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質量黑洞在宇宙中並不罕見

2021-01-20 浩瀚宇宙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學家們最近在臨近宇宙中的一片較為稀疏的區域中發現了一個破紀錄級的超大質量黑洞,質量相當於太陽的170億倍,說明這些怪獸一樣的天體可能比我們之前想像得更常見。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一般為太陽的100億倍左右。到目前為止,我們發現的最大的超大質量黑洞都位於大型星系的中心,並且這些星系的附近還有許多其它大型星系。目前的記錄保持者位於后髮星系團中,於2011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團隊發現,質量為太陽的210億倍,已經載入了金氏世界紀錄。

圖為大型星系NGC 1600的照片,以及由哈勃望遠鏡拍攝的星系核心部位近照,這裡可能存在著一個質量為太陽的170億倍的超大質量黑洞,或者雙黑洞。

橢圓星系NGC 1600距離我們約2億光年,它的中心可能存在一個目前為止發現的質量最大的超大質量黑洞。


該研究團隊的帶頭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文學教授馬中佩(Chung-Pei Ma)表示,此次新發現的黑洞位於橢圓星系NGC 1600中,和后髮星系團在天空中所處的位置正好相對。馬中佩還是MASSIVE Survey項目的帶頭人,該項目著眼於在臨近宇宙中尋找質量龐大的星系和黑洞,希望能了解它們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在宇宙中星系較為密集的區域,尋找超大黑洞就像在曼哈頓尋找摩天大樓一樣容易,但在星系比較稀少的地區,超大黑洞就不那麼容易找到了。


「像后髮星系團這樣含有大量星系的區域是非常、非常罕見的,但在中等規模的星系團中,還是有不少像NGC 1600這樣大小的星系的。」馬中佩說道,「所以現在的問題是,這是否只是冰山的一角呢?也許宇宙中還有更多的超大質量黑洞,只不過它們住在偏遠地區的『高樓』中,而不是曼哈頓的摩天大樓裡。」


天文學家於2011年發現的超大質量黑洞位於后髮星系團的NGC 4889星系中,雖然它的質量最大約為太陽的210億倍,但具體有多大卻難以確定,從太陽的30億倍到210億倍都有可能。相比之下,NGC 1600星系中央的黑洞質量範圍要精準得多,最低為太陽的155億倍,最高為太陽的185億倍。


有趣的是,從NGC 1600星系中心周圍的恆星的運動方式來看,中央的黑洞似乎是分為兩半的。天文學家認為雙黑洞在大型星系中十分常見,因為大型星系往往是兩個星系合併形成的,每個星系都有一個原本屬於自己的黑洞。這些黑洞可能會「陷入」新形成的大型黑洞中心,然後在圍繞對方旋轉一段時間之後,在引力波的作用下合併到一起。天文學家設計了一款空間天線式雷射幹涉儀(Evolved 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簡稱eLISA),將用於探測大型黑洞在合併時產生的引力波。與此同時,其它研究團隊將利用毫秒脈衝尋找大型黑洞合併時產生引力波的跡象。


此次新發現的黑洞距地球約2億光年,位置處在波江座的方向上。


尋找類星體殘骸

當物質的密度大到一定程度,連光線也無法從它的引力下逃脫時,就形成了黑洞。在宇宙的早期階段,宇宙中的氣體非常充足,有一部分貪婪的黑洞吸收了大量氣體,成為了超大質量黑洞,同時向外釋放了大量能量。回想那個時期的宇宙,這些超大質量黑洞都是非常明亮的類星體。但當天文學家將目光投向地球時,卻發現附近的星系中氣體含量非常少(因為這些氣體已經轉化成了恆星),而且沒有類星體。不過,在附近這些星系的中央,過去可能存在過類星體,並佔據了這些星系的大部分質量。馬中佩表示,她和她的研究團隊於2011年在NGC 4889和NGC 3842星系中發現的超大質量黑洞可能就是處於休眠狀態的類星體。


