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的星系:它們的暗物質去哪兒了?

2021-01-18 騰訊網

最近,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郭琦研究員領銜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批反常的天體——19個缺乏暗物質的矮星系。之前人們熟知的矮星系都含有大量的暗物質,但這批新發現的矮星系可能會改變我們對「星系是如何形成的」這一問題的認識。這項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11月26日凌晨發表於《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雜誌。

暗物質:星系的搖籃和家園

在宇宙學家的眼中,我們日常所「見」的物質,從地球上的芸芸萬物到夜空中的點點繁星,都叫做重子物質。因為它們在質量上絕大部分是由重子(比如說我們熟悉的質子、中子)組成的。重子物質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它能發生電磁相互作用,換句話說,它可以發光或者反射光。這裡說的「光」除了我們肉眼可見的光,也包括其他波段的電磁波。正因如此,重子物質是我們「見」得最多的物質。

雖然重子物質是我們見得最多的物質,但是近年的天文觀測(比如星系的旋轉曲線、引力透鏡、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等)發現,它們的總量大約只是宇宙中所有物質的五分之一(按照Planck衛星的最新觀測結果,這個比例是15.7%)。剩下五分之四的物質跟重子物質的最大區別是,它們既不發光,也不反射光,所以我們沒法看到它們。正是因為這個特點,這些新奇的物質被叫做暗物質。

在宇宙過去一百三十多億年的崢嶸歲月裡,暗物質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由於在物質的質量比例上佔據主導地位,暗物質決定了宇宙物質在大尺度上的分布——宇宙大尺度結構。現代超級計算機模擬更是向我們揭示,宇宙中暗物質的空間分布可以再現觀測到的星系分布,暗示了星系和暗物質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我們從小就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名字充滿詩意的星系——「銀河系」裡。現代天文觀測告訴我們,銀河系只是宇宙中千千萬萬個星系的其中一員。這些星系是怎樣形成的?它們的形成有沒有普遍的規律?現代宇宙學和天文學裡最波瀾壯闊的篇章之一,就是建立了一個以暗物質為基礎的、關於「星系是如何形成」的模型。因為星系又是觀測宇宙的主要載體,在過去幾十年間,通過研究它們的性質和形成,大大促進了人類對宇宙大尺度結構和宇宙本身的理解。今年的諾貝爾獎物理學獎的一半就是表彰美國科學家James Peebles在相關方面的卓越貢獻。

按照當前的星系形成模型,在質量上佔據主導位置的暗物質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先形成了很多密度很高、接近球形的暗物質團——天文學家把它們喚作「暗物質暈」;之後,一開始以氣體形式存在的重子物質,在暗物質暈的引力作用下,掉入暗物質暈中。重子氣體在暗物質暈中經過了一系列複雜的物理過程,比如說輻射冷卻、形成恆星、恆星在演化末期發生超新星爆發等等,最後形成了姿態萬千、絢麗多彩的發光星系。我們的銀河系就是其中最美麗的星系之一。

正是因為形成發光星系的重子物理過程都發生在暗物質暈中,暗物質暈也被形象地認為是發光星系「生於斯長於斯」的搖籃和家園。我們的銀河系現在就處於一個大約是一萬億倍太陽質量的暗物質暈中,隨著太陽圍繞著銀河系中心旋轉,我們的太陽系也穿行在暗物質之間。我們所認識的每一個人、所聽說的每一段故事,都在這個我們眼睛看不見的暗物質暈家園中。正因如此,現在天文學家口中的「星系」,一般包括可見的發光部分以及不可見的暗物質暈。星系的重子物質主要由恆星和氣體組成。

圖1.星系的發光物質和暗物質暈。(圖片來源:Addison Wesley)

根據暗物質暈的質量大小,天文學家們給星系起了不同的名字——有比銀河系的質量(大約是萬億倍太陽質量)大得多的大質量星系,還有比銀河系質量小很多的矮星系。宇宙中還存在由很多星系組成的「大傢伙」——「星系群」和「星系團」。

星系群通常由幾個到幾十個星系組成。比如說,我們的銀河系和鄰居仙女座星系以及周邊的矮星系組成了本星系群。而星系團更是宇宙中的「巨無霸」——它們通常是由成百上千個星系組成。星系團的暗物質暈具有十分強大的引力,可以捕獲足夠多的重子物質,因此星系團的重子質量佔比大約跟宇宙的平均重子佔比接近(即大約是五分之一)。相反,矮星系的暗物質暈質量比較小,它的引力不足以捕獲一些溫度比較高的重子氣體以及超新星爆發時吹散出去的重子氣體。因此矮星系通常由暗物質主導,重子物質所佔的比例遠小於五分之一。

