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天文學系劉富坤教授等首次發現隱匿超大質量雙黑洞

2020-11-28 北大新聞網

2014年4月22日,歐洲航空航天局(ESA)(http://sci.esa.int/home)發布新聞,報導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天文學系劉富坤教授及其合作者近日發現的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這是首次在普通星系中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這對隱匿的雙黑洞之所以能夠被發現是因為它們最近潮汐撕裂了一顆恆星,而歐空局的XMM-Newton X-射線衛星當時恰巧正對準它們所在的方向進行觀測而目睹了這一事件。這次發現驗證了劉富坤教授等學者於2009年提出的關於雙黑洞的一個理論預言,同時也開啟了天文研究的一個新領域。

天文學家們相信,幾乎所有大質量星系中心都寄住著至少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而存在兩個超大質量黑洞則是該星系曾與另外一個星系發生併合的鐵證。因此,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能明確告訴天文學家星系是如何演化到它們目前的大小和形態的。

在此之前,天文學家們已發現了幾對超大質量雙黑洞,但這些已發現的雙黑洞都位於一類特殊的、活動的星系中。在這些活動的星系中,黑洞持續不斷地從星系中吸積氣體雲團,同時加熱這些被吸積的氣體到極高溫度,然後在包括X-射線在內的眾多波長上發出強烈的光芒,使得這些星系具有一個明亮的、活躍的中心,因而被天文學家們稱為「活動的星系核」。這次劉富坤教授及其合作者的新發現的重要性在於,它是首例發現於不活動的普通星系中的超大質量雙黑洞。而宇宙中絕大多數星系都是不活動的普通星系。

大爆炸宇宙學星系形成和演化理論預言,所有大質量星系中心都曾經寄住過或正寄住著超大質量雙黑洞。然而,要發現它們則是一項極端困難和挑戰的任務,因為顧名思義,黑洞本身是不發光的,而靜寧星系中心又沒有氣體雲團塊供黑洞吸積和加熱,因而這些星系中心的黑洞幾乎總是處於徹底的黑暗之中。

天文學家們所能寄予的唯一希望就是當其中的一個黑洞開始工作——將一顆偶爾飛臨的恆星撕裂成碎片時,恰巧對準該方向進行觀測。這樣的現象被天文學家們稱為「恆星潮汐撕裂事件」。伴隨著恆星被黑洞潮汐引力撕裂,它會產生強烈而短暫的X-射線閃耀。

2010年6月10日,XMM-Newton X-射線衛星捕捉到一例來自大熊座星系SDSS J120136.02+300305.5的恆星潮汐撕裂事件。隨後啟動的XMM-Newton X-射線衛星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Swift衛星的跟蹤觀測表明,它起初看起來完全就是一例由單個超大質量黑洞引起的典型恆星潮汐撕裂事件。但隨著對該緩慢衰落的X-射線閃耀進行一天又一天的追蹤監測,奇怪的事情突然發生了!在距該恆星潮汐撕裂事件被發現之後的第27天到第48天之間,其X-射線輻射瞬間暴跌至衛星的探測極限之下——從X-射線衛星的視野中徹底消失了,然後它突然重新出現並遵循著暴跌之前的初始規律緩慢衰落,就好像什麼也不曾發生過一樣。

劉富坤指出,這一奇怪行為和人們所預期的發生在超大質量雙黑洞中的恆星潮汐撕裂事件的特徵完全一樣。

圖 1、星系中心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恆星潮汐撕裂事件藝術想像圖。主黑洞將一顆恆星撕碎裂成細長氣體流,該氣體流在流向黑洞形成圍繞黑洞旋轉的吸積盤時被高溫加熱產生強烈X-射線輻射。當次黑洞繞轉到氣體流附近(但不穿過)時,產生的破壞性引力擾動作用使氣體流中部分氣體流飛離,留下一段空隙。X-射線出現突然下跌直至黑暗現象對應空隙到達主黑洞時刻。(繪圖:ESA -C. Carreau)

