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星爆發不僅是恆星演化和拋灑元素的過程它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

2020-10-05 天體生物學

除了氫元素和氦元素之外,其他元素是怎麼產生的?

在剖析這個問題之前,先解釋一下「B²FH」這個字樣的含義。

「B²FH」實際上是對大爆炸理論的一種補充

「 阿爾法」、「貝特」和「伽莫夫」這三個人一起發表了一篇關於證明宇宙裡的元素是可以通過原初核合成產生的文章,但是有一個人對這篇文章始終保持著非常強烈的反對態度,就是「B²FH」裡面的其中一位。「B²FH」是4位物理學家字母的組合,B²是「伯比奇夫婦」,F是「福勒」,H是「霍伊爾」,這4位在元素的合成尤其是恆星內部的元素合成裡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其中裡面的靈魂人物是霍伊爾。

「大爆炸理論」,這個詞已經耳熟能詳了,其實「大爆炸」這個三個字就是由霍伊爾首先提出來,當時他是帶著一種諷刺的態度去「大爆炸」這個理論的,霍伊爾為了去尋找證據來說明宇宙的原初核合成不可能產生我們今天看到的所有元素,所以他們就去研究在恆星內部所發生的物理過程。

1957年,「B²FH」這4位物理學家發表了一篇劃時代的論文,論文主要講述的是在恆星內部各種元素是怎麼產生的,所以霍伊爾的本意是想用恆星內部的的核合成來否定大爆炸理論,但恰恰是相反的,研究的結果並沒有否定大爆炸理論,反而為大爆炸理論提供了一個更加堅實的物理基礎,「B²FH」這篇文章所表達的實際上是對大爆炸理論的一種補充。

「B²FH」研究的是在不同質量的恆星內部元素聚變的反應是如何進行的,從氫和氦的形成之後,這些輕的元素在恆星的內部如果處於高溫、高壓的狀態,它們就有可能會成為更重的元素,一開始是從氫的核反應開始的,這個階段稱為「主序階段」,當恆星核心的氫燒光了之後,此時恆星的核心就會遺留下一個氦原子核所構成的恆星核,這個氦原子核所構成的核心會因為收縮而不斷地升溫,結果氦原子核又會生成更重的碳原子核,所以這樣的過程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但是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溫度和壓強了必須足夠高,達到它能夠產生核反應所需要的條件。

圖解:「主序階段」


除了氫元素和氦元素之外,其他元素是怎麼產生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恆星的質量,恆星的質量分成兩類:

  • 第1類:「中小質量的恆星」,這類恆星的質量在太陽質量的8倍之下。
  • 第2類:「大質量的恆星」,這類恆星的質量在太陽質量的8倍之上。

中小質量的恆星當它通過氫的聚變生成氦,再通過氦的聚變生成碳之後,它就不再進行新的、更加深入的核反應了,因為對於它們來講,碳的燃燒永遠也不可能完成。

大質量的恆星的核反應可以一直地持續下去,由於核反應總是在恆星最熱的、最內部的區域來進行的,所以核反應依次進行的結果是恆星變成了一個像洋蔥一樣的結構,越往中心越重的元素就在那裡生成,當一個大質量恆星完成它所有的核反應的時候,從裡到外會依次分布著鐵、矽、氧、碳、氦、氫,層,所以恆星就產生了這麼特殊的結構,這個結構實際上是由於內部不斷地核聚變所造成的。

圖解:恆星內部的核合成

元素是分布在星際空間的?

