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發現首個沒有暗物質的星系即將被撕裂

2020-12-04 科技領航人

在過去的幾年中,天文學一直困擾著一個巨大的難題。當您觀察宇宙中所有的大型結構時,例如大型星系、星系群和星團、巨大的宇宙網,甚至是大爆炸留下的全天輻射,都會出現相同的宇宙圖景。除了所有形式的標準模型粒子構成的所有正常物質之外,還需要其他看不見質量的來源:暗物質。在所有這些大尺度上,無論到哪裡看,相同的暗物質與正常物質的5比1比率都足以解釋我們的每一項觀察結果。

但在小尺度上,故事應該大不相同。所有不同的力和效應應產生兩個小星系群:一種與正常物質相比具有大量暗物質,應長期存在;二是相對暗物質很少,應在較短的宇宙時間尺度上被摧毀。然而,一個星系,NGC 1052-DF4(稱為DF4,稱為DF4)已經使事情變得極其複雜,因為它似乎沒有暗物質,但大約70億年沒有形成新的恆星。在米雷婭·蒙特斯領導的一項出色的新研究中,這個謎團終於被解開了,因為一個原本常見的星系正處於被撕裂的最後階段。以下是我們如何弄明白的科學。

從理論上講,暗物質和正常物質都滲透到宇宙中,但彼此的反應卻有所不同。如果您有引力場,例如物質密度大於周圍區域的區域,那么正常物質和暗物質都會受到相同的吸引力。 但是正常情況會:

碰撞,結塊並結合在一起,經歷非彈性碰撞擺脫線性動量和角動量,並可能被輻射(例如新星產生的輻射)推動,而暗物質不能。

在最大的尺度上,引力是唯一重要的力量,因此這些差異不會發揮太大作用。 但是在小範圍內,特別是對於小型、低質量的星系,這些差異變得顯而易見。這種差異出現的最常見方式是在低質量星系(即逃逸速度較小的星系)中一次形成大量恆星。當這些恆星開始發光,產生大量的紫外線輻射時,氣態正常物質可以被推出並完全射出,而暗物質則不受影響。

這就形成了一個低質量星系,其暗物質與正常物質之比比我們在宇宙中更大範圍內看到的典型的5比1更大。當我們在宇宙中形成新星時,它們的質量和顏色多種多樣,其中最重的恆星產生最大量的風和高能輻射,這可以將正常物質(但不是暗物質)加速到高速度。如果星系質量太低,則正常物質會被彈出,從而將暗物質與正常物質之比驅動到數百比1甚至數千比1的範圍內。

但是從理論上講,應該存在第二種稀有的低質量星系。當星系之間發生引力相互作用時,它們會破壞星系的結構。正常物質和暗物質都可能由於潮汐力而在溪流中流失,儘管暗物質只會在宇宙中徘徊,但正常物質會重新聚集,形成沒有暗物質的恆星。但是,由於缺乏暗物質,它們很容易通過進一步的引力相互作用而被破壞,因此,理論上,它們只能生存很短的時間。

初步觀察。在過去的幾年中,一套新的儀器已經投入使用,這使得測量距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遠的大量低質量星系的複雜特性成為可能。距離幾千萬光年遠的地方,一個名為NGC 1052的大型星系位於一個適度龐大的星系群的中心。這些星系很多很小,但其中一些形狀也很有趣:超彌散矮星系。它們由較老的恆星組成,並且具有多種性質。

但是,其中兩個已成為感興趣的對象:NGC 1052-DF2(簡稱DF2)和上述DF4。根據先前的測量,它們都是NGC 1052的衛星星系,它們都有老恆星種群(數十億年以來還沒有形成大量的新恆星),但是仍然存在這些恆星。周圍存在的球狀星團正在緩慢地移動。相對於它們的大小,似乎這些星系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比所有其他星系更少的引力。我們不僅可以推斷暗物質與正常物質的比率要比其他星系低得多,而且兩個星系都完全沒有暗物質。

