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堪談語言起源與古代語文的釋讀

2020-12-05 手機鳳凰網

《聖經》上說,巴比倫人想建立一座通天塔(Babel),但這一計劃觸怒了上帝;他讓所有的建築者說不同的語言,又使說各種不同語言的人分散到世上各個地方——這就是人類語言產生差異的由來。而根據《科學》雜誌披露的最新研究成果,這座通天之塔如果真的存在,很有可能在中亞。那麼,語言起源究竟是怎麼回事?如何釋讀與今人隔膜已深的古代語文?為此,我們走訪了語言學家和詞典編纂學家徐文堪先生。徐先生以他淵博的學識,將這些常令一般讀者如墜五裡霧中的語言問題,講得清楚明白,要言不煩。

鄭詩亮

乍聽起來,語言起源這個問題似乎讓人無從談起。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得到關注的?到目前為止,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研究成果?

徐文堪:語言的起源是個研究起來非常困難的問題。很久以前就有人關注這個問題,比如達爾文就談過,盧梭也寫過一本《論語言的起源,兼論旋律與音樂的摹仿》,國內有中譯本,2003年出版。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姚小平先生還翻譯過德國學者赫爾德(J. G. Herder)所著《論語言的起源》。但因為這個問題實在沒法解決,後來差不多就成為一個禁區了,1866年巴黎語言學會曾經禁止討論這個問題。這種情況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有所改變,有不少語言學家、考古學家、心理學家、人類學家以及其他領域的專家做了很多努力,提出了很多假設,他們試圖弄清楚語言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麼會產生,何時產生,在什麼地方產生……這些問題現在都還沒有定論,因為直接證據很少,但語言的起源和演化成為了一個跨學科的問題,慢慢引起了不同領域學者的關注,而且近十年來取得了比較大的進展。

現在,語言起源理論可以劃分為兩種假說:連續性和非連續性假說。所謂連續性假說的基本思想認為,語言不可能突然之間形成,而是有一個過程,一定是由人類的靈長類的祖先早期的前語言系統演變而來的。非連續性的假說則認為,語言有一些獨一無二的特徵是在人類演化過程的某個時間段中突然出現的,跟人類基因演化和突變也是有關的。過去對連續演化研究得比較多,也有很多的假設。現在還在繼續研究的人當中,有的認為人類祖先由姿勢產生了跟語言有關的符號系統,有聲的語言也隨著人類的進化慢慢產生出來。也有人認為,語言是模仿自然界的聲音,或者是一種感嘆。幾十年前我還小的時候,受的教育是說,人是勞動創造的——這是恩格斯的話,人是能夠製造工具的動物,語言也是由勞動創造的。比如,我們的祖先在協同勞動時需要交流,由比劃產生了有聲的語言。但因為直接的證據很少,對語言的起源要做實證研究是比較困難的。近十年以來,隨著科學的進步,就可以用新的方法進行研究了。比如,可以由化石來看人類的解剖學特徵,觀察是如何演進的,也可以用計算機來模擬這個過程。也有的學者比較強調語言的社會性、人的社會文化認知對語言起源的影響。

認為語言產生是非連續性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喬姆斯基。大家知道,喬姆斯基是一個很有影響的語言學家,他也很關心政治,是著名的左翼政論家。可以說,在當代的語言學以及相關領域來說,喬姆斯基的影響力是最大的。當然,也有不少人不同意他的意見,但不能不承認他的影響。我個人並不完全贊同他的觀點,但有一些還是有道理的,應該重視。比如,他強調只有人類才有語言,其他任何動物都不可能具有語言能力,語言能力是人獨有的。這個觀點我覺得是很對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外有些人做過很多實驗,比方說,他們試圖教猿猴講話,但猿猴沒辦法發出人的聲音,不止一個中心嘗試過教猿猴辨認代表某個概念的詞語,但都沒有取得成功。這也說明動物不可能擁有人類這樣的語言能力。

語言進化應該是存在一個發展過程的吧?