劉富坤及其領導的研究團隊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對雙黑洞系統恆星潮汐撕裂事件的理論研究。在發表於2009年的理論工作(文獻1)中他們預言,當雙黑洞潮汐撕裂恆星時,由於次黑洞對流向「工作」黑洞的氣體流產生破壞性引力擾動而暫時性地剝奪氣體流,使其暫停向X-射線閃耀提供燃料,於是X-射線輻射出現斷裂式下跌直至黑暗,然後恢復現象(如圖1所示)。在即將發表於2014年5月10日出版的第786卷美國《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論文(文獻2)中,劉富坤教授與國家天文臺李碩博士、德國馬克思-普朗克學會射電天文研究所史蒂芬妮·科摩薩(Stefanie Komossa)博士合作,通過數值模擬和嚴格理論分析論證發現,星系SDSS J120136中存在著一對隱匿的超大質量雙黑洞。他們發現,有兩套雙黑洞系統情形可完美重構SDSS J120136的觀測結果(如圖2所示)。

圖2、雙黑洞(情形一)對星系SDSS J120136.02+300305.5潮汐撕裂恆星事件x-射線光變曲線的完整重構(紅實線)。圖中菱形符號為XMM-Newton衛星及Swift衛星的觀測值及誤差,向下箭頭代表X-射線源亮度低於衛星的探測極限時得到的流量上限,實際亮度低於該值。黑色虛線為單黑洞中恆星潮汐撕裂事件的典型光變曲線。(取自文獻2)

在第一種情形中,一個具有一千萬倍太陽質量的主黑洞和一個具有一百萬倍太陽質量的次黑洞在橢圓軌道上相互繞轉;在第二種情形中,主黑洞質量是太陽質量的一百萬倍,而在圓軌道上繞轉的次黑洞質量則只有十萬倍的太陽質量。在兩種情形下,黑洞之間的距離都相當的小:僅千分之零點六秒差距,或大約千分之二光年,這大致相當於太陽系的寬度。在這樣密近的距離上,這對雙黑洞的命運已經註定:引力波輻射將帶走它們的軌道能量,兩個黑洞螺旋式地慢慢互相靠近,在大約二百萬年後併合成一個新的黑洞。

劉富坤等對普通星系中第一例隱匿超大質量雙黑洞的成功發現,將不可避免地促使國際天文學家開始搜索更多的隱匿在普通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同時也將刺激那些正在或計劃對恆星潮汐撕裂事件開展全天巡天的空間X-射線衛星——如歐空局的eROSITA、中國即將發射升空的SVOM和未來的EP等,以及包含下一代地面最重要望遠鏡LSST在內的等眾多探測器將修訂研究計劃而將其納入為主要的搜尋對象。這些望遠鏡將探測到數千至上萬的恆星潮汐撕裂事件。有了這些探測結果,利用劉富坤等提出的方法和理論,天文學家們就可以提取出關於星系併合率、超大質量黑洞起源以及在宇宙中演化歷史的可靠統計數據。

劉富坤等的工作還讓天文學家們可以有更多的期待。當雙黑洞併合時,預計將以引力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爆發性釋放巨大的能量。超大質量雙黑洞的併合將是宇宙中最強的引力波輻射源。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的一種時空漣漪。目前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們正建造一種新類型的天文觀測臺來探測這些漣漪。其中,歐空局下一代大科學任務「宇宙遠景計劃」之一——L3任務「雷射幹涉儀空間天線(LISA)」的科學主題就是搜索和探測超大質量雙黑洞併合發出的以往難以被發現的引力波。而歐空局計劃於2015年發射升空的「LISA探路者」號將檢驗和測試建造該空間引力波探測器所必需的關鍵技術。

