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高考語文試題分析:臺灣更注重古代文化

2021-01-08 中國網

  臺灣中學生複習考試 CFP供圖

  湖北襄陽,高三學生上晚自習 CFP供圖

王麗

3月26日,教育部公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詳細闡述了從小學到大學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具體要求,強調將其「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同時增加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

去年10月,北京市教委宣布將降低高考英語分值,提高語文分值。有網友以「網上忽聞語文貴,初聞涕淚滿衣裳」來形容。在筆者眼中,教育部門明確提高母語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程度,意味著長期以來備受詬病的語文教育終於突破困境,返璞歸真,走上正道。並且,從高考入手,可謂抓住了根本。

但興奮過後細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個相當寬泛的範疇,命題者對此如何理解,直接關涉到試題內容的組織和題型的設計,進而影響到教育部《綱要》的實施和整個母語教育變革方向。筆者搜集由臺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編制的1994-2014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國文科試題,與大陸近年高考語文試題做了一番比較。其中的異同之處,折射出兩岸對漢語文本質及母語教育價值觀的各自理解,也反映出共同的文化歷史淵源。

一份試卷的整體結構反映了命題者對這門學科的總體把握,也包括對該學科基本規律的認識

1994年,臺灣地區為配合當時大學多元化入學考試制度改革,改「聯考」為「大學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由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負責統籌舉辦。考試科目包括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與自然5科。2002年,臺灣地區正式宣布取消大學聯考,實行學測和「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簡稱「指考」)並行制,考生可以二選一或者兩者都選。

學測迄今已走過20年的歷程,成為臺灣地區最重要的大學入學考試。2014年報名考生人數14萬人,基本上為應屆高中畢業生之總數。自2010年始,學測成績被作為大陸普通高校招收臺灣高中畢業生的依據。

臺灣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科考試(以下簡稱「臺灣學測國文」)與大陸普通高等學校全國統一考試語文科目(以下簡稱「大陸高考語文」)相比,首先是總分和考試時長存在差異。

  兩岸語文高考總分和考試時長差異

由上表可見,大陸比臺灣考試時長多了半個小時,總分多了42分。不僅如此,試卷結構也存在明顯差異,請看下表:

  兩岸高考語文試卷結構差異

可以說,一份試卷的整體結構反映了命題者對該學科的總體把握,也包括對該學科基本規律的認識。漢語作為歷史最悠久、也最具特色的一種語言,我們的先人早就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即從識字——認識字形、字音、字義始。古人稱之為「小學」,亦即傳統的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並認為只有打下這個基礎,才談得上「讀書做學問」。臺灣學測國文沿襲了這個傳統。如2011年度試卷第一部分選擇題單選題:

1.下列「」中的字,讀音不同的選項是:

(A)「柴」火/「豺」狼/同「儕」

(B)「耆」老/「臍」帶/神「祇」

(C)信「箋」/鞍「韉」/「殲」滅

(D)軒「轅」/牆「垣」/罰「鍰」

2.下列文句「」中的字詞,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B)足反居上,首「顧」居下/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C)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事行身死,「固」所願也

(D)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第1小題是關於漢字同音字的辨析,答案為「D」。第2小題屬於字義辨析,答案為「C」。倘進一步分析,第1題共4組12個詞,有8個來自古漢語。說來有愧,「D」組中的「鍰」字,筆者也是第一次見到,「秀才識字認半邊」——從左邊的「金」字偏旁推測,大略與「錢」有關。後查詞典,果然是指「罰金」。但「罰鍰」一詞大陸已基本不用了,筆者懷疑是否考得過於生僻,上網一查,發現臺灣仍在使用,如2009年頒布的法令「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案件處罰鍰額度基準」。

第2小題選項所列詞句全部來自古漢語,涉及諸葛亮《出師表》、韓愈《師說》、《李陵別蘇武詩》、《詩經》、《舊唐書》等。這兩道小題看起來簡單,但頗能測出考生在漢語文方面的基本修養。

相比之下,大陸高考語文試卷的思路則不同。以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課標II卷)為例:

一、 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20世紀後期,陝西鳳雛村出土了刻有「鳳」字的甲骨四片,這些「鳳」字的形體大致相同,均為頭上帶有象徵神權或王權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鳥。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鸑鷟」,鳳屬,神鳥也……江中有鸑鷟,似鳧而大,赤目。」據此,古代傳說中鳴於岐山、兆示周王朝興起的神鳥鳳凰,其原型應該是一種形象普通、類似水鴨的短尾水鳥。

那麼,普通的短尾鳥「鳳」為何在周代變為華冠長尾、祥瑞美麗的神鳥了呢?我們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銅器紋飾中,只有鳥紋而沒有鳳紋,真正的鳳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現,而且此時是華冠短尾鳥和華麗而飾有眼翎的長尾鳥同時出現,可見「鳳」是由鳥演變而來的。綜觀甲骨文和商代青銅器,鳳鳥的演變應該是鳥在先,鳳在後,貫穿整個商代的不是鳳而是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在商人的歷史中鳥始終扮演著圖騰始祖的重要角色。

(下略)

這篇材料的題目為《試論中國鳳文化的「歷史素地」及其在文化類型學上的深層涵義》,全文870字,此處為部分引錄。文章內容涉及歷史學、考古學和文化人類學等專業。這裡且不說題目之冗長晦澀,也不說內容距離高中學生知識結構甚遠,單就題型而言,考生一展開試卷,撲面一大片黑黢黢的文字,心理上易產生緊張感,影響後續的發揮。

而更值得質疑的是,以此類閱讀題作為漢語文考試的起首題,是否符合該學科的規律?因為,考試命題本身是一門科學。但凡設計合理的考卷,應依循本學科的規律,由淺到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引領考生步步深入該門課程的「堂奧」,而不是置其不顧,「另闢蹊徑」。

並且,倘進一步推敲,在試題的分類上也存在問題。由表中可見,大陸新課標卷共分六大部分。其中有四大部分屬於閱讀類試題:現代文閱讀、古詩文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但四者在概念上並不屬於同一個層級,如「現代文閱讀」和「古詩文閱讀」是按時間分類,「文學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是按文體特點分類。四者並列一起,內涵上會有交叉重疊,即「現代文」中可以包含「文學類」和「實用類」,「文學類文本」也可以包括「現代文」和「古詩文」。除了「古詩文」之外,其餘三個概念內涵和外延都頗模糊,缺乏應有的「科學性」。而這種不嚴謹的分類法出現於國家級的母語考試,未免有些輕率,客觀上也有誤導考生之嫌。筆者瀏覽2013年其他各省市高考語文試卷,幾乎有一半是採用這種分類法的。

相比之下,臺灣學測國文的試卷結構則相對比較合理,至少是層次分明,邏輯清晰,概念明確,不易產生歧義。

一份設計合理的試卷應該以少勝多,由約見博,通過最精簡的試題來考量考生的母語基本素養

兩岸除了試卷結構存在差異之外,題型的設計思路也有所不同,尤其是閱讀類題目。仍以上述2013年大陸高考語文第一題為例,要求依據閱讀材料回答如下3道小題:

1.下列關於鳳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20世紀後期在陝西鳳雛村出土的甲骨文中,鳳都表現為短尾鳥的形象。

B。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作為鳳屬的鸑鷟是跟鳧一般大的紅眼睛水鳥。

C。綜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獻記載看,鳳的原型是一種類似水鴨的普通短尾水鳥。

D。在周代文化中,鳳已經從短尾水鳥變成一種華冠長尾、祥瑞美麗的神鳥。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在商代晚期的青銅器紋飾中,華麗而飾有眼翎的長尾鳥形狀的鳳紋還沒有出現。

B。從青銅器紋飾和「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這句話看,鳥是殷商人傳說中的圖騰始祖。

C。鳳鳥知天時,九扈帶來耕種、耘田和收穫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鳥師而鳥名」。

D。周人的鳳崇拜是從商人那裡沿襲而來的,而周人的崇鳳熱甚至超過了商人。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後代所見的「鳳」並不是自然界的一種鳥。在中國文化史上,鳳的形象最為重要的演變開始於殷商晚期,最終完成於周代。

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稱臣於商紂王。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戰結束後,馬上就參拜了商人的神廟。