徐文堪:語言進化肯定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但我們今天幾乎完全看不到這個過程。因為我們今天所接觸的語言,包括很多瀕危的語言在內,大概有七千種左右。所有這些語言都是高度發展的,現在世界上不存在什麼原始語言了,無論這個群體——我們不用民族這個說法——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是高還是低。並不是說經濟文化水平高,語言就高級;水平低,語言就低級。通過全球範圍內的語言調查,可以說明這一點。亞馬孫叢林裡有一種皮拉哈人,文化發展程度是比較低的,他們幾乎沒有數的概念,只能數到三,一般的原始部落總還有自己的故事、傳說或是神話,皮拉哈人都沒有。但他們也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他們的語言並不比其他的群體落後,在他們自己的文化系統內,語言是高度發達的,可以表情達意。就像有的語言學家所說的,在一個荒山野地的原始部落裡從事狩獵、採集的人,他講的話,從語言的角度來說,不見得比亞里斯多德、孔子、老子,或者愛因斯坦低級,完全可以處於同一個水平。這就說明人是生下來就有一種語言能力的,用喬姆斯基的話來說,是語言共性或者普遍語法——人生下來,頭腦中就有一部語法了。當然,需要一定的環境才能表現出這種能力。一個小孩生在漢語環境中就能學會漢語,生在英語環境中就能學會英語,如果這個環境是雙語的,那麼他也能輕鬆掌握雙語。而且,我們知道,學任何東西,有的人學得快,有的人學得慢,這種個體差異是存在的,這在藝術、體育方面表現得非常明顯,但就語言來說,只要是正常的人,生理沒有缺陷,他不需要父母刻意地教學,就能很自然地學會一門語言,或者雙語,如果環境是雙語的話。有的人口才好,有的人不善言辭,但這是表達能力的差異,而語言能力的高低則是另一回事,只要是正常人,掌握語言能力的水準是相當的。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到,關於語言的起源和演化,一方面有社會文化因素,另一方面,也有生物學因素,否則剛才說到的現象就沒辦法解釋了。當然,也有學者更加強調文化因素的作用,不贊同普遍語法,例如這幾天國外就出版了一部新書,認為語言演化源於文化,語言是文化的工具。

那麼,研究語言起源究竟應該如何著手呢?

徐文堪:我覺得,語言起源問題需要從文化和生物兩個方面研究,這就需要跨學科的研究,不然很難講清楚。過去我們可能比較忽視語言的生物學基礎,這一點通過現在的研究就比較清楚了。所以,現在包括喬姆斯基在內的一些學者,提倡生物語言學(Biolinguistics)的研究。大概在2001年到2002年間,就有報導說發現了跟語言相關的基因FOXP2。這個基因問題我想不詳說了,語言這麼複雜的事物,當然不可能只由單個基因決定,但是語言和基因兩者是有聯繫的,從這可以看到,語言的演化和基因的演化有關。做語言起源研究的時候,有多種方法,比如對靈長類動物進行觀察研究,國外此類研究比較多;又比如,對嬰兒語言習得進行研究;現在還可以藉助很多新的技術手段,比如功能性核磁共振,最近媒體也有報導,通過核磁共振看人類想讀一個詞語時的腦部活動;還有就是剛剛講到的通過計算機建立模型對語言演化過程進行模擬。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歐洲都在做這方面的工作。

人什麼時候具有語言能力,上限在什麼時候,現在還說不清楚。有的人認為可能在直立人的時候,有的認為在能人的時候。我個人認為,這樣一種能力的萌芽,可能在三四十萬年前,但也不會太早,我們知道的北京人,過去稱為中國猿人,實際上應該稱直立人,可能就沒有語言能力。真正具有比較完備的語言能力,可能要在智人形成以後,離現在也不過幾萬年,有的說五萬年,有的說十萬年。根據現在的解剖學研究或生理學研究,在智人產生之前,尼安德特人也可能具有一定的語言能力。

關於語言形成的問題,我們還要注意到,隨著現代人從非洲遷徙分布到全球以後,世界上不同地區的語言互相接觸、互相影響,也會形成新的語言。上海有所謂的洋涇浜英語,也就是外語在本族語影響下產生了變種。其實,這種情況不光是上海有,在比上海更早的通商口岸,比如廣州也有這個現象。這種現象稱為皮欽語(Pidgin),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有,現在就有所謂中國式英語,比如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如果在皮欽語的基礎上,把本地語和外來語結合起來,就會形成一種混合語,這種混合語約定俗成以後,就叫它「克裡奧爾語」(Creole Language)。世界上有不少語言就是這樣形成的。例如我國四川甘孜藏區有一種特殊語言叫倒話。兩百多年前,有一批清兵被派往今天甘孜州雅江縣河口鎮鎮守,漢族船夫也被徵來經營渡口,他們逐漸與當地人通婚,世代居住,繁衍成為如今說倒話的居民。倒話最主要的特點在於:詞彙主要來自漢語,但語法結構上又與藏語語序和語法範疇有高度同構關係。所以,倒話是一種漢藏混合語。

