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unakea天文臺發現三對合併的超大質量黑洞

2020-12-06 趣玩科普

#科學#

SDSS J0847-0013,三個毛納基亞(Maunakea)天文臺發現的三個罕見的雙重類星體之一。圖片來源:Silverman等人

夏威夷毛納基亞(Maunakea)--兩個正在合併的星系之間的宇宙之舞是一個罕見的發現,每個星系都包含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該黑洞會迅速吞噬大量物質,從而產生一種被稱為類星體的現象。

天文學家使用夏威夷的三個毛納基亞天文臺--斯巴魯(Subaru)望遠鏡、凱克(Keck)天文臺和雙子座(Gemini)天文臺--發現了幾對這樣的合併星系或發光的「雙重」類星體。這些雙類星體非常罕見,由東京大學科維理(Kavli)宇宙物理與數學研究所領導的研究小組估計,只有0.3%的已知類星體有兩個超大質量黑洞,它們處於相互碰撞的過程中。

這項研究發表在2020年8月26日的《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儘管它們很罕見,但它們代表了星系演化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央巨星被喚醒,獲得質量,並可能影響其宿主星系的生長,」東京大學的研究生、該研究的合著者Shenli Tang說。

類星體是宇宙中已知的最明亮、最具能量的天體之一,由質量比太陽大數百萬到數十億倍的超大質量黑洞提供能量。當物質在星系中心的黑洞周圍旋轉時,它被加熱到很高的溫度,釋放出大量的光以致於類星體的亮度超過了它的宿主星系。這使得一對具有類星體活動的合併星系很難被探測到,因為很難將光線從這兩個類星體中分離出來,因為它們離得太近了。而且,要在天空中觀測到足夠大的區域來捕捉到足夠多的罕見事件也是一項挑戰。

圖片來源:Silverman等人。

SDSS J141637.44+003352.2,一個雙類星體,距離我們46億光年。這兩個類星體相距1.3萬光年,它們位於一個巨大星系的中心附近,該星系似乎是一個星系群的一部分,如左面板中的鄰近星系所示。在下部面板中,光譜學揭示了與兩個類星體各自相關的寬發射線,表明氣體在兩個不同的超大質量黑洞附近以每秒數千公裡的速度運動。這兩個類星體的顏色不同,是因為它們前面的塵埃數量不同。

為了克服這些障礙,該團隊利用斯巴魯望遠鏡上的Hyper Suprime-Cam(HSC)攝像機對天空進行了靈敏的廣泛測量。

「為了讓工作更簡單,我們從斯隆數字巡天(Sloan Digital Sky Survey,SDSS)中已知的34476個類星體開始,用HSC成像來確定那些有兩個(或更多)不同中心的類星體,」科維裡宇宙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的第一作者John Silverman說。「說實話,我們一開始並不是在尋找雙類星體。我們正在檢查這些發光類星體的圖像,以確定它們更喜歡居住在哪種類型的星系中,這時我們開始看到在它們的中心有兩個光源的情況,而我們原本預計只有一個光源。」

該小組確定了421個有希望的案例。但是,仍有可能其中許多不是真正的雙類星體,而是我們銀河系中諸如星光之類的偶然的投影。要進行確認,需要對候選體的光線進行詳細分析,以尋找兩個不同類星體的明確跡象。

Silverman和他的團隊使用凱克天文臺低解析度成像光譜儀(LRIS)和雙子座天文臺近紅外積分場光譜儀確定了三個雙類星體,其中兩個是以前不為人知的。觀測顯示了在超大質量黑洞的影響下氣體以每秒數千公裡的速度運動的特徵。