C。《尚書》「周書」是記載周王朝史事之書,在「周書」十二篇中大量宣傳天命、「殷革夏命」,實際上就是在宣傳「周改殷命,』。

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戰克商的時間定在甲子日,即歲星在鶉火的時候,就是因為鶉是赤鳳,而赤鳳將帶來「上天之命」

上述3道小題均要求考生選出「不正確」、「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選項,思維向度單一,呈低水平重複,有設置邏輯陷阱之嫌。並且,在第3小題中,作為題幹的A、B、C、D各項文字表述多達四個分句,冗長累贅,毫無意義地增加考生判斷上的困難。

事實上,這段題幹的設題還不算多,試卷第三大部分「文學類文本」的設題則多達4道,所用題乾材料為阿城的短篇小說《峽谷》,全文長達1300字,題目要求如下:

(題乾材料此略)

(1)下列對這篇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2)小說中三次寫到鷹,分別表現了什麼意圖?請簡要分析。

(3)小說中的「騎手」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

(4)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是騎手,但幾乎一半篇幅是在寫峽谷。作者為什麼這樣處理?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

題目一連問了4個問題,似對考生形成連環「轟炸」,又像糖葫蘆式的「題串」。筆者有些懷疑:作為一篇文學性小說,這些閱讀理解題——尤其是第2、4小題——是否存在所謂「標準答案」?又該如何認定?

問題不僅如此。為了編出這種糖葫蘆串式的連環題,命題者不得不對文本挖地三尺,無中生有,做過度解讀。與此同時,鑑於高考「指揮棒」的作用,語文教師不得不如法炮製,編制出大量「模擬」試題,供學生進行應試訓練。而經過這種畸形的「閱讀訓練」的學生,非但不可能從閱讀中獲得真正的自我成長,相反,會產生「反閱讀」的心理。君不見,每年高考甫一結束,不少學校會「上演」高三畢業班集體撕毀課本和模擬考卷的「情景劇」。

值得尋味的是,在臺灣學測國文試卷中,沒有這類以整篇小說作為題乾材料的閱讀題,也沒有這種糖葫蘆式的「題串」。如果要進行比較的話,與之相近的有下面這類題,如2011學年度學測國文第一部分選擇題第12、13組題: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12-13題

臺灣有許多河流深情地低吟新舊生命的更新與輪迴,孕育高山與平原的歷史、文化及各族群的光輝。

……如果沒有了河流,人們仍然能活下去,但卻會變得毫無情意。

臺灣的河流在短短的三十年內,將面臨長達億年壽命的臨終時刻,這是臺灣土地歷史上最大的災難,也是生存的孽緣。許多河流在不久的將來將無法回到大海的懷抱,成為斷河。

現代人只要水不要河流,他們將不愛的留給河流拋給河川,然後以水利工程技術建堤防隔絕人河關係,建水壩和攔河堰截斷回到大海老家的路,用越域引水抽乾河水,滿足人類需水的欲求,很少人盡心盡力去整治復原河流,以免重蹈中東沙漠化的終極命運。

治療和呵護重病的河川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河禁。

在十年至二十年內儘可能禁止人類進入河川,禁止任何侵犯河流的行為,建造衛生下水道,編組河川警察,建立控制汙染的追查網絡和人力系統,把砂石採集權收回國營,廣建溼地湖泊補註地下水,讓河流休養生息恢復健康。

不然,河流終將成為臺灣人的記憶、被遺忘的大地之歌。(曾貴海〈河流終將成為記憶〉)

12.依據引文,符合作者觀點的選項是:

(A)河流雖被破壞,人們還是能繼續生存,不會有絲毫改變

(B)河流生命的迅速枯萎,起因於地層的自然變動

(C)河流如被破壞,他所孕育的歷史文化光輝,將面臨終結

(D)河流即使被攔腰截斷,也不會影響它源遠流長

13.依據引文,作者認為臺灣河流面臨的災難是:

(A)因為氣候暖化,將遭遇沙漠化

(B)因為經常泛濫,隔絕了人河關係

(C)因為現代人需水量大,河流將枯竭成為斷河

(D)因為現代人不要河流,河流的生態遭受破壞

所引題幹閱讀材料只有410字,內容關涉學生切身的生存環境問題,同時也是臺灣社會面臨的十分迫切的現實問題。並且,題目文字表述言簡意賅,題旨顯豁,考生容易領會。

考試本身也是一種思維訓練,而且是很重要的思維訓練。題目的表述方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文字簡潔、邏輯嚴謹的試題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同樣,文字冗長、思維混亂的題目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對此,大陸高考語文應當引以為鑑。