很多天文學家在模擬宇宙結構形成的數值計算中,只用暗物質而不考慮重子物質。而他們得到的數值模擬結果與重子物質所表現出來的宇宙結構竟也極其相似(如圖2)。

圖2.左圖是Sloan Digital Sky Survey觀測到的我們鄰近約二十億光年範圍內的星系分布,圖中每個點表示一個星系。右圖是名為ELUCID的超級計算機模擬顯示的暗物質在相同空間範圍內的密度分布。從黃色、白色、藍色到黑色,顯示了從高到低的暗物質密度。(圖片來源:王慧元;Wang et al. 2016, ApJ, 831, 164)

異象初現:星系群裡的反常星系

去年,來自耶魯大學的天文學家Pieter van Dokkum領銜的研究團隊在NGC1052星系群裡觀測到一個奇怪的矮星系——NGC1052-DF2。他們通過測量這個星系裡的球狀星團的運動,推算出星系的總質量(包括暗物質的質量和重子物質的質量),發現這個總質量幾乎等於由星系的光度估算出來的恆星質量(即重子物質,因為這個星系幾乎沒有氣體)。換句話說,這個星系一反常態,缺乏大量的暗物質!

為什麼它沒有暗物質暈家園?NGC1052-DF2星系甫一登場亮相,就引起了科學家們的廣泛興趣,他們嘗試給出了多個不同的解釋。其中一種自然的解釋是,這個星系生活在密度較高的NGC1052星系群中,如果它曾經運動到靠近星系群中心的地方,那麼它的物質就會被星系群強大的潮汐力剝離掉。因為暗物質的分布相對鬆散,尤其容易被剝走。相比之下,星系中心的恆星分布更加緻密,因而得以倖存下來。這樣的潮汐剝離解釋得到了超級計算機模擬的結果的支持。因此,在密度高、相互作用複雜的環境裡,小星系可能會因為大星系的潮汐作用,被迫失去家園,顛沛流離。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NGC1052-DF2到我們的距離的估算還有爭議,關於它是不是缺乏暗物質的星系,目前科學家們還在爭論中。但是不管怎樣,只要一個缺乏暗物質的星系位於高密度的環境中,當前的星系形成模型是能夠解釋它的前世今生的。

更大的疑團:反常星系也在孤立環境裡

如果說NGC1052-DF2處於密度較高的星系群中,可以用大星系的潮汐效應來解釋,那麼一個大膽且有趣的問題是:有沒有處於低密度區域的缺乏暗物質的星系?由國家天文臺的科學家郭琦領銜的研究團隊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們新發現的19個奇特星系帶來了更大的疑團和挑戰。

位于波多黎各的Arecibo望遠鏡是一臺聞名遐邇的射電望遠鏡。它曾經出現在根據Carl Sagan的科幻小說《Contact》改編的同名好萊塢電影中;在大眾媒體裡,它也常常跟找尋地外生命聯繫在一起;1974年,還是在讀博士生的Russell Hulse 和他的導師Joseph Taylor正是利用它首次發現了脈衝雙星(PSR1913+16),給出了引力波存在的間接證據,並因此獲得199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2005年,Arecibo望遠鏡開始了一項為期6年的計劃,觀測超過三萬個河外星系的中性氫氣體的射電信號,以研究這些富含氣體的星系的性質以及它們是怎麼形成的。這個巡天觀測項目被稱為Arecibo Legacy Fast ALFA Survey,縮寫ALFALFA恰巧是植物紫苜蓿的英文名稱。

出於觀測的手段,ALFALFA的星系大多都富含氣體,並且位於星系密度較低的地方。ALFALFA的射電波段的數據,可以告訴我們這些星系的氣體質量。但是為了知道這些星系的另一部分重子的質量——恆星的質量,我們還需要知道這些星系在可見光波段的信息。國家天文臺的科學家們從ALFALFA的星系跟另一個可見光波段的星系巡天項目——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SDSS)——的交互比對星表中選取了信噪比足夠高並且不是面朝我們的星系(無法解析動力學),初步篩選得到了324個矮星系樣本。

對於這324個星系樣本,科學家們從中性氫的射電積分總流量估算它們的氣體質量,從恆星的可見光亮度估算了星系的恆星質量,兩者之和就是星系的重子質量。中性氫的譜線寬度跟星系在中性氫半徑之內的總質量有關,於是藉助於ALFALFA的中性氫的譜線寬度,科學家們計算出了每個星系的總質量。他們驚訝地發現,在324個矮星系中,有19個矮星系的重子質量超過總質量的一半!與正常的矮星系不同,這19個矮星系的重子物質反客為主,佔據了質量的主導位置。這是一批缺乏暗物質的反常矮星系!