鑑於隱匿超大質量雙黑洞的發現將開創一個天文學新領域,以及XMM-Newton衛星在其中所作的貢獻,歐空局於2014年4月22日通過其新聞網首家向全世界報導了這一重大發現。在該新聞的最後,歐空局XMM-Newton空間望遠鏡項目科學家諾伯特·斯卡特爾(Norbert Schartel)教授總結說:「XMM-Newton擺動式觀測的創新性使用使得發現這對超大質量雙黑洞成為可能。這一發現證明了持久運轉的空間天文臺在探測這類能開啟天文學新領域的稀少事件中所能扮演的重要角色。」這也是對這次發現重要性的一個中肯評價。

本文介紹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相關連結:

歐洲航空航天局新聞網報導 

《中國科學報》頭版報導

背景材料:

文獻1、「Interruption of Tidal-Disruption Flares by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Binaries」,by F.K. Liu, S. Li, X. Chen,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Vol.706 (2009), L133-L137

文獻2、「A milli-parsec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binary candidate in the galaxy SDSS J120136.02+300305.5」, by F.K. Liu, S. Li, S. Komossa,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786 (2014), 103 (arXiv:1404.4933)

 

編輯:安寧

相關焦點

  • 北大劉富坤教授重大天文發現獲《自然》肯定
    南方網訊 據北大新聞網消息,2014年7月《自然》(Nature)雜誌在其物理專刊《自然 物理》(Nature Physics)的「新聞與觀察(news &views)」專欄,發表了特邀評論員、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UCSC)馬丁 加斯克爾(Martin Gaskell)教授題為「超大黑洞們:最終在一起了(Supermassive Black Holes:
  • 《自然·通訊》:河外星系中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
    《自然·通訊》:河外星系中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安徽師範大學:近日,安徽師範大學物電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
  • 安師大和國內科研團隊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現象
    近日,安徽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
  • 舒新文教授團隊發現罕見天文現象: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
    舒新文教授團隊發現罕見天文現象: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 新華網 | 2020-11-30 08:22:32 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
  • 我科學家發現一對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常規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該研究成果於11月18日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上。   據了解,黑洞具有獨特的時空結構,進入其視界面的所有物質包括光線都無法逃脫。當一個恆星太靠近黑洞時,會被其強大潮汐引力撕裂瓦解,進而被吞噬,同時釋放出短暫的劇烈電磁波輻射。
  •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圖)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圖) 2015-09-01 09:00:45來源:北京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宋宇晟 近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人員陸由俊、閆昌碩和合作者發現在最近的類星體Markarian 231中隱藏著超大質量雙黑洞,此番首次用「連續譜」的特徵方法發現的證據確鑿的雙黑洞,為人類在宇宙中尋找雙黑洞系統指出了新方向。該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天體物理雜誌》上。  在理論上,在標準冷暗物質宇宙模型中,星系合併就不可避免地產生超大質量雙黑洞。
  • 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
    據新華社合肥11月29日電 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 據介紹,黑洞潮汐撕裂恆星事件在每個星系中幾乎每10萬年才發生1次,概率為十萬分之一。
  • ...科學家發現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
    我國科學家發現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 來源:科技日報 • 2020-12-03 11:46:58
  • 15億倍太陽質量黑洞首次發現,科學家:黑洞形成理論遭最大挑戰!
    「雙子座」的初步數據表明,這可能是一個重要的發現。幾周後,我們的團隊在Keck天文臺預定了觀測時間,用NIRES光譜儀來觀測這個新的類星體,以確認它極高的紅移,並測量它的黑洞質量」合著者、加州大學物理和天文學系教授Aaron Barth說。15億倍太陽質量的黑洞!
  • 天文學家發現早期宇宙直接形成超大質量黑洞的證據