與臺灣學測國文相比,大陸高考語文確實存在閱讀題材料文本過長的問題。以2013年全國統一考試語文新課標II卷為例,其中文學類文本字數1300字,實用類1500字,現代文870字,文言文650字,再加上其他說明性文字,一份考卷總字數多達8500字,迫使考生將大量時間耗在讀題上,因而影響答題質量。而臺灣學測國文基本控制在6000字左右。

也許有人會說,試題閱讀材料越長,下設題目越多,越能測試學生的語文能力。此理論似不成立。漢語文本身有其內在規律,一份設計合理的試卷應該以少勝多,由約見博,通過最精簡的試題來考量考生的母語基本素養。

對此,最典型的例子當屬1932年陳寅恪先生為清華大學新生入學考試代擬國文試題。他出了一道作文題《夢遊清華園記》,又出了一道對對子題,為「孫行者」三字。誠然,今天的高考無論在規模還是性質上都與當初不可同日而語,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模仿陳先生這種出題思路,但其中暗含的漢語文規律的「玄機」,卻值得我們深思。

臺灣學測國文十分重視中國古代文化,其試題涉及面之廣、內容之深、考法之靈活,均值得借鑑

如果說試卷結構和題型的差異屬於形式方面的話,那麼,更深層的差異則體現在試題內容方面。概而言之,表現在文白比重上。

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文言與白話之爭一直是文化界爭論不休的論題。在某種意義上,文言代表著中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化,白話代表著自五四以來的現代新文化。作為一個中國人,對這兩種文化的了解、認識及認同的程度,基本上是由其在中小學時期所接受的母語教育所決定的。

臺灣學測國文十分重視中國古代文化,其試題涉及面之廣、內容之深、考法之靈活,均遠超大陸高考語文試卷。題目包括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尤其是先秦諸子思想)、古代文學流派、古詩文賞析、古代詩文理論、古代歷史知識、古代禮儀文化常識等等。此類試題佔了全卷的50%,比大陸多出一倍餘。請看下表:總分文言試題分值大陸高考語文150分36分(佔24%)臺灣學測國文108分54分(佔50%)

並且,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出題方法方面,臺灣學測國文不是簡單機械地羅列一堆朝代、人名、地名及典籍名稱等,要求學生回答,而是繼承中國古代文史哲融通的傳統。如2011學年度學測國文多選題第23題:

下列詠史詩所歌詠的歷史人物,每一選項前後相同的是:

(A)他年錦裡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B)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D)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E)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玉顏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

在這道試題中,中國歷史朝代常識、文學史常識以及古代詩歌欣賞三者均包含其中,有「一石三鳥」之妙。答案為A、C、E。

而更為高明的是,在此基礎上,有的學測國文試題還將傳統與現代相對接。如2004年度學測國文選擇題第21題:

如果我們把古代五經博士或經學專家請到現代社會,以其專業知識提供協助,就經書內容與職務作最適切組合的考量,下列安排適合的選項是:

(A)請「尚書」博士擔任駐外大使

(B)請「春秋」博士擔任國史館館長

(C)請「易經」博士擔任法務部部長

(D)請「儀禮」專家擔任警政署署長

(E)請「爾雅」專家擔任國語辭典編纂顧問

這種「對接」既出人意料又十分自然,創造了奇妙的「時空」效果和「化學」效果,令人會心一笑又回味無窮。題中既有古代文化經典常識,又有古代職官制度常識,還有現代社會常識,三者相互貫通、激活,賦予傳統以一種活潑潑的生命力。這樣的試題,幾近藝術創作。於命題者而言,不光需要博古通今的學問,還須有靈感和創造性。此題答案為B、E。

國文教育還天然地承擔著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任務。北京教育考試院2014年《考試說明》中亦有這樣的說明:「在命題原則上和工作目標上,注重考查語文的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臺灣學測國文在中國古代文化類試題方面,呈現出鮮明的審美指向和道德倫理指向,即美善合一。如2012年單選題第9題:

