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菂團隊完成了對於平方公裡陣(Square Kilometre Array,SKA)時代引力波探測的前瞻性測算,首次量化了SKA引力波源樣本的紅移期待值,揭示了SKA僅需要監測少量(約20顆)高質量毫秒脈衝星就能夠系統研究超大質量雙黑洞的紅移演化。
星系中心存在一個和星系共同演化的超大質量黑洞。超大質量雙黑洞是星系合併後的產物,對於星系演化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但是目前觀測上並沒有一個完全認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國家天文臺博士研究生馮毅等基於紅外星系樣本,利用半分析數值模擬的方法,估計了不同紅移處超大質量雙黑洞的數量及其低頻引力波特徵,進一步測算了SKA脈衝星陣(SKA-PTA)探測這些超大質量雙黑洞演化的能力。
SKA作為一個巨型射電望遠鏡陣列,有著探測來自超大質量雙黑洞發出的納赫茲引力波的巨大潛力。區別於之前相關工作普遍使用的成百上千顆脈衝星,這項工作指出了SKA脈衝星計時陣可以由數量遠小於此前預期的脈衝星組成。該文章計算了僅由20顆高質量毫秒脈衝星構成的SKA脈衝星計時陣能夠在運行五年內探測到引力波,並且在運行十年的時候達到一年一百次的探測率。在運行三十年內,能夠探測到大約60個紅移0.05以內的超大質量雙黑洞,而在紅移1以內能夠探測到超過一萬個超大質量雙黑洞(如下圖)。
SKA脈衝星計時陣能夠探測到大量隨紅移分布的超大質量雙黑洞,使得SKA可成為研究超大質量雙黑洞演化、星系演化的革命性設備。相關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D》(10.1103/PhysRevD.102.023014)上。
不同顏色的點代表不同紅移的超大質量雙黑洞,不同顏色的線代表SKA運行一段時間探測引力波的閾值,點在線之上代表能探測到該引力波源。
來源:中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