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想像圖:矮星系RGG 118中心的黑洞。
作者|Brid-Aine Parnell
天文學家在3.4億光年外的一個矮星系內發現了一個微乎其微但具有超大質量的黑洞。
這個微型黑洞是已知處在一星系中心的最小黑洞,而質量卻是太陽的50,000倍。
黑洞按形成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恆星質量黑洞,由大型恆星死亡並坍塌而形成;還有一種就是超大質量黑洞,與其寄主星系共同演化(黑洞處於該寄主星系中心)。後一種黑洞的質量往往是太陽的100,000倍以上。但這是人們首次在矮星系中發現這樣一個微型「熔爐」,而且其質量只有以上數字的一半。
科學家認為,包括銀河系在內的每一個大型星系的核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但天文學家尚不理解它們是如何形成的。有一種理論認為,巨型氣體雲是星系中心黑洞的種子,而另一種主要假說是,它們是由龐大的恆星演化而來的,而這些恆星的質量約為太陽的100倍。
「對於這些超大質量黑洞的誕生,我們有兩種主要觀點,」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天文學助教、該研究作者埃萊娜·加洛(Elena Gallo)解釋說。「RGG 118裡面的這個黑洞是極早期宇宙天體的一個代理,最終可能幫助我們確定兩種理論中哪一種是正確的。」
矮星系RGG 118規模極小,不太可能曾與其他星系合併,這使它對而研究人員而言意義重大。大型星系可能是小型星系融合而成的,所以找到一個尚未合併過的星系,就好比是發現了更早期宇宙的一張快照。
「對於像我們銀河系這樣的星系,我們不知道它們青年時期是什麼樣的,」密西根大學博士生、該研究共同作者維維恩·巴達薩爾(Vivienne Baldassare)說。
「通過研究此類星系是如何培育並滋養其中的黑洞的,以及兩者是如何相互影響的,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早期宇宙中星系的形成方式。」
在大多數星系(如銀河系)的中心,都有一個休眠的黑洞,但RGG 118那個年幼的黑洞仍在吞噬著恆星、塵埃和氣體。一個星系發展到這個階段時,其中心的黑洞正在參與塑造它的發展,黑洞就像是一個恆溫器,既調節這個星系的溫度,也調節形成恆星的塵埃和氣體的運動。
「我們發現的黑洞是活躍的,X射線觀察結果顯示,它似乎正在吞噬物質,且吞噬速度類似於更大質量星系中的活躍黑洞。」巴達薩爾說。
該團隊對該矮星系的觀察用到了美國宇航局(NASA)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Chandra X-ray Observatory)和智利的6.5米口徑克萊望遠鏡(6.5m Clay Telescope)。該星系最初是在斯隆數字巡天項目(Sloan Digital Sky Survey)中被發現的。此項研究題為《RGG 118核心發現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50,000倍》(A ~50,000 solar mass Black Hole in the Nucleus of RGG 118),發表於《天文物理期刊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譯|雁行 校|俆笑音
本文為福布斯中文網版權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editor@forbes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