下列文句所描寫的景色,依一年時序的先後,排列正確的選項是:

甲、梅英疏淡,冰澌溶洩,東風暗換年華

乙、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丙、玉樓明月長相憶,柳絲嫋娜春無力。門外草萋萋,送君聞馬嘶

丁、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乾。風前橫笛斜吹雨,醉裡簪花倒著冠

(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C)丙甲乙丁(D)丙丁乙甲

題目本身富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情韻美、意境美和文辭美,蘊含了中國文學特有的審美意識。題目所選的角度也十分巧妙。這類試題,考生須有靜觀、感物的內在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以及良好的古詩詞素養,方能做出合乎題意的判斷,而非靠死記硬背來得分。此題答案為「B」。

相比之下,大陸高考語文的古詩文類試題則顯得單調、生硬。如2013年的一道古詩文閱讀試題: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次韻雪後書事二首(其一)朱熹

惆悵江頭幾樹梅,杖藜行繞去還來。前時雪壓無尋處,昨夜月明依舊開。折寄遙憐人似玉,相思應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鴉起,卻望柴荊獨自回。

8.這首詠梅詩中,作者用什麼手法來表現梅花的?請簡要分析。

9.詩的最後一聯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請簡要分析。

姑且不論用「閱讀」兩字來命名「古代詩歌」欣賞類試題是否合適,首先這種出題方式本身就不符合中國古典詩歌的審美規律。中國古典詩歌的特點在於有情趣、有意境、有韻味,以及文辭的精妙,音韻的流美。這些因素融合一起,產生含蓄蘊藉,迴環婉轉,言有盡而意無窮之表達效果,故有「詩無達詁」之說,由此也形成以感悟、品味、吟詠為特點的欣賞方式。而「分析」本身意味著「理性」和「邏輯」。因此,8、9兩題要求考生用「分析」其寫作「手法」和「心情」來作為考查詩歌欣賞能力的著眼點,無異於緣木求魚。而像此類試題在自主命題的各省市試卷中比比皆是,並已成固定模式。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年初,北京市教育考試院發布了2014高考科目命題原則和調整重點,在語文學科的調整重點說明中,明確提到「改造古詩詞閱讀,採用多文本綜合性的方式,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考查」。可見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至於如何做到「多文本綜合性的方式」,筆者一時還無法領會,且當拭目以待。

臺灣學測國文在注重試題的審美價值之同時,同樣注重對於考生倫理道德觀念的引導,尤其是儒家重德行、輕物質的價值觀。如2005年單選題第5題:

儒家著重德行、理想的追求,反對物質生活的耽溺,下列《論語》引文中,並非陳述此種意旨的選項是:

(A)君子憂道不憂貧

(B)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C)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D)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此類試題在學測國文中幾乎年年都有,且內容與角度靈活多變,鮮明地體現了「考」以載「道」和「美善合一」之趨向。此題答案為C。

並且,學測國文出題範圍既注重知識的廣博性,也有一定專業性,尤其是對古代文學史的考查,如古詩流變、古文運動、代際文學對比等,均有涉及。如2006年多選題第19題:

漢代與唐代同為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皆有可觀的時期,下列關於漢唐文學的說明,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漢代散文的代表是《史記》,唐代散文的代表是傳奇

(B)《古詩十九首》出現於漢末,代表五言詩的正式成熟

(C)漢代樂府詩富有寫實精神,唐代新樂府運動亦關注社會現實

(D)近體詩完成於唐代,形式精整,表現古典詩的對稱美、聲律美

(E)高適、岑參為唐代邊塞詩的代表作家,王維、孟浩然為自然詩的代表作家

此題答案為BCDE。在筆者看來,其深度恐怕要接近大陸中文本科專業水平。

透過上述一道道精心設計的試題,我們仿佛觸摸到命題者對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溫情與敬意,以及希冀將這份溫情與敬意傳遞給下一代的良苦用心。

(原標題:臺灣「高考」國文試題的啟示(上))

