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5895字,寫了不到12小時,
仔細閱讀完應該會超過12分鐘。
最近在看小學五年級數學,通分約分,移項代換,公因子公倍數什麼的,
其實和現在要背的會計分錄,審計準則,沒有什麼本質不同。
就像「相等」、「乘除」、「股權」、「市值」這些概念,都是歸納+演繹,從上至下的主題架構,自下而上的要素組織。
恰好有聽到吳國盛老師關於科學起源的講座,結合過往知識,談談對科學的理解、對學習的理解、以及對學習科學的想法。
01什麼是科學?
我們現在接觸到的需要學習的所有知識,都可以概括為「科學」,反科學的知識不會通過正常傳播渠道(學校教育、電視圖書媒體等)進入我們的視野。
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由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而馬克思主義的構成內容就是人類關於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社會科學的優秀成果。
大到國家宏觀政策經濟波動,小到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學ABC學畫畫,
都染著科學的底色。即使是騙人害人的把戲,也都是打著科學的旗號才容易進行招搖撞騙。
可以說,我們的生活處處,與科學為伴,以科學為指引,向科學不斷進發。
我們當然熱愛科學,並且善用科學,但是我們真的理解科學嗎?
1、關於科學的三大誤解:
1)科學和技術
科學和技術是混淆的,當我們談到科學就想到科技,當談到科技想的又是技術。或者說科學和技術本一家,科、技不分,以技代科。
2)功利主義: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就意味著科學與生產力、與經濟發展掛鈎,科學必須是有用的。
3)分科治學
中學教育文理分科,大學教育的「經管法文史哲理工農醫藝軍教」13個學科,92個專業。
我們的教育就是分門別類的培養專業化分工分科人才。
但其實science這個詞的起源是不分科的,科學史家喬治·薩頓認為,
分科是不完善的科學史,它尤其不能反映科學作為統一的整體,以及科學作為人類文明這個統一整體中的一部分的歷史事實。
2、這三種誤解是如何而來?
吳國盛老師認為誤解的來源有二:
1)傳統文化定式
中國自古以來有技無科,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傳統上知識沒有獨立地位。
學而優則仕,讀書是敲門磚,讀書好做官;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這些文化觀念的繼承和傳播就造成和加劇了關於科學的誤解。
2)近代歷史遭遇
中國真正開始系統的科學知識,應該是在1840年以後,英國人用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那為了強國,為了反抗,我們才開始「師夷長技以制夷」、開始「洋務運動」。
所以我們學習科學的出發點並不是求知慾或是好奇心,而是「求生欲」,是修船造炮的需要。
3、那既然我們需要槍炮,需要生產力,需要發展經濟,那為什麼科學沒有起源於中國?
吳老師認為單從功利主義、國力興衰、經濟生產力的角度來理解是不夠的,而是從一種人文的視角來看待:
中國文化的特點:
1)農耕文化
中國古代兩千多年都是以小農經濟為主要的經濟形態,靠天吃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並且自然的把遊牧文明排除在外,感覺他們像是沒有開化的「野人」。
「重農抑商」是傳統,鼓勵農業,限制商業。
強勢的農耕文明為實現了統治階級的自給自足。
2)定居文化
由於自古以來大多數人都是以種地為生,這也就造成了我們的定居生活。
雖說有「樹挪死人挪活」的諺語,但我們的話語體系中,更多的都是像「安居樂業安土重遷」、「父母在不遠遊」、「流離失所」這樣的貶損搬家移居的語境。
在這樣的文化中,人不需要探索外太空,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是最大的幸福。
如果說還有什麼更幸福的事的話,那就是多種幾畝地。
3)熟人文化
農耕和定居的傳統,共同導致了我們的社會是一個以熟人聯結為基礎的社會。
熟人社會、人情社會,意味著我們通過血緣關係構築關係。
而血緣關係天然就不是獨立自由平等的關係,
爹天然比兒子大,爺爺天然比孫子高,這是自然決定的差別等級。
正是基於我們的農耕、定居、熟人文化的流行,也從而產生我們對於人際關係的理解和應用——一切關係都當做親情關係來處理。
陌生人問路開口就叫大娘大叔大哥,好朋友叫做好兄弟,好官員叫做父母官、青天大老爺,自然氣象是老天爺。
中國人在這個層面上下功夫太多,以至於形成了「自洽」的知識體系。
儒家又通過封建禮教進一步加深了這種狀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仁義禮智信」。
此外,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儒釋道三家的思想觀點,完全涵蓋了整個人生始末:
* 儒:積極進取,自強不息;得意時,拿得起* 道:事業不成,退隱山林;失意時,放得下* 釋:生就是苦,放下成佛;絕望時,看得開
所以,如馮友蘭先生所說:
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學?
