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中暗物質如何分布的奧秘,被科學家發現了

2020-10-30 科技領航人

宇宙中物質集中在星系、恆星和行星中的引力是由所謂的「暗物質」提供的,它從大爆炸時幾乎是均勻的狀態演化到現在。但是,儘管這種「額外的物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對它的性質、行為和組成幾乎一無所知,這是現代物理學的基本問題之一。

圖註:在計算機上模擬的兩個星系中的暗物質。 它們之間的唯一區別是暗物質的性質。 左側無碰撞,右側無碰撞。 這項工作表明,實際星系中的暗物質看起來更像右邊的圖像,比左邊的圖像更不團塊,更彌散。圓圈標誌著銀河系的盡頭。

在最近的《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快報》中,加納裡亞斯天文學家的科學家( IAC)/拉古納大學(ULL)和布宜諾斯艾利斯省西北國立大學(阿根廷胡寧)的研究表明,星系中的暗物質遵循「最大熵」分布,揭示了其性質。

暗物質佔宇宙物質的85%,但暗物質的存在僅在天文尺度上顯示。也就是說,由於其弱相互作用,只有在大量存在時才可以注意到淨效果。由於它很難冷卻,因此它形成的結構通常比行星和恆星大得多。由於暗物質的存在僅在大規模範圍內出現,因此其性質的發現可能必須通過天體物理學研究來確定。

最大熵

要說暗物質的分布是根據最大熵(相當於「最大無序」或「熱力學平衡」)來組織的,則意味著它處於最可能的狀態。為了達到這種「最大紊亂」,暗物質必須像氣體分子一樣在其內部發生碰撞,以達到平衡其密度、壓力和溫度的關係。但是,我們不知道暗物質如何達到這種平衡。

加納裡亞斯天文學家的科學家( IAC)研究人員若爾格·桑切斯·阿爾梅達(JorgeSánchezAlmeida)表示:「例如,與空氣中的分子不同,由於引力作用很弱,暗物質粒子幾乎不應該相互碰撞,因此它們達到平衡的機理是個謎。」若爾格·桑切斯·阿爾梅達(JorgeSánchezAlmeida)是本文的第一作者。他補充說:「但是,如果它們確實發生了碰撞,那將賦予它們一種非常特殊的天性,這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其起源的神秘性。」

在矮星系中已檢測到最大的暗物質熵,而暗星與總物質的比例要比更大質量的星系更高,因此更容易看到它們的作用。但是,研究人員希望這是所有類型星系中的普遍行為。

該研究表明,熱力學平衡中的物質分布具有較低的中心密度,這是天文學家在許多實際應用中所假定的,例如在正確解釋引力透鏡時,或在設計通過其自我湮滅檢測暗物質的實驗時。

該中心密度是用引力透鏡正確解釋光的曲率的基礎:如果密度較小,則透鏡的作用會較小。要使用引力透鏡測量銀河系的質量,需要一個模型,如果更改此模型,則測量值也會發生變化。

中心密度對於嘗試使用自身湮滅檢測暗物質的實驗也非常重要。兩個暗物質粒子可能在一個極不可能的過程中相互作用並消失,但這是其性質的特徵。為了使兩個粒子相互作用,它們必須碰撞。這種碰撞的可能性取決於暗物質的密度,暗物質的濃度越高,粒子碰撞的可能性就越高。

「出於這個原因,如果密度發生變化,則自毀滅的預期生產率將會改變,並且基於實驗是根據給定速率進行預測而設計的,如果該速率非常低,則該實驗不太可能產生積極的結果,」桑切斯·阿爾梅達(SánchezAlmeida)說。

最後,暗物質的熱力學平衡也可以解釋星系的亮度分布。這種亮度以特定的方式隨著距星系中心的距離而下降,其物理起源尚不清楚,但是研究人員正為此努力證明,它是具有最大熵的平衡的結果。

模擬與觀察

數十年來,星系中心暗物質的密度一直是個謎。模擬的預測(高密度)與觀察到的預測(低值)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天文學家提出了許多類型的機制來解決這一主要分歧。

在本文中,研究人員已經證明,使用基本物理原理,可以在暗物質處於平衡狀態(即暗物質具有最大熵)的假設下複製觀察結果。該結果可能非常重要,因為它們表明暗物質已經與其自身和/或與其餘的「正常」(重子)物質交換了能量。

