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理角度談人類的起源:構成人體的元素是怎麼來的?

2020-10-18 科學探索菌

當今主流觀點認為人類起源於非洲,基因研究也表明人類擁有共同的祖先。事實上,當今地球上人類的生物學學名叫智人。經過古人類學家的長時間研究發現,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十幾種人,但只有智人還繁衍至今,其它的都在進化的過程中滅絕了。

     

上圖為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人

化石證據表明,人類是由幾百萬年前的一種古猿進化而來的。注意是猿,不是猴子,而且是幾百萬年前的古猿,不是如今的猿類。這兩者是有明顯區別的,猿沒有尾巴,而猴子有尾巴。

從生物學角度已經能夠很好的解釋人類的起源,那麼從物理學角度如何解釋人類的起源呢?物理角度看待問題更深刻,人類的起源其實就是萬物的起源,沒有地球又怎麼會有人類。萬物都是由各種元素構成的,形成有機物的關鍵就在於碳元素,那麼這些元素是怎麼來的呢?今天科學探索菌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元素的起源。

古代元素論

關於萬物的構成,古人很早就進行了相關的思考。古希臘的四元素說和古代中國的五行說都是最早的元素論,古人認為世間萬物就是由幾種簡單的元素構成的。不過由於當時人類的認知水平落後,總結出來的觀點都是錯誤的,但這確實是最早的元素論。

     

除了古代元素論,還出現了古代原子論,在歷史記載中最早提出該觀點的人是古希臘哲學家德莫克利特。德莫克利特猜想世間萬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微粒構成的,整個世界就是由原子和虛空組成的。這在當時來說,確實是天才般的想法。

顯然,複雜的人體是不可能由這麼簡單的幾種元素構成的,想用該理論指導治病救人更是行不通的。

什麼是元素?

就人類目前的認知來說,除了暗能量和暗物質以外,宇宙中的普通物質都是由各種元素構成的。不管是人,還是太陽地球,它們都是由各種元素構成的。

現代科學對元素的定義:元素就是一類具有相同質子數的原子。一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而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差不多,原子核則佔據了原子總質量的99%以上。那是因為一個質子的質量是一個電子質量的1836倍。

     

上圖為原子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具有一定質子數和中子數的一類原子,被稱之為核素。一類元素的質子數必須相同,但中子數可以不同。一種元素一般有好幾種核素,核素之間互為同位素。比如氫元素就存在三種天然核素:氕、氘、氚,通常我們所說的氫原子就是指的氕。不同同位素佔元素的比重也不同,比如宇宙中的氫元素主要就是氕原子。

人體由哪幾種元素構成?

古人曾認為世間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5種元素構成的,如今科學家們總共已經發現了118種元素,其中有92種是在地球上天然存在的。一種元素對應著許多種核素。目前人類已經發現2000多種核素,其中僅有300多種是天然存在的,餘下都是人工製造的。人造核素大多不穩定,具有放射性。

地球上雖然有92種天然存在的元素,但一般只有質子數在84及以下的元素才具有穩定的核素。據科學家們統計,地球上的生命主要有28種元素構成,而人體中主要含有11種元素,它們是氧、碳、氫、氮、鈣、磷、鉀、硫、鈉、氯和鎂,這11種元素佔人體總質量的99%。

     

除了這些常量元素,還有一些必要的微量元素,它們之間通過化學反應形成了種類繁多且複雜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主要是有機化合物)通過極奇複雜的方式進行組織,於是便形成了生命,人體就是由這些化合物構成的。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19世紀中葉,人類已經發現了60多種元素,人們總是嚮往簡潔有序,於是便有科學家開始著手研究元素的分類問題。

世界上最早發現化學元素的性質具有周期性變化規律的是英國化學家紐蘭茲,他提出了關於元素周期變化的八音律。此後,俄國的化學家門捷列夫在此基礎上,通過大量的工作完善了元素周期律,並發明了元素周期表。

     

上圖為晚年的門捷列夫

科學家們發現,元素的物理化學性質會隨著相對原子質量的遞增而呈現周期性的變化。元素周期律的本質是質子數的遞增,以及核外電子的周期性排布。外層電子的分布對元素的化學性質具有很重要的影響,比如化合價等。

元素周期表的誕生,對指導人類發現新元素、研究物質的化學變化及化學性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現代版的元素周期表已經非常完善了。

     

上圖為現代版的元素周期表

元素的數量還能繼續增加嗎?

