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的起源與演化:從中可知構成地球和人體的各種元素從何而來。

2020-08-27 鍾大新

當我們觀看天穹上的恆星時,我們會得到恆星很少變化的印象。確實,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星空與我們的古人在5000年前所看到的並無明顯區別。但是,恆星在變化。它們就象人類那樣,有它們的誕生、成長和死亡。

與我們人類的幾百萬年歷史相比,恆星的壽命是太漫長了,所以我們只是偶爾看到恆星在我們眼前變化。然而,天文學家卻能通過辯認處於不同時期的恆星推斷恆星的一生經歷。

設想有一個火星人來到地球上,只在一群買東西的人中間停留片刻,所以看不出有什麼人在他面前變老,但他看到了許多處於不同時期的人:嬰兒、老人、中年人、婦女。根據這些情況,火星人可以推斷出人們是如何誕生、成長和最終進入他們生命的終點的。

類似地,天文學家能夠辯認出正在誕生的恆星、處於中年的恆星和垂死的恆星。那麼,天文學家是如何知道一顆恆星正處於它一生的那個時期的呢?這個答案來自用物理定律詳述恆星一生的理論。這個「恆星起源與演化」理論是20世紀自然科學的偉大成就之一。

一、恆星的誕生

恆星是從瀰漫在整個宇宙中的稀薄氣體中誕生的。這種氣體主要是由氫原子所組成,此外還含有少量的氦。在有些地方,這種氣體一塊兒聚集在十分濃厚的星際氣體雲之中。在那裡有些氣體凝縮為單獨的一個個「氣團」。

天文學家發現,氣團會以差別很大的方式瓦解。氣團的中心部分很快地往裡收縮,而其外部則以較慢的速度隨之收縮。整個氣團除不斷往裡收縮之外還在由慢而快地發生自轉。其結果是,這個內部轉得比較迅速的氣團形成一個園盤,在其中心處氣體被壓縮得越來越緊密,以致其溫度上升到1000萬K,熱得足以進行恆星的熱核反應。這種核反應把氫聚變為氦並產生出巨大的能量。其結果使氣團開始發光,於是一顆恆星就誕生了。而在這個園盤的中心之外,其中的氣體和塵埃最終形成一系列環繞新生恆星的行星。

總之,當一顆恆星誕生時,它是一個主要由氫組成的熾熱的氣體球。它之所以發光是因為在其中心處進行著把氫聚變為氦的核反應。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的新生恆星是相同的。

二、恆星一生的主要時期:主序星階段

所謂主序星階段就是指從恆星內核中的氫點火燃燒到全部變成氦的整個過程,其能源主要來自恆星核中的氫聚變。由於恆星中氫的含量很大,並且氫聚變為氦的反應比較平緩,所以恆星在主星序階段上可以停留很長時間。事實上,主序星階段正是恆星一生中最長的一個階段。

標誌一顆恆星的最重要的東西是它的質量,即它所包含的物質數量。一顆恆星的質量在它誕生時就被確定,它決定著恆星的壽命和最終結局。

我們的太陽是一顆十分典型的恆星,現在正處於中年,所以它成為測量別的恆星的一把方便的尺子。例如,一顆恆星重20000億億億頓,我們可以換句話把它說成有10個太陽那樣重。按照這個標準,新生恆星的質量包括一個很寬的範圍:從0.07個太陽質量那樣重到120個太陽質量那樣重。在最重的恆星中,核反應進行得最為激烈,核燃料消耗得特別快,其表面溫度和亮度都格外高。而在較輕的恆星中核聚變進行得較為平緩,核燃料消耗得比較慢,其表面溫度和亮.度相對比較低。

恆星的壽命對我們來說是太長了,所以為了便於比較,我們可以再次把太陽作為參照物。根據理論推測,太陽作為一顆主序星總共要經歷100億年時間。最重的恆星的壽命為這個時間的千分之一。那些很輕的恆星的壽命大概至少要比太陽長100倍。