相關焦點

  • 臺灣「高考」國文試題的啟示(上)
    筆者搜集由臺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編制的1994-2014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國文科試題,與大陸近年高考語文試題做了一番比較。其中的異同之處,折射出兩岸對漢語文本質及母語教育價值觀的各自理解,也反映出共同的文化歷史淵源。
  • 2018陝西高考語文試題分析:緊貼時代和生活 考察綜合素養
    (賀桐/攝)西部網訊(記者 彭芬)2018年高考語文科目考試於今天(6月7日)上午結束。陝西省招辦邀請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有關教授和部分中學高級語文教師對語文科目試題進行了簡要分析。今年高考語文陝西省繼續採全國卷二,與去年相比,語文試題題型無較大變化,全面考查了考生的語文素養,重點檢測了考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 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解析2020年高考語文、數學試題
    " 將立德樹人反映在考卷上,這很難設計,今年的高考語文命題在這一點做得很好,結合考生的親身經歷,以情境帶入,通過考生的所思所想,全面考查核心素養。" 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研製組組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寧表示,今年高考語文題目不是很難,但考查是多角度的,這將會推動新課標精神的進一步落實。發掘文化資源,增強文化自信,是今年高考語文命題的一個重要特點。"
  • 權威|教育部:2018年高考語文數學理綜文綜9科試題評析
    2018年高考語文命題牢牢扣住「新時代」和「新一代」的歷史內涵與特點,以培養和選拔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具備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優秀人才為目標,追求試題的思想性、時代性、科學性和示範性。在總結並繼承已有經驗的基礎上,2018年高考語文命題在進一步反映時代要求、助推素質教育上作出新探索,更好地彰顯和發揮語文科在高考評價體系中「立德樹人」「育才成人」「以文化人」的獨特功能。
  • 教育部命題組解讀:2020高考試題和2019高考試題有什麼區別?
    1、堅持立德樹人導向,厚植家國情懷,激勵奮鬥精神 清華大學教授謝維和表示,2020高考語文將深厚的家國情懷以貼近現實、貼近考生的方式,生動地呈現在試題之中。從材料選擇、題目設置等方面充分挖掘優秀品德文化內涵,切實發揮優秀文化的浸潤功能、榜樣人物的示範功能。
  • 【超全分析】2018高考各科試題分析出爐,透露2019高考重要方向!_中國
    語文 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試題突出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鑑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究六種能力,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必修課程中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目標,選修課程中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五個系列,組成考試內容。題型與內容比例符合《考試大綱》的要求。
  • 2020年高考試題全科目解析
    化學試題突出基礎性,更加注重貼近教材和教學實際,並融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識、中醫藥文化,重視美學素養——鍵線式,落實了「基礎性、應用性、綜合性和創新性」的考查要求。022020年高考文綜全國Ⅱ卷歷史試題評析西安市第四十四中學朱興華老師在試題分析中表示,今年試題,從內容分布來看,選擇題部分在通史角度上保持了中國古代史(角牴、莫高窟、科舉制、手工業)、中國近現代史(運輸業、中共反抗國民黨統治、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利用外資和技術)和世界史(雅典民主、人文主義、德國皇帝專制、美蘇文化交流
  • 2015四川高考數學三種難度試題取消分值比例
    他告訴記者,近幾年四川高考數學試題對易、中、難的比例基本符合3:5:2,其中選擇題3:2:1,填空題2:1:1,解答題的中檔題和難題的比例為2:1。「刪除這個比例數值,是表示命題可能更加靈活,但目前並不能預知是可能會更難還是更簡單。」
  • 招考院專家解讀山東2012高考試題
    2012年山東省夏季高考於6月9日上午結束。省教育廳、省教育招生考試院立即組織相關學科專家對今年高考各科試題進行了分析解讀。昨天下午,省招考院公布了相關專家的權威解析和點評。語文卷穩中有變 彰顯文化2012年普通高考山東卷語文科目的試題注重基礎,穩中有變,貼近時代,彰顯文化也成為其最突出的亮點。
  • 2019年高考各科試題有哪些新特點?體現出怎樣的教改風向...