圖註:星系的速度色散(y軸)與恆星質量(x軸)之間的預期關係。請注意,對於非常低的質量,一路位於左側,因此速度分散非常廣泛,因為內部可能存在大量暗物質。如果一個龐大的星系幾乎沒有暗物質,那麼它就不會長壽。

難題。問題在於,這些超彌散矮星系DF2和DF4位於其他星系附近的豐富星系組中。如果它們確實確實只有很少的暗物質或根本沒有暗物質,則附近星系的引力作用會將它們分開。要理解為什麼,可以將星系想像為一個球體,然後將附近的更大質量的銀河想像為僅存在於稍遠一點的質量。這個「點」將在球狀星系的每個部分上施加引力,但是球體的不同部分將經歷略有不同的力。

我們可以通過將球星系的中心視為平均力來考慮這一點。靠近外部質量的天體將承受大於平均力,而距離較遠的零件將承受低於平均力。「北部」的天體將承受輕微的「南方」力;向下的部分將承受輕微的「向上」力,等等。同一星系的不同部分將承受不同的力:潮汐力,其作用是剝離物質的星系,最嚴重的剝離發生為星系的郊區。

圖註:沿單個點質量吸引的對象的每個點,引力(Fg)不同。 對於中心點,平均力定義對象如何加速,這意味著整個對象就像受到相同的總力一樣加速。如果我們從每個點減去該力(Fr),則紅色箭頭顯示沿物體各個點經歷的潮汐力。 如果這些力足夠大,它們會扭曲甚至撕裂單個物體,包括整個星系。

因此,如果這些星系都是彌散的(意味著它們佔據了很大的體積),卻沒有暗物質(意味著它們的質量很小),那麼潮汐剝離應該非常容易。實際上,應該如此容易,以至於具有DF2和DF4的性質的星系在NGC 1052周圍的環境中應存在不超過十億年。隨著星系的移動,來自其他星系的拖船隨著時間的流逝,星系應該將恆星從恆星上撕下,並且沒有大塊巨大的暗物質光暈掛在它們上,整個天體應該迅速分解。

但是,從內部的恆星中,我們知道這些星系不僅持續了數十億年,而且還沒有形成大約70億年的新恆星!如果這些星系具有我們觀察到的特性然後推斷它們具有的特性,那是不可能的,它們應該仍然存在。某些事情一定是不對的,否則,關於宇宙中暗物質和結構形成的某些事情就必須受到質疑。

更好的觀察。幸運的是,諸如此類的非凡主張的舉證責任之一是獨立確認,並驗證這些對象的屬性是否與我們認為的一樣。當您查看這些星系DF2和DF4時,可能會使我們的測量產生偏差的一件事是錯誤地確定了它們綁定到哪個大星系(或星系組)。例如,附近的NGC 1052是另外兩個大星系:NGC 1042和NGC 1035,它們比NGC 1052更靠近我們。最重要的是,它們的視線相同,因此很容易混淆這些超膨脹矮星綁定到哪個星系。

如果您認為星系比實際距離更遠,則可以錯誤地推斷出許多屬性,包括:

它的實際大小物體繞其中心移動的速度,以及將這個星系保持在一起所需的總質量。測量DF2和DF4的替代方法表明,它們最終可能未綁定到NGC 1052,但可能更接近。對於DF2,這畢竟表明它具有典型數量的暗物質,但是DF4仍然是一個問題。甚至調整其距離仍然會導致這個難題:它的暗物質太少,無法在這種環境下存活這麼長時間。

最終解釋。儘管DF2可能綁定到NGC 1042,但DF4非常靠近大型星系NGC1035。請記住潮汐力是如何工作的:更大的物體通過對物體的不同部分施加不同的力而將質量較輕的物體撕開。如果DF4靠近大星系,它將沿一個維度(朝著大星系)拉伸,並沿另一個垂直維度壓縮。