這就需要通過一種方式把它生成的這些元素流失到周圍的星際空間裡面去:

  • 中小質量的恆星

當它的核心氫燃燒結束之後會膨脹變成一個紅色的巨星,它的體積會比原來增大很多倍,對於一個紅色的巨星它往往有很強烈的「星風」,也就是物質流失的過程,特別是到了晚年的時候,它的物質流失會變得更加的嚴重。

舉例說明:

荷蘭著名的畫家「梵谷」有一幅名作《星夜》,在這幅畫裡面梵谷畫了在一個村莊的天空裡面,漂浮著11個環形的星雲,這幅畫完全是屬於梵谷的想像,但是這樣的景象跟恆星在快死亡時所觀測到的現象有異曲同工的特點,「麒麟座V838」在它接近死亡的時候,它周圍會包裹著氣殼,氣殼實際上是從恆星裡面吹出來的氣體。

圖解:右邊是「麒麟座V838」

當恆星進入到臨近死亡的時候,它的表層急劇地膨脹導致了大量的氣體流向了星際空間,產生了能夠看到的形態各異的行星狀星雲,這些星雲裡面其實就包含通過它內部的核反應所生成的各種元素,比如說碳元素,所以我們身體裡面的碳就是通過前面一代或者說幾代恆星不斷地核合成,再通過各種方式流到星際空間裡面,最終又通過某種途徑形成了我們今天的太陽系和地球裡面的一部分。

圖解:行星狀星雲

  • 大質量的恆星

它內部的核反應可以一直進行到鐵原子核的形成,為什麼鐵不能夠繼續地進行核聚,這是鐵原子核有一個特點,就是它的結合能是最高的,它反映了一個原子核的穩定的程度,一個原子核越穩定它就越不容易通過碰撞、通過聚變、裂變的方式變成其他的子核,鐵原子核在所有的原子核裡面具有最高的結合能,所以那些比它小的原子核可以通過聚變反應生成鐵,但是鐵卻不能通過聚變反應生成更重的元素,因此在鐵形成之後實際上大質量恆星的生命就已經臨近結束了,因為這時候恆星沒有新的能源了,所以鐵核在引力的作用下就開始收縮甚至坍縮,近似的以自由落體的方式下落。

鐵原子核在非常高的溫度下面也沒辦法進行核反應,但是高溫就意味著在它周圍的環境裡面有著大量高能的光子,這些個光子和鐵原子核不斷地發生碰撞,由於光子的能量太高了鐵原子核被打碎了,分裂成更小的原子核變成了氦原子核,但即使是氦原子核在那麼高的溫度下面也不能倖免,所以光子會繼續地轟擊氦原子核,導致了氦原子核繼續地分裂,最後變成了質子和中子,在這個環境裡面還充滿了大量的電子,質子和電子會通過相互碰撞產生中子,所以鐵原子核最終分裂成質子和中子的過程裡面伴隨著的是質子和電子生成中子的過程,大量的中子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形成了。

而中子和電子都費米子,它們都 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所以中子也會產生簡併壓強,並且中子的簡併壓強遠遠地高於電子的簡併壓強,於是在鐵核坍縮最終會產生一個中子星,中子星的結構其實就來自於鐵核的坍縮。中子星裡面物質的密度比白矮星要高10萬倍左右,所以它的體積更小,直徑在20公裡左右,但是它的質量可以和太陽相當,所以在這麼大的質量、這麼小的直徑情況下它的密度至少是水的百萬億倍。

在大質量恆星的核心出現了幾乎完全由中子構成的結構之後,恆星的外表層繼續下落的過程裡面,當物質撞擊在中子星的表面就會產生巨大的能量釋放,會導致整個表層的反彈,而且恆星在這個時候有兩個特殊的過程同時在進行著,一方面是恆星的核在坍縮,另一方面是物質在下落的過程裡面和核的碰撞又會導致外表層的膨脹,這種膨脹是以非常高的速度來進行的,這就是所謂的「超新星爆發現象」。

核的坍縮導致恆星整體向外面劇烈地膨脹,膨脹會產生兩個遺骸:

  • 遺骸一:外面氣體和周圍空間裡面的物質相互撞擊所產生的「超新星遺蹟」,也就是一團看上去像環狀的氣體或者說氣殼。

圖解:超新星遺蹟——蝴蝶狀星雲

  • 遺骸二:核坍縮變成一個極端緻密的中子星,這就是超新星爆發的產物。

圖解:核坍縮變成一個極端緻密的中子星


(黃姤)總結:恆星演化的結局

所有的恆星都起源於星際雲的坍縮,但是它們初始質量是不一樣的,中小恆星在演化的過程裡面會經歷紅巨星,最終會導致行星狀星雲和白矮星的誕生,而大質量恆星它們可能會變成超巨星,最後是以劇烈的超新星爆發的方式來結束生命,所以一方面絕大部分恆星的物質變成了瀰漫到星際空間的氣體,另一方面它的核坍縮變成了一個緻密天體。

如果恆星的初始質量特別大的話,甚至當一顆中子星形成之後,它的簡併壓力也不會支撐住它,引力最終會可能會使它繼續地發生坍縮,最終就會遺留下一個黑洞,因此把白矮星、中子星、黑洞把這三類天體都稱為「緻密天體」,緻密天體是所有恆星將來的歸宿,而我們的太陽在經歷了紅巨星和行星狀星雲之後,最後會變成一顆白矮星。

超新星爆發本身不僅僅是恆星演化和進行拋灑元素的過程,它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它會觸發下一代恆星的形成,恆星的形成是從星際雲的坍縮開始的,星際雲會發生坍縮引力是佔主導地位的,但是它往往需要一個外界的擾動,而這個擾動實際上是由上一代的大質量恆星死亡所導致的。

超新星爆發所產生的激波會掃過周圍的氣體雲,氣體雲受到劇烈的擾動之後,在引力的作用下會坍縮變成新生的恆星,太陽系是由於附近的某一顆超新星爆發所導致的。

在恆星形成之後,它的內部又會進行新的核聚變反應,當它逐漸地年老,它又會以各種方式把它產生的那些元素繼續地向周圍的星際空間拋灑,所以星際空間的元素豐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增加,形成越晚的恆星,它所誕生的原料裡面重元素的豐度就會越高,這樣就構成了一個恆星的生命循環,越早形成的恆星重元素越少,越晚形成的恆星重元素就越多,地球是之所以有那麼多的鐵、鈣、鎂等這些重元素,事實上也正是因為前幾代甚至幾十代恆星不斷循環所導致的結果,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正如莊子所言: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圖解:恆星演化