「與宇宙時間尺度相比,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達到平衡的事實,可能是暗物質與正常物質之間除了引力之外還發生了某種相互作用的結果。」 加納裡亞斯天文學家的科學家( IAC)研究人員伊格納西奧·特魯希略(Ignacio Trujillo)表示,「這種機制的確切性質需要探索,但是了解到底是什麼構成了宇宙總物質的組成部分,其後果可能會令人著迷。」伊格納西奧·特魯希略(Ignacio Trujillo)是本文的合著者。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從特殊星系中發現暗物質的線索,沒暗物質的星系是什麼樣?
    科學界把宇宙中的物質分為能直接看到的和不能直接看到的,並且認為不能直接看到的物質佔據了宇宙總質量的90%,那些炫麗的星系、星雲等物質只佔據了全宇宙的10%左右,科學家認為宇宙中的大多數星系是受到暗物質的影響維持運行的,然而近幾年天文觀測中發現了幾個完全不受暗物質影響的星系,這些星系顛覆了暗物質在宇宙中的地位,其中典型就是NGC 1052-DF2星系這類奇怪的超漫射星系
  • 科學家發現一個無暗物質星系 或顛覆暗物質定義
    研究負責人表示,這種現象雖然不能顛覆科學家對星系形成的理解,但完全可以改變天體物理學家對暗物質的定義。迄今為止物理學家還不太了解暗物質。對於暗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單一粒子有多重,或者說暗物質是如何形成的,物理學界尚無定論。也沒有人能夠在地球上捕捉到暗物質粒子。但是經過30多年的天文觀測,大多數研究人員都認同的事實是:宇宙中有很多暗物質。
  • 科學家發現一暗物質星系 99.99%物質神秘未知
    中國日報網8月26日電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8月25日報導,科學家近日新發現了一個暗物質星系,其內部物質99.99%是神秘、未知的暗物質。這個星系名叫「蜻蜓44」,距離地球大約3億光年。「蜻蜓44」的質量和銀河系相當,但其能量僅有銀河系的1%。科學家推測,「蜻蜓44」只是眾多暗物質星系之中的一個。
  • 星系對中神秘的暗物質為何缺失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CR)的物理學家經研究創建了一套關於暗物質本質的新理論,它有助於解釋一對距地球6500萬光年的星系中為什麼幾乎沒有這種神秘物質。當地時間9月9日,該研究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有一種流行的暗物質理論被稱為「冷暗物質」(CDM),它假設:除了受引力作用,暗物質粒子之間是不會發生碰撞的。
  • 反常的星系:它們的暗物質去哪兒了?
    最近,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郭琦研究員領銜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批反常的天體——19個缺乏暗物質的矮星系。之前人們熟知的矮星系都含有大量的暗物質,但這批新發現的矮星系可能會改變我們對「星系是如何形成的」這一問題的認識。這項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11月26日凌晨發表於《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雜誌。
  • 哈勃新數據解釋了星系中缺失的暗物質
    NGC 1052-DF2星系的這一發現對天文學家來說是一個驚喜,因為據了解,暗物質是當前星系形成和演化模型中的一個關鍵成分。事實上,如果沒有暗物質的存在,原始氣體就會缺乏足夠的引力來開始坍縮並形成新的星系。一年後,天文學家又發現了另一個缺失暗物質的星系NGC 1052-DF4,這進一步引發了天文學家對這些天體性質的激烈爭論。
  • 科學家發現最大「宇宙牆」,裡面堆滿了暗物質
    ,日前,科學家們就在宇宙中又發現了「一堵牆」。而且更為驚人的是,科學研究認為,目前科學家們並麼有將這座新發現的宇宙牆範圍完全探測清楚,它可能實際面積要比我們了解的還要大。科學家表示,在這座宇宙牆之中,除了擁有大量的星系之外,在其中,科學家們還發現了大量的暗物質,這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揭開宇宙中的暗物質之謎。
  • 宇宙中的暗物質找不到,科學家又想出了「熱暗物質」模型!
    在上個世紀,研究星系運動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特性的天文學家們認識到,宇宙中大部分物質是不可見的。宇宙中大約84%的物質是「黑暗」物質,既不發光,也不發出任何其他已知的輻射,因此它被稱為暗物質。暗物質的另一個主要特性是,暗物質只通過引力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例如,它不攜帶電磁電荷。
  • 又一個宇宙之謎,暗物質未覆蓋全宇宙,19個星系缺少暗物質
    自從我學習了宇宙學之後,我就一直以為暗物質充斥著整個宇宙,充斥在各類氣體,星雲和星體之間,但是最近科學家們的發現,讓我丟棄了這種想法!不過幸運的是,這一發現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缺少暗物質的星系的數量,暗物質是一看不見摸不著,非常神秘的東西,不會發光,但是會對周圍物質施加引力。暗物質被認為是星系形成的關鍵成分,它的引力將氣體,原子拉在一起形成星系。暗物質存在於我們的銀河系中,它使各類物質在銀河漩流中的速度比我們所看到的各類物質組成銀河系整體的速度要快。