至於語言是在什麼地方產生的,因為直立人也好,智人也好,都是從非洲走出去的,所以現在認為非洲是語言的故鄉的學者要多一些,但這也不是定論。

最近《文匯報》的一篇報導說,復旦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如果全世界的語言有一個擴散中心,這個中心最有可能在亞洲裏海南岸,與傳說中「通天塔」的位置不謀而合。

徐文堪:這個情況,我想稍微做一些介紹。今年2月10日,復旦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李輝教授課題組與中文系的陶寰副教授合作,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在此之前,紐西蘭有一位名叫阿特金森(Q. D. Atkinson)的學者,他2006年在紐西蘭的奧克蘭大學心理學系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到英國牛津大學還有其他一些大學做了三年研究,現在是奧克蘭大學心理學系的高級講師。他研究的範圍是比較廣的,他本人並不是語言學家,但2003年就和他的老師,一位叫格雷(Russell Gray)的學者合寫了一篇討論印歐語系的文章,在《自然》(Nature)雜誌發表。我們知道,兩百年來,對印歐語系的研究已經很深入了,阿特金森和格雷用一種新的隨機統計的方法研究印歐語的故鄉和它的各支語言分化的年代。他們得出結論,印歐語系的年代距今已有八千五百年左右,起源地點可能是在安納託利亞,屬於今天的土耳其。這篇文章發表後引起了很多關注,引用率非常高。到2005年、2006年的時候,這兩位學者又對方法做了一些改進,同時,除了對印歐語進行研究,也研究了其他一些語言。大家知道,紐西蘭屬於大洋洲,他們對大洋洲、對東南亞的語言,都比較關注。他們研究的就是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family)的語言,從臺灣到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美洲的復活節島,都說這種語言,這也是一個大的語系。他們也建立了一個語料庫,研究非洲的班圖語。後來阿特金森也研究其他問題,比如宗教的起源等,但他主要還是關注認知領域。2011年4月15日,阿特金森在《科學》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主要是通過對全球五百多種的語言音素進行分析,建立模型,推斷人類最早的語言產生於非洲。這篇文章發表以後也引起了不少關注,很多媒體進行了報導。

李輝教授的專業好像不是語言學,而是生命科學?

徐文堪:復旦生科院的李輝博士雖然專業不是語言學,但他對這個問題確實關注了很久。在2008年的《現代人類學通訊》上,李輝發表過一篇《人類語言基本元音體系的多樣性分析》,提出把音位轉化為數字,世界語言的元音音系的多樣性,可以用遺傳學中的線粒體多樣性的網絡分析方法進行分析。這個課題組做了大量的統計和分析,去年也投了一篇文章給《科學》,今年《科學》刊載了他們針對阿特金森觀點的文章,主要是和阿特金森商榷,也就是不贊同阿特金森的觀點。文章不是作為論文,而是作為評註刊登的。同時刊登的有三篇評註,其中一篇是兩位美國學者寫的,一篇是在德國和荷蘭工作的學者寫的,再有就是李輝、陶寰他們的文章;這篇文章還有兩位作者是王傳超、丁琦亮,李輝是通訊作者;最後,刊登了阿特金森的回應。《科學》在同一期發表四篇文章,實在非同尋常,可見對此十分重視。李輝等人得出的結論是,語言演化如果有一個中心,應該是在裏海南岸——這是媒體報導的說法,文章裡說是在中亞。這些年輕學人,花了很長的時間,用了很大的精力,對這麼一個前沿問題進行探討,這是很好的。阿特金森自己也對進一步的討論和研究表示歡迎,但他認為這些還不足以推翻他的結論——用他的術語來說,叫作系列奠基者效應,指的是從非洲開始,離起源地遠,語音就趨向簡化,換句話說,語言在發源地非洲音素非常複雜,越遠就越簡單。實際上,在阿特金森的文章發表以後,有一些專業語言學家也在專業刊物上和他商榷。這些不同意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認為他的方法本身有問題,另一類則認為,方法本身大體可行,但材料處理存在一些瑕疵,得出結論過程中的一些推斷