    現在,加拿大安大略西部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某些黑洞並非起源於恆星殘餘的證據。這一發現能夠解釋宇宙最早期階段出現的極端大質量黑洞。西部大學的物理學與天文學教授沙塔努·巴蘇表示:「這是一個間接觀測證據,證明某些黑洞由恆星塌陷直接形成,而不是恆星殘餘。」對於超大質量黑洞,科學家一直很難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這些引力怪獸據信潛伏在每個大星系的中央,例如我們的銀河系。
  • 我國天文學家發現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
    據報導,安徽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相關成果成果已經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據介紹,黑洞潮汐撕裂恆星事件在每個星系中幾乎每10萬年才發生一次,而在30多年來,天文學家們只在少數幾個星系中發現了超大質量雙黑洞,捕捉到雙黑洞吞噬恆星更是極為罕見。
  • 安徽師範大學物理學教授研究小組發現罕見天文現象
    近日,安徽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由安徽師範大學舒新文教授領導的國內研究團隊,以黑洞引力潮汐瓦解恆星事件為突破口,監測事件發生後X射線輻射的演化特性,最終成功發現迄今為止人類已知的第二例雙黑洞引力潮汐撕裂恆星的罕見現象。
  • 雙黑洞吞噬恆星!中國科大人發現罕見天文現象
    、安徽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據介紹,黑洞潮汐撕裂恆星事件在每個星系中幾乎每10萬年才發生1次,概率為十萬分之一。因此,即便是經過了30多年的研究,天文學家們也僅在少數幾個活動的星系中找到了超大質量雙黑洞,而能夠捕捉到這種天文現象是極為罕見的。
  • 蕪湖教授領銜團隊發現罕見天文現象,並在國際頂級雜誌發表
    據介紹,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當今主流的星系等級成團理論預言宇宙中應存在大量的超大質量雙黑洞系統。然而,即便是經過了30多年的研究,天文學家僅在少數幾個活動的星系中找到了超大質量雙黑洞。
  • 思想和自然的多重藝術:黑洞和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
    Roger Penrose因預言黑洞形成的普遍性而獲獎;Reinhard Genzel和Andrea Ghez在銀河系中心發現超大質量緻密天體而獲獎。這些獲獎工作是天文學、物理學、數學、技術和自然的多元藝術結晶。
  • 中科大天文學系教授揭秘全球首張黑洞照片背後的故事
    當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天文大廈三樓同步發布了人類首張黑洞照片。 發布會剛結束,該項目中國合作組成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學系教授袁業飛接受了專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學系教授袁業飛說起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袁業飛說:「我們的主要工作仍是觀測,同時希望可以把望遠鏡觀測短波的能力進一步提升。」
  • 美國華裔科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古老最遙遠的超大質量黑洞和類星體
    天文學家在一個遙遠的發光類星體的中心發現了一個特大質量的黑洞,或許有助於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了解古老的黑洞是如何形成的。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顆距地球130.3億光年的類星體。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距離地球最遠的類星體,形成於宇宙大爆炸後的6.7億年後。
  • 「不可能質量」黑洞: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中等質量黑洞
    142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這是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中等質量黑洞,也是目前藉助引力波觀測到的最大的黑洞。根據質量不同,黑洞一般分為恆星級黑洞、中等質量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此前,科學家們發現了不少恆星級和超大質量黑洞。恆星級黑洞質量為太陽質量的5到100倍,一般認為是質量大的恆星死去後形成的;而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達到太陽的1000倍以上。中等質量黑洞質量為太陽的100到1000倍。迄今為止,科學家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證明它們的存在。
  • 天文學家首次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同時捕獲多個星系
    VLT(Very Large Telescope),首次觀測到了宇宙在誕生後約十億年時(宇宙非常年輕的時候),數個星系同時被一超大質量黑洞所捕獲的情景。,這是天文學家們首次觀測到這種景象,來源:ESO/L.
  • 天文學家首次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同時捕獲多個星系
    根據一篇 10 月 1 日發表在期刊《天文及天體物理學》(Astronomy & Astrophysics)上的研究,天文學家們已成功藉助歐洲南方天文臺(ESO,一個歐洲的天文觀測及研究機構)的超大望遠鏡 VLT(Very Large Telescope),首次觀測到了宇宙在誕生後約十億年時(宇宙非常年輕的時候),數個星系同時被一超大質量黑洞所捕獲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