三、恆星的晚年:紅巨星階段

一旦恆星內核中的氫全部聚變成氦,這個內核就成為一個氦球。在氦球的溫度還沒有達到能使氦成為新的核燃料之前,它就無力產生強大的輻射壓力。於是在引力的作用下,氦球收縮增溫,導致周圍殼層的溫度上升,引燃殼層的氫燃燒。在恆星內部,氦球因收縮增溫,導致氦燃料點火燃燒。此時的恆星,核心燃燒著氦,其外圍殼層燃燒著氫,所產生的能量把恆星外層物質往外推。於是恆星的體積膨脹,表面溫度下降。當表面溫度降至4000 K以下時,發出的主要是帶紅色的光,整個恆星表面又大又紅,成為一顆不斷膨脹的紅巨星。

如果我們可以把整個紅巨星切開,那麼我們就會發現,它有一個很小很密的核和一個很大的稀薄氣體外殼。與主序星相比,紅巨星是不尋常的,因為它們非常巨大,所以它們看起來很明亮並在我們的視野裡顯得很引人注目。最著名的是獵戶座中的參宿四;另一個是天蠍座中的大火,其希臘名稱的意思是「火星的競爭者」,因為它具有燦爛的紅色。所有恆星都會變成紅巨星,但不同質量的恆星在紅巨星階段的演化過程與最終結局卻有所不同。

四丶恆星的結局

質量較小的恆星變成紅巨星後不久難以維持它的巨大的外殼,會變得不穩定起來。氦燃料全部燒完之後,剩下的由碳和氧組成的核心又會產生收縮 ,但因其總質量不夠,溫度達不到產生碳氧核反應的程度,只能停留在圍繞碳、氧核心,維持雙殼層氫、氦燃燒的階段。最後結局是,其外殼離開恆星中心部分,而中心部分則形成一顆白矮星。外殼的氣體最終進入宇宙空間。這些氣體在完全消失之前形成一個環繞垂死恆星的氣泡,其情景猶如一個在宇宙中發光的煙環。天文學家把這種氣泡叫做「行星狀星雲」。因為當你用一架小望遠鏡觀察時,它們看起來很象一顆行星。在這種恆星的外殼消失之後,我們能看到這個很小很熱的核。其直徑只有太陽的1000分之一,與地球差不多大,它熱得發白光。天文學家把它叫做「白矮星」。雖然白矮星的體積與地球差不多大,只有太陽體積的100萬分之一,但是它們的質量卻與太陽差不多,因此其密度為太陽的100萬倍。因為白矮星會隨著時間推移會逐漸變暗,最終變為一顆黑矮星,被一些殘存的行星所圍繞。

一顆大質量恆星在度過了它的主序星階段之後,會變成一顆紅巨星並開始往一顆超新星發展。一顆大質量恆星用完它核心中的氫之後,先是膨脹成為核心完全是氦的紅巨星。但這並非是這個故事的結局。在這樣一顆重恆星裡面,溫度和壓力持續上升,直至氦元素聚變為碳元素。這種核反應產生格外多的能量以維持恆星發光。隨著溫度和壓力的增加,致使碳變為更重的元素,如氖、矽,直到聚變成最穩定的鐵為止。在這一點上,恆星的核好象一個洋蔥頭,從裡到外具有鐵、矽、氖、氦和氫的同心圈層。鐵是非常穩定的元素。如果你企圖繼續溶化鐵核,那麼這個反應並不產生能量,實際是帶走能量。所以,恆星的中心這時是不穩定的。在不過幾秒鐘內,它完全坍塌。由核坍塌產生的巨大能量在超新星爆發時摧毀了這顆恆星,那些比鐵更重的元素正是在此爆發的過程中所產生的。

那麼,一顆超新星的核坍塌將會產生怎樣的結局呢?

如果一顆超新星坍塌而成的核的質量在太陽質量的1.44倍與3.2倍之間,其結果是坍塌成一顆中子星。一顆中子星的直徑只有25千米,其中的物質緊緊地擠壓在一起,以致於從中子星裡取一塊針頭那麼大的物質就會有100萬頓質量。

如果一顆超新星坍塌而成的核的質量超過太陽質量的3.2倍,那麼它就不能以中子星作為結局。它自身的引力是如此之強,以致它的核繼續坍塌,直至成為一個沒有大小、密度極大的數學上的點。圍繞這個點有一個直徑只有幾千米的區域,這裡引力強得使任何東西、甚至於連光都不能逃逸出去,這就是黑洞。它之所以「黑」,是因為它連光也不能逃逸出去,即使如果你企圖照亮它,那麼這個黑洞也會吞咽來自你的火炬的光束。它之所以是一個「洞」,是因為你投入任何東西都會再也出不來了。

中小質量的恆星死亡時成為一個行星狀星雲。而超新星的爆發則把新元素播撒到宇宙中去。諸如碳、鐵、金以及甚至是鈾和別的放射性元素之類的新元素是在恆星生存時期或是垂死掙扎時增添的。

由超新星臨終拋發出來的物質可以形成星雲,星雲則可收縮凝聚成為一顆新一代恆星。這種新生恆星將包含較少的氫和較多的新增元素。所以一顆恆星就象一隻長生鳥,一顆成為超新星的恆星的死亡,可以促使新一代恆星的誕生。

現在天文學家確信,當宇宙在大爆炸中開始時,這些氣體幾乎全是氫和氦。垂死的恆星形成所有其他元素,包括形成地球的矽氧鐵和構成我們人體的碳和其他元素。所以,我們應把我們不尋常的存在歸功於過去若干代恆星的產生與死亡。可以說,我們的地球乃至於我們人類自身都是星塵的孩子。

相關焦點

  • 我們從何而來?每個人都由恆星物質組成,恆星如何造出各種元素?
    人生在世,我們總會有所疑問,我們是從何而來的?是什麼組成了我們的身體、大腦以及神經血液?其實,從物質構成上來講,我們的身體、大腦以及神經血液和地球上其它千千萬萬種物質一樣都是由各種元素所構成的。是的,就是我們在元素周期表上 所見到的那些元素。
  • 從物理角度談人類的起源:構成人體的元素是怎麼來的?
    從生物學角度已經能夠很好的解釋人類的起源,那麼從物理學角度如何解釋人類的起源呢?物理角度看待問題更深刻,人類的起源其實就是萬物的起源,沒有地球又怎麼會有人類。萬物都是由各種元素構成的,形成有機物的關鍵就在於碳元素,那麼這些元素是怎麼來的呢?今天科學探索菌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元素的起源。
  • 構成地球的物質從何而來,為什麼說鐵元素是核聚變的終結者?
    這個問題涉及到了對宇宙的起源、發展演化、物質循環的系統性認知。從我們所生活的地球上的物體,再拓寬視野進入太陽系,然後是銀河系,再到更加廣袤的河外星系,共同組成了我們可觀測宇宙的一部分,而這些宏觀物體都是由微觀原子構成,而微觀原子又由於質子和中子的不同組合,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
  • 星塵的記憶:恆星演化與元素起源
    」在生活中,我們隨時隨地與各種元素打著交道。我們呼吸氧和氮,享受碳水化合物的甘甜,乘坐鋼鐵製成的交通工具,穿戴金銀首飾,使用鈾元素裂變生產的核電,甚至人體本身就是由20餘種元素構成的。元素如同顏料一般,通過各式各樣的化學組合,繪製出五彩繽紛的世界。然而正如顏料需要從工廠裡生產一樣,各種元素也不是天然就存在的。
  • 人體由碳氧等十幾種元素構成,那這些元素又是怎麼來的?
    從生物學角度已經能夠很好的解釋人類的起源,那麼從物理學角度如何解釋人類的起源呢?物理角度看待問題更深刻,人類的起源其實就是萬物的起源,沒有地球又怎麼會有人類。萬物都是由各種元素構成的,形成有機物的關鍵就在於碳元素,那麼這些元素是怎麼來的呢?今天科學探索菌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元素的起源。
  • 我們身體中的元素從何而來?這都蘊含在宇宙最古老的恆星裡
    我們的生活中充斥的大量的化學元素,但你知道它們從何而來嗎?宇宙大爆炸的3分鐘裡產生了大量的氫、一些氦和極其微量的鋰,隨後這波大爆炸「濃湯」開始冷卻,直到2億年時宇宙中才出現了第一代恆星,它們開始製造新的化學元素,最終形成了五彩斑斕的世界。
  • 地球生命、人類和文明的起源、發展演化過程
    最早的生命從何而來,他是怎樣產生的?從古至今科學家們進行了長期的探索研究,但是還沒有公認的結論。46億年,但是大概在100億年前宇宙的演化已經為太陽和地球誕生提供了物質條件。其次,地球大氣層為地球脆弱生命的產生創造了理想的環境。再次,地球大氣層的特殊化學構成為生命演化提供了物質基礎。
  • 宇宙中的各種元素到底從何而來,又是怎麼產生的呢?
    宇宙中的萬物,都是由各種元素通過無比精巧的組合而構成的,那麼,宇宙中的各種元素到底從何而來,又是怎麼產生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宇宙中各元素的前世今生。宇宙中所有的元素都是由質子、中子以及電子等基本粒子構成,其中原子核內質子的數量決定了元素的種類,例如原子核內只有一個質子,它就是氫,有兩個質子,它就是氦,其他更重的元素以此類推,具體可參見元素周期表。
  • 構成地球生命以及地球的各種元素來自於紅巨星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由地核、過渡層、外地核、下地幔、上地幔、地殼組成的,這些部分都是有各種各樣的元素構成的。比如地核主要由鐵鎳等元素構成,地幔主要由矽氧硫等元素構成,地殼主要由氧矽鋁等元素構成。還有地球上豐富多彩的生命,也是由碳氫氧氮等元素構成。構成地球和地球生命的各種元素來自於哪裡?
  • 宇宙中的天體究竟是從何而來?
    在古代,不同的文化會把夜空中的星星想像成不同的事物,比較多的就是添加到神話故事中,比如中國有牛郎和織女,西方有諸神人物等等,那時候人們還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天體都在圍繞地球運轉。近代天文學發展起來後,我們已經能很好地解釋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問題,雖然其中還有很多未解之謎,但是也基本能解釋宇宙中各天體的構造、形成、演化和運動規律。天體有哪些?
  • 化學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從何而來?
    「化學元素周期表不僅僅是對宇宙中所有已知原子進行排序的列表,它本質上是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我們周圍世界的一個窗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 談到化學元素周期表,你是否回想起中學化學課上背誦化學元素時的情景?那麼在認識化學元素周期表時,你是否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這麼多的化學元素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呢?這就要追溯到宇宙的起源。