相關焦點

  • 專家釋讀馬王堆帛書:「老子」思想疑遭篡改
    因此,馬王堆簡帛的釋讀工作,能使人們準確了解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試想,如果我們闡釋的老子思想來源於篡改過的文本,那這種闡釋還有價值嗎?郭永秉說, 「古人抄書都是自上而下的,想必是古代的抄書人把 『觸龍言』 (意為觸龍說)中的 『龍』和 『言』寫得太近了,使後人誤以為是 『觸言』。」  通過釋讀帛書和文本比照,郭永秉博士指出,《戰國策》中的這篇文章還存在不少錯誤,《史記》對這個故事的記述也有錯。「如今,我們的古文選本再選注《戰國策》這一章,就應該根據帛書本校正這些錯誤,不能再以訛傳訛了。
  • 19本語言學好書推薦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涉及古文字的起源發展,古文字學習的理論方法,古文字字形的發展演變,字形結構解析,又將形與韻、義相結合,全面闡釋古文字學習的要義。另有「甲骨」「金文」「簡帛」「璽印」「貨幣」「陶文」等分章概說和選釋。自2015年出版後,廣受學界好評,此次出版簡體本,可以擴大受眾面。
  • 人類語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萬年前
    人類大腦的語言路徑此前被認為是僅在人類語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萬年前——比之前的估計早2000萬年。這一發現是2000年由英國、美國和德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被稱為「弓形束」的大腦組織和一項人類語言路徑聯繫而得出的。「弓形束」是一束連接大腦中對處理語言很重要的區域的神經纖維。
  • 方文山、馬伯庸、黃集偉三人談:網絡語言汙染了中文嗎?
    第三個我要談的生存方式的變化,叫影像化生存。語文生活的影像化與智慧型手機移動網際網路的技術升級密切相關,前者保證了照相成品的基礎標準,不會因為像素太渣而慘不忍睹,後者則保證了即拍即得快速上傳,瞬間分享的及時性,從2006年到2016年10年間網絡語文有很多熱詞,我的一周語文當中,每周會選一個字。
  • 於殿利:文字、文明的起源與古代美索不達米亞
    本文整理自2020年11月20日晚於殿利教授的線上講座「文字與文明的起源:古代美索不達米亞」。該講座系由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的「西方史學史系列講座」第14講,由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歐陽曉莉教授主持。整理人為復旦大學2020級碩士董靜瀅、潘文睿。
  • 兩岸高考語文試題分析:臺灣更注重古代文化
    漢語作為歷史最悠久、也最具特色的一種語言,我們的先人早就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即從識字——認識字形、字音、字義始。古人稱之為「小學」,亦即傳統的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並認為只有打下這個基礎,才談得上「讀書做學問」。臺灣學測國文沿襲了這個傳統。
  • 當前中小學語文教育觀察:在求知和樂趣中獲得語言文化的能力
    「語文」一詞,原為國語(語體文)與國文(文言文)的合稱,一般被認為是語言與文化的綜合與統稱。隨著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完善與健全,「語文」成為基礎教育課程中的一門重點教學科目,也是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的必修學科。語言文字的基本知識、語言文學的形成規律及語言文化的綜合運用能力等,都是語文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
  • 議論隨筆:中學語文教學面臨的功能缺失
    引言2017版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語文學科「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 四方面的核心素養。本文結合行文需要從以下八項內容來談:「認識語體、鍛鍊語音、培養語感、分析語法、培育美感、體會情感、增長智識(思維智慧和識記能力)、傳承文化。」
  • 統編版四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梳理,我已經背您備好
    統編版四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梳理語文人文主題:鄉村風景、自然科技、現代詩、動物朋友、美景奇觀、成長故事、偉大人物、奇妙童話語文閱讀要素: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品質。感受童話的奇妙,體會人物真善美的形象。語文習作要素:寫自己喜愛的某個地方,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 語文教學,你悠著點——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語文教學走向的冷思考