推薦閱讀

【作者:黃姤】

【編輯:黃媂】

【旁述:餘生】

我叫【黃姤】,創作有關(天體生物學領域.太空生物學領域.科學.科技.科研.科普)的文章,歡迎點讚.評論.轉發.關注互相學習。

相關焦點

  • 如果距離地球四光年的恆星發生了超新星爆發,我們會怎麼樣?
    超新星爆發是大質量恆星在主序期結束後,向中子星或者黑洞演化過程中的一個歷經階段,從我們捕捉到的超新星爆發的現象來看,無論是從亮度,還是釋放出來的巨量高能粒子,都是普通恆星遠遠無法比擬的。那麼,如果在距離地球4光年的區域發生了超新星爆發,我們的地球會怎麼樣呢?
  • 超新星爆發是製作元素的工坊,超新星爆發遺蹟物質組成恆星及生命
    大恆星的死亡導致了超新星的爆發,這對宇宙的天體結構將是一種衝擊,超新星爆發附近的星球,大約10000億公裡範圍內的星球都將慘不忍睹,一些靠得太近的恆星也許會解體或者恆星外圍的氣體將被吹走,行星則早就被吞噬了。
  • 為什麼鐵元素會引發超新星爆發?地球上那麼多鐵會很危險嗎?
    恆星和行星中鐵元素的形成機制有差別,鐵是恆星生命向終點進發的臨界點,而對於行星來說是物質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生命的形成和發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鐵能觸發超新星產生爆炸,但不會對行星運行產生任何影響。
  • 深度解讀:恆星核聚變到鐵元素就停止了,重元素是如何產生的?
    我們需要明白恆星不斷發光發熱,不斷釋放能量的原因是什麼。是兩種力量的平衡。恆星質量非常巨大,巨大的質量意味著巨大的萬有引力,在引力的作用下,恆星物質擁有向內坍縮的趨勢。兩種力量的平衡而正是引力的作用,讓恆星內部產生了極高的溫度和壓力,由此產生了核聚變。
  • 星塵的記憶:恆星演化與元素起源
    在原初核合成過程中,高速運動的質子和中子有概率互相碰撞,形成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的結合體,也就是氘(氫-2)原子核。此時的氘核並不穩定,它如果沒有繼續和其他質子、中子結合的話,很快就會分解回到質子和中子。部分氘核將繼續結合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或兩個氚核發生聚變),生成包含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的氦(氦-4)原子核。在氦核裡,中子被強大的核力固定在了原子核中,因此氦核比較穩定,不再容易分解。
  • 一口氣搞懂各種恆星的一生,演化過程顛覆認知
    實際上,恆星演化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不僅有那種留下一個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的情況,也有炸的啥都不剩的情況。那具體是咋回事呢?在宇宙中,如果非要找一個最核心的參數,那一定就是質量。天體的質量大小可以直接決定它會成為什麼天體,比如:小行星,行星,恆星等。因此,天文學界有句黑話:質量為王。
  • 超新星爆發:銀河系千億顆恆星的總亮度,竟然趕不上它這一顆?
    前文提到過太陽在其一生的終點會從一顆白矮星變成鑽石星球,其實恆星的宿命有好幾種。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從紅巨星演變成白矮星。但是極少數的超大質量恆星會從超紅巨星演變成中子星或者黑洞!而變成中子星和黑洞則需要經歷超新星爆發時期。首先什麼是超新星爆發?
  • 鐵核坍縮導致星體瓦解,產生核坍縮超新星爆發
    5.激波擴散並破壞整個恆星,將物質高速拋向星際空間,同時釋放大量能量下落的物質在撞擊恆星表面的過程中會有大量的中微子被釋放出來,中微子會給激波傳遞能量使得它向整個星體擴散,於是整個恆星的包層都因為這個原因被炸碎了,同時釋放了大量的能量,這個過程稱為「核坍縮超新星」或者說「核坍縮超新星爆發」,原因是由於核坍縮導致中心形成一個緻密的天體,恆星的整體都被炸碎了
  • 「超新星」是恆星生命的起點嗎,超新星爆發與黑洞有什麼關係?
    超新星和超新星爆發恆星是宇宙中極為普通的天體,他們都是能夠依靠自身的核聚變反應發光發熱,太陽就是太陽系中唯一的一顆恆星。恆星生命演化周期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超新星」,我們發現超新星中有一個「新」字,那麼超新星是不是恆星生命的起點呢?
  • 人體鈣元素從天而來?科學家找到證據,沒有超新星爆發就沒有我們