中國文化的精神本質中,不需要科學。
4、為什麼科學起源於西方?
契約和自由。
西方文明的源頭是雙希文明(希臘+希伯來),
而古希臘周圍全是海洋:愛琴海、地中海、伊奧尼亞海;
希伯來也是個遷徙文明,希伯來的意思就是「渡過河而來」,公元前一世紀,這個文明經常在兩河流域(底格裡斯河+幼發拉底河)跑跑跑,躲避饑荒,逃避戰亂。
這種海洋文明、遷徙生活帶來的結果必然和大陸文明迥異——生人文化、契約文化。
我不認識你,你也不是我的大哥或是小老弟,那麼我們怎麼交換?合作?
那就籤訂合同吧,口說無憑,籤個約定。
如何才能訂約?自由人才可以訂約。
我們必須都是獨立自主平等的個體,獨立自由是契約有效的基礎。
因此,海洋文明和生人文化主導的西方,強調個體,個體的自由。
而科學,正是通往自由的道路。
自由就是不是為了什麼而存在。
科學通過事物本身內在邏輯來推演,從自身出發:我的存在不是依附於其他,就是我存在,我就是我,我等於我,我是不變的。
例如,古希臘的數學理論就是通過這種「不變性」和「廢話」來進行演繹推理:
「要麼下雨,要麼不下雨」這是不變的,也是廢話,但這說明了基本的推理邏輯問題;
幾何中的最基本公理都是似乎不言而明的東西,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過一點可以有無數條直線,過兩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等等。
這些公理或者邏輯有什麼用?
沒有用!
正是這種沒有用的、非功利的、自由的思想,不斷的進化演變、推理演繹、迭代調整、實踐應用,最終讓東方睡獅聽到1840年的那一炮。
02什麼是學習?
柏拉圖有個很有意思的觀點:
靈魂生來是不朽的,並且會多次的降生他,它見到過這個世界存在的一切事物,所以具有萬物的知識,毫不奇怪,他當然能回憶起以前所知道的關於德行及其他事物的一切,也就沒有理由認為我們不能通過回憶某一件事——這一活動一般叫學習——發現其他的一切。只要我們有勇氣,並不斷的研究。
他的這個觀點被稱為「學習就是回憶」論。
這種「學習的本質就是回憶」的觀點多少有些唯心主義色彩:人的本質是理性,但生活在理性的遺忘之中,人是在理性昏睡,讓理性醒過來。
蘇格拉底提問的學習方法就是幫人回憶的過程。
仔細想想,如果我不會,那無論誰教我,我也學不會啊;因為我本來就是會的,但是忘了,被人提醒,想起來了,所以我會了。
聽起來很無聊,但希臘文明的發達,正是由一個個這樣無聊的思辨點燃的。
1、邏輯推理:伽利略鐵球實驗
高中課本上有提到,亞里斯多德認為,重的東西下落速度快,輕的東西下落速度慢。
如果缺少邏輯推理,那確實感覺上來看確實是這樣(鐵球和羽毛),並且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不會去考慮這個問題,快就快,慢就慢,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還不如多背兩遍四書五經來的實在。
伽利略從一個邏輯推理開始批評亞里斯多德的理論。他設想一個重物(如鐵球)與一個輕物(如紙團)同時下落。按亞里斯多德的理論,當然是鐵球落得快,紙團落得慢。
現在,伽利略設想把重物與輕物綁在一起下落會發生什麼情況。
一方面,綁在一起的兩個物體構成了一個新的更重的物體,因此,它的速度應該比原來的鐵球還快,因為它比鐵球更重;
但另一方面,兩個不同下落速度的物體綁在一起,快的物體必然被慢的物體拖住而不再那麼快,同時,慢的物體也被快的物體所帶動比從前更快--些,這樣,綁在--起的兩個物體最終達到一個平衡速度,這個速度比原來的鐵球速度小,但比原來紙團速度大。
究竟哪種說法更合理呢?
