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劉富坤教授重大天文發現獲《自然》肯定

2020-11-28 中國青年網

  南方網訊 據北大新聞網消息,2014年7月《自然》(Nature)雜誌在其物理專刊《自然 物理》(Nature Physics)的「新聞與觀察(news &views)」專欄,發表了特邀評論員、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UCSC)馬丁 加斯克爾(Martin Gaskell)教授題為「超大黑洞們:最終在一起了(Supermassive Black Holes: Together at last)」的文章,全面評述和肯定了劉富坤教授等今年4月在美國《天體物理學報》(ApJ)上公布的重大天文發現:星系中存在超大雙黑洞。

 

  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的、引力場強到光都無法從其逃逸的天體,而超大雙黑洞則是廣義相對論與星系宇宙學相結合的產物。黑洞與雙黑洞的一個本質區別是:後者同時還是引力波輻射源,因而是目前國際上正在建造以及計劃建造的引力波探測器的探測對象。人們很久以前就認識到,包括銀河系在內的大星系中心都存在質量在幾萬倍到幾十億倍太陽大小的超大黑洞。由於星系的成長是通過星系之間的頻繁併合實現的,於是一個直接推論是,合併後的星系中心必然形成雙黑洞。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沒有證據表明星系中心不是人們認為的單黑洞而是理論推測的雙黑洞,因而也就沒有證據表明星系中心會發出引力波。要找到星系中心的黑洞是成對存在的證據極端困難,因為黑洞本身不發光,人們無法對其進行直接觀測。北京大學劉富坤教授領導其研究團組對這一世界性、極端挑戰的重大難題開展了系列先驅性的研究,並取得系列成果,而最近發表的、引起全球天文界持續強烈反響的雙黑洞發現工作是其中傑出代表。

  星系中心部分恆星時不時會因為運動得過於靠近黑洞而被撕裂併吞食。黑洞在吞食這些恆星時會在星系中形成X射線耀斑。2009年,劉富坤教授領導研究團組在美國《天體物理學報通信》(ApJL)上連續發表文章指出,與單黑洞相比,雙黑洞撕裂和吞食恆星形成的X射線耀斑具有兩個根本性不同特徵:(1)雙黑洞形成的X射線耀斑更多、更頻繁,(2)雙黑洞形成的X射線耀斑會因為伴黑洞的引力幹擾而出現閃爍現象。這一系列理論上的突破為這次通過X射線衛星成功發現雙黑洞奠定了基礎。

  2010年,歐洲空間局(ESA)的X-射線衛星發現大熊座名叫SDSS J120136.02+300305.5的星系中黑洞撕裂併吞食恆星產生的X射線耀斑。隨後持續一年多的跟蹤觀測發現,該X射線耀斑初始時的變化特性與以前發現的其它類似X射線耀斑沒有區別。但在耀斑爆發後大約5周,發生了一件異乎尋常的事:耀斑突然消失了。同樣令人吃驚的是,大約100天後它又突然出現並完全遵循初始時的變化規律,仿佛什麼也不曾發生過。然後,再過了大約100天左右,它又再次消失了。劉富坤教授等的嚴格論證表明,這一讓全球天文學家們困惑不已的奇特天文現象不是別的、正是他們早在2009年就預言的、雙黑洞「印」在黑洞撕裂和吞食恆星所產生X射線耀斑上的「指紋圖譜」。通過大量的計算機數值模擬,他們提取出了雙黑洞的公轉軌道周期(大約150天)、間距(大約是地球到冥王星),計算出了雙黑洞向宇宙空間發射的引力波強度,並預言大約兩百萬年後雙黑洞將合併成一個更大的黑洞。

  劉富坤教授等的發現,改變了人們對星系中黑洞的認識,證明了星系的中心黑洞會成對出現,同時也建立了探測研究星系中雙黑洞的有效方法,開啟了一個天文學研究全新領域,並極大地推動了引力波天體物理學的發展。2004年4月,劉富坤教授等的發現在美國《天體物理學報》(ApJ)發表後,立即引起全球天文學界的強烈反響,並持續至今。4月22日歐洲空間局首先播發雙黑洞被發現的新聞,隨後美國宇航局(NASA)、德國馬普協會射電天文研究所(MPIfR)、義大利國立天體物理研究所(INAF)以及這次《自然》雜誌物理專刊《自然物理》等世界最著名天文研究機構、或學術雜誌紛紛播發了自己獨立新聞或評論報導,高度評價和全面肯定了這次發現及其重大天文學意義,認為其「屬於改變人類宇宙觀的發現」。至今,全球已有超過40種語言或文字的天文研究所和新聞機構播發或轉發了相關新聞報導。