新發現的雙類星體顯示了廣域成像與高解析度光譜觀測相結合的前景,以揭示這些難以捉摸的天體,這是更好地了解星系的增長及超大質量黑洞的關鍵。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圖)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圖) 2015-09-01 09:00:45來源:北京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宋宇晟   超大質量雙黑洞吸積系統藝術想像圖 圖片/NASA網站  本報訊(記者 雷嘉)美國大片《星際迷航》中所謂的「黑洞」在現實研究中有了進一步的回應。
  •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發現超大質量黑洞—新聞—科學網
    本報10月16日訊(記者黃辛)今天,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獲悉,中歐射電天文學家近日在巨型旋渦星系NGC 5252的星系盤附近發現了另一顆伴有顯著射電噴流的超大質量黑洞
  • 第一個有三個超大質量黑洞的星系「出現」
    這項新研究的主要作者,哥廷根大學的沃夫拉姆·科拉克尼(Volfram Kolacny)說:「我們以極高的空間解析度進行的觀測表明,在NGC6240的中心有三個超大質量黑洞。」他們說這三個黑洞位於不到3000光年的空間,它們的質量超過太陽質量的9000萬倍。
  • 知新速遞:科學家首次發現三個超大質量黑洞正在趨向碰撞
    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在距離地球約10億光年的「SDSS J084905.51+111447.2」星系系統中,有三個吞噬光線的超大質量黑洞,正肩並肩地依偎在一起。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當時只是在尋找成對的黑洞,然而,通過他們的選擇技術,偶然發現了這個驚人的系統。
  • 太陽質量9000萬倍!3億光年外,三個超大質量黑洞正合併
    當星系相遇時,可能會出現兩大星系碰撞、合併的情況,最後形成一個更大的星系。這樣的情況,在宇宙中比較常見,現在有研究表明,在宇宙深處又發現了星系的合併,而且是三個星系正在合併。這些星系相遇的情況,其實是宇宙中一個很壯麗的景象,經常會展示在我們光學望遠鏡的鏡頭下。
  • 天文學家發現:超大質量微型黑洞
    作者|Brid-Aine Parnell天文學家在3.4億光年外的一個矮星系內發現了一個微乎其微但具有超大質量的黑洞。這個微型黑洞是已知處在一星系中心的最小黑洞,而質量卻是太陽的50,000倍。黑洞按形成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恆星質量黑洞,由大型恆星死亡並坍塌而形成;還有一種就是超大質量黑洞,與其寄主星系共同演化(黑洞處於該寄主星系中心)。後一種黑洞的質量往往是太陽的100,000倍以上。但這是人們首次在矮星系中發現這樣一個微型「熔爐」,而且其質量只有以上數字的一半。
  • 超大質量黑洞合併,將成為整個宇宙歷史上僅次於大爆炸的活躍事件
    圖註:當兩個黑洞合併時,它們的大部分質量可以在一個非常短的時間間隔內轉換為能量。 當超大質量黑洞發生時,它們有可能成為整個宇宙歷史上最活躍的事件。上周,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宣布了宇宙有史以來最活躍的爆炸事件,從而創造了歷史。在距地球3.9億光年遠的星系團中,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發射出了一個噴射流,在該星系團的星際空間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空腔。
  • 在這個星系中心,首次發現三個超大質量黑洞!其他星系都只有一個
    由哥廷根大學和波茨坦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首次證明了星系NGC6240包含三個超大質量黑洞。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來自哥廷根大學的Wolfram Kollatschny教授表示:通過以極高空間解析度進行的觀察,天文學家能夠表明:相互作用的星系系統NGC6240不是先前假設的兩個,而是中心有三個超大質量黑洞。三個重量級中的每一個黑洞都有超過9000萬個太陽質量,它們位於不到3000光年寬的空間區域,即不到星系總大小的百分之一。
  • 史上最大規模的黑洞合併!驚人發現中等質量黑洞的存在
    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歐洲處女座探測器探測到太空中驚人的一聲「BANG」,驚人的發現開始揭開謎底。事實上,此次探測到的信號是兩個黑洞碰撞合併的一個過程,在宇宙中這樣的天體碰撞事件並不少見,但是這次的合併在天文史上,真的算得上是「前無古人」。
  • 超大質量黑洞怎麼形成的?日本天文學家稱其來自於超大質量恆星
    而超大質量黑洞(又稱巨型黑洞)是宇宙中質量和體積最大的單一天體類型,比如在我們銀河系中心位置,就有一個相當於太陽的431萬倍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而在銀河系的鄰居仙女座星系的中心,有一顆大約1億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去年公布的首張黑洞照片的m87中心黑洞,質量更是達到了太陽的56億倍,不過它還並不是最大質量的黑洞,已知質量最大的黑洞為Ton618,相當於太陽質量的660億倍。
