯坦的理論所知,並且仍然給我們對宇宙所需要的不同預測?有候選理論,但沒有一個是引人注目的。所以這個謎團還在繼續。
  • 「普朗克衛星」是如何報告暗能量的比例的?
    天文觀測資料證實了,宇宙中除了看得見的星體之外,還有其它的暗物質。怎麼能夠知道暗物質有多少呢?更奇怪的是暗能量又是哪兒來的?什麼是暗能量?圖解:「暗能量」與「暗物質」是不相同的 (圖源網絡)平時我們使用「天秤稱」或者是「稱」,就能知道物體的質量,可是「普朗克衛星」又不能把天體拿到秤上去稱,它報告的物質比例又是從何而來的?
  • 「暗物質」是什麼?維繫星繫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你在大街上行走時,一呼吸一張嘴,都有可能會「吸入」或「吃到」一些暗物質粒子的,吃到如此神奇的「食物」,不知道大家是什麼感覺呢?二、暗物質的發現史20世紀初,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誕生撥開了物理學上空漂浮的兩朵「烏雲」(以太漂移和黑體輻射問題)。然而在20世紀末,人們發現,物理學的天空中又漂浮了兩朵新的「烏雲」,這就是暗物質和暗能量問題。
  • 維拉·魯賓和暗物質
    20世紀70年代末,天文學家維拉·魯賓(1928-2016年)在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的實驗室分析她對仙女座星系的觀測結果時感到困惑。我們銀河系大鄰居的大螺旋有一個奇怪的旋轉:邊緣的恆星移動得和中心恆星一樣快,這違反了牛頓的運動定律(這也調節了行星如何圍繞太陽旋轉)。這個結果也與古典力學相矛盾,除非有某種材料是無法看到的。魯賓還不知道,但她已經找到了暗物質存在的第一個證據。
  • 暗物質&暗能量:未知的~95%
    那麼其它的那~95%是什麼呢?最簡短的答案是:不知道。這未知的~95%被物理學家稱之為暗物質和暗能量。簡單來說,暗物質就是看不見的物質,但是科學家可以通過暗物質對恆星和星系施加的引力作用推斷它們的存在。另一方面,暗能量則是使宇宙加速膨脹的幕後黑手。
  • 反物質和暗物質和我們常見的物質有什麼不同?
    我們在平時經常會聽到反物質,暗物質,暗能量等詞彙,這些其實都是物理學中的概念。那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又和我們這個世界的一般物質有什麼關係呢?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 暗物質和暗能量之間有什麼區別?
    像暗物質和暗能量。我們所知道的關於現實的一切-組成恆星,星系,腳下最深處的所有事物-只是對我們所不知道的95%的挑剔。因此,「黑暗」一詞-並不意味著可能看起來像什麼,而是表明我們理解它的能力上的巨大空白。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絕對難以捉摸可能是它們如此普遍相互混淆的原因。
  • 反常的星系:它們的暗物質去哪兒了?
    由於在物質的質量比例上佔據主導地位,暗物質決定了宇宙物質在大尺度上的分布——宇宙大尺度結構。現代超級計算機模擬更是向我們揭示,宇宙中暗物質的空間分布可以再現觀測到的星系分布,暗示了星系和暗物質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我們從小就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名字充滿詩意的星系——「銀河系」裡。現代天文觀測告訴我們,銀河系只是宇宙中千千萬萬個星系的其中一員。
  • 科學家從特殊星系中發現暗物質的線索,沒暗物質的星系是什麼樣?
    科學界把宇宙中的物質分為能直接看到的和不能直接看到的,並且認為不能直接看到的物質佔據了宇宙總質量的90%,那些炫麗的星系、星雲等物質只佔據了全宇宙的10%左右,科學家認為宇宙中的大多數星系是受到暗物質的影響維持運行的,然而近幾年天文觀測中發現了幾個完全不受暗物質影響的星系,這些星系顛覆了暗物質在宇宙中的地位,其中典型就是NGC 1052-DF2星系這類奇怪的超漫射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