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原始的原初黑洞充斥在宇宙中,也許是暗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

2020-12-01 騰訊網

黑洞也許並不是都是像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那樣的龐然大物,達到了400萬個太陽質量。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宇宙中可能充滿了古老的小黑洞。

這些來自宇宙誕生之初的微型黑洞,即原初黑洞(PBH)。研究人員提出它們是暗物質的一種潛在可能性,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物質,會在整個宇宙空間內施加引力。因為看不見,所以目前對於暗物質的研究還處於很初級的階段,大多數科學家對於暗物質的理解都是某種具有特殊性質的假象粒子構成,這樣可以避免很多潛在的問題。但是也有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成群的小黑洞像雲一樣在太空中移動,這提供了一種更清晰的解釋。現在,一項新研究解釋了這些原初黑洞可能來自何處,以及天文學家如何發現其蹤跡的。

小黑洞從哪裡來?

黑洞是一個奇點,是一個充滿物質的空間中的無限密集點。當物質緊緊壓縮在一起,引力壓倒一切時,物質就會坍塌。它扭曲了時空,並被「事件視界」圍繞著,這是一個球形邊界區域,沒有光可以越過該邊界區域。

廣義相對論允許黑洞以任何規模存在。也就是如果你能夠用足夠大的力壓碎一隻螞蟻,它會像恆星一樣坍塌成一個黑洞;只是它會變得非常非常小。

大多數原初黑洞理論都假設這些物體具有像小行星一樣的質量,並且史瓦西半徑只有葡萄柚那麼大小。維拉諾瓦大學(Villanova University)的物理學家喬伊·尼爾森(Joey Neilsen)表示,這是一個古怪的想法,仍然處於黑洞和暗物質物理學的邊緣。但是最近,隨著其他暗物質理論變得空洞,一些研究人員對原初黑洞概念進行了重新審視。

如果存在原初黑洞的話,那麼它們一定是非常古老的一種天體。這是因為在現代宇宙中,只有兩種方式能夠產生黑洞,一種是大質量的恆星超新星爆發,另外一種是多個大質量恆星或者天體發生碰撞合併成一個黑洞。

這是因為一般黑洞的質量非常大,遠遠超過整個太陽系的質量,所以通過上述的兩種方法,是無法形成葡萄柚大小的原初黑洞。

那麼如果原初黑洞真的存在的話,製作小黑洞需要一套其它的機制和材料。

這些成分將是「宇宙大爆炸的物質,是製造恆星和星系的物質」。

在宇宙大爆炸之後很短時間內,宇宙中的物質還未產生,到處都充斥著高溫高密度的粒子,這個時候,因為一些波動,則會導致宇宙中物質的分布並不是絕對均勻的。

如果在點A處密度更高,那麼重力就會吸引到點A處。這就導致當宇宙冷卻到物質能夠穩定形成的時候,宇宙中已經存在了大量的密度更高的點,這會使得這些高密度點會吸引其他物質向內聚集,坍塌形成宇宙中的第一批恆星,進而還能形成星系以及我們目前所知道的所有的宇宙天體和結構。

而大多數原初黑洞理論都涉及早期宇宙中非常劇烈的波動,其強度要大於形成星系的波動。

在這篇新論文中,研究人員將那些劇烈的波動置於所謂的「宇宙暴脹」時期。在大爆炸之後的一萬億億分之一秒中,宇宙呈指數級增長。研究人員認為,這種迅速的早期擴張使時空具有當前的「平坦」形狀,它可能阻止了空間最終彎曲。

在11月20日發布到arXiv資料庫的一篇新論文中,研究人員提出,在宇宙暴脹期間,可能會有一些時空劇烈會產生劇烈的扭曲,直到最終變平。但是,這些短暫的扭曲會在膨脹的宇宙中產生足夠大的波動,從而最終形成大量的地球質量的原初黑洞。