人類如今已經發現了118種元素,那麼還會發現第119種,甚至更多的元素嗎?有一點很明確,元素的數量是有限的,元素周期表不可能無限擴張。

依據規律,元素的原子量不可能無限增長,這主要受限於原子核的穩定性。核內質子帶有同性電荷,雖然同性相斥,但強大的核力蓋住了庫倫斥力,將它們強行粘合在一起,而中子正是起了穩定原子核的作用。此外,呆在原子核內的中子,其壽命會更穩定,而自由中子的壽命只有10多分鐘。除了氕原子核(一個質子),其它核素都需要中子。

     

如圖所示,中子衰變後會轉變為質子,並釋放出一個電子和一個中微子。

隨著質子數的增加,原子核內所需要的中子數也越來越多,這會導致原子核的穩定性變差,最終發生放射性衰變。研究表明,原子序數或者質子數在84以上的元素,大多都是放射性元素,有些放射性元素的原子的壽命只有數秒鐘。實驗還發現,核素中質子數和中子數為幻數時,核素的穩定性要高很多,並且穩定核素中質子數和中子數有各自成對的趨勢。

目前有一種叫做穩定島的理論,該理論預言,在質子數為114、中子數為180附近,有可能存在一些比較穩定的核素。若該理論正確的話,這就意味著還存在更多種類的元素。這些元素可能要在特定環境下才能夠穩定存在。

     

目前看來,理論上還可能存在119號及更多種類的元素,元素周期表還有可能發生改變。

這麼多元素從何而來?

元素的種類雖多,卻由質子數決定。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宇宙中元素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其中氫元素的豐度最高。隨著原子序數的增加,元素在宇宙中的佔比也呈下降趨勢。不存在一些不同,比如鐵和鉛的豐度的異常升高,這與元素的穩定性以及核融合有關。

     

上圖為不同元素在宇宙中的相對豐度

不同元素之間可以通過核反應相互轉換。至於宇宙中重核元素為何比輕核元素少,這得從元素的誕生說起。

眾所周知,宇宙誕生於大爆炸,宇宙中最早的一批原子是氫原子。宇宙中數量眾多的恆星就是由氫構成的。恆星在它的生命周期中會發生數輪核聚變反應,那些質量較大的恆星在聚變到鐵元素後就不會再聚變了,這是因為鐵的平均結合能最大。鐵之後的重元素則誕生於恆星死亡時的那一刻,大質量恆星在衰老死亡時會發生超新星爆炸,那時產生的高溫高壓才足以創造金、銀之類的重元素。而重元素又存在較多的不穩定核素,會衰變成更輕的元素,因此才會產生發生重元素的豐度比輕元素少的情況。因為重元素更難合成,並且核素的不穩定性更高。

          

上圖為不同元素的結合能,其中鐵元素最高。

根據預測,隨著恆星的不斷形成及衰老,宇宙中鐵元素的含量還將持續升高,氫元素的含量還將會持續下降。

由此可見,宇宙中種類眾多的元素都是從氫原子開始構建的,在恆星這個大熔爐中,不斷鍛造生成其它種類的元素。

來自星星的我們

沒錯,你沒聽錯,構成我們的材料來自於天上的星星。天上的星星千千萬,絕大多數都是恆星。不過我並不是外星人,而是土生土長的地球人。

                 

從上面兩張圖可以看出,晚期恆星內部中的元素同樣可以在地球上和人體中找到。構成我們身體的材料就來源於死亡後的恆星,恆星消亡時那美麗的一瞬間,為生命的誕生創造了可能。宇宙中要是沒有碳元素,很有可能就不會誕生人類。