另外,從這個星系中剝離出來的物質應該從外而內進行。星系郊外的物質應首先拉伸,最嚴格的拉伸,使其最容易去除。從對象中心開始的材質應生存最長,直到最後都不會受到幹擾。請記住:即使在這些小型的超彌散矮星系中,它們周圍仍應有一個暗物質的暈圈,它比正常物質大得多且散布得多。正常物質粘在一起並沉入中心,而暗物質則主要留在郊區。

根據蒙特斯的團隊,這就是關鍵所在。如果DF4是典型的超彌散矮星系——形成於70億年前的恆星,實際上幾乎沒有氣體,但是確實有很大的暗物質暈圈——那麼我們可以問,「如果它在附近發現,將會發生什麼一個龐大的龐大星系?」答案如下:

暗物質逐漸開始從星系郊區剝離,減小將星系在一起的引力勢阱的「深度」,隨著星系越來越靠近更龐大的鄰居,剝離現象加劇了,由普通物質組成的中心恆星將是最後被拉伸、剝離和撕裂的東西。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則必須清除約90%的暗物質,然後恆星開始被潮汐破壞。多虧了全新的哈勃望遠鏡觀測,這是最近論文的一部分,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恆星終於開始受到影響了。

儘管目前它僅影響大約7%的恆星質量,但與大型巨大鄰居的潮汐相互作用足以解決這個暗物質難題。它的恆星如此古老的原因是它是很久以前創造的。它實際上沒有暗物質的原因是因為目前正在積極地將暗物質剝離出來。它至今仍能存活的原因是,它正在遭受劇烈破壞,並且很可能會在短期內被毀壞,至少在宇宙時間尺度上如此。

重點是:沒有暗物質就不可能擁有長壽的星系。通過潮汐相互作用,您可能會失去暗物質,這會形成稱為潮汐矮星系的恆星聚集,但它們是短暫的:壽命短,易於撕裂。 DF4的奧秘在於,它看起來像是超膨脹星系,而不是經過潮汐破壞的星系,因為直到最近它還是一個超膨脹星系。潮汐擾動首先影響了暗物質,直到現在(幾乎已經完全消失),恆星也開始受到擾動。有了這個新發現,這個難題可能會得到徹底解決,從而告訴我們DF4為什麼沒有暗物質。