由於NGC 1600星系是一個比較古老的星系,幾乎沒有新形成的恆星,馬中佩懷疑它的中心也可能有一個過去曾光芒四射、如今卻沉睡許久的類星體。馬中佩稱,這將是我們首次在臨近宇宙中星系較為稀疏的區域發現這樣的天體。

「大多數超大質量黑洞過去都可能是明亮的類星體,而它們並不一定只存在於宇宙中星系密集的區域,」馬中佩指出,「NGC 1600是我們在臨近宇宙的稀疏區域中發現的第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也可能是我們在這樣的區域中發現的第一個類星體殘餘。」


MASSIVE Survey項目於2014年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資金支持,將對附近的100個質量最大的星系中的恆星、暗物質以及中央黑洞質量進行測量。這些星系的質量超過太陽的3000億倍,距地球的距離在3.5億光年之內,這一範圍內有著上百萬個星系。該項目的目標之一是,找到附近的大型星系中留下的類星體殘餘。


NGC 1600星系中發現的超大質量恆星便是該項目取得的成績之一,說明與只在后髮星系團這樣的大型星系團中搜尋相比、對宇宙進行系統的搜索要更有價值。這些新發現綜合了哈勃望遠鏡、夏威夷雙子望遠鏡和德克薩斯州麥克唐納天文臺三者的圖片數據。


根據雙子座望遠鏡對NGC 1600星系中心的探測結果,在黑洞影響範圍內(半徑約3000光年)的大部分恆星都在圍繞黑洞旋轉,只有極少數呈放射狀、朝黑洞內部或外部運動。馬中佩稱,這就好像朝著黑洞內部移動的恆星都被黑洞扔出來了一樣。


就好像NASA會將空間探測器彈射到其它行星周圍、好讓探測器以更快的速度穿過太陽系一樣。只有當離黑洞最近的恆星受到兩個黑洞的作用、被彈射出去時,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黑洞的影響範圍比事件邊界(即物質一旦落入就無法逃脫的邊界)要大得多,在其影響範圍內,黑洞的引力勝過了其它可見恆星的引力。NGC1600黑洞的影響範圍約為冥王星軌道的八倍。


「不知為何,這些恆星就像是被從大型星系中間嚇跑了一樣,要麼是根本『不敢』進來,要麼是進來了之後又被踢了出去。」馬中佩說道。NGC 1600星系中央顯示的是後一種情況,「或能為通過星系合併產生雙黑洞這一理論提供支持。」


雙黑洞與中心清掃現象

由於被雙黑洞「扔」出去的恆星會從黑洞中吸收一定的能量,這兩個黑洞會逐漸靠得越來越近、最終合併在一起。馬中佩指出,如果NGC 1600星系中的確存在這樣一個質量總共達太陽的170億倍、中間相距1光年的雙黑洞的話,即將開展的

馬中佩表示,NGC 1600星系的案例說明,中央存在雙黑洞的星系具有一個關鍵的特點:星系的中心位置有一片恆星極其稀少的區域,和雙黑洞的影響範圍差不多大。由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圖片顯示,NGC 1600中央的顏色往往是很淡的,說明在黑洞的影響下,該地區的恆星十分稀少。這與普通的橢圓星系有著顯著的區別,後者的核心部位要明亮得多。