    今年的高考歷史學科命題特別注重對考生綜合能力的考查,不僅有學科內部不同模塊之間,如中國史和世界史、橫向與縱向間的綜合,更有不同學科間、不同能力和素養間的結合。很多試題將歷史元素與政治、地理、經濟、文學、藝術、道德修養、價值理念等融為一體,從多個向度考查考生的人文素養。
  • 「2020高考試卷分析」數學:理科試題穩中有變難度略有提升文科試題...
    東北網7月7日訊(記者 王春穎)7日,2020高考首日,語文和數學科目考試結束。記者在考試後採訪到了哈三中理科和文科數學教師段祥英和姜丹,就今年數學試卷考題作出分析。2020年高考數學命題突出數學學科特色。
  • 臺灣中小學語文教學方式
    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一番話引發大陸文化教育界的深思,使在當代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海峽兩岸共同傳承著中華文化,在寶島臺灣,中小學語文課本裡是怎樣呈現傳統文學經典的?圍繞這一話題,新華社駐臺記者走訪了島內教育管理單位、一線教學工作者以及學生家長。
  • 2012湖北高考語文試題點評:語文總體平穩 默寫題有點怪
    「語文試卷與湖北省四月份樣卷基本吻合,試題體現了新課改精神。」昨日,武漢外校高級教師、教科室主任吳小平說,試題總體上呈現新課改高考第一年,平穩過渡的特點。  語文基礎知識15分,沒有超過高考說明的題目,其中一個文學常識題,與新教材中要求考生考試中有新收穫有關。
  • 全國語文試題評析:涉及五四運動、黃大年精神,家國情懷濃
    「試題以德育為魂,積極回應時代重大主題,展現五四運動百年來中國青年的愛國精神和接續奮鬥,突出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輝煌成就,發掘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深刻內涵;試題以智育為基,持續深化新時代高考考試內容改革,精準落實高考評價體系,緊密銜接高中課程標準,貼近學生現實生活及認知實際,在增長知識見識、注重能力考查、凸顯應用導向、突出情境設計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試題助力體美勞教育
  • 語文考到網絡表情符號 數學平穩注重基礎知識考查
    中國江蘇網6月8日訊 昨天,2018江蘇高考進行了語文、數學兩門科目的考試。考生普遍反映,語文試卷貼近生活,充滿時代氣息;數學試卷比較平穩,沒有偏題怪題。語文附加題考到網絡表情符號「小說閱讀考到了《小哥兒倆》,是寫兒童的日常故事,很容易讀進去。」
  • 高考頭條:大智專家深度解讀2019年高考試題「新」變化
    為有源頭活水來——2019年高考語文試題評析一、總體評價2019年全國高考試題的命制,嚴格遵循教育部修訂頒布的《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 語文》,既體現新《考試大綱》的精神,同時又體現穩中求新、穩中求變的命題原則。
  • 「古數學」成備考關鍵詞 語文識記難度提升
    16日,本報邀請哈爾濱市第三中學各學科高三備課組長對考試大綱進行解讀,其中,數學學科關注「古代數學文化」,語文的識記難度提升,英語高頻詞彙應記牢,物理要運用數學思維處理問題,化學要關注新材料新技術成果……專家分析,與2017年相比,「考綱」總體變化不大,多數學科保持穩定,考生備考時仍需加強基礎知識的複習力度。
  • 我市名師解析2020年高考試卷——語文 側重對家國情懷及個人成長的...
    高三語文教研組長 2020年高考語文試題深化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邏輯思維能力的考查。 今年高考語文試卷結構與2019年試卷結構基本一致:現代文閱讀包括論述類文本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古詩文閱讀包括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鑑賞,名篇名句默寫。語言文字運用部分包括虛詞,語句銜接,病句修改,填補語句,壓縮語段和作文。
  • 教育部命題組解讀:2020高考和2019高考的區別
    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表示,這些試題設置都著力於引導考生在更廣闊的視野中探究問題,在更開放的情境中解決問題,為考查和提升考生的語文學科素養拓展了更大的空間。 5、要重視中國古代數學文化 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增加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考查的內容,將中國古代文明作為試題背景材料,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對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貢獻。
  • 北京新高考評卷:數學入手易出口難 語文現滿分作文
    中新網北京7月16日電 (記者 杜燕)今年,北京迎來首屆新高考。那麼,試題難不難?如何體現高考對學生能力的考察?今天,記者走進北京高考評卷點,了解北京首場新高考試卷的變與不變。北京2020年高考評卷工作從7月9日開始,預計於24日結束。圖為位於清華大學的數學評卷現場。