如何找到微小的黑洞

研究人員寫道,證明這一理論正確的最簡單方法是尋找在宇宙中迴蕩的「次級引力波」(SGW)。

這些次級引力波比普通黑洞所產生的引力波要弱得多,它們會從形成原初黑洞的相同擾動中消失。它們將是宇宙中微弱的振動,目前一般的引力波偵測器是無法偵測到這種振動。但是將來可能有兩種方法可以找到它們。

一種方法:脈衝星定時陣列。太空中充滿了旋轉的中子星,這些高速旋轉的中子星被稱為脈衝星,它們在旋轉時向地球發送能量脈衝。脈衝星就像是天空中精確,可預測的滴答時鐘,但它們的信號會因引力波而失真。在地球和脈衝星之間傳遞的次級引力波會使時空扭曲,從而使脈衝星的滴答聲以脈衝星定時陣列可以檢測到的方式提前或延遲到達。

但是,該計劃存在一個問題:脈衝星時序陣列將依賴於能夠精確檢測發射無線電波的脈衝星的天文射電望遠鏡,而目前世界上還沒有這種精度的望遠鏡。

除了缺乏高精度的天文射電望遠鏡外,目前的引力波探測器也無法達到測量所需的精度。引力波探測器被深埋在地下,通過測量長距離光傳播時間的變化來尋找時空的波動。但是其他影響(例如小地震,海浪拍打在遙遠的海岸上,甚至是兔子在頭頂跳來跳去)也會使信號模糊。歐洲航天局計劃在2034年發射雷射幹涉儀太空天線(LISA),這是一種靈敏度更高的空基引力波探測器,可避免這些陷阱。作者寫道,LISA應該能夠探測到這種原初黑洞發出的次級引力波。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慶國等在伴隨原初黑洞形成而產生的誘導引力波的理論研究和觀測數據分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宇宙學和天文學觀測表明,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暗物質,約佔宇宙全部物質的85%。不同於其他約佔15%的普通物質,暗物質的本質依然是當前基礎物理中最大的謎團之一。
  • 理論物理所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宇宙學和天文學觀測表明,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暗物質,約佔宇宙全部物質的85%。不同於其他約佔15%的普通物質,暗物質的本質依然是當前基礎物理中最大的謎團之一。儘管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被認為是暗物質的一個重要的候選者,但是大量的實驗觀測都沒有發現它們存在的證據。相反地,它們賴以存在的理論參數空間正在被迅速壓縮。原初黑洞最早由霍金以及卡爾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提出。
  • 宇宙中是否存在大量微型黑洞?它們和暗物質有啥關係?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黑洞和暗物質乍一看,貌似也沒啥關係啊!其實它們還是有點淵源的。這裡就有個故事,在上世紀70年代,有個原始微型黑洞也就是量子黑洞的概念,這些微型黑洞當時就被認為大量存在於宇宙中,也構成了暗物質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宇宙大爆炸時期創造了這些微型黑洞!
  • 神秘的宇宙森林:原始黑洞或能揭示暗物質本質!
    科學家進行了一項新研究,將目光聚焦可能在大爆炸後瞬間誕生的原始黑洞。他們分析了這些極端遙遠類星體放射的光線與宇宙網之間的交互。宇宙網是一個由氣體和暗物質「絲線」構成的網絡,遍布宇宙的每一個角落。研究發現原始黑洞或能揭示暗物質的本質。
  • 暗物質可能並非難以觀測的粒子,而是誕生自宇宙大爆炸的原初黑洞
    」可能是隱藏著的暗物質。在那之前,已知的最大黑洞的質量大約剛超過太陽質量的 20 倍。而這些新觀測到的黑洞的質量每個都約為太陽的 30 倍——這倒不是超乎想像,但卻很奇怪。此外,當 LIGO 開始聽到這些黑洞的融合之聲時,天體物理學家意識到宇宙中潛伏的黑洞肯定比他們之前預想的多。也許要多很多。