  • 極為費解的問題:人體中的原子從何而來?人走後原子又從何而去?
    無論是生命體還是非生命體,從微觀物理的角度來看,一切事物都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其中分布較廣的粒子就有原子和分子。以人體為例,從宏觀角度來看人體由各種不同的部位、器官和系統組成,但如果能夠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待人體的組成,那將會出現一堆不同種類的原子。
  • 宇宙中的物質從何而來?為何大爆炸之後,宇宙中會形成各類元素?
    我們生存在地球之上,地球與無數的星球一起,生活在宇宙之中。宇宙是怎麼來的呢?科學家經過研究後告訴我們,宇宙中的一切都來自於一場大爆炸,雖然這也只是諸多猜想中的一個,但是卻深入人心。在大爆炸發生的38萬年之後,第一批原子產生,最早的一批恆星也出現了,第一批恆星是藍巨星,它們的的主要組成物質是氫元素和氦元素,伴隨著恆星內部的核聚變,氧元素和碳元素開始在恆星的內部形成,這個時候,恆星和恆星之間、星系和星系之間發生了碰撞,導致了很多新的元素和物質形成。
  • 構成我們的物質從何而來,為何鐵元素是核聚變的終結者?
    這個話題還是非常值得討論一下的,世間萬物包括地球上的動植物、微生物等生命體,巖石礦物、大氣層、水等非生命體,以及仰望星空看到的繁星、星系,等等這一切都源頭都是138.2億年前的那個奇點,經過漫長時間的演化,最終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物種,或者說不同的元素構成不同的物質。那麼本質出來了,只要去尋找元素從哪裡來就可以了。
  • 毀滅中的新生 類太陽恆星普遍可產生鋰元素
    鋰通常用於現代通信設備和運輸行業,手機、平板電腦、電動汽車等都使用鋰電池供電。此外,鋰元素還被大量應用於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領域。但是,你是否想過,鋰元素從何而來?「絕大多數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同一個事件,那就是大約138億年前發生的宇宙大爆炸,也就是宇宙的起源。」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庫馬爾博士說。
  • 破獲宇宙起源與演化「大案」
    宇宙中富鋰巨星的真實身份是什麼,其鋰元素含量超過恆星演化理論值的上千倍是怎樣形成的,這一備受天文學界關注、事關宇宙起源與演化的「大案」,又將帶來哪些最新認識?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中方專家,請他們講述這一宇宙「大案」破獲背後的故事。
  • 科學家首次在中子星碰撞中發現重元素,這是一個重大的好消息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由更小的各種元素。在我們眼裡的一切事物,包括人類自身,從微觀的角度來看,都是由各種元素組成。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元素周期表,在這個表格裡有118種元素,這是人類目前在地球和宇宙中所觀測發現的所有元素。在這個元素周期表中,有輕元素和重元素之分,26號元素之後的元素都被稱之為重元素或重金屬元素,也就是從鐵元素開始以後的92種元素。
  • 地球上的生命從何而來?人類能出現在地球上,可能並不是巧合
    現代科學表明,構成人體的碳、氧、氫、氮、硫、磷、鈉、鉀、氯、鈣和鐵等元素都可以在泥土中找到,甚至連構成人體骨骼的磷酸鈣都是泥土的成分之一。我們都知道,人體的肌肉是由脂肪、蛋白質和纖維細胞組成的,如果把它們分解,就會變成碳、芒硝和水,而這些同樣是泥土的成分。「塵歸塵、土歸土,我們終將歸於塵土」,可能一點都沒有錯。
  • 考古發現遠古人類起源秘密,地球上的第一個「人」到底從何而來?
    在很早很早以前,地球被認為是宇宙的中心,世間萬物都是圍繞地球而運轉的。那時人們對宇宙的認識還很淺顯,只包括那些肉眼可見的行星和天空中那看似固定不變的恆星。到了17世紀,日心說開始被人們廣泛接受,其後威廉·赫歇爾和其他天文學家通過觀測發現太陽位於一個由恆星構成的盤狀星系中。
  • 揭開宇宙中富鋰巨星的神秘面紗:破獲宇宙起源與演化「大案」
    宇宙中富鋰巨星的真實身份是什麼,其鋰元素含量超過恆星演化理論值的上千倍是怎樣形成的,這一備受天文學界關注、事關宇宙起源與演化的「大案」,又將帶來哪些最新認識?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中方專家,請他們講述這一宇宙「大案」破獲背後的故事。  「新興」元素  說到鋰元素,現代人並不陌生,無論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還是無人機、電動汽車,都在使用鋰電池供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