相關焦點

  • 這個星系,沒有暗物質
    2018年3月9日,天文學家們宣稱發現一個奇特的星系,這個星系沒有暗物質!也許你會說,發現沒有暗物質的星系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這可是大事件,這事如果最終確定,堪比發現「」引力波「」和「」上帝粒子「」還要刺激。這是一個物理學家們做夢都沒想到的意外發現。因為暗物質用「不存在」證明了自己的存在!
  • 19個星系沒有暗物質?天文學家:宇宙再次刷新人類的認知
    因為有不發光的暗物質。以前,科學家認為,宇宙裡到處都有暗物質,要不然星空為啥一片黑啊,可是最近的觀測表示,有些星系真的沒有暗物質。通過觀察,科學家一共發現了19個沒有暗物質的矮星系,看是看到了,但不知道怎麼解釋。暗物質是一種神秘的,看不見的東西,雖然不發光,但會施加引力。會施加引力,決定了它們是宇宙的維持者,否則宇宙早就分崩離析了。
  • 天文學家在超過150個星系中發現「修正引力」證據 或能挑戰暗物質假說
    天文學家在超過150個星系中發現「修正引力」證據 或能挑戰暗物質假說(神秘的地球現在,一個天文學家團隊在超過150個星系中發現了「修正引力」這一長期存在的替代模型的證據。暗物質的概念是在20世紀30年代被提出來的,以回應與牛頓引力定律相悖的天文觀測。
  • 沒有暗物質的星系又現身?暗物質理論面臨更大的挑戰
    上世紀初,天文學家雅克布斯.卡普坦(Jacobus Kapteyn)提出了一種假說,即通過星體系統的運動,他可以間接地推斷出星體周圍可能存在著不可見的物質,這種「不可見的物質」就是神秘莫測的「暗物質」。
  • 科學家從特殊星系中發現暗物質的線索,沒暗物質的星系是什麼樣?
    科學界把宇宙中的物質分為能直接看到的和不能直接看到的,並且認為不能直接看到的物質佔據了宇宙總質量的90%,那些炫麗的星系、星雲等物質只佔據了全宇宙的10%左右,科學家認為宇宙中的大多數星系是受到暗物質的影響維持運行的,然而近幾年天文觀測中發現了幾個完全不受暗物質影響的星系,這些星系顛覆了暗物質在宇宙中的地位,其中典型就是NGC 1052-DF2星系這類奇怪的超漫射星系
  • 哈勃新數據解釋了星系中缺失的暗物質
    NGC 1052-DF2星系的這一發現對天文學家來說是一個驚喜,因為據了解,暗物質是當前星系形成和演化模型中的一個關鍵成分。事實上,如果沒有暗物質的存在,原始氣體就會缺乏足夠的引力來開始坍縮並形成新的星系。一年後,天文學家又發現了另一個缺失暗物質的星系NGC 1052-DF4,這進一步引發了天文學家對這些天體性質的激烈爭論。
  • NGC 1052-DF4星系的暗物質去哪了?終於找到隱秘證據
    去年,科學家發現它是第二個違反常理、沒有暗物質填充的星系,但不久後就有另一篇研究出面打槍前團隊參數設置錯誤,NGC 1052-DF4星系還是充滿暗物質的。現在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新數據終於拿到解釋了,該星系確實曾有暗物質,只不過被鄰近星系NGC 1035的引力剝離,也就是說後者正在撕裂它。
  • 2個星系出現暗物質異常?哈勃望遠鏡新數據提供新理論
    不過,2018年,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我們的宇宙附近發現了一個特別的星系,這一名為NGC1052-DF2星系讓科學家很驚訝,因為它缺少大部分暗物質。根據暗物質理論,暗物質是當前星系形成和演化模型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如果沒有暗物質的存在,原始氣體將缺乏足夠的引力來開始坍縮,繼而形成新的星系。
  • 暗物質是什麼?天文學家是如何發現它的?
    暗物質、暗能量是當前天文學研究中的難題,難就難在雖然科學家隱約的知道它們的存在,但是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探測到它,所以還無法真正的研究它們,只能是根據觀測結果間接地研究它們,猜測組成它們的粒子究竟是什麼?雖然意思不一樣,但是也算是發現之旅的先驅了。1933年,天文學家弗雷德·茨威基有了重要的發現,他在研究后髮座星系團成員星系的運動速度時,發現成員星系圍繞后髮座星系團核心區域的運動速度實在是太快了,照這樣的速度來看,后髮座星系團根本無法通過可見的物質產生的引力來維持完整,肯定還有看不到的物質在發揮著作用。
  • 科學家發現一個無暗物質星系 或顛覆暗物質定義
    網易科技訊 3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日前一個由天體物理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已經發現了一個距地球6500萬光年的星系,其包含的暗物質數量很少,甚至可以說這個星系根本沒有任何暗物質。天體物理學家認為暗物質在整個宇宙中佔據主導地位,其總量甚至是普通物質的五倍。由於星系旋轉得太快,如果沒有額外的暗物質存在,根據現有的物理定律來說這些星系就會塌縮。例如銀河系的旋轉速度很快,所以它必須包含比普通物質多30倍的暗物質。實際上,天文學家曾研究過的每個星系都含有暗物質。但現在,天體物理學家似乎發現了一個沒有暗物質的星系。