圖3.324個星系的總質量(縱軸)和重子質量(橫軸)的關係。灰色虛線標記了總質量等於兩倍重子質量的關係。在虛線之下的藍色數據點標記了19個缺乏暗物質的矮星系。(圖片來源:Qi Guo et al.)

圖4.新發現的奇特矮星系之一——UGC 7920——的真容。(圖片來源:DECaLS-DR8, 胡慧傑)

好戲還在後頭。當科學家們去尋找這19個矮星系旁邊有沒有類似NGC1052這樣的大星系群時,他們發現有14個矮星系處於特別孤立的區域——它們位於所有附近星系群或者星系團的三倍位力半徑之外。位力半徑通常被用來定義一個星系的半徑,三倍位力半徑之外的區域通常被認為不會受到這個星系的潮汐作用的影響(或者形象來說不在這個星系的「勢力範圍」之內)。

這批新發現的19個缺乏暗物質的矮星系跟之前的NGC1052-DF2的最大不同是,新發現的反常星系絕大多數都位於低密度、孤立的環境,它們幾乎不會受到大星系的潮汐作用的影響。那麼問題來了,這些星系的暗物質為什麼那麼少?它們的暗物質究竟是生來就是這麼少,還是曾經有很多但是因為某些物理過程丟失了?這是對當前的星系形成模型的新挑戰。科學家們暫時還沒有好的答案。

明白這些孤立的缺乏暗物質的矮星系是怎麼形成的,將會促進我們對星系形成過程的進一步理解。這項新的發現,也再次告訴我們:這個宇宙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在於,它是如此的廣袤無垠,悄悄地在好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埋藏了各種各樣的驚喜和彩蛋。每一個驚喜和彩蛋的發現,都可能會改變人類對這個周遭世界的認識和理解。