「中心清掃現象是存在雙黑洞的關鍵跡象之一。」馬中佩說道。


這一現象將幫助馬中佩和同事們對MASSIVE Survey做出進一步改進,並以更快的速度找到地球附近的超大質量黑洞。

相關焦點

  • 超大質量黑洞:宇宙的締造者?
    如果沒有超大質量黑洞產生的噴流催生出銀河系,也許人類就不會出現在這個宇宙中。不過天文學家們並不打算就此重寫宇宙的歷史。他們關注的是超大質量黑洞和星系之間的聯繫,這也是縈繞在星系形成上的一個關鍵問題。20世紀60年代中,當類星體首次被發現時,這個問題第一次浮出了水面。類星體都是非常明亮、緻密的天體,可以釋放出超過銀河系100倍的輻射。
  • 《自然·通訊》:河外星系中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
    《自然·通訊》:河外星系中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安徽師範大學:近日,安徽師範大學物電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
  • 舒新文教授團隊發現罕見天文現象: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
    舒新文教授團隊發現罕見天文現象: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 新華網 | 2020-11-30 08:22:32 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
  • 潛伏在宇宙中的新型黑洞是怎樣的,它與超大質量黑洞有什麼區別?
    那麼,這種潛伏在宇宙中的新型黑洞到底是怎樣的,它與形成鮮明對比的超大質量黑洞存在哪些區別?質量較低的黑洞繞著10000光年外的恆星運行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對宇宙中的黑洞類型存有疑惑,比如,這個浩瀚的空間裡是否還存在著質量更低的黑洞,只不過由於本身質量的原因,而無法像其他黑洞一樣產生X射線信號。
  • 我科學家發現一對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常規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該研究成果於11月18日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上。   據了解,黑洞具有獨特的時空結構,進入其視界面的所有物質包括光線都無法逃脫。當一個恆星太靠近黑洞時,會被其強大潮汐引力撕裂瓦解,進而被吞噬,同時釋放出短暫的劇烈電磁波輻射。
  • 超大質量黑洞:星系的締造者?
    星系的存在會影響宇宙的演化,這就把超大質量黑洞置於了整個過程的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驅動著類星體,它們會產生以極高的速度運動的物質噴流,正是這些噴流觸發了星系的形成。如果這個想法是正確的,它就將會顛覆已有的星系形成理論。它也會驚人地對改變我們自己的起源。如果沒有超大質量黑洞產生的噴流催生出銀河系,也許人類就不會出現在這個宇宙中。
  • 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
    據新華社合肥11月29日電 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 據介紹,黑洞潮汐撕裂恆星事件在每個星系中幾乎每10萬年才發生1次,概率為十萬分之一。
  • 預測並尋找宇宙中的第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在整個宇宙歷史上,大多數星系的形成和成長都是由超大質量黑洞和宿主星系一起成長所推動,這些黑洞收集物質以達到數百萬太陽質量。追蹤這些極端天體的早期階段是未來強大望遠鏡的任務之一。由埃斯帕科天體物理學研究所(IA)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研究提出了一項新的全面估計。
  • 天文學家發現超大質量黑洞陷入宇宙 "蛛網"中
    這個結構大約是銀河系大小的300倍,包含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它將附近的六個星系困在一個宇宙氣體的 "蜘蛛網"中。這為早期宇宙如何能如此迅速地成長提供了新的啟示。類星體是天空中非常明亮的光源,在其中心包含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周圍有一個被稱為 "吸積盤"的巨大氣體盤。
  • 超大質量黑洞!宇宙大佬之間的「你瞅啥」
    所謂雙類星體,即合併過程中的兩個星系,觀測中能夠看到分別位於兩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發出的明亮電磁波。對雙類星體的研究有望幫助我們進一步探索星系的合併與演化,以及超大質量黑洞的演變過程等奧秘。宇宙中星系間的撞擊與合併等高能現象相當頻繁。星系中心的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數百萬至數十億倍,吸積大量氣體時發出的光亮能夠超過整個星系。科學家將觀測到的這類天體稱為類星體。星系間撞擊、合併時氣體吸積量尤甚,理論上兩個黑洞能夠作為雙類星體被同時觀測到。然而,雙類星體同時發光的時間很短,且要求觀測器材同時滿足大視場與高解析度兩個條件,導致實際研究中很難大量發現雙類星體。