各有各的道理!但它們之間卻不一致。
伽利略據此推測落體速度與其重量有關係的說法值得懷疑,從邏輯上講,解決這個矛盾的惟一途徑是: 下落速度與重量無關,所有物體的下落速度都相同。
以伽利略為代表的一批歐洲知識分子,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個邏輯推理的思想實驗,來為科學大廈添磚加瓦。
2、經驗歸納:中醫之道
中國古代難道真的沒有拿得出手的科學嗎?
未必。
關於中醫的理論一直在科學界爭論不休,爭吵的核心不是中醫有沒有用,而是中醫到底是不是科學?
我個人對中醫很感興趣,但目前還了解的不多。我認為中醫是一門科學,一門主要由「歸納而非演繹、由實效而非實證」構建的科學。
一般意義上的科學符合邏輯推理、符合實證檢驗:由原子到分子到物質構成,人體細胞,理論與理論相兼容,效果和過程可以重複檢驗,由表及裡,由宏觀到微觀,都是說的通的。比如西醫藥物的化學反應、物理動力學、細胞營養學。
中醫呢?
中醫是「金木水火土、陰陽太極八卦圖」,這當然是開個玩笑。
但是由於我們自幼接觸到的就是「西學」,對我們傳統的「元素」知之甚少,不知道不了解不清楚,是個盲區,所以我們認為其不科學。
但是學習中醫的方法路徑,也有其獨到的科學淵藪。「驅寒散熱」、「嘗百草」等等。
如果一門科學和既有的科學框架難以融入,重建全新的架構和底色也是必要的,這未必是不科學。
3、批判性思維:學會提問,刨根究底
我知道做個慎思明辨的人挺好的,會問很多恰到好處的問題也挺不錯,可我就是不知道該問哪些問題,不知道怎麼個問法。
這是《學會提問》這本書前言中的第一句話。書中認為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含義包括以下三個維度:
要能意識到它們是一整套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有能力在適當時機以適當的方式提出並回答這些問題;積極主動地使用這些關鍵問題的強烈渴望。
書中還區分了「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的差別:
1)海綿式思維:
充分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被動接受,不需要你絞盡腦汁地去冥思苦想;
缺點是它對哪些信息和觀點可以相信,哪些信息和觀點應該摒棄,提供不了任何判斷方法。
如果始終依賴海綿式思維,那麼最後讀到的是什麼,他就會相信什麼。
2)淘金式思維:
自己掌握主動權,來選擇該吸收什麼和忽略什麼。
帶著特定的態度去讀書,即不斷提問的態度。
這種思維方式需要積極主動地去參與:問自己一系列既定的問題,以找出最佳的決策或信念。
而批判性的思維的訓練離不開「淘金」,
淘金式思維的自我檢查方法:
我有沒有問 「為什麼」別人要我相信某件事?在我想到別人所說的話可能存在的問題時,有沒有把它們記下來?我有沒有評估別人說過的話?針對某一主題,我有沒有基於別人所說的合理內容來形成自己的結論?
03如何學習科學?