  • 在暗星系中,發現暗物質的新線索,更加確定:暗物質是存在的!
    暗星系是被稱為低表面亮度星系,正是由於它們,才獲得了關於宇宙中最大謎團之一暗物質的重要確認和新信息。國際高級研究學院(SISSA)天體物理學家Chiara di Paolo、Paolo Salucci和Erkurt Adnan一起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發現盤狀星系可以用宇宙關係來表示。
  • 科學家在虛擬宇宙中探測暗物質
    新的研究工作揭示了暗物質光暈作為天空中的活躍區域,不僅存在於各個星系中也存在於輻射中——發射碰撞使得在天空中尋找暗物質光暈成為可能。圖中的這些小圓球就是科學家所說的暗物質暈,這是一種在引力作用下形成的結構,為星系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圖源:王傑,博塞,哈弗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
  • 這個星系,沒有暗物質
    2018年3月9日,天文學家們宣稱發現一個奇特的星系,這個星系沒有暗物質!也許你會說,發現沒有暗物質的星系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這可是大事件,這事如果最終確定,堪比發現「」引力波「」和「」上帝粒子「」還要刺激。這是一個物理學家們做夢都沒想到的意外發現。因為暗物質用「不存在」證明了自己的存在!
  • 宇宙中的暗物質是如何被科學家發現的?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解密
    投票 (溫馨提示:文章的後面有視頻連結哦)80多年前,天文學家仔細觀察了一個星系團
  • 科學家承認4年前搞錯了,曾以為這個星系完全由暗物質構成
    根據目前的宇宙模型,科學家認為,宇宙中所有的天體、星際物質的總質量,僅僅佔了整個宇宙質量的15%左右,剩下的質量都是暗物質。暗物質是什麼,目前依然是個謎。科學家們已經有了一些候選者,但是依然無法給出確定的說法。
  • 暗物質本質新理論解釋了星系中的神秘缺陷
    加州大學裡弗賽德分校的物理學家領導的一項研究表明,有關暗物質性質的新理論有助於解釋為什麼距地球約6500萬光年的一對星系中幾乎不含神秘物質。與普通物質不同,它不吸收、反射或發光,因此很難檢測。流行的暗物質理論(稱為冷暗物質或CDM)假定除引力外,暗物質粒子無碰撞。第二種新理論稱為自相互作用暗物質或SIDM,提出了通過新的暗力自相互作用的暗物質粒子。兩種理論都解釋宇宙整體結構如何出現,但它們預測了星系內部區域的暗物質分布不同。SIDM建議暗物質粒子在星系的內部暈圈中(靠近中心)強烈碰撞。
  • 常進:科學家如何探測暗物質?
    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什麼叫暗物質,暗物質是怎麼發現的,相關的構成,以及如何探測暗物質,國際目前最新的探測暗物質的情況是什麼樣的等。暗物質的發現我們是天文觀測者,唯一的特長是用望遠鏡去觀測。所有的問題,我們都希望能通過望遠鏡看清楚,希望通過物理的探測,研究它物理的本質。
  • 反物質和暗物質的奧秘可以聯繫在一起嗎?
    反物質和暗物質的深刻奧秘可以聯繫在一起嗎?由RIKEN創業研究集群的Stefan Ulmer領導的國際BASE協作的科學家以為自己可能是這樣,合作者已經進行了第一個實驗室實驗,以確定物質和反物質與暗物質相互作用的方式是否稍有不同是解決這兩個謎團的關鍵。
  • 星系對中神秘的暗物質幾乎缺失不見,這是為什麼呢?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CR)的物理學家經研究創建了一套關於暗物質本質的新理論,它有助於解釋一對距地球6500萬光年的星系中為什麼幾乎沒有這種神秘物質。當地時間9月9日,該研究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有一種流行的暗物質理論被稱為「冷暗物質」(CDM),它假設:除了受引力作用,暗物質粒子之間是不會發生碰撞的。
  • 天文學家發現首個沒有暗物質的星系即將被撕裂
    以下是我們如何弄明白的科學。從理論上講,暗物質和正常物質都滲透到宇宙中,但彼此的反應卻有所不同。如果您有引力場,例如物質密度大於周圍區域的區域,那么正常物質和暗物質都會受到相同的吸引力。但是在小範圍內,特別是對於小型、低質量的星系,這些差異變得顯而易見。這種差異出現的最常見方式是在低質量星系(即逃逸速度較小的星系)中一次形成大量恆星。當這些恆星開始發光,產生大量的紫外線輻射時,氣態正常物質可以被推出並完全射出,而暗物質則不受影響。這就形成了一個低質量星系,其暗物質與正常物質之比比我們在宇宙中更大範圍內看到的典型的5比1更大。
  • 宇宙如何凝聚在一起,暗物質圖譜揭示背後奧秘
    圖片來源:NASA/STSCI 暗能量調查項目(DES)利用重力透鏡原理尋找暗物質時,觀測到令人震驚的現象:暗物質似乎起著將宇宙凝聚在一起作用,類似於建築上的腳手架的功能。這個『腳手架』自宇宙大爆炸初始就已存在,其觸角延綿至上千星系,並將它們緊束在一起。使用智利的布蘭科望遠鏡,科學家觀測到在恆星分布密集的地方存在黑色網狀結構的暗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