作者:廖世鴻、鄭徵、胡慧傑、郭琦

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相關焦點

  • 這個星系,沒有暗物質
    此前,科學家們在研究其它星系和星系團中,都預言了暗物質的存在,如今竟然發現有一個反常的,沒有暗物質。發現沒有暗物質的這個星系離我們6500萬光年,屬於「超稀疏星系」,編號為 NGC1052-DF2。天文學家們在測量這個星系外圍的恆星的運動速度時,發現它們正好是星系內部那些可見物質的引力提供的速度,根本不需要暗物質。這個暗物質是個什麼鬼?在19世紀,物理學的天空中飄著的兩朵「烏雲」是關於「」光的運動性質」和關於「黑體輻射」的問題。
  • 19個星系沒有暗物質?天文學家:宇宙再次刷新人類的認知
    因為有不發光的暗物質。以前,科學家認為,宇宙裡到處都有暗物質,要不然星空為啥一片黑啊,可是最近的觀測表示,有些星系真的沒有暗物質。通過觀察,科學家一共發現了19個沒有暗物質的矮星系,看是看到了,但不知道怎麼解釋。暗物質是一種神秘的,看不見的東西,雖然不發光,但會施加引力。會施加引力,決定了它們是宇宙的維持者,否則宇宙早就分崩離析了。
  • 新研究發現更多暗物質包裹著星系團,可能動搖宇宙理論
    受引力牽引的星系傾向於聚群,一些星系甚至最終成了宇宙裡的「大都市」:高達一千個星系聚成的團,全部重量超過我們太陽1千億倍。   雖然我們可以看到星系團中閃耀的恆星,但可見的只是整個結構的一小部分。據科學家所知,有一團真正的重量級的東西藏在物質裡,而且不可見,那就是無形而神秘的暗物質。與城市之下的水泥、瀝青一樣,一大團球狀的暗物質支撐著整個星系團。
  • 星系團中有不可見物質?隱藏的暗物質是什麼?它們有何密切聯繫?
    20世紀30年代,瑞士天文學家F.Zwicky在研究后髮星系團的成員星系運動時,發現這些星系運動速度遠遠超過了該星系團可見物質質量所能束縛的物體速度,意味著其中存在大量不可見的物質,但該發現在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20世紀70年代,V.Rubin等對星系旋轉曲線的測量無可爭議地證實了這些不可見物質的存在。人們從此開始認真尋找這些不可見物質。
  • 在暗星系中,發現暗物質的新線索,更加確定:暗物質是存在的!
    暗星系是被稱為低表面亮度星系,正是由於它們,才獲得了關於宇宙中最大謎團之一暗物質的重要確認和新信息。國際高級研究學院(SISSA)天體物理學家Chiara di Paolo、Paolo Salucci和Erkurt Adnan一起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發現盤狀星系可以用宇宙關係來表示。
  • 沒有暗物質的星系又現身?暗物質理論面臨更大的挑戰
    1933年,天體物理學家弗裡茲·茲威基(Fritz Zwicky)利用光譜紅移測量了后髮座星系團中,各個星系相對於星系團的運動速度,他得出的結論支持了雅克布斯.卡普坦的假說。儘管科學家們對暗物質的研究已近一個世紀,證實了暗物質遍布於整個宇宙中、其總量是一般物質的6倍等等,可暗物質仍籠罩於重重神秘面紗之下,科學家們對它的了解比較有限、而且爭議極大。
  • 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結合構成了宇宙,那暗物質的組成結構是什麼?
    早在20世紀30年代,荷蘭天文學家揚·奧爾特就發現銀河系的一些恆星的運行有些反常。要解釋這種情形只有設想有些不可見的黑暗物質佔據了很大一部分空間。瑞士天文學家弗裡茨·茲威基後來觀察到,距地球3.2億光年的一個星系團中存在類似的反常情形。他發現各個星系彼此圍著旋轉的速度要比引力基於星系中恆星的聯合質量所推論的速度大得多。這表明,要麼星系包含著遠多於可見之物的物質,要麼牛頓的引力定律是錯誤的。
  • 這個孤立的星系中心卻充滿了暗物質!
    科學家們發現它經歷了與典型星系不同的演化過程,無論是在它的恆星方面,還是通過引力將星系凝聚在一起的無形暗物質方面。mrk1216屬於橢圓型星系家族,其中心的恆星密度比其他大多數星系都要高。天文學家們認為它們是紅色緻密星系的後代,這些星系被稱為「紅塊」,在大爆炸後大約10億年形成,但在大約100億年前停止了增長。如果這個解釋是正確的,那麼mrk1216中的暗物質和它的星系表親也應該被緊密地包裹起來。
  • 星系對中神秘的暗物質為何缺失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CR)的物理學家經研究創建了一套關於暗物質本質的新理論,它有助於解釋一對距地球6500萬光年的星系中為什麼幾乎沒有這種神秘物質。當地時間9月9日,該研究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有一種流行的暗物質理論被稱為「冷暗物質」(CDM),它假設:除了受引力作用,暗物質粒子之間是不會發生碰撞的。
  • 科學家從特殊星系中發現暗物質的線索,沒暗物質的星系是什麼樣?
    科學界把宇宙中的物質分為能直接看到的和不能直接看到的,並且認為不能直接看到的物質佔據了宇宙總質量的90%,那些炫麗的星系、星雲等物質只佔據了全宇宙的10%左右,科學家認為宇宙中的大多數星系是受到暗物質的影響維持運行的,然而近幾年天文觀測中發現了幾個完全不受暗物質影響的星系,這些星系顛覆了暗物質在宇宙中的地位,其中典型就是NGC 1052-DF2星系這類奇怪的超漫射星系
  • 又一個宇宙之謎,暗物質未覆蓋全宇宙,19個星系缺少暗物質