1、求源的目的
現在的中國與100年前的中國相比,
無論是經濟國力還是國際地位,都是巨大的變化,
前段時間有一個世界各國GDP動態變化視頻刷屏:
全球GDP動態排行:兩分鐘看完中國崛起
今後的中國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追隨者,而是時代的引領者。而引領潮流、引領文明邁向更高層級的前提,就是要理解文明強大的理由。
過去學習科學的功利主義目標當然無可厚非,但值得警惕的是,在尖端科學硬核科技領域,引領時代的難度還是很大。
進步的前提是理解,
理解科學的起源,
理解科學服務於自由人性的本質,
這應該是學習科學的第一步。
2、廣泛涉獵
早在幾百年前,弗朗西斯·培根就說,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專精於一門知識當然沒問題,會有體面的工作和收入。但要收穫已有技能的更高溢價,想必就需要廣泛學習和吸收跨界科學。
愛因斯坦是物理學界最好的小提琴手,也是小提琴界最好的相對論家;理察·費曼是高超的繪畫能手,也是美術界最懂理論物理的天才。
之前就有過思考:為什麼金融行業的薪資普遍高於其他行業?
我認為有一點,無論是投行IPO,還是天使輪VC,背後拍板的投資人大概率是一個全能型人才。
這個「全能」並不是說,我了解的知識一定比技術人員更深刻,而是說,我本身具有深刻的「審美」判斷:我不了解技術細節,但通過我廣泛學習跨界知識,我至少清楚的分辨,什麼是好的,什麼不好,投還是不投。
再舉個例子,就比如我們的地球分成了七大洲八大洋。
某上市海洋運輸集團老總當然可以不知道這個知識,但如果他能夠知道我們的地球其實是七大洲四大洋,
並且海拔最高點在亞洲的珠穆朗瑪8844m,海拔最低點在北太平洋西部海床靠近關島的馬裡亞納群島東方的馬裡亞納海溝-11034m。
那投資人會不會覺著這個人很牛逼?至少觀感如此。
3、ABCD模型
如何學習具體某一個學科的科學知識呢?
和君王總曾在課上提出這個ABCD學習模型:(為什麼叫ABCD模型?因為聽起來很高級)
A.熟讀教科書,了解該學科的知識體系;B.梳理學說史,了解理論演變的歷史軌跡;C.熟悉主流理論流派和代表人物,看大佬如何集成、繼承和發展學科理論;D.了解大量實案,到田地裡、到工廠裡、到生產研發一線去觀察。
雖然這個模型無非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變體,沒有太多的新意。
但毋庸置疑的是,沿著這一條學習脈絡,終會通往深刻之門。
4、發狠讀書
「發狠讀書」這個詞剛開始聽到的時候就覺著很酷。
是啊,做人要誠,做事要真,讀書則要「狠」,拿出一股「狠勁」來,吃透書本,學到本領,像一名戰士一樣去奮鬥。
「不可一日不讀書,不可一周不鍛鍊。」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無論是學習還是勞動,都是如此。
04後記:除了科學之外的
前文曾提到,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親緣社會、仁和禮的社會,
「不學禮無以立」、「禮儀興邦」等等,需要學習的人情世事似乎比科學更難。
但我們生活在一個科學的時代,大多數人真正需要的是領會科學的精神、掌握科學的方法、樹立恰如其分的科學形象,以便在這個時代理智地對待科學、對待社會、對待生活。
不可否認,學習任何東西都很難非常難,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人情還是世事、東方文化或是西方文明,都很難。
學習和教育本來就是一個篩選過濾的過程,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自學考試等形式。
這個篩選的大網可以是考試成績、
可以是工作績效,
可以是客觀要求、可以是主觀自律,
也可以是每一天的真實生活狀態。
不能通過「篩選」的魚,
終究會被摁在砧板上,
被現實苦苦捶打。
又要回到《三體》中的那句,
「生存從來不是理所當然,它是我們人人都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