    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所有基本粒子起源於宇宙大爆炸,同時宇宙在爆炸後的演化中還不斷地通過其它天文現象來產生新的基本粒子,例如兩年前全球許多地方的科學家觀測到了兩顆中子星的併合,並發現它們噴射大量金屬。根據報導,近期《天體物理學》期刊上出現了一篇與超新星有關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出一顆名為SN 2019ehk的恆星在其發生超新星爆發前一個月就受到了許多國家科學家的密切關注。
  • 人體鈣元素從天而來?科學家找到證據,沒有超新星爆發就沒有我們
    地球上所有有機物和無機物都是由多種元素的原子、分子和離子通過特定方式組合在一起,那麼這些元素的單位粒子最早起源於哪裡呢?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所有基本粒子起源於宇宙大爆炸,同時宇宙在爆炸後的演化中還不斷地通過其它天文現象來產生新的基本粒子,例如兩年前全球許多地方的科學家觀測到了兩顆中子星的併合,並發現它們噴射大量金屬。
  • 恆星演化末期爆炸之超新星
    恆星演化到末期發生爆炸是一種什麼樣的壯景?當然我們不可能近距離的觀察到,我們只能利用儀器設備來觀測超新星爆發。超新星爆發某些恆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會經歷一種劇烈爆炸。形成原因恆星從中心開始冷卻,它沒有足夠的熱量平衡中心引力,結構上的失衡就使整個星體向中心坍縮,造成外部冷卻而紅色的層面變熱,如果恆星足夠大,這些層面就會發生劇烈的爆炸
  • 不知是什麼版本的恆星演化&元素合成
    質量超過0.4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在其核心處的氫消耗完時,可以利用產生的氦進行下一步的核反應:3個氦核聚變為一個碳12原子核,碳原子核和氦原子核生成氧原子核,兩個過程都釋放伽馬射線和能量。這是宇宙第一次通過恆星核合成產生太初核合成所不能產生的新元素。
  • 一顆質量是木星80倍、由純金構成的星球會坍縮成恆星嗎?
    眾所周知,恆星能夠向外源源不斷釋放光和熱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其內部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核聚變反應,在恆星內部高溫和高壓的環境條件下,輕元素原子核中的質子可以進入另外的原子核並與其中的質子相結合,從而形成原子序數更高的元素,在此過程中釋放出相應的能量。
  • 銀河系裡恆星的形成和死亡時的元素合成是一個非常稀罕的物理過程
    【作者:黃媂】在宇宙的 「原初核合成」和恆星的內部核合成如何產生我們身體內的各種元素的過程,其實在物質世界裡面還有一些其它元素,它們不一定是我們身體裡面必須的,但是這些元素跟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下面就來剖析下這些元素是如何形成的。
  • 恆星的起源與演化:從中可知構成地球和人體的各種元素從何而來。
    標誌一顆恆星的最重要的東西是它的質量,即它所包含的物質數量。一顆恆星的質量在它誕生時就被確定,它決定著恆星的壽命和最終結局。我們的太陽是一顆十分典型的恆星,現在正處於中年,所以它成為測量別的恆星的一把方便的尺子。例如,一顆恆星重20000億億億頓,我們可以換句話把它說成有10個太陽那樣重。
  • 恆星聚變到鐵就超新星爆炸了,那麼比鐵重的元素是怎麼誕生的?
    對於元素的由來十萬個為什麼中的源頭,因為世界萬物都源自與物質,而物質組成則是各種元素,本文來粗淺的探討下元素的由來,從頭到尾解決一下各位的疑問!本文將從區別元素的標準以及各個階段都能誕生的元素和誕生的過程等三個角度來探討。
  • 宇宙最燦爛最耀眼的「煙火」恆星燃燒後期輝煌的終結,超新星爆發
    那些初始質量超過8倍太陽的巨大恆星演化後期將有更高的核心溫度,氫耗盡之後就啟動氦聚變,氦耗盡之後就啟動碳聚變,碳耗盡就啟動氖聚變,再啟動氧聚變,鎂聚變、矽聚變,一層一層的聚變,最後整個恆星就像洋蔥一樣每一層的物質都不一樣。
  • 宇宙最燦爛最耀眼的「煙火」恆星燃燒後期輝煌的終結,超新星爆發
    超新星爆發,宇宙中最為罕見的天象之一,為什麼會有超新星爆發呢?我們先說一下超新星爆發的概念。新星爆發是大質量恆星燃燒後期其核心發生引力坍縮,釋放出引力勢能而引起的。那些初始質量超過8倍太陽的巨大恆星演化後期將有更高的核心溫度,氫耗盡之後就啟動氦聚變,氦耗盡之後就啟動碳聚變,碳耗盡就啟動氖聚變,再啟動氧聚變,鎂聚變、矽聚變,一層一層的聚變,最後整個恆星就像洋蔥一樣每一層的物質都不一樣。
  • 為什麼鐵元素會引起超新星爆發?地球上那麼多鐵會不會很危險?
    在大質量恆星演化到生命的末期,當低原子序數的元素燃燒完時就會發生超新星爆發。那麼地球上有那麼多的鐵,地球會不會很危險?其實大可不必擔心,地球上的鐵是不會引起超新星爆發的,至於為什麼?我們得先從恆星演化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