  • 科學家可以證明,大量微小的原初黑洞充滿了宇宙
    科學家認為,宇宙充滿了微小、古老的黑洞。這些來自時間之初的微小黑洞,被稱為原初黑洞,科學家可能可以證明它們的存在。原初黑洞在幾十年前提出,現在它被作為暗物質的潛在候選者,又被重視了起來。
  • 原初黑洞能否解開宇宙中漩渦星系引力異常之謎?
    ,科學家認為可能存在一些不可見的物質,稱之為暗物質;另一個則是通過對光譜紅移量測算的距離與Ia型超新星光度測算的距離間的異常,發現宇宙的膨脹在約50-60億年前從減速轉為加速,由於這種情況過於詭異,科學家把這個加速宇宙膨脹的未知「能量」稱為暗能量。
  • 原始黑洞可能是暗物質?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提出過一個觀點:看不見的「原始」黑洞可能是隱藏的暗物質。此外,當LIGO啟動並立即開始聽到這類物體相互融合的信號時,天體物理學家就意識到,一定還有更多的黑洞潛伏在那裡,也許遠遠超過他們的想像。這些奇怪黑洞的發現給一個舊觀點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來,這種觀點已經逐漸邊緣化。我們知道,垂死的恆星可以產生黑洞,但黑洞或許也能在宇宙大爆炸中誕生。這些「原始」黑洞可能隱藏了起來,並構成了暗物質。
  • 原始黑洞是否可能是暗物質?
    這些奇怪黑洞的發現給一個舊觀點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來,這種觀點已經逐漸邊緣化。我們知道,垂死的恆星可以產生黑洞,但黑洞或許也能在宇宙大爆炸中誕生。這些「原始」黑洞可能隱藏了起來,並構成了暗物質。阿里-海蒙德計算出,如果新生宇宙產生的黑洞足夠多,能夠解釋暗物質,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黑洞將形成雙黑洞系統,彼此環繞並越來越近,其合併速度甚至比LIGO觀測到的合併事件高數千倍。他呼籲其他研究人員使用其他方式,繼續研究這個想法。但許多人失去了希望。卡米奧考斯基指出,阿里-海蒙德的論點是如此戳中要害,以至於他自己對這個假說的興趣都被澆滅了。
  • 物理學家在微小的原始黑洞中尋找暗物質
    「庫森科(Kusenko)是最近一篇討論這一事件的論文的主要作者,該論文發表在10月份的《物理評論快報》上。研究表明,在宇宙的暗物質之間,可以用原始的黑洞來解釋——假設這個經典宇宙特徵的嬌小和非常古老的版本,這些宇宙特徵在2019年才首次直接成像。所有的黑洞,無論其大小,都是天體,它們會施加巨大的引力,甚至沒有光也無法從它們逃脫。
  • 從「小宇宙」中尋找原始黑洞和暗物質—論文—科學網
    大爆炸後不久,許多小宇宙以黑洞的形式從我們的宇宙中分離出來。(圖片來源:Kavli IPMU) 這一系列研究由東京大學科維理宇宙物理學與數學研究所(Kavli IPMU)的多名成員合作完成,近日,該機構在官網刊文介紹了相關研究始末。 暗物質被視為宇宙的主要組成,人們觀測到的引力波信號、在銀河系或其他星系中心發現的超大黑洞或許都源於暗物質。而在原始恆星和星系誕生前,早期宇宙中就有黑洞形成,這些原始黑洞很可能是暗物質的重要構成。
  • 也許是暗物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Space北京時間4月28日報導,一項新研究發現,白洞——理論上與黑洞絕對對立——可能是佔到宇宙中物質大部分、頗為神秘的暗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
  • 旅行者一號傳回重要信息,證實暗物質並非黑洞,這下科學家更頭疼