    不過幸運的是,這一發現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缺少暗物質的星系的數量,暗物質是一看不見摸不著,非常神秘的東西,不會發光,但是會對周圍物質施加引力。暗物質被認為是星系形成的關鍵成分,它的引力將氣體,原子拉在一起形成星系。暗物質存在於我們的銀河系中,它使各類物質在銀河漩流中的速度比我們所看到的各類物質組成銀河系整體的速度要快。
  • NGC 1052-DF4星系的暗物質去哪了?終於找到隱秘證據
    去年,科學家發現它是第二個違反常理、沒有暗物質填充的星系,但不久後就有另一篇研究出面打槍前團隊參數設置錯誤,NGC 1052-DF4星系還是充滿暗物質的。現在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新數據終於拿到解釋了,該星系確實曾有暗物質,只不過被鄰近星系NGC 1035的引力剝離,也就是說後者正在撕裂它。
  • 暗物質的秘密被揭開,歸功於星系團,為什麼?
    [+]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但都體現了相同的事:暗物質是真實的,它們無處不在,而且神秘壯觀。相關知識交互作用星系是互相之間交互作用的星系。假如兩個或者多個星系碰撞或者靠近得太近,它們之間會發生交互作用,其結果可能是交互作用的星系合併或者形成特殊的形狀和排列。
  • 科學家發現一個無暗物質星系 或顛覆暗物質定義
    網易科技訊 3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日前一個由天體物理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已經發現了一個距地球6500萬光年的星系,其包含的暗物質數量很少,甚至可以說這個星系根本沒有任何暗物質。天體物理學家認為暗物質在整個宇宙中佔據主導地位,其總量甚至是普通物質的五倍。由於星系旋轉得太快,如果沒有額外的暗物質存在,根據現有的物理定律來說這些星系就會塌縮。例如銀河系的旋轉速度很快,所以它必須包含比普通物質多30倍的暗物質。實際上,天文學家曾研究過的每個星系都含有暗物質。但現在,天體物理學家似乎發現了一個沒有暗物質的星系。
  • 「暗物質」是什麼?維繫星繫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科學家確信一定有某種東西在維繫星系的結構。這種東西,它不發射光,也不反射光,所以稱作「暗」。科學家們根據大量的天文觀測,通過超級計算機進行海量計算,發現我們所熟知的「普通物質」佔整個宇宙不到5%,另外大約25%是暗物質,70%是暗能量。來自「普通物質」的重力不足使星系形成我們現在所見這樣的結構,恆星間會更為鬆散,這將導致星系無法形成。
  • 天文學家發現首個沒有暗物質的星系即將被撕裂
    當我們在宇宙中形成新星時,它們的質量和顏色多種多樣,其中最重的恆星產生最大量的風和高能輻射,這可以將正常物質(但不是暗物質)加速到高速度。如果星系質量太低,則正常物質會被彈出,從而將暗物質與正常物質之比驅動到數百比1甚至數千比1的範圍內。但是從理論上講,應該存在第二種稀有的低質量星系。當星系之間發生引力相互作用時,它們會破壞星系的結構。
  • 宇宙中最小的星系蘊藏著最多暗物質
    如果你想找到暗物質的話,遵循一條很簡單的規律:跟著質量走。宇宙中那些最大的結構,大型星系、星系組、甚至是超重量級的星系團,都體現了同樣一個問題——它們的內部運動龐大到無法用我們已知物質的引力來解釋。圖片致謝:維基共享資源用戶Stefania.deluca.
  • 星系中暗物質如何分布的奧秘,被科學家發現了
    它們之間的唯一區別是暗物質的性質。 左側無碰撞,右側無碰撞。 這項工作表明,實際星系中的暗物質看起來更像右邊的圖像,比左邊的圖像更不團塊,更彌散。圓圈標誌著銀河系的盡頭。為了達到這種「最大紊亂」,暗物質必須像氣體分子一樣在其內部發生碰撞,以達到平衡其密度、壓力和溫度的關係。但是,我們不知道暗物質如何達到這種平衡。加納裡亞斯天文學家的科學家( IAC)研究人員若爾格·桑切斯·阿爾梅達(JorgeSánchezAlmeida)表示:「例如,與空氣中的分子不同,由於引力作用很弱,暗物質粒子幾乎不應該相互碰撞,因此它們達到平衡的機理是個謎。」
  • 哈勃新數據解釋了星系中缺失的暗物質
    2018年,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美國宇航局/歐空局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其他幾個天文臺,首次發現了銀河系附近的一個星系,該星系缺少了大部分暗物質。NGC 1052-DF2星系的這一發現對天文學家來說是一個驚喜,因為據了解,暗物質是當前星系形成和演化模型中的一個關鍵成分。事實上,如果沒有暗物質的存在,原始氣體就會缺乏足夠的引力來開始坍縮並形成新的星系。一年後,天文學家又發現了另一個缺失暗物質的星系NGC 1052-DF4,這進一步引發了天文學家對這些天體性質的激烈爭論。
  • 當暗物質和暗能量被創造出來的時候,它們都在哪裡?
    當暗物質和暗能量被創造出來的時候, 它們都在哪裡?我們的整個宇宙歷史在理論上是很好理解的,但只是定性的。通過觀察確認和揭示宇宙過去的各個階段,就像第一個恆星和星系形成時一樣,我們才能真正了解我們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