  • 超大質量黑洞怎麼形成的?日本天文學家稱其來自於超大質量恆星
    而超大質量黑洞(又稱巨型黑洞)是宇宙中質量和體積最大的單一天體類型,比如在我們銀河系中心位置,就有一個相當於太陽的431萬倍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而在銀河系的鄰居仙女座星系的中心,有一顆大約1億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去年公布的首張黑洞照片的m87中心黑洞,質量更是達到了太陽的56億倍,不過它還並不是最大質量的黑洞,已知質量最大的黑洞為Ton618,相當於太陽質量的660億倍。
  • 國家天文臺揭示SKA具備研究超大質量雙黑洞紅移演化的潛力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菂團隊完成了對於平方公裡陣(Square Kilometre Array,SKA)時代引力波探測的前瞻性測算,首次量化了SKA引力波源樣本的紅移期待值,揭示了SKA僅需要監測少量(約20顆)高質量毫秒脈衝星就能夠系統研究超大質量雙黑洞的紅移演化。
  • 美國宇航局發現遙遠星系當中的超大質量黑洞失蹤了
    美國航天局已經用阿貝爾2261星系團對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和哈勃空間望遠鏡進行了訓練。該星系團距離地球約27億光年。天文學家認為,阿貝爾2261和宇宙中大多數大星系一樣,其中心應該有一個巨大的黑洞。預計黑洞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30億到1000億倍之間,但現在已經無法找到這個黑洞。
  • 藉助超級計算機模擬,日本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形成新線索
    超大質量黑洞的起源目前仍存在很多難以解釋的謎題。而據日本國立天文臺網站近日消息稱,科學家藉助超級計算機的模擬,首次在重元素氣體雲中發現了超大質量黑洞的「前身」,在這一理論中,超大質量黑洞的「前身」不僅吞噬了星際氣體,而且還吞噬了較小的恆星。
  • 超大質量黑洞!宇宙大佬之間的「你瞅啥」
    科學家使用其他大型望遠鏡對其中400多個候選雙類星體進行追蹤觀測,確認了三個雙類星體系統,其中兩個此前從未發現過。所謂雙類星體,即合併過程中的兩個星系,觀測中能夠看到分別位於兩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發出的明亮電磁波。
  • 「不可能質量」黑洞: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中等質量黑洞
    根據質量不同,黑洞一般分為恆星級黑洞、中等質量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此前,科學家們發現了不少恆星級和超大質量黑洞。恆星級黑洞質量為太陽質量的5到100倍,一般認為是質量大的恆星死去後形成的;而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達到太陽的1000倍以上。中等質量黑洞質量為太陽的100到1000倍。迄今為止,科學家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證明它們的存在。
  • 科學家終於發現介於較小黑洞和超大黑洞之間的罕見黑洞類型
    據外媒報導,儘管科學家們最近才能捕捉到黑洞的圖像,但他們對黑洞卻了解得不少。這些密度極高的天體會吸收任何靠其很近的天體,它們是大多數星系的中心,至少天文學家是這樣認為的。 另外目前已知的是黑洞有兩種類型:標準版(較小版)的質量被認為是太陽的5到100倍;另一個版本是超大質量版,其質量是太陽的1000倍以上。
  • 科學家終於發現介於較小黑洞和超大黑洞之間的罕見黑洞類型
    據外媒報導,儘管科學家們最近才能捕捉到黑洞的圖像,但他們對黑洞卻了解得不少。
  • 天文學家說,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發現的兩個黑洞的最大合併
    遙遠的表演包括兩個主要參與者:一個黑洞大約是我們太陽質量的66倍,另一個黑洞大約是我們太陽質量的85倍。兩者靠得很近,每秒迅速互相旋轉數次,然後最終以劇烈的能量碰撞而崩潰,這能量向整個宇宙發出衝擊波。他們合併的結果?一個黑洞大約是我們太陽質量的142倍。 對於天文學家來說,這樣的發現可能是一個重大發現。
  • 天文學家說,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發現的兩個黑洞的最大合併
    遙遠的表演包括兩個主要參與者:一個黑洞大約是我們太陽質量的66倍,另一個黑洞大約是我們太陽質量的85倍。兩者靠得很近,每秒迅速互相旋轉數次,然後最終以劇烈的能量碰撞而崩潰,這能量向整個宇宙發出衝擊波。他們合併的結果?一個黑洞大約是我們太陽質量的142倍。對於天文學家來說,這樣的發現可能是一個重大發現。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能夠檢測和間接觀察兩個不同大小範圍的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