    但是據科學家估計,至今我們人類可以觀測到的所有星球加起來僅僅只佔宇宙物質的4%。也就是說,宇宙中還有96%的物質是我們人類目前所觀測不到的。從上個世紀開始,科學家們就已經提出了暗物質這一概念,認為它是一種存在於宇宙中的不可見物質。它們很有可能是宇宙中的一種重要組成部分,也有可能構成宇宙的某一種特殊天體。
  • 宇宙大爆炸後形成的原始黑洞,或許就是由暗物質構成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原始黑洞(PBH)是在宇宙大爆炸後形成的天體,被許多研究人員認為是解釋暗物質本質的主要候選者之一,尤其是在2016年處女座和LIGO探測器直接觀測到引力波之後。現在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裡卡多·穆爾賈(Riccardo Murgia)說:我們已經測試了一種場景,其中暗物質由原始宇宙中形成的非恆星黑洞組成。
  • 暗物質是如何產生的?或是由宇宙爆炸後的小型原始黑洞產生!
    對於暗物質的研究研究人員始終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而最新的一種解釋稱或許是大爆炸產生的小型黑洞形成的。暗物質一直我們想要探尋的外太空物質,是存在於宇宙當中的一種神秘物質,它們本身沒有光線,但是它可以存在相當大的引力足以把它周圍的一切物質吸入囊中。
  • 暗物質或源於原始黑洞:後者誕生於大爆炸後的「嬰兒宇宙...
    其中一個項目就是研究可能在恆星和星系誕生之前的宇宙早期就已經形成的黑洞。 這些原始黑洞(PBHs)可以解釋全部或部分暗物質,負責一些觀測到的引力波信號,並為我們星系和其他星系的中心發現的超大質量黑洞播下種子。
  • 物理學家認為大爆炸中的黑洞可能是暗物質
    此外,一旦LIGO開啟,並立即開始聽到這些類型的天體相互合併,天體物理學家意識到,那裡潛伏的黑洞肯定比他們想像的要多,也許更多。這些奇特的標本的發現使新的想法煥發出了新的生機,這是近幾年被貶低的邊緣。我們知道垂死的恆星會產生黑洞。但是也許在「大爆炸」本身期間也產生了黑洞。這種「原始」黑洞的隱藏種群可能會構成暗物質。畢竟,儘管進行了數十年的搜索,但沒有暗物質粒子顯示出來。
  • 宇宙中的暗物質到底是什麼?大發現顛覆人類的認知
    暗物質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不可見物質。它可能是宇宙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它不屬於構成可見物體的任何已知物質。大量天文觀測發現,在假設暗物質存在的前提下,牛頓引力的疑似違反現象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釋。現代天文學通過天體運動、引力透鏡效應、宇宙大尺度結構的形成、微波背景輻射等觀測結果表明,暗物質可能存在於許多星系、星系團和宇宙中。它的質量遠遠大於宇宙中所有可見天體的總質量。
  • 暗物質是由來自另一個宇宙的微小黑洞製造的嗎?
    暗物質可能是由偽真空氣泡成核時在初期產生的微小黑洞構成的,偽真空氣泡在無限短暫的宇宙急劇膨脹期間產生了質量小於月球質量的嬰兒宇宙。如果是這樣,一組科學家認為,這可以解決關於宇宙的一些令人困惑的難題,包括暗物質、引力波源以及對仙女座星系所做的奇怪觀測。實際上,我們在宇宙中看到的那種由電子,中子,質子和其他粒子組成的物質實際上很少。
  • 「旅行者1號」再立新功 或排除暗物質是微型黑洞假說
    黑洞通常被認為是大質量恆星內部停止核燃燒、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坍縮形成的一個緻密天體,它被認為體積無窮小,但引力超強。但是要想用黑洞解釋暗物質絕非易事。在宇宙中,暗物質的重量是普通物質的6倍,所以不可能通過坍縮恆星產生這種不平衡的比例。一種僅有的可能性就是原初黑洞。這種黑洞的形成途徑和上面的恆星坍縮形成的黑洞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