    以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為代表的新一輪教學改革正向我們大踏步地走來,面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這三股強勁的西風,以傳承民族文化為使命的語文教學該如何應對呢?應該說,這是擺在當今每一個語文教師、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不得不思考、不得不回答的重大而現實的問題。
  • 高考語文,語言表達得體試題技法點撥及備考策略
    只有根據具體場合、對象選擇理智的、充滿內涵智慧的語言,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讀了十多年書,我們應該有比較高的語文素養,這樣的場景就是對語文知識的活學活用。3. 語體色彩看對象,揚抑角度要恰當。口語特點簡明易懂,書面語特點是精確莊重。二者使用時務必看對象場合。不同語體,務必適合不同對象。
  • 中國古代冶鐵術起源探尋
    關於我國冶鐵技術的起源,歷來是學術界關注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前,基於對中原地區早鐵器時代鐵器考古發現的認識,學術界對我國冶鐵技術出現的時間曾有過夏代以前說、商代說、西周說、春秋說等等。但關於起源問題,一般都堅持本土說。   然而,上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早期人工鐵器在我國廣大地區,尤其是新疆地區的不斷發現,本土說發生了動搖。
  • 在沒有漢語拼音的古代,古人這麼學習漢字,網友驚呼古人智慧
    其實,就是下面這個道理,以「當」字為例:都,在古代的讀音標註中叫「韻部」——相當於拼音的聲母;郎,在古代的讀音標準中叫「韻腹/韻尾」——相當於拼音韻母。至於後面的「切」字是啥意思?注意,「切」本身是一個動詞,意思是讓我們在兩個字的組合讀音中,「切」出一個音來——可謂相當形象生動。這,就是傳說中的《切韻》了~!隋代《切韻》是中國史上的第一部「韻書」——何為「韻」?
  • 周裕鍇談中國古代文學闡釋學
    著有《中國禪宗與詩歌》(1992,2017)《宋代詩學通論》(1997,2008,2019)《文字禪與宋代詩學》(1998,2017)《禪宗語言》(1999,2017)《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2003,2019)《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編年總案》(2010)《法眼與詩心:宋代佛禪語境下的詩學話語建構》(2014)《語言的張力:中國古代文學的語言學批評論集》(2016)《夢幻與真如:佛教與中國文學論集》(2016
  • 理察·佩恩談古代全球史研究:一個新的「芝加哥學派」?
    但你的目標非常明確,這本書仍然是晚期古代歷史範疇。你是如何平衡歷史學和語文學?佩恩: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從傳統意義上來說,研究古代伊朗就是研究古代伊朗語言,他們通常不會涉及亞美利亞文或敘利亞文,但實際上,對於研究晚期古代伊朗而言,這兩種語文和中古波斯文同等重要。因此,任何研究這一領域的學者都需要學會如何平衡這些不同的語文學領域。
  • 高中語文:新高一的學生應該如何學好語文
    初、高中語文,考查的重點基本上聚焦在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詩歌鑑賞、語言運用和作文這五個方面。與初中語文相比,高中語文學習的難度明顯在增加了。其具體變化情況簡要歸類如下:①語法修辭進考查要求。初中對語法、修辭、文言文詞法、句法等知識,側重於了解,教學中淡化且不作為考查內容;而在高中則重在運用,對語言知識的要求較高,教學中強化且作為重要的考查內容。
  • 一位語文教師解讀「語文是什麼」,讓人耳目一新
    文/楊金花語文是什麼?美的語言,讓我痴迷。這是我的語文。幾年前,作為大學生,算是接觸了一星半點文學。菁菁校園,依山傍水,真是一個世外桃源,真有點「世中遙望空雲山」的味道。一個冬日,臨近期末,我有好些功課要複習。
  • 石器時代起源中文怎麼設置 起源語言設置成中文方法
    ­  石器時代起源中文怎麼設置?石器時代起源怎麼設置中文?對於遊戲的初始語言,玩家們可能不太喜歡,那麼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中文設置方式。­  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進入設定界面。­  然後選擇語言,如果看不懂韓文的語言就是最旁邊一個。
  • 竇昕大語文重啟文學教育體系,讓孩子真正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
    「文」是文學,再延伸一些說,是文字、文辭、文學、文史、文化;強調人文性,強化「語」的表達效果和語言表面下蘊含的深層力量。 我們如果對母語有深刻的理解,對文字、文辭、文學、文史、文化都有系統性的理解,這樣你在跟別人交流、溝通和表達你的思想的時候,才有更好的效果。所以它既是一個技能,又是自己底蘊的積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