  • 天文學家發現了宇宙中最古老、最遙遠的「超大質量」黑洞和類星體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非常非常遙遠的星系裡…… 天文學家周二宣布,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古老、最遙遠的「超大質量」黑洞和類星體。 黑洞和類星體的年齡超過130億歲,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黑洞和類星體,這讓天文學家對早期宇宙中巨大星系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宇宙中的黑洞真的如此可怕嗎?超大質量黑洞在宇宙中扮演什麼角色
    宇宙中的黑洞真的如此可怕嗎?超大質量黑洞在宇宙中扮演什麼角色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天空,為了展現科技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在上期的文章中我們講到了如何去探索黑洞這樣可怕的怪物,還談到了銀河系的中心點,今天我們來繼續講一講銀河系的中心點,看看是什麼東西維持著巨大銀河系的運作。
  • ...科學家發現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
    我國科學家發現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 來源:科技日報 • 2020-12-03 11:46:58
  • 宇宙中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是否與周圍的星際氣體和恆星有關?
    但是,黑洞也有不同的類型,比如,由我國天文學家發現的已知最大恆星質量黑洞LB-1,便是一種不同於中等質量恆星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的恆星質量黑洞。而在所有大型星系中心,都普遍存在的超大質量黑洞,其平均密度則要比其他類型黑洞低得多,甚至可以低於我們地球上的空氣密度。原因並不複雜,一個黑洞的施瓦西半徑值和自身的質量成正比,但它的密度卻跟自身的體積成反比關係。
  • 宇宙第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誕生於暗物質,而不是大質量恆星坍塌?
    宇宙中第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的誕生故事正在被重新思考形成一個大質量黑洞需要在一個物質高度聚集的罕見區域。研究人員在分析了超級計算機對早期宇宙演化的模擬後得出了這個結論。這些模擬揭示了10個只包含氣體雲的暗物質暈,儘管它們的質量如此之大,本應成為恆星的搖籃。研究人員隨後對其中兩個光暈進行了額外的模擬,每個光環大約有2400光年寬,以便更詳細地了解宇宙誕生後2.7億年可能發生了什麼。
  • 宇宙幽靈——被困在超大質量黑洞的宇宙氣體蜘蛛網中的星系
    在天文學家的幫助下ESO氏超大型望遠鏡天文學家發現了六個星系圍繞著一個超大質量的星系,ESO的VLT的新觀測揭示了圍繞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的幾個星系,所有這些星系都躺在一個宇宙的「蜘蛛網」中,氣體的體積是銀河系的300多倍。
  • 天文學家發現超大質量黑洞陷入宇宙
    這個結構大約是銀河系大小的300倍,包含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它將附近的六個星系困在一個宇宙氣體的 "蜘蛛網"中。這為早期宇宙如何能如此迅速地成長提供了新的啟示。 在周四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一個由天文學家組成的國際合作組織詳細介紹了類星體 "SDSS J1030+0524"(簡稱J1030)周圍的環境。
  • 宇宙黑洞數增加 星際沙漠驚現超大質量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天文學家在地球200光年遠處超級稀疏的區域發現了一個新黑洞,質量是太陽的170億倍,它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黑洞之一。這意味著我們本地宇宙存在的超大質量黑洞可能比之前預想的更加常見。
  • 天文學家發現早期宇宙直接形成超大質量黑洞的證據
    現在,加拿大安大略西部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某些黑洞並非起源於恆星殘餘的證據。這一發現能夠解釋宇宙最早期階段出現的極端大質量黑洞。西部大學的物理學與天文學教授沙塔努·巴蘇表示:「這是一個間接觀測證據,證明某些黑洞由恆星塌陷直接形成,而不是恆星殘餘。」對於超大質量黑洞,科學家一直很難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這些引力怪獸據信潛伏在每個大星系的中央,例如我們的銀河系。
  • Maunakea天文臺發現三對合併的超大質量黑洞
    圖片來源:Silverman等人夏威夷毛納基亞(Maunakea)--兩個正在合併的星系之間的宇宙之舞是一個罕見的發現,每個星系都包含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該黑洞會迅速吞噬大量物質,從而產生一種被稱為類星體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