  • 天文學家聲稱星系是98%的暗物質。或許他們錯了
    早在2016年,研究人員聲稱發現了一個幾乎完全由暗物質組成,幾乎沒有恆星的星系。現在,在仔細檢查中,該主張已經破裂。星系蜻蜓44(DF44)屬於一類神秘物體,稱為超擴散星系或UDG。自1980年代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在爭論這些龐大,昏暗的物體是否具有低質量,例如在寬廣的太空中塗抹的矮星系,還是更像是看起來暗淡的沉重的銀河系星系,其原因有兩個:因為它們幾乎沒有恆星,並且因為其質量的很大一部分是在銀河系外圍發現的暗物質,所以所謂的暗物質光環不發光。
  • 美天文學家首次發現宇宙暗物質存在的直接證據
    21日說,他們通過美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等設備觀測遙遠星系的碰撞,發現了宇宙暗物質存在的最直接證據。但是,我們肉眼能見的物質如星系、恆星、甚至各種生物,所佔質量只是宇宙中很小一部分,暗物質的質量是可見的普通物質質量的5倍以上。暗物質不能被「看」,但可以通過引力異常測量到它存在的痕跡。
  • 暗物質和暗能量,會對宇宙造成什麼影響?
    1932年,荷蘭天文學家奧爾特,在生成銀河系恆星運動模型時,意識到了「隱匿質量」的存在1933年,瑞士天文學家茲威基,在研究3.21億光年外的后髮座星系團時,發現外側星系的公轉速度,竟然超過了內側星系,這個發現的反常程度
  • 暗物質到底是什麼?最新星系觀測發現新線索
    科學界的一個普遍共識是,迄今發現的的星系中,大部分質量都由看不見、摸不到的暗物質組成。宇宙包含大量不可見物質的設想,最早可追溯到 1930 年代。當時的天文學家發現,遙遠星系的運動速度,較其可見質量要快得多。這意味著背後有比他們所能看到的大得多的幕後質量,也就是所謂的「暗物質」。
  • 星系中暗物質如何分布的奧秘,被科學家發現了
    在最近的《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快報》中,加納裡亞斯天文學家的科學家( IAC)/拉古納大學(ULL)和布宜諾斯艾利斯省西北國立大學(阿根廷胡寧)的研究表明,星系中的暗物質遵循「最大熵」分布,揭示了其性質。暗物質佔宇宙物質的85%,但暗物質的存在僅在天文尺度上顯示。
  • 暗物質存在的3條證據
    暗物質什麼是暗物質,它有質量,但是我們看不見,無法直接測量,普通物質無法與其發生碰撞。根據目前的推測,暗物質在宇宙中的存在大約是普通物質的5倍。那麼既然我們看不見它,那我們是怎麼知道的暗物質的存在的呢。
  • 星系家族中最極端成員,天文學家:99.67%都是暗物質
    可人們實際上,能觀測到的恆星,居然連銀河千分之一都沒有!暗淡如同幽靈的它,所包含的恆星數量,卻遠遠少於我們的認知,這是你我完全無法想像的事情。為何如此?暗物質在調皮搗蛋?天文學家們,試圖從各種觀測角度,去挖掘真相。
  • 反常的星系:它們的暗物質去哪兒了?
    最近,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郭琦研究員領銜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批反常的天體——19個缺乏暗物質的矮星系。之前人們熟知的矮星系都含有大量的暗物質,但這批新發現的矮星系可能會改變我們對「星系是如何形成的」這一問題的認識。這項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11月26日凌晨發表於《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雜誌。
  • 這個孤立的星系中心卻充滿了暗物質!
    天文學家利用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的數據,發現了一個被孤立了數十億年的星系,其核心中包含的暗物質比預期要多。這個星系被稱為Markarian 1216(縮寫為Mrk 1216),包含的恆星年齡在宇宙年齡的10%以內,也就是說,幾乎和宇宙本身一樣古老。
  • 科學家在150個星系中發現「修正引力」的證據,或能挑戰暗物質假說
    現在,一個天文學家團隊在超過150個星系中發現了「修正引力」這一長期存在的替代模型的證據。基本上,一個物體的質量越大,它的引力就越強--但瑞士天體物理學家弗裡茨·茲威基注意到,星系團的旋轉速度比它們的引力應該允許的要快得多,基於它們可見物質的質量。茲威基得出的結論是,這些星系團所包含的質量比我們能看到的要多得多,他將其稱為暗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