相關焦點

  • 北大天文學系劉富坤教授等首次發現隱匿超大質量雙黑洞
    2014年4月22日,歐洲航空航天局(ESA)(http://sci.esa.int/home)發布新聞,報導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天文學系劉富坤教授及其合作者近日發現的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這是首次在普通星系中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
  • 安徽師範大學物理學教授研究小組發現罕見天文現象
    近日,安徽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主要合作者包括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廣州大學、上海天文臺、中山大學以及北京大學的科研人員。
  • 北大經院周建波教授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資助
    北大經院周建波教授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資助 2020-12-01 1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蕪湖教授領銜團隊發現罕見天文現象,並在國際頂級雜誌發表
    近日,媒體報導了安師大物電學院舒新文教授課題組對雙黑洞探測的重要成就,引起了廣泛關注。作為普通市民,我們對於該項課題的研究內容很難理解。但是,可以說這是一項在學界非常值得稱道的工作,研究內容被國際頂級科學雜誌《自然·通訊》所採納,足以說明其「含金量」。
  • 《自然·通訊》:河外星系中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
    《自然·通訊》:河外星系中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安徽師範大學:近日,安徽師範大學物電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
  • 安師大80後教授,發現罕見天文現象,網友:這才是明星
    那就是:我國科研團隊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天文現象。據悉,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這件事,在國內天文學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
  • 經濟學家向凌雲獲聘為北大博雅特聘教授
    2019年1月22日,旅美著名經濟學家向凌雲博士獲聘為北大博雅特聘教授,聘請其擔任該院新興產業金融方向特聘教授,任期三年。這是自向凌雲2013年起,擔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邀研究員以來又一個重要的學術職務。
  • 蕪湖團隊發現罕見天文現象,並在國際頂級雜誌發表!
    近日,媒體報導了安師大物電學院舒新文教授課題組對雙黑洞探測的重要成就,引起了廣泛關注。作為普通市民,我們對於該項課題的研究內容很難理解。但是,可以說這是一項在學界非常值得稱道的工作,研究內容被國際頂級科學雜誌《自然·通訊》所採納,足以說明其「含金量」。
  • 安師大和國內科研團隊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現象
    近日,安徽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
  • 35歲成MIT終身教授,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再獲大獎
    18歲時滿分斬獲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本科就讀北大數院期間19門課程成績100分、7門99分,35歲成為麻省理工(MIT)終身教授……近日,數學「大神」惲之瑋再獲國際大獎——西蒙斯學者獎,成為第4位獲此榮譽的華人數學家。
  • 重大發現!中國科研團隊發現罕見天文現象:雙黑洞吞噬恆星
    據安徽師範大學消息,該校舒新文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極其少見的天文現象:一對超大質量雙黑洞相互環繞吞噬恆星。隨後,研究團隊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上發表了研究結果。
  • 北大教授之風骨
    知道他是因為他曾是北京大學教授,北大生命科學院院長,擁有伯樂一樣的眼睛,他「發現」了中國的諾爾貝獲得者,推動了我國醫學事業走向世界,讓世界人民知道我國科學家為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2011年在屠呦呦還默默無名時,他就已經注意到她了。並在自己的博客,首先刊登對屠呦呦從中藥中,發現化學分子的成就,其後他在《中國科學》發表文章,稱屠呦呦的工作為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
  • 北大吳月芳獲中國天文學最高獎張鈺哲獎,80多歲仍在一線
    北大吳月芳獲中國天文學最高獎張鈺哲獎,80多歲仍在一線 「北大天文」微信公眾號 2020-10-12 18:53
  • 35歲成MIT終身教授!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再獲大獎
    18歲時滿分斬獲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本科就讀北大數院期間19門課程成績100分、7門99分,35歲成為麻省理工(MIT)終身教授……近日,數學「大神」惲之瑋再獲國際大獎——西蒙斯學者獎,成為第4位獲此榮譽的華人數學家。惲之瑋是北大數學「黃金一代」的代表性人物。除了他,還有許晨陽、張偉、朱歆文、袁新意、劉若川、肖梁等數學家。
  • 退休教授耗時九年挑戰霍金理論 獲教育部肯定
    本報訊 (記者 黃曄 實習生 董進)77歲的西南大學退休教授鄧昭鏡,經過9年潛心鑽研,提出了「負能譜熱力學」理論。這不僅是對經典熱力學的挑戰,還對諾貝爾獎得主霍金等學者所倡導的「黑洞熱力學」提出了質疑。  近日,記者專訪了這位提出「大膽理論」的學者。穿著白襯衣和黑短褲的鄧昭鏡教授頭髮花白,外貌樸實,但提起他的新發現,卻非常激動!
  • 剛獲「世界科學獎」的王中林教授畢業於哪所大學?不是清華、北大
    剛獲「世界科學獎」的王中林教授畢業於哪所大學不是清華、北大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是由世界文化理事會設立的一項世界性科學大獎,這項大獎旨在表彰在科技領域取得重大進展、為人類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科學家,每年頒發一次
  • 北大教授發現寒武紀蠕蟲胚胎化石
    北大教授發現寒武紀蠕蟲胚胎化石 2006-06-22 eNet&Ciweek
  • 北大教授趙華章到山西大學工作,擔任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
    北大教授趙華章到山西大學工作,擔任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20-08-30 20:10 來源:澎湃新聞
  • 長沙高新區企業天儀參與的「極光計劃」新發現登上《自然·天文...
    長沙高新區企業天儀參與的「極光計劃」新發現登上《自然·天文》封面標誌著停滯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中國商業小衛星登上《NatureAstronomy》封面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15日訊(通訊員 陳紅微)5月11日,清華大學天文系馮驊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天文》雜誌發表封面文章,報導了清華大學作為科學總體,天儀研究院作為衛星工程總體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的最新成果,這一成果也標誌著,由於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
  • 北大教授程和平、顏學慶、季加孚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獎
    他們在各自的學科領域內取得了重大發明、發現和科技成果。在主持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期間,率領團隊成功研製2.2克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在自由行為動物記錄神經元網絡及突觸水平的動態活動。該項成果獲「2017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併入選Nature Methods「2018年度方法」。長期以來,與中國科學家一起積極倡導基於大科學設施與大平臺的生命科學研究新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