相關焦點

  • 人體由碳氧等十幾種元素構成,那這些元素又是怎麼來的?
    上圖為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人化石證據表明,人類是由幾百萬年前的一種古猿進化而來的。注意是猿,不是猴子,而且是幾百萬年前的古猿,不是如今的猿類。這兩者是有明顯區別的,猿沒有尾巴,而猴子有尾巴。從生物學角度已經能夠很好的解釋人類的起源,那麼從物理學角度如何解釋人類的起源呢?
  • 萬物都有起源嗎?元素都是怎麼來的?
    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哲學家、米利都學派的泰勒斯認為萬物的本源是水,因為水能以液態存在,也能以固態或者氣態存在,並且當洪水退去,平原上長出各種植物,雨水過後昆蟲成批湧現,一切都來自於水,泰勒斯認為除了水以外,還有火、土、氣等元素構成了宇宙萬物!
  • 世界由元素構成,元素的起源又是什麼?科學的盡頭可能是玄學
    已知世界和宇宙的物質,99%以上包括生物、植物、礦物等都是由於各種元素組合而成。元素在外部環境影響下得失電子並且與其他元素離子組合形成不同形態的穩定化合物,世間萬物讓這個世界變得豐富多彩。一些科學家最喜歡研究,單質元素的特性和組合成新化合物具有的特性,或者是釋放能量,或者是產生光,或者是為人類社會生活所用的化合物。地球本身就是由元素的構建而成,更是一個巨大的磁場。元素的轉移最終會處在一種平衡狀態,如果貿然破壞區域元素的平衡,自然也會緩慢將其填補,但是這個過程很大可能會吞噬或者改變周圍元素形態才能達到新的平衡。
  • 元素是怎麼來的?構成生命的元素背後到底有什麼秘密?
    首先我們帶大家看看元素到底是怎麼來的)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我們再來看看元素周期表可以看到構成細胞的大量元素都聚集在元素周期表的上方為什麼構成細胞的元素都聚集在元素周期表的上方呢?我來點幾個名:首先是2號元素He
  • 極為費解的問題:人體中的原子從何而來?人走後原子又從何而去?
    無論是生命體還是非生命體,從微觀物理的角度來看,一切事物都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其中分布較廣的粒子就有原子和分子。以人體為例,從宏觀角度來看人體由各種不同的部位、器官和系統組成,但如果能夠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待人體的組成,那將會出現一堆不同種類的原子。
  • 恆星的起源與演化:從中可知構成地球和人體的各種元素從何而來。
    它們就象人類那樣,有它們的誕生、成長和死亡。與我們人類的幾百萬年歷史相比,恆星的壽命是太漫長了,所以我們只是偶爾看到恆星在我們眼前變化。然而,天文學家卻能通過辯認處於不同時期的恆星推斷恆星的一生經歷。設想有一個火星人來到地球上,只在一群買東西的人中間停留片刻,所以看不出有什麼人在他面前變老,但他看到了許多處於不同時期的人:嬰兒、老人、中年人、婦女。
  • 6個構成人體的元素的特點
    構成人體的元素具有下列特點:(1)生物體是在地球上產生的,並且同環境變化一起沿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有選擇地取捨環境中的物質而進化發展,所以構成生物體的元素都是環境中存在的,且豐度較高。(2)生物體所必需的元素絕大多數為輕元素,如周期表中開頭的34個元素中即有21個元素是動物生活所必需的,這樣就使生物體有較輕的重量。(較重的元素僅有I、Mo和Sn)(3)生物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大多為過渡元素,這與它們核外的原子軌道中有未被填滿的軌道有關。(4)碳、氫、氧、氮具有易形成共價鍵的共同性,它們能相互作用,生成大量不同形式的共價化合物。
  • 元素周期表的化學元素是怎麼來的?
    地球無法產生新元素我們地球上的元素都是先於地球形成之前就存在的。地球的內核溫度只有6000度,這個溫度不足以促發核聚變來產生新元素。因此,從某種角度上看,地球上元素的年紀都要比地球大得多。那元素到底是咋來的呢?
  • 鐵元素為什麼無法繼續聚變?那麼比鐵重的元素又是怎麼來的?
    仰望天空,宇宙中充滿了大大小小的物質結構,布滿了無數的恆星、星系、星系團;環顧四周,在我們身邊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物質形式,有空氣、有水、有高樓大廈、有汽車、有各種生物等等,看到這樣一個紛繁的世界,我們難免不去想這些物質是怎麼來的?追其根本,物質的起源其實就是宇宙的起源,因為我們地球也只不過是宇宙中的一顆普普通通的由物質構成的星球。
  • 地球上的第一個人是怎麼來的?人類是怎麼繁殖起來的?
    第一個人哪來的,如果人源於猿,猿又是哪來的?猿的祖先又是哪來的?這個永無止境的話題,每次進化論相關的信息出現,都會引來無數的發問。有的人說:好吧,我承認祖先是猿,那麼其他猿怎麼還沒有進化成人?這些問題有答案嗎?當然有。
  • 人體由原子構成,在人死後原子又將何去何從?
    筆者:三體-小遙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對外界和自身都有了一定的認識,無論是從宏觀還是微觀角度,宇宙總會帶給我們全新的啟發。時至今日,我們雖然沒有破解生命誕生之謎,但是根據相關研究已經了解到原子是構成生命的重要物質。
  • 地球上第一個人是怎麼來的?淺談人類的進化史
    根據現在的科學水平來看,任何物種的起源,都有著相對的不確定性。人類作為眾多物種之一,自然也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地球起源、人類起源和生命起源被稱為科學的三大難題。但是,現在相對科學的解釋就是進化論了。進化論中指出任何一種生物都不會是憑空出現的,而是都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進化史。
  • 人體是由什麼構成
    人體仿佛是一臺精密絕倫的機器,能夠自我生長,能夠分析、思考問題,能夠修復各組織器官並保持完好;人體還能夠繁殖後代,使人類得以延續。人的身體組成似乎沒有什麼特殊性,構成人體的20多種化學元素,在我們生活的土地上到處都有。但是這些元素在人體內可以組合成數不清的化合物,因此人體是由複雜的化合物構成的。
  • 構成生命的第七元素真的存在嗎
    與傳統生命不同的,這種被稱作GFAJ-1的細菌能在砷濃度很高的極端環境下生存,它主要由砷而不是磷作為重要的生物分子(如核酸、蛋白質)的構成,因而被稱為「砷基生命」。這一發現改變了人們關於「生命由碳、氫、氧、氮、硫、磷」六大基本元素組成的認識,對探索生命起源和外星生物等問題都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 關於人類起源的思考
    ,談一下自己對人類起源的思考。要想說清人是怎麼來的,我想先想一下人是怎麼沒的。根據人類的普遍認知,萬物都是會滅的,地球也一樣,一定會有滅亡的那一天——好像科學家們已經推算出來了,地球的壽命是多少多少億年,太陽是多少多少億年——所以,哪怕地球的壽命很長很長,但終歸會有滅亡、消失的一天。
  • 人類到底由什麼演變來的?
              現代的實驗是無法說明和證實生命起源的,現代的科學只是一個參考,因現代的實驗是無法與生命起源的時間、環境、元素等等一系列條件相吻合。生命事實上是包含兩種:一是生物生命;二是物質生命。
  • 怎麼給行星起名字呢?古人認為五行元素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元素
    今天和大家來聊的是怎麼給行星起名字。說到行星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太陽系的大行星,尤其是金、木、水、火、土。為啥叫金木水火土呢?我聽過一個解釋,說金星是由於出現在日出前,或者日落後不久,就是在我們的目光中十分的耀眼,就像金子一樣閃光,所以就得了這個名字。水星則是比較白,晶瑩剔透。火星在天空當中應該說是一個非常醒目的紅色亮點。土星呢則是有點泛著黃光。而木星也是非常亮,透著白光,所以看上去像白蠟。
  • 人類是從哪裡來的?各國人類起源的神秘傳說
    你知道我們人類是從哪裡來的嗎?到目前為止,除了一些美麗的傳說和各種未經證實的推測之外,並沒有一個真正的答案。它與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並列為三大起源懸案。關於人類的起源在我國流傳著這樣的神話故事:盤古開天闢地之後,不知道過了多久,忽然在天地間出現了女媧。
  • 文小剛談物理新革命:萬物起源於量子信息
    撰文 | 韓揚眉、烏鴉少年人類生活在一個怎樣的世界裡?凝聚態理論物理學家文小剛的答案是,我們生活在量子計算機裡面。量子信息是真實的,而我們所看到的各種物質、人,都是量子信息的虛擬反映。7月23日,由《返樸》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聯合主辦,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本刊總編輯文小剛教授以《物理的新革命——量子信息:物質和相互作用的起源》為題,做了一場人氣爆棚的科普講座。當天到場聽眾接近500人,以物理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和專家為主,講座結束後的若干提問也頗見水平。(欲看講座錄像,請在文末掃「科界會議小程序碼」觀看。
  • 從科學的起源,談學習方法論
    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由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而馬克思主義的構成內容就是人類關於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社會科學的優秀成果。大到國家宏觀政策經濟波動,小到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學ABC學畫畫,都染著科學的底色。即使是騙人害人的把戲,也都是打著科學的